登陆注册
16389600000020

第20章 文·谈(4)

中国的农民从小就是农民,小农民。《职业》原来只写了一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这个孩子我是非常熟悉的。我改写了几次,始终不满意。到第四次,我才想起先写了文林街上六七种叫卖声音,把“椒盐饼子西洋糕”放在这样背景前面,这样就更苍凉地使人感到人世多苦辛,而对这个孩子过早的失去自由,被职业所固定,感到更大的不平。思索,不是抽象的思索,而是带着对生活的全部感悟,对生活的一角隅、一片段反复审视,从而发现更深邃、更广阔的意义。思索,始终离不开生活。

我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我没有什么深奥独特的思想。年轻时读书很杂。大学时读过尼采、叔本华。我比较喜欢叔本华。后来读过一点萨特,赶时髦而已。我读过一点子部书,有一阵对庄子很迷。

但是我感兴趣的是其文章,不是他的思想。我读书总是这样,随意浏览,对于文章,较易吸收;对于内容,不大理会。我大概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大。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总会接受一点儒家的影响。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的人,从《论语》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孔子编选了一部《诗经》,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不认为“国风”和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关系。编选了这样一部民歌总集,为后代留下这样多的优美的抒情诗,是非常值得感谢的。“国风”到现在依然存在很大的影响,包括它的真纯的感情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形式。《诗经》对许多中国人的性格,产生很广泛的、潜在的作用。

“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我就是在这样的诗教里长大的。我很奇怪,为什么论孔子的学者从来不把孔子和《诗经》联系起来。

我的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因为我对这些人事熟悉。

顿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我对笔下的人物是充满同情的。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于是我写了淡泊一生的钓鱼的医生、“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岁寒三友。我写的人物,有一些是可笑的,但是连这些可笑处也是值得同情的,我对他们的嘲笑不能过于尖刻。我的小说大都带有一点抒情色彩,因此,我曾自称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称我的现实主义为抒情现实主义。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我的小说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

现实主义在历史上是和浪漫主义相对峙而言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对立面是现代主义。在中国,所谓现代主义,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这没有什么不好。

我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模仿。后来不再模仿了,因为模仿不了。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没有办法使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完全一样。我在美国几个博物馆看了非洲雕塑,惊奇得不得了。都很怪,可是没有一座不精美。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法国现代艺术受了非洲艺术很大的影响。我又发现非洲人搞的那些奇怪的雕塑,在他们看来一点也不奇怪。他们以为雕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只能是这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先有一个对事物的理智的、现实的认识,然后再去“变形”、扭曲、夸大、压扁、拉长……他们从对事物的认识到对事物的表现是一次完成的。他们表现的,就是他们所认识的。

因此,我觉得法国的一些模仿非洲的现代派艺术也是“假”的。法国人不是非洲人。我在几个博物馆看了一些西洋名画的原作,也看了芝加哥、波士顿艺术馆一些中国名画,比如相传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我深深感到东方的——主要是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绝对不是一回事。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审美意识完全不同。中国人插花有许多讲究,瓶与花要配称,横斜欹侧,得花之态。有时只有一截干枝,开一朵铁骨红梅。这种趣味,西方人完全不懂。中国画里的折枝花卉,西方是没有的。更不用说墨绘的兰竹。毕加索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伟大的艺术,但是要叫他分别一下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一定说不出所以然。

中国文学要全盘西化,搞出“真”现代派,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中国人,你生活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而这种传统是那样的悠久,那样的无往而不在。你要摆脱它,是办不到的。而且,为什么要摆脱呢?

最最无法摆脱的是语言。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

汉字和汉语不是一回事。中国的识字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用汉字思维。汉字是象形字。形声字的形还是起很大作用。从木的和从水的字会产生不同的图像。汉字又有平上去入,这是西方文字所没有的。中国作家便是用这种古怪的文字写作的,中国作家对于文字的感觉和西方作家很不相同。中国文字有一些十分独特的东西,比如对仗、声调。对仗,是随时会遇到的。有人说某人用这个字,不用另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是“为声俊耳”。声“俊”不“俊”,外国人很难体会,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是不能不注意的。

有一个法国记者到家里来采访我。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一上来就说:“首先我要问你一个你自己很难回答的问题:你认为你在中国文学里的位置是什么?”我想了一想,说:“我大概是一个文体家。”“文体家”原本不是一个褒词。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文体家。这个概念近些年有些变化。现代小说多半很注重文体。过去把文体和内容是分开的,现在很多人认为是一回事。我是较早地意识到二者的一致性的。文体的基础是语言。一个作家应该对语言充满兴趣,对语言很敏感,喜欢听人说话。苏州有个老道士,在人家做道场,斜眼看见桌子下面有一双钉靴,他不动声色,在诵念的经文中加了几句,念给小道士听:

台子底下,

有双钉靴。

拿俚转去,

落雨着着,

也是好格。

这种有板有眼,整整齐齐的语言,听起来非常好笑。如果用平常的散文说出来,就毫无意思。我们应该留意:一句话这样说就很有意思,那样说就没有意思。其次要读一点古文。“熟读唐诗三百首”,还是学诗的好办法。我们作文(写小说式散文)的时候,在写法上常常会受古人的某一篇或某几篇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老舍的《火车》写火车着火后的火势,写得那样铺张,没有若干篇古文烂熟胸中,是办不到的。我写了一篇散文《天山行色》,开头第一句:

所谓南山者,是一片塔松林。

我自己知道,这样的突兀的句法是从龚定庵的《说居庸关》那里来的。《说居庸关》的第一句是:

居庸关者,古之谈守者之言也。

这样的开头,就决定这篇长达一万七千字的散文,处处有点龚定庵的影子,这篇散文可以说是龚定庵体。文体的形成和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有关系的。文学和其他文化现象是相通的。作家应该读一点画,懂得书法。中国的书法是纯粹抽象的艺术,但绝对是艺术。书法有各种书体,有很多家,这些又是非常具体的,可以感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李白的字不一定可靠。杜牧的字写得很好。苏轼、秦观、陆游、范成大的字都写得很好。宋人文人里字写得差一点的只有司马光,不过他写的方方正正的楷书也另有一种味道,不俗气。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

我虽不善书,“知书莫若我”,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我是主张“回到民族传统”的,但是并不拒绝外来的影响。我多少读了一点翻译作品,不能不受影响,包括思维语言、文体。

我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有人问我究竟从沈先生那里继承了什么。很难说是继承,只能说我愿意向沈先生学习什么。沈先生逝世后,在他的告别读者和亲友的仪式上,有一位新华社记者问我对沈先生的看法。在那种场合下,不遑深思,我只说了两点。一,沈先生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二,他是我见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这种淡泊不仅是一种“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种“人”的境界。沈先生是爱中国的,爱得很深。我也是爱我们这个国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中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是我的国家。正如沈先生所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丧失信心。我没有荒谬感、失落感、孤独感。我并不反对荒谬感、失落感、孤独感,但是我觉得我们这样的社会,不具备产生这样多的感的条件。如果为了赢得读者,故意去表现本来没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谬感、失落感和孤独感,我以为不仅是不负责任,而且是不道德的。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的信心。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至于文学上我从沈先生继承了什么,还是让评论家去论说吧。我自己不好说,也说不好。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

风俗画

有几位评论家都说我的小说里有风俗画。这一点是我原来没有意识到的。经他们一说,我想想倒是有的。有一位文学界的前辈曾对我说:“你那种写法是风俗画的写法。”并说这种写法很难。风俗画的写法是怎样一种写法?这种写法难么?我不知道。有人干脆说我是一个风俗画作家……

我是很爱看风俗画的。十七世纪荷兰学派的画,日本的浮世绘,我都爱看。中国的风俗画的传统很久远了。汉代的很多画像石刻、画像砖都画(刻)了迎宾、饮宴、耍杂技——倒立、弄丸、弄飞刀……有名的说书俑,滑稽中带点愚蠢,憨态可掬,看了使人不忘。晋唐的画以宗教画、宫廷画为大宗。但这当中也不是没有风俗画,敦煌壁画中的杰作《张义潮出巡图》就是。墓葬中的笔致粗率天真的壁画,也多涉及当时的风俗。宋代风俗画似乎特别的流行,《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看这幅画,能够一看看半天。我很想在清明那天到汴河上去玩玩,那一定是非常好玩的。南宋的画家也多画风俗。我从马远的《踏歌图》知道“踏歌”是怎么回事,从而增加了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理解。这种“踏歌”的遗风,似乎现在朝鲜还有。我也很爱李嵩、苏汉臣的《货郎图》,它让我知道南宋的货郎担上有那么多卖给小孩子们的玩意,真是琳琅满目,都蛮有意思。元、明的风俗画我所知甚少。清朝罗两峰的《鬼趣图》可以算是风俗画。幸好这时兴起了年画。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大部分都是风俗画,连不画人物只画动物的也都是,如《老鼠嫁女》。我很喜欢这张画,如鲁迅先生所说,所有俨然穿着人的衣冠的鼠类,都尖头尖脑的非常有趣。陈师曾等人都画过北京市井的生活。风俗画的雕塑大师是泥人张。他的《钟馗嫁妹》《大出丧》,是近代风俗画的不朽的名作。

我也爱看讲风俗的书。从《荆楚岁时记》直到清朝人写的《一岁货声》之类的书都爱翻翻。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年暑假,我在祖父尘封的书架上发现了一套巾箱本木活字聚珍版的丛书,里面有一册《岭表录异》,我就很感兴趣地看起来,后来又看了《岭外代答》。

从此就对讲地理的书、游记,产生了一种嗜好。不过我最有兴趣的是讲风俗民情的部分,其次是物产,尤其是吃食。对山川疆域,我看不进去,也记不住。宋元人笔记中有许多是记风俗的,《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里有不少条记各地民俗,都写得很有趣。明末的张岱特长于记述风物节令,如记西湖七月半、泰山进香,以及为祈雨而赛水浒人物,都极生动。虽然难免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夸张之处,但是绘形绘声,详细而不琐碎,实在很叫人向往。我也很爱读各地的竹枝词,尤其爱读作者自己在题目下面或句间所加的注解。这些注解常比本文更有情致。我放在手边经常看看的一本书是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的《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

《武林旧事》)。这样把记两宋风俗的书汇为一册,于翻检上极便,是值得感谢的,只是断句断错的地方太多。这也难怪。有一位历史学家就说过《东京梦华录》是一本难读的书。因为对当时的情形和语言不明白,所以不好断句。

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这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我以为,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融为一体。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大林把民族感情列为民族的要素之一。民族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着。民族感情常常体现在风俗中。

风俗,是具体的。一种风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那达慕、刁羊、麦西来甫、三月街……

所谓风俗,主要指仪式和节日。仪式即“礼”。礼这个东西,未可厚非。据说辜鸿铭把中国的“礼”翻译成英语时,译为“生活的艺术”。这传闻不知是否可靠,但却很有意思。礼是具有艺术性的,很好玩的,假如我们抛开其中迷信和封建的内核,单看它的形式。

礼,包括婚礼和丧礼。很多外国的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常常以“××人的婚礼”做题目,那是在真实的婚礼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结婚,对一个少女来说,意味着迈进新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向过去的一切告别了。因此,这一类的舞蹈大都既有喜悦,又有悲哀,混合着复杂的感情,其动人处,也在此。中国西南几个民族都有“哭嫁”

的习俗。临嫁的姑娘要把要好的姊妹约来哭(唱)一夜甚至几夜。那歌词大都是充满了真情,很美的。我小时候最爱参加丧礼,不管是亲戚家还是自己家的。我喜欢那种平常没有的“当大事”的肃穆的气氛,所有的人好像一下子都变得雅起来,多情起来了,大家都像在演戏,扮演一种角色,很认真地扮演着。我喜欢“六七开吊”,那是戏的顶点。我们那里开吊都要“点主”。点主,就是在亡人的牌位上加点。白木的牌位上事先写好了某某人之“神王”,要在王字上加一点,这才成了“神主”,点主不是随随便便点的,很隆重。要请一位有功名的老辈人来点。点主的人就位后,生喝道:“凝神,——想象,请加墨主!”点主人用一支新墨笔在“王”字上点一点;然后再:“凝神,——想象,请加朱主!”点主人再用朱笔点一点,把原来的墨点盖住。这样,那个人的魂灵就进了这块牌位了。“凝神——想象”,这实在很有点抒情的意味,也很有戏剧性。我小时看点主,很受感动,至今印象很深。

同类推荐
  • 父亲的爱子之情:背影

    父亲的爱子之情:背影

    文中,作者对父爱节制又沉郁的书写,至真至爱至美,让它成为反刍率最高的经典散文名作之一,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复去品读、去体会。本书不仅收录了代表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背影》、《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里的文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旅行游记散文以及日常随笔等。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包含着作者对社会时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 拆楼记

    拆楼记

    “我”姐姐家所在的张庄,即将成为市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着土地被征之前抢先盖楼,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偿。为帮助姐姐脱贫致富,“我”身不由己地成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参与者和背后军师。楼盖好之后,结成统一战线的十几家人家先后遭到上级部门的各种瓦解,一场巨大的较量拉锯战一样展开。在种种现实利诱或威胁面前,统一战线逐渐分崩离析,何去何从?怎么选择都令人心有不甘,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难以释怀。作品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在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 开败时间的花朵

    开败时间的花朵

    岛,散发着神性的光芒,你虔诚地写下,岛——你的词源,文字河流的发祥地,注定在血液中混响、澎湃。它足以耗尽你的毕生。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红楼梦故事

    红楼梦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本书讲述了《红楼梦》的一些故事。全书忠实于原著,在保持原著故事连续性的同时,保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全书语言简洁易懂、生动形象,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热门推荐
  • 三国之汉贼

    三国之汉贼

    百年三国,群雄争霸;风流人物,璀璨耀眼。然闪耀的星光下,遮不住,冲天的血煞,冤魂的悲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156年,口5007万,公元221年,口90万。)---简单的数字对比后,震撼,震惊!穿越到这样一个时代,快乐悠闲的上班青年李定,路在何方?(感谢起点封面制作组美工:凤无眠)
  • 天纹

    天纹

    “生生不息”的古老生息木,古塔下诡异的六道轮回之术……嵌在塔壁中的生物,为何竟温润如生,宛若活体?被嵌入墙内封了八窍的裸体女尸,如今只剩一具,其它五具已不翼而飞……谁是神秘的幕后黑手?他们到底要隐瞒什么?危险越来越近,真相就在重重迷雾之中……
  • 公子照相吗

    公子照相吗

    一封不明快递,如同一张单程车票,不知带着少女驶向何方。一张美人照片,如同一件护身符,不知何时与少女擦肩而过。一台老旧相机,如同一坛陈年老酒,不知少女饮下会是何种滋味。一个傲娇少年,如同一盏明灯,不知怎样照亮少女的前程。
  • 霸天剑圣

    霸天剑圣

    剑二十三,一式有着毁天灭地之称的剑法,为剑圣独孤剑以绝世剑意凝聚而成,剑法之快,连空间都要为之凝固!但当它出现在另外一个世界,是否依然能够如同《风云》中那般无敌?亦或者剑二十三之后,是否还有更为强大的变化?看电影《风云》时,最可惜的便是老剑圣的剑二十三无果而终,所以才决定写这本书。但想要写好一本书,全靠作者一个人的确很难,所以有不合意的地方,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能够指出来,黄河必然会虚心接受,一切只为把书写好!另本书已签约,所以各位读者朋友可以放心收藏,还有点击和推荐,自然是多多益善,黄河感激不尽!
  • 蓝色扉页

    蓝色扉页

    【初恋之初】——我喜欢把青春比作是扉页,因为它只有一两页,就装饰了整本书。小说主人公“紫苏”,以转学多而出名,至于为什么,倒不是因为他调皮捣蛋,给老师乱起外号,放班主任车轮胎的气……
  •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本书以生动诙谐的文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全书共分四辑:《人心不古,巫风日下》--巫术片,皇上你爹贵姓--宗教与社会篇,《人鬼情未了》——鬼怪篇和《我和神仙姐姐有个约会》——神仙篇。作者认为,隐藏在正统宗教之下的日常民间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书中附有100多幅插图,形象的展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
  • 五十三区

    五十三区

    胯下的哈雷摩托骑的还不熟练,枪法也很不准,皮衣大了一号,雪茄还没抽惯,刚刚洗劫完一家便利商店的他发动引擎,后座塞了满满一大包食物和饮料,还有几本过期的杂志,哈雷加速启动,黑暗中有几个饥饿而怪异的阴影趁机快速溜进凌乱的便利店,他按动引爆器,身后的便利店发出巨大的爆炸,阴影被炸的从玻璃窗飞出,重重摔在对面的街上,火光照亮了他的似乎在微笑的侧脸:“这座城,就叫做53区吧!”一个月前,他是一名普通的系统工程师,现在,他是这个曾有一千万人的大城市里唯一的人类,但,不是唯一的活物。
  • 张三丰弟子现代修行路

    张三丰弟子现代修行路

    张三丰唯一再世的弟子,下山苦修。修炼道心,上古·巫门的手段,十二都天冥王旗,东皇钟,妖皇剑,为武当派发展成为上古三教齐名的武当教
  • 邪狱樱花

    邪狱樱花

    他是邪樱伊玺氏第十六代准族长,她是邪狱万容氏第十五代准隐王,他在出行游历回族落时误吧离家出走而昏倒的她当成族人带回族落因此两人产生了一系列的感情:师徒情爱情亲情……
  • 伯莱雅的爱情

    伯莱雅的爱情

    伯莱雅的爱情,让人伤心的不能自己,相爱的两个人克服了好多困难在一起了,但是一个事实却打破了他们的感情,不得不在一起却又不是相守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