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03700000001

第1章 课堂教学理想的探索(1)

【案例与引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这一节课我听过两次,一次是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次是区级公开课。教学活动大同小异:

老师在写课题时把“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点。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板书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画家’写得大一些,‘牧童’写得小了一些。“正中老师下怀。老师接着说:“是的,这里的画家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牧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牧童,而且是一个小孩。我们就来读一读,看看这个著名画家和一个普通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分析戴嵩画画的水平如何出神入化,一个如此著名的画家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在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时,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这种品德多么难得,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中形成的板书其中一幅大体是这样的:

戴嵩与牧童

年龄:大人小孩

地位:著名画家普通牧童

生活:画画放牛

品质: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在省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执教的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在区级公开课的议课活动上,我和授课教师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谦虚这种品质,还是名人的谦虚品质?刚才,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不理想,先后有三位同学直言不讳地提出他在朗读中的问题,这位同学都虚心接受并感谢了帮助他的同学,读课文的同学虚心的品质是否宝贵?一个人的成就大了,人格是否就不平等了,我们就要用写大一点和写小一些来强化?我们是不是在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名人崇拜’?”

观课议课的目的并不只是提出问题,它更需要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反思结束,授课老师说:“那你说一说,如果你来执教这一节课,你会如何处理?”我说我准备这样教: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画家与牧童》,大家想一想:画家是干什么的?牧童是干什么的?”

“在画家与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读书,并把不认识的生字标出来,把不理解的句子勾出来。”

在认识生字,了解故事以后。“大家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适机引出以下问题让同学们琢磨:

以后戴嵩画“斗牛”时会注意什么?画画的本领有什么变化?——戴嵩以后画“斗牛”不会再画错了,因为他虚心听取意见,会改进自己。——以此让学生意识到“虚心使人进步,我们都要虚心”。因为戴嵩意识到别人对他的批评可以使他少犯错误,所以在牧童说他画错了的时候,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而在牧童指出他画错了牛尾巴的时候,他又“向牧童拱手”表示感谢。

为什么画家和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而牧童能够发现戴嵩的错误?——牧童是放牛的,天天跟牛打交道,他很注意观察。——由此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观察十分重要,我们要学会观察,注意观察。

为什么戴嵩会感到惭愧?——因为他画错了。——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著名画家也可能有错误,说明拥有名气、地位、年龄、财富并不等于拥有真理。错了就可以批评,错了就要承认,就要改正,真理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我们学过这一课,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应该虚心,善于观察,要买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和大人。

这样,对于“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一类的句子,我就不会作为阅读和分析的重点。我不能强化“给大人、名人提意见需要勇气”的观念,而是让学生意识到批评和讨论应该成为最普遍的习惯和风气,无论是对谁,批评和被批评都应该是一件非常正常和普通的事。

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进行调控,以上意图未必都能实现。但我期望有这样的教学追求,不是在课堂上教学生膜拜名人,而是让学生具有更加独立的人格。

我与授课老师对话时,想到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故事:

哈里·S.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的母亲。记者称赞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的母亲回答。

一个是我的朋友在邮件中给我说的一句话:

我们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尽头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

对2006年所观察的179节课进行分析,总体感受是:少数优秀(新课程理念背景中的优秀教师不仅教学能力强,而且课程意识比较突出;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追求的主要还是教学能力、技巧和机智的提高和发展,缺乏课程意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学很可能就如“梯子搭错了墙头”。

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该干什么?我们的“梯子”到底该搭在什么方向?这就是本章我们要讨论的课堂教学的理想。

经历美好生活

人并不像自然存在物,“它出自这样一种存在物的最深沉的必然性,这种存在物必须塑造自己,并因此需要一个指明方向的榜样和理想以供他参照。人的不完满性为理解所补偿,这种补偿告诉他怎样来完善自己。”人的“不完满性”通过学习这种“塑造自己”的方式来弥补和完善。教育和学习可以塑造人,这是教育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塑造人的角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呢?

这是很早以前看到的报道:

一位女士告诉记者:1月31日晚上11点过,她突然听见一阵啜泣,低低的,却伤心十足。循声找去,竟然是年仅8岁的儿子在床上哭泣,儿子的眼泪已将一大片被子浸湿,而且嘴里还喊着:“老师,别打我。”她赶紧把孩子抱了起来。孩子的身子分明颤抖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惊恐之色,睁开眼,方才看清是妈妈,孩子眼中再次溢满泪水。他羔羊般偎在妈妈的怀中,近乎哀求地说:“妈妈,我不读书了,好不好?”

打从学前班起,每当同学们做错作业的时候,孩子的班主任就会勃然大怒,或者凌空一记耳光,或者揪起耳朵拔你长高。同学们一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总是战战兢兢。儿子属于班上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学生,但仍然免不了做错作业而遭受皮肉之苦,每挨一次打,十天半月都难以抹去心中的阴影。这次因为在期末考试中把一道极其容易的习题做错了,老师评讲试卷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狠狠地扇了儿子一个耳光。

这位女士说,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但自从上学以后,儿子就经常郁郁寡欢,在家里极易发脾气。她认为,这是小小年纪承受了巨大压力所致。

2004年11月18日,王庆环老师在《光明日报》撰文《从拒写432遍“3”想到的》说:

作者一位朋友的小孩读幼儿园大班,幼儿园老师布置写课后作业,当这位家长发现老师要求孩子写432遍1、2、3的“3”时,作出了不让孩子写这个作业的决定,并对哭着害怕在老师面前交不了差的孩子说:“你们老师那儿我去说,我认为你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尽管只用这两个案例来讨论学生在学校中、在课堂中的生活状态并不合理。但透过两个案例却可以促使我们观察和思考今天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对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搞一个调查,看一看:满怀学习热情来到学校的学生比例是多少?离开学校时,感到学校和学习生活快乐,并且对新学习充满期盼的学生比例又是多少?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多大程度上压抑和泯灭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渴望?

对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会说:“这样做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对于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另外一种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目的。

是“生活的预备”还是“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应该首先考虑“当下”还是“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看吃甘蔗的现象。可以用吃甘蔗的两种不同方式来隐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方式和态度:一种是从不甜的一头吃起,越吃越甜,它所比喻的生活是先苦后甜,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另一种是从甜的一头吃起,越吃越没有滋味,而它所隐喻的生活方式是先甜后苦,我们把它算作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

在两种生活方式中,人们往往鼓励第一种生活方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种追求的最精辟的概括。对于“方为人上人”的取向,当然应该批判。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上人是贵族,心态是自负,看不起别人。人下人是奴隶,心态是自卑。人外人找不到做人的感觉,心态是自闭。而人中人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心态自信和舒展。

在这里,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很长时间都没有感觉到甜味而怀疑甘蔗不是甜的,于是放弃这节甘蔗的现象?——回答几乎是肯定的。

用“吃甘蔗”的现象对照教育,我们也常用“先苦后甜”教育和激励学生。不容怀疑,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引导下,克服学习中必然遇到的困难取得进步,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也要看到,老是没有吃到“甜”味,放弃再吃的人也不少。

这种放弃的最极端的方式是对生命的放弃。2005年4月份,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大二女生写了一段这样的话: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

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中学,

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

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

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

……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

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

……”

她把这段话贴在了学校网站的BBS上,然后站在宿舍楼上纵身一跃。她没有在教育中,也没有在生活中吃到甜味,于是,选择了放弃生命的方式。

第二种放弃是逃离学校,选择辍学。

第三种是只能坐在教室,不得不坐在教室,逃无可逃。他们的放弃就是放弃学习,人到了,心不到,或者机械地参与,或者冷漠地旁观,或者敌对地反抗。走进教室,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

对于现实与未来,当下和长远,我个人的看法是:

现实是整个人生的组成部分,未来是由一个个现实组成的,今天的幸福是未来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就算要追求未来的幸福,随着时代发展,未来的幸福也必须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说,对学习的愉快感受和体验是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如果仅仅为了未来,今天把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都丢失了,学生的未来很难幸福。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现实的幸福状态,使学生感受幸福和学习快乐。今天,当他们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对现实生活满意,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以后,他们才能也更容易对未来充满期望,才愿意为未来生活努力,未来的幸福生活才有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中小学教师,尽管我们难以改变大的社会环境,但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在我们的学校中,我们可以追求“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蹦蹦跳跳上学”是他们对学校充满期望,生活有激情,有活力;“高高兴兴回家”是他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快乐幸福,有成长,有进步。“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孕育着未来,孕育着希望。

学习幸福生活

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就是不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另一个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则说:“抚养孩子和教学均来自同样的教育学的最基本的经验: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神圣的人类职责。”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流淌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须面向未来,为了学生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天天进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什么是学生?”“学生到课堂上学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这一类的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也因为平常和普通,我们一般不屑于追问,当然也常常疏于追问。因为缺乏追问,我们常常失去课堂的意义,迷失教学的方向。

我曾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追问,并致力寻找自己能够接受的答案。

比如“课堂教学追求什么?”答案:“也许是三维目标”。

“那为什么要追求三维目标?”答案:“三维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找到的答案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绕了一个圈,原来,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这样,我对“什么是学生?”“学生到课堂上学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等问题有了最朴素的回答:

什么是学生?——在前辈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人。

学生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他们为了什么?——学习生存,学习生活。

同类推荐
  •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

    市场的深入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市场规模扩张和范围分化的过程。随着企业数量的增长和产品供应量的丰富,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激活了企业间竞争,进一步刺激和加速了企业间的分工,迫使企业从无差异市场转向差异性目标市场,不少企业进而选择范围更小的集中性目标市场,它们不再追求在整体市场上取得较小占有率而是在一个或几个小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 快乐语言学

    快乐语言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了很多关于趣味语言学的着作,比如计永佑的《语言学趣谈》、徐青的《趣味语言》、王希杰的《语言百题》、于根元等编的《语言漫话》等等,都是从通俗易懂兼之有趣两个角度介绍语言学,打算为枯燥难学的语言学找到一条趣味之路。
  • 传媒实践力

    传媒实践力

    来自传媒一线学者的经验总结。内容涵盖新闻、传播、出版、公关以及广告等方面,描绘新媒体发展现状,阐述传统媒体的行业特色;探讨手机媒体的优劣,分析网络媒体的趋势;详解新闻传播理论,梳理伦理法规脉络。持论有据,案例经典,既可领略草根博客的犀利,又可触摸学术论文的深邃。
  •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热门推荐
  • 易手遮天之都市风云

    易手遮天之都市风云

    他是华夏特工人员,他是超一流杀手,他曾经是战场上最强的利刃,也是各类少女痴迷的男人,但却因为特殊使命而退伍,返回都市,开启了一段征服一切传奇故事!
  • 阳光的彼端

    阳光的彼端

    男主女主在同一高中,男主为美术特长生,女生为物理天才少女,最初并非同班同学,后女主转入男主所在班级。男主在高二下学期出国,离开。二人感情过程:不打不相识,互有好感,心生情愫,表白,误会分手,重逢,尴尬,破镜重圆
  • 腹黑小农女:山里汉子的独宠

    腹黑小农女:山里汉子的独宠

    穿越古代变成有夫之妇,家中一贫如洗,还有两个小包子要养?没事,先回娘家借点粮应急,她有穿越者自救大礼包,足以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种田经商,发家致富,生活越过越好,她正要跟不喜欢自己的山里汉夫君挥挥手分道扬镳,转眼就被强势壁咚。“说好的和离呢?”“不和离,我喜欢你。”“不是讨厌我吗?”“不讨厌,我喜欢你。”“还要拒绝我吗?”“不拒绝,我喜欢你,mua!(*╯3╰)!”
  • 黄河古事

    黄河古事

    母亲河滚滚东流,孕育了中华最古老且灿烂的文明,千百年了,无数人在追索,但谁都不知道,这条大河中,到底隐藏了什么。尸抱船,鬼行舟,沉于河底的古怪石棺,死而复生的无名尸体……一个自幼在黄河边长大的河凫子,带你回到三十年前,回到那个充满了离奇诡异又精彩波澜的时代中,伴随跌宕起伏的扣人情节,一步一步揭开黄河的终极秘密。
  • 月光旋梯

    月光旋梯

    本书是诗集。是邓叶艳的诗歌作品集,作品辑录了诗人2005年到2011年的117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比较深的意向性思维,给人余味不尽的想象空间。
  • 群雄争霸之女皇上位记

    群雄争霸之女皇上位记

    狂风暴雨夜,一为躲在树下避雨的可怜女孩,被天上降下的无数道天雷劈中,只剩最后一口气的她,被一大早打扫卫生的大婶发现。一辆破旧的救护车把她送到了最近的医院。在她出生的医院里,一系列的阳谋阴谋让她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位长的绝美披着富豪千金这个假身份的女人,在一个无人的夜里带着一把刀,要誓死捍卫她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自愿做一名苦命女的她,无奈的拖着未痊愈的身子在封闭的医院里,躲过她无数次致命的攻击。体力快速的流失注定了她不得不躲在一个狭窄又黑暗的消防柜里。没了退路,是死还是活,一切听从天命。(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嫡女惹不得

    嫡女惹不得

    投胎竟然还带着前世的记忆,你说带着记忆也就罢了,要带你也要完整一些啊!还有这个不正常的四皇子,闲到整天缠着她,明明想要攀上他的千金多的数不清,为什么他偏偏要娶她这个“白痴”惹人厌的嫡女?不过,既然他敢娶她,就要做好受虐的准备!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神豪狂少

    神豪狂少

    变异系统,本该集中摧毁。因为系统管理员的疏忽,吞噬系统掉落凡间。进入可怜孤儿叶铭之身。变异系统,将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呢?尽请关注,神豪狂少。
  • 修仙问情

    修仙问情

    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弥留,难舍?眷恋?还是厌倦?行在人世间,魂魄还是不得安放,尘世已不在喧嚣,静静的,静静的,不知是我在看他们,还是他们在看我。归去,归去,大梦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