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毕,茶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入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数日。至第三日,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日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人不许,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余。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天下骚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宫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亏着晋王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货殖,来至江浙路杭州地方。
时当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游人如蚁。源思十二年前圆泽所言:下天竺相会。乃信步随众而行,见两山夹川,清流可爱,赏心不倦。不觉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炼丹井。
转入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时。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身骑牛背,隔水高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又云: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欲过川相问而不可得,遥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源深详其诗,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快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
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王元瀚又有诗云:
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不满五尺,本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第一戒者,不杀生命。
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
第三戒者,不听淫声美色。
第四戒者,不饮酒茹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