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14800000002

第2章 幻想、愿望与尝试(2)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是20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曾引起全世界极大的震惊。但是,对“人造月亮”也就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的、科学的预言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牛顿通过对月亮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人造月亮”的可能,而牛顿在研究工作中曾经受到过一个落地的苹果的启示。

1665年4月,年仅23岁的普通农民的儿子牛顿(1643—1727年)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毕业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的出众才华和创造能力,发现和证明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定理——二项式定理,学校决定授予他奖学金,使他能够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然而,就在牛顿毕业的这一年,可怕的鼠疫在欧洲开始蔓延。这个以“黑死病”闻名的急性传染病,自14世纪以来,多次侵袭欧洲大陆和英国。这一次流行的瘟疫,一年中就夺去了10万余人的生命,英国京城伦敦的人口减少了1/10。当瘟疫从伦敦向北蔓延时,剑桥大学校方担心会波及该校,决定暂时关闭学校,让学生疏散到外地,以躲避瘟疫。牛顿便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了他的故乡——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名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

牛顿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户,父亲在牛顿出生以前的几个月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勤劳贤惠,她将牛顿安置在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牛顿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1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这位在科学上刚露头角的大学毕业生,整日沉浸在思考、实验和推理演算中,研究了当时科学前沿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些实验和理论的探索成为他一生科学事业的开端,为他一生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基础。行星运动的引力问题是反复萦绕在牛顿脑海里的难题之一。他常常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天体高度规律性的奇妙运动吸引了他。早在17世纪初,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年)通过对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整理,就得出了描述行星运动的3个定律。几十年已经过去了,科学家试图说明行星围绕太阳运动规律性的原因,也就是试图说明天体运动的动力学原因,但是,一直没有建立起令人满意的能合理解释各种天文观测现象的理论。天体力学是17世纪中、后叶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科学前沿问题,在这个领域工作着许多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23岁的牛顿也开始了对这个科学尖端问题的思索。

牛顿认为,月亮围绕地球运动是由于地球对它有吸引力。但是,地球是如何影响月球运动的轨道的呢?牛顿熟悉当时关于引力问题的各种猜想和假说,他觉得没一个令人满意。他希望另辟蹊径,找到正确答案。据说,在1665年秋天,有一天,牛顿正在自己家里的花园里沉思,忽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滚进了草地上一个小坑洼里。这个现象激发了牛顿一连串的疑问和思考,他的思路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从地球飞上了天空,到达了月亮和遥远的星体。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落到最低的地方呢?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是由于苹果受到了重力,即地球对它的吸引力。但进一步思考又会引出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苹果可以从几米高的树上落下来,如果树高十米、几十米,苹果还会不会掉落地上呢?苹果也一定会掉落地上来的。在最深的矿井和最高的山顶上都有引力,那么也就没有原因阻止地球的引力到达月亮。牛顿推想,月亮也许就像一个大苹果,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正是地球对它的吸引作用,而这个力和使苹果落地的力本质上是一样的。牛顿进一步推想,各个行星之所以能够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太阳对它们有吸引作用。因此,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吸引作用,牛顿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万有引力。

牛顿进而分析地球对月亮运动的影响,他要说明,既然地球吸引着月球,但是月球并没有像苹果那样掉到地球上来的原因。在牛顿以前,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下落,同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以及行星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的运转,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人们认为,天体之所以能够在天上运转,是天体本身的一种与地球上的物体根本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牛顿打破传统,大胆地猜测这两种现象有本质的联系。他通过对抛射体运动的研究,在落体运动和天体运动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我们知道,在山顶上,沿着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抛出一块石头,由于重力的作用,石头会坠落到地面上,但是,在石头落地之前它会沿水平方向飞行一段距离。牛顿设想,在地球表面的一座很高很高的山顶上,抛石头时,用力越猛,石头的水平初速度就越大,在落到地面以前飞过的水平距离就越大,它飞过的轨道的弯曲程度就越小。可以设想,如果抛石头时,用的力量很大很大,石头的水平初速度很大很大,以致石头的轨迹曲线的弯曲程度和地球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同,那么这块石头就永远也不会落到地面上了,它会像月亮那样,绕着地球运转下去,它就变成了“人造月亮”。

牛顿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牛顿著,王克迪等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武汉出版社,1992年,3页。:

“如果用火药从山顶上发射铅弹,给定其速度,方向与地平面平行,铅弹将沿曲线在落地前飞行2英里(3.2千米);同样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发射速度加倍或加到10倍,则铅弹飞行距离也加倍或加10倍。通过增大发射速度,减轻它的轨迹的弯曲度,直到它最终落到10度、30度或90度的距离处此当指地球表面经度,因剑桥地处径度0度。,甚至在落地之前环绕地球一周;或者,使它再也不返回地球,直入苍穹太空而去,作无限的运动。运用同样的方法,抛射物在引力作用下,可以沿环绕整个地球的轨道运转。月球也是被引力,或者别的力不断拉地球……如果没有这样的力,月球将不能保持在其轨道上。如果这个力太小,就将不足以使月球偏离直线路径;如果它太大,则将偏转太大,把月球由其轨道上拉向地球。”

那么,需要多大的速度,才能够使卫星围绕地球运动呢?经过科学计算,如果以7.9千米每秒的速度,以水平方向抛出去,就能使卫星环绕地球运转。这个速度叫环绕速度,又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小于这个速度,抛出去的物体最终就会被地球引力拉回来。如果物体以112千米每秒的速度飞上天,就可以克服地球的引力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或者飞向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去。11.2千米每秒的速度,是物体能够脱离地球的速度,所以叫脱离速度,也叫第二宇宙速度。如果要飞离太阳系,到其他恒星世界去,那么速度必须达到16.7千米每秒,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从苹果落地的思考,到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他的宇宙体系的理论,牛顿的研究工作持续了20余年。今天航空、航天飞行的理论基础还是牛顿的天体力学理论,科学家均是根据它来设计和计算航天器的轨道形状、运行速度、运转周期以及寿命等等。牛顿的成功,有他本人不懈的探索,也得益于17世纪自然科学中其他领域的进展,如:变量数学的建立和发展(其中包括牛顿本人为微积分创立所做的工作),天文观察和大地测量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综合。

从苹果落地,牛顿想到了“人造月亮”,我们佩服牛顿思维的敏锐、深刻,被他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感染、鼓励和震撼。牛顿故乡花园里的那棵苹果树,一直被精心地保护着,瞻仰牛顿故居的参观者,都要到树下去看一看。1820年,这棵树枯死后,被当作珍贵的纪念物分成了好几段,分别放在英国皇家学会等几处地保存。

1865年,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出版了《从地球到月球》,对人类登月进行了大胆的想像和生动的描绘。也许是受到了牛顿工作的启示,他书中飞往月亮的飞船就是用火炮发射的。

为了写这部小说,凡尔纳研究并向人请教了许多数学、物理和天文学问题。他在小说中设计的飞船和发射装置都经过严格的数学计算。书中描写3位乘客乘坐飞船由火炮发射到月球去旅行,主人公设计的飞船重87吨,直径达2.74米,为了把它发射到月球上去,大炮的炮筒长达270米。在故事的最后,飞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而是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19世纪的许多火箭航天先驱者都受到这部小说的启发和鼓励,早期火箭技术的研究者们还认真研究过凡尔纳的设计的火炮和飞船的可能性。他们做出的结论是:要摆脱地球的引力,火炮的炮管长必须达到1000米。可见,用大炮发射进行宇宙航行是困难的。

火龙出水与万户飞天

大型现代火箭是20世纪人类航天的运载工具,然而,火箭的发明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火箭的发源地是中国。

中国发明了火药后,便有了鞭炮,炮竹是火箭的鼻祖。自三国时期起我国史籍上便有了关于火箭的记载。但是,最初的“火箭”只是在箭头上附着油脂、松香、硫磺之类易燃物质,点燃发射出去以引起对方燃烧,实际上是一种带火的箭,是古代的一种纵火器。

由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的发明年代大约在唐末宋初。在唐代的烟火玩具中已经有了“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的唐福曾经把他所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不久,石普也制造出火药、火箭,宋真宗还把他召来,当众作了表演。

这时的火箭制作方法是把装有火药的竹筒绑在箭杆的中部。使用时,点燃导火线,火药急剧燃烧膨胀,从尾部猛烈向后喷出,在喷出烟雾的相反方向,火箭获得了向前的动力,箭体就不断加速,冒着烟向敌人阵地飞去。发射火箭不用借助任何机械力,推动火箭的动力是反作用推力。从这种古代火箭的结构来看,它和现代火箭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绑在箭杆上的火药筒的空腔,相当于现代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火药就是推进剂。火箭比普通箭飞得快、飞得远,杀伤力大,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在宋代,守卫京都的宋兵曾经用火箭吓退了攻城的外族入侵者。火箭技术由我国经过商船的往来和战争的需求传入印度、阿拉伯国家和欧洲。据说,欧洲人最早使用的火箭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传过去的。当时在欧洲战场上,还出现了多箭齐发的火箭筒,即一支筒内装几只甚至几十只火箭,通过一根引线同各个火箭的引线相连,点燃引线后,火箭即可同时发射。这种集束式火箭在战场上颇具威力,使欧洲人大为吃惊。成吉思汗的部队曾经打到现在波兰的利格尼兹地区,一幅描绘蒙古军队使用火箭作战的壁画就是在利格尼兹发现的。

明代是火箭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的军事家、技术家和工匠们把火箭技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著名的军事著作《武备志》中有许多火箭插图。明代的火箭种类繁多,除单只火箭外,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同时,明代出现了许多讨论火攻技术的军事著作,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和改进作了详尽的叙述。火箭在明代有广泛的使用,在水军、步兵和骑兵部队中都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有专业的火箭部队。

《武备志》中记载的集束式火箭有10种之多。有一种称作“一窝蜂”的火箭制造非常巧妙,在一个木桶内盛着32支箭,可以一次发射,射程300步,杀伤力较大。还有一种“百虎齐奔”火箭,匣内装有100只串联火箭,射程300步,其势凶猛。

明代的火箭弹最著名的是“神火飞鸦”。它是用细竹条或芦苇编成像乌鸦身体外型的篓子,如斤余鸡大小。

外用纸和线封固,内充满火药。鸦身上装有头、尾和翅膀,似鸦飞模样,起稳定飞行作用。鸦身下面安装4只火箭,对称插入鸦身两侧。鸦身背部开钻一孔,用4根引线把孔和火箭相连。当火箭点火时,鸦可以借助反作用推力起飞,在空中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0丈。当鸦将坠地时,火箭燃尽引燃药线,使鸦身内的火药发生爆炸,从而焚烧敌人阵地或船只。这种火箭弹同现代火箭弹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喷气推进的运载工具和弹头部分,在远距离把炸弹发射到敌方。

《武备志》中还描述了一种叫做“火龙出水”的火箭:“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说明在使用时,使火箭在离水面三四尺高的地方燃火,燃火所形成的喷气推进火箭可以达到二三里远的地方,好像火龙飞出水面一样。当筒内火药将要烧完时,筒腹内的“火箭”飞出来,使敌方的人和船一起燃烧起来。从这个记载来看,“火龙出水”的火箭原理和现代二级火箭是基本相同的。

中国古代的这些新颖构思的火箭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国外的一些记载,将其称作“中国箭”。

中国古代的火箭虽然主要用于战争,但是古人也没有忘记用火箭来实现飞天的梦想。明代有一个叫做“万户”的人,曾经做过一个重要试验。有人说万户是一个木匠,后来从军入伍,由于喜欢钻研,对刀、枪、车、船等进行过不少改进,后来被授予专司兵器之职;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官吏,万户是官的名称。万户在一个坐椅的背后,背上47个当时他可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再把他自己捆在椅子的前边。万户两只手里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用火同时将47个大火箭点着。他的目的是想借助火箭推进的力量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万户的试验没有取得成功,这是非常遗憾的。万户探索飞行技术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他的勇敢精神、他的创新勇气是令后人景仰的。后人对万户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第一个试图使用火箭作运输工具的人”,又说他是“第一次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火药火箭是第一种实用的反作用推进装置。推动火箭上升的力是反作用推力,只要火箭不断燃烧,在燃气喷射相反的方向就能获得反作用推力,如果这个反作用推力大于火箭自身重量的数值,火箭就可以不断加速前进。由于火箭飞行动力是反作用推力,它飞行不需要大气的浮力或气流的升力,这就使火箭有可能在地球大气层以外飞行。虽然固体火箭的许多局限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运输工具,但它的基本飞行原理却与作为现代航天运载工具的大型多级液体火箭是一样的。现代的航天先驱者们正是通过对固体火箭的研究才认识到:要实现太空飞行,只有依赖反作用原理的火箭。

同类推荐
  • 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本书是一本史料性较强的“百年香港快览”系列之一,它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所编写的,该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事件关键词、背景扫描、大事脉络、结果与影响、精彩点评等栏目的精心设置,深入浅出生动地描绘了香港自开埠至2007年百余年的沧桑,为你扫描百年香港今昔之巨变,透视沧桑历史之荣辱,解读东方之珠繁荣之历程。
  • 探索未知-古希腊数学

    探索未知-古希腊数学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低碳家居

    低碳家居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白云蓝天,雾霭流岚、花香鸟语、蝶舞莺飞……如此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不要让小河的水总是恶臭,不要让机动车的尾气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让草丛里的塑料袋不计其数……让我们牵起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更精彩。《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典藏版)》(作者纪康保)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这本《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典藏版)》是“低碳科普馆”系列之一。
  • 历代科技概论(下)

    历代科技概论(下)

    本套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深化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创造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博大的学术胸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物理知识篇》(上)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物理知识篇》(上)

    汽车、火车有“刹车”,自行车有“刹车”,连飞机也有“刹车”(滑行轮上有“刹车”,有的在尾部还能放出减速伞),唯独轮船没有听说有“刹车”。其实轮船的“刹车”有三种,一是抛锚,当轮船靠码头或在航行途中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停止前进时,就可以通过抛锚来达到目的。二是它的主机可以开倒车,利用倒车的反向速度来抵消因惯性而保持的正向速度。三是逆水行舟,利用水流的速度抵消轮船的速度。
热门推荐
  • 水洗的颜色梦做的花朵

    水洗的颜色梦做的花朵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修行者。轮回中的相逢或许是缘或许是劫。然而尘世纷扰终究抵不过时间洪荒的冲洗。当我们洗去爱恨情仇,清白相待,再次相逢,你是会坦然微笑还是泪流满面?当年少的情愫在晚年姗姗来迟,那一段往事究竟埋藏了怎样的情感纠葛?
  • 神话版世家

    神话版世家

    其实就是玩个游戏而诶,刘飞同学无意中落入了系统设计的全人类计划之中,以一个落魄世家子的身份重建家族,征战蛮荒。
  • 后宫如烟

    后宫如烟

    后宫。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阿谀奉承汇聚之地。后宫。非生即死、你存我亡、耗尽生命之地。后宫。每个人都想要挣夺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为自己,也许为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一路奔跑,无法停歇。也许停留一秒,就能消失在这华丽的皇宫之中,无影无踪。
  •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翁文灏和丁文江的故事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翁文灏和丁文江的故事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可以说世界文明史的实质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历史。翁文灏和丁文江敢于怀疑的科学理念以及在行动上善于研究、勇于探索,最终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虐恋:你回来好吗

    虐恋:你回来好吗

    “你回来好吗?不是说过永远不会离开吗?为什么?”一位拥有绝美面庞的男子站在忆寒园。风吹起他的碎发,一切都那么美好。可他的脸颊为何划过一丝泪水.......好了,就这样了,相亲们,期待下部吧。拜拜
  • 护花狂龙在都市

    护花狂龙在都市

    混迹在万花丛中的小酒保,偶然获得未来最伟大兵王的记忆!从此他拥有一身无可比拟的超强本领。而他也对保安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保护美女,安慰美女!为了成为世界最强保安,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从此,娇媚老板娘、狂野美少女、冷艳女杀手、清纯女校花……各色美女接踵而至!
  • 冰凝的夏

    冰凝的夏

    站在时空的彼岸,驻足、回首,我们最深刻的纪念……那个夏天,依然炎热,我的心,却始终冰冷一片;但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似乎这些,都变得不算什么了……这个夏天,依然很冷;但谁又能说,那不会是人生逆旅中的一席清风拂面?……风华新书《雅典学院》上传,本书仍会继续……
  • 九月玖月

    九月玖月

    九月,毕业。九月,分开;时间不会回头,爱情岂能如果······
  • 幻灭之地

    幻灭之地

    一段感情的尽头,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一场末日的灾祸,创造了一个时代;2086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毁灭了一切。我该怎么办?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我要活下去,活下去……
  • 明皇贵妃再现前缘

    明皇贵妃再现前缘

    她七岁,因考到了全班第一,所以上县城去“见世面”,却差点被他骗走,她二十四岁,在广州见到他,他把她灌醉。她思念了他十年,十年后再次见面,却不续旧,直接被压倒。她不明所以,直到一天,她因头晕而长期晕睡,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前世的缘没有续尽,今生才这样。前世的她,居然是唐朝的玉环,而他,居然是她的三郎,好无聊的剧情,好陈旧的版本。不过,有哪点不对?好像并不是电视剧的那样,她是真的爱上了他吗?他可是公爹呀。总觉得哪里有些不一样?可就是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