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16000000003

第3章 煤炭与石油(1)

煤炭和石油是两种重要的能源。18世纪,煤炭的开发利用促成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始,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19世纪,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社会,帮助工业发达国家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煤炭和石油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木炭到煤炭

自从原始人点燃第一把火,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原始人开始使用木柴燃烧的火驱暗照明,抵抗严寒,御野兽;用火冶炼金属,制造工具;最重要的是,火可以增加食品的品种,同时使吃熟食成为可能,吃熟食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

火对人类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必须千方百计使火继续燃烧下去,这就带来了燃料的问题。人类一开始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好的燃料就是木头。原因是:在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地球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木头随手可得。只要木柴干燥,它就很容易被点燃,而且不会转瞬即灭。因此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使用木头作燃料,烧水煮饭,取暖御寒。

人类在使用火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新的发现。冬天为了取暖,人类就会把一大堆木头放在一起点燃,木头燃烧时迸发出可观的火焰和热量,可是木头燃烧也很快,要维持下去就必须不断往火堆上添加新木头。火堆表面的木头经过充分燃烧,剩下的只是白色灰烬,而柴堆里面的木头并没有完全烧尽,每次火堆熄灭后都能从燃烧过的木柴堆里层找到一些“黑色木柴”。这些“黑色木柴”仍然可以点燃,只不过它不再像干木柴燃烧时那样进发熊熊火焰,而是温和地燃烧、炽热,然后慢慢变成灰烬。后人把这种着过火后又未充分燃烧的“黑色木柴”叫做木炭。

为什么木头着过火后留下黑炭?木炭与木头有什么不同?这要从木柴的燃烧过程说起。

木柴中有两种重要的原子:碳原子和氢原子。碳原子约占木头总量的50%,氢原子不足木头总量的7%。在高温的作用下(如用火点燃木头),木头不断地分解,释放出气体,碳原子遇到空气里的氧气会发生强烈的化合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

碳+氧气高温下二氧化碳+热量

氢原子同氧气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水,只是水汽遇热迅速蒸发了。

氢+氧气高温下水

当一堆木头堆在一起燃烧时,火堆外层的木头燃烧最充分,转化为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剩下的一点是近乎白色的灰烬。而空气要进入木柴堆里面十分困难,中间部分没有足够的氧气,碳原子当然不能充分燃烧。即使氧原子通过重重阻力到达木堆中心,也要先和氢原子结合,因为氢原子较之碳原子更容易和氧原子结合。这样,在木柴堆内层部分,就组成了一些主要由碳原子构成的集合物,颜色是黑色的。这种在着过火后留在木柴堆中间的黑色物质被叫做“碳化”了的木柴,也就是木炭。

当一场火灾过后,你总会看到没有烧尽的门窗、木梁都被熏烧得黑黑的,就是因为氢原子首先和氧原子化合,而把碳原子留了下来的缘故。

如果把木炭放入火中,木炭中的碳原子又有了和氧原子充分结合的机会,碳原子就会燃烧起来。木柴燃烧时,有碳、氢、氧和其他一些原子一起发生强烈的化合反应。相比之下木炭中只有碳和氧参加的化合反应就“温柔”了许多,碳原子燃烧时不会噼噼啪啪地乱炸火星,而是缓缓地燃烧,持续时间也长。

正是木炭这种燃烧的特点,使古人在走出山洞,住进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时,逐渐开始用木炭作为室内取暖的燃料。木炭有它的优点,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就开始想办法大量地“仿造”。他们先把一大堆木头点燃,然后在上面压上一些土,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大量进入木柴堆。缓慢燃烧的结果,木柴变成了黑色木炭,人类也第一次完成了“仿造”燃料的工作。

木炭除了作燃料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其中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木炭冶炼金属。金属矿石大多是金属氧化物,加入木炭烧炼,在高温下,碳原子与矿石中的氧原子结合,留下来的就是金属。人类在学会使用煤以前,一直用木炭冶炼金属。

在我国的唐代,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火药的发明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在燃烧时会发生强烈的爆炸,从而发明了黑火药。黑火药是按下列比例配制的:硝酸钾占75%,木炭占15%,硫磺占10%。黑火药被点燃时,硝酸钾、木炭和硫磺在瞬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并迅速膨胀了几十倍、几百倍,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对周围的物体产生极强的摧毁力,这就是爆炸现象。黑火药所储存的化学能在爆炸中迅速转变成机械能。人们用火药的能量开发矿藏、改造山河,大大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木炭质松多孔,它能把一些气体和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吸附到自己的孔隙中,这种现象叫做“吸附作用”。现代人利用这一性质,对木炭进行特别加工。将木炭隔绝空气加热,并不断地通入水蒸气,这样可以疏通被堵塞的空隙,使之具有更大的吸附能力。经过这种加工的木炭叫做“活性炭”。利用活性炭可以制作防毒面具,活性炭会把空气中有毒气体过滤掉,保证人们安全地工作。

现代人吃的白糖大部分是从甘蔗里榨制出来的,刚刚榨出来的粗制糖溶液含杂质很高,颜色也不很白,加入一些黑色的活性炭,杂质被它吸附后,糖溶液变干净了。再经过蒸发,得到的就是雪白雪白的糖。

古人在使用木炭做燃料的同时,又发现了一种黑色石头遇火也能燃烧,燃烧的时间比木炭更长,释放的热能也更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煤。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含量在60%以上,所以煤燃烧时火力猛、时间长。它的发热能力比木炭大半倍,比木柴大1~3倍。1千克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如果全部利用,可以使70千克冰凉的水烧到沸腾。

我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煤的国家。唐宋以前,煤这个字的含义不是指今天的煤炭,那时煤有另外一些称呼,如石涅、墨金、石墨、石炭等等。目前已知最早见于文字的名字是石涅,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古书《山海经》中,书中几处谈到了煤:

经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石涅就是煤。女床山在陕西岐山,风雨山在四川双流和什邡一带,两地均是煤炭分布地区。晋朝人把煤称呼为“石炭”,南宋末年才有了“煤”的称呼。

煤炭除了做燃料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冶炼金属。我国在汉代以前,冶炼金属主要用木炭。用木炭炼铁杂质少,质量高,缺点是火力不够强大,炉内温度不能升得很高,效率低。而用煤的优点是火力强,效率高,缺点是杂质多。随着铁的需求量增大,对铁的产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煤才逐渐代替了木炭。

考古发现,我国从汉代开始用煤炭冶炼金属。而最早记载用煤冶铁的文字见于晋代《西域记》一书:“屈茨北(今新疆库车一带)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明代《天工开物》中采煤图说明至迟在晋代,我国就已掌握用煤冶铁技术,当地生产规模达到“恒充三十六国用”,可供应新疆广大地区。

煤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古人文化中也有所表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江苏徐州任职时,寒冬季节,城中极缺燃料,便组织人到四周探寻煤矿,最终发现并开采成功。诗人就此写下著名的咏煤诗。

石炭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流膏迸乳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石流金实精悍。

南山粟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全诗反映徐州地区薪柴匮乏,连取暖烧饭都困难,出现了“抱衾裥”而“无处换”得“湿薪半束”的场面。经努力寻找,终于发现“山中有遗宝”,迎来“万人鼓舞千人看”的景象。“南山粟木渐可息”与“为君铸作百炼刀”二句反映出,正是由于这里的煤炭被开发并大量用于冶铁作兵器。才改变了以粟木为冶铁燃料的状况。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写过一首著名的咏煤诗,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心胸: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

煤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发现和使用煤炭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了,但长期不知煤是如何形成的,直到最近200~300年才最终确认煤的出身:煤是由植物生成的。

人们在开发煤矿时曾发现:煤石上有树皮、树根、树叶的痕迹,甚至在煤层里发现过外形保存良好的树干化石,这都说明煤与树木关系密切。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观察到煤的组织结构。把煤石磨成厚度只有百分之几毫米的透明煤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一幅由黑、黄、淡红、红褐、浅褐等颜色组成的图案,这些图案与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时看到的图案十分相似。黄色或淡红色的透明体,是古代植物的孢子或花粉的遗骸;黄色或淡红色,又长又细,具有锯齿状边缘的部分,是古代植物的叶、嫩芽等角质层的变体;而那些黑色不透明、红褐色透明或浅褐色半透明的部分,是植物的茎、根等组织的木质素和纤维素。

对煤做化学成分分析,我们发现: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氮、硫以及水分和灰分。其中碳氢是两种可燃元素。把煤和木材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对比:

100千克木材里,含碳元素50千克,氢元素6.5千克,氧元素和氮元素共计43.5千克;

100千克泥炭里,含碳元素59千克,氢元素6千克,氧元素和氮元素共计35千克;

100千克褐煤里,含碳元素70千克,氢元素5.5千克,氧元素和氮元素共计24.5千克。

化学元素对比表明,煤的元素组成与木材、泥炭十分相似,只不过煤含碳元素更多一些。显微镜的观察和元素分析对比都证实:煤确实是由植物形成的。

植物变成煤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植物的遗体变成泥炭——泥炭化阶段;泥炭变成褐煤——岩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造山运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远古时代,地球表面潮湿多雨,森林茂盛,树木一批批生长,又一批批死亡。死亡的植物遗体在沼泽里越聚越多,构成了大自然造煤的原材料。

大自然造煤运动是从微生物“进攻”植物遗体开始的。自然界到处充满微生物,一类是要有氧气才能生长,叫“喜氧菌”;另一类没有氧气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叫“厌氧菌”。植物死亡后倒在沼泽里,“喜氧菌”开始工作,他们的工作结果是使植物遗体分解和腐烂。如果植物遗体始终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被“喜氧菌”统统“吃光”。如果遇到大自然造山运动,地表发生变化,植物遗体沉入水中,“喜氧菌”被“淹死了”,而水中的“厌氧菌”开始发威,不断“吞噬”遗体中的养分,“厌氧菌”有“偏食”的习惯,结果是植物遗体中的氢、氧、氮等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碳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植物遗体最终变成一种黑褐色或褐色的淤泥状物质泥炭。泥炭是煤的前身,干的泥炭是黄褐色,疏松多孔,像一团团结在一起的草团,比水还要轻三分之一。泥炭可以用做燃料、化肥和化工原料,全世界的储存量估计在2000亿吨。

松软的泥炭变成坚硬的煤经过了一个“岩化阶段”。由于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壳在不断运动,当沼泽地带逐渐下沉,泥炭也随之被埋在地下,上面被泥沙层压住。越到地下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此时各种微生物终止了活动。泥炭在高温高压作用之下,体积被逐渐压缩到只有原来的1/5~1/10,同时放出大量的水分和其他成分,碳的含量增加到60%以上,泥炭终于变成了坚硬的褐煤。由泥炭变成煤的过程叫做“岩化”,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少说也得进行几百万年。

褐煤性格十分活跃,很容易用火点着,燃烧时冒出浓浓的黑烟,但火力不强。在高温高压的持续作用下,褐煤里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被进一步“压迫”出来,碳元素含量又增加到80%以上,人们称其为烟煤。

烟煤燃烧起来火很旺,冒浓烟,火苗呈黄红色。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煤是烟煤,有人估计地下贮藏量有8万亿吨。

烟煤继续失去水分和其他物质,最后就变成了无烟煤,无烟煤也是最古老的煤。无烟煤最不容易点燃,但燃烧时火力很强,冒烟很少,火苗呈蓝色,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也很少,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煤的生成历史悠久漫长,最古老的煤生成于距今6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叫做“石煤”。石煤含碳量最高,但灰分多,不易点燃,可一旦燃烧起来火力很强。石煤数量不多,地球上的煤大部分生成于以下三个时期:

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期(距今2.25亿至3.50亿年前)是著名的造煤期,主要造煤植物是孢子植物。整个欧洲、北非、北美洲北部以及亚洲西部的煤都是在这时期生成的,其中包括我国辽宁的本溪,河北的开滦,山西的太原、大同,河南的平顶山、焦作,山东的淄博,安徽的淮南及贵州的西部煤田。

中生代的侏罗纪时期(距今1.35亿至1.80亿年前),主要造煤植物是裸子植物。我国在侏罗纪时期生成的煤田最多,如特大型的鄂尔多斯煤田、准噶尔煤田、吐鲁番哈密煤田,辽宁的阜新,吉林的辽源,黑龙江的鹤岗、鸡西、双鸭山,北京的门头沟,江西的萍乡煤田。

新生代的第三纪时期(距今500万至65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的最主要的造煤期,主要造煤植物是被子植物。这个时期生成的煤大多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我国辽宁的抚顺,云南的小龙潭以及台湾省的许多煤田都是第三纪煤田。

煤与工业革命

我国到了元代用煤就十分普遍了,而当时的欧洲人对煤的使用还一无所知。许多外国的旅行家曾先后来到中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254—1324年)和全家人于公元1271年踏上东行的旅途,穿过叙利亚、伊朗,翻过帕米尔,通过新疆、甘肃,于1275年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元代的统治者忽必烈十分喜欢马可·波罗,从此,马可·波罗留在中国任职和游历达17年之久,其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在游历中,马可·波罗惊讶地看到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欧洲更富有、更开化。中国人在生活中用煤代替木炭作燃料,这是马可·波罗在欧洲所没有见到过的事,他对此十分惊奇,并做了许多调查和研究,这些研究被记载到后来出版的游记中。

马可·波罗于1295年回到意大利,在一次战争中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向同时在狱中的作家鲁恩梯谦口述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东方见闻,由作家笔录成书,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译成几十种文字、脍炙人口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摄影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摄影

    本书带我们走入图像的世界——摄影。主要介绍了摄影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分类、摄影器材及其摄影技巧等知识,语言生动,科学实用,富有情趣。利用摄影这一现代生活的图像工具,科学艺术地记忆美好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希望本书能让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摄影知识。
  • 探索未知丛书-植物之谜01

    探索未知丛书-植物之谜01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陆战霸王

    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陆战霸王

    本书是针对酷爱军事的青少年编写的一部科普图书,通过海军装备、特种武器、空军装备、陆军装备来向读者介绍军事中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内容既生动有趣又丰富了青少年的头脑。
  • 现代科技大观(上)

    现代科技大观(上)

    本套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深化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创造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博大的学术胸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 站在巨人肩上-从伽利略谈机械发明

    站在巨人肩上-从伽利略谈机械发明

    本套《站在巨人肩上》丛书,共30本,每本以学科发展状况为主脉,穿插为此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旨在从文化角度阐述科学,突出其中的科学内核和人文理念,增强读者科学素养。
热门推荐
  • 梦幻叶罗丽

    梦幻叶罗丽

    本书根据叶罗丽精灵梦改版,虽然是改版!但!同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叶罗丽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重现昨日

    重现昨日

    穿越回童年的沈元要干什么?成为世界首富?过妻妾如云的生活?还是成为惩治黑势力的英雄?不!这些都不是沈元想要的。沈元只想在保证家人朋友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给他们一种平凡的幸福!过低调、平淡的日子,弥补上一辈子的遗憾,再成就一下自己的小小愿望——这才是他想要的!!!
  • 魔甲兵魂

    魔甲兵魂

    霍飞,一个原本在第二领域一座小城池里为生活挣扎奔波劳碌的少年,不知自己真实身份的‘孤儿’,却是因为偶得天地至宝魔甲兵魂,由此开启自己在第二领域里的传奇人生。成武者,筑强体,得秘宝,霍飞一步步开启自己传奇人生的同时,也由此拉开一场关于他自己绝密身世的领域风云,道武,佛武,魔武,霍飞将会为我们揭示一个怎么样的至尊领域。
  • 我得到了孙悟空的传承

    我得到了孙悟空的传承

    李逍遥在经历人生的巨大改变之后,被一道天雷带到异界,且看本猪脚在异界各种浪吧
  • 宅魔王

    宅魔王

    1234567890987654321234567890
  • 赶大营

    赶大营

    《赶大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天津商人安文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赶大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清朝末期,侵略者阿古柏占领新疆。清政府派出重兵击败阿古柏,打破了他的侵略梦。在这个过程中,天津杨柳青人安文忠随军做货郎,走上了古丝绸之路,遭遇土匪命悬一线,粮船倾覆家当尽失,商场争斗尔虞我诈。几经坎坷,终于带领杨柳青人在新疆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 青春时追逐过的小丫头

    青春时追逐过的小丫头

    你是否记得你在绿色的大草原上追逐过的白衣女孩,她身着白色连衣裙,红润润的小嘴,印在雪白的脸蛋上,你包容了她所有的任性,可你却没有俘获她的心......
  • 迷恋雪的味道

    迷恋雪的味道

    雪,一个活泼开朗单纯简单而又武功高强的快乐女孩杰,一个忧郁沉稳英俊神秘的律师
  • 盗墓迷踪

    盗墓迷踪

    南阳府衙表面依然透着平静,但在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却像蝴蝶效应一样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无限扩大。庙宇的幻相,地下的宝藏,杀戮的背后,迷案的洞察,侠义的诠释,英雄的悲欢,友情的重量,武学的真谛,情爱的挣扎,权利的顶峰……一切最终都化做过眼云烟,在风中飞扬的泥沙与尘土里,去追溯和涤淘乱世中最接近本真的那一幅也许狰狞的面孔。在这些宝藏的背后,还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谜底一一揭开。最终,所有人发现,自己原来早就落入了前人布置好的圈套。
  • 万古狂龙

    万古狂龙

    超级杀手携带龙血古剑穿越到起源大陆,灵魂融合,双重性格!在明处,他是个狂傲、张扬、霸道、败家的纨绔;在暗处,他是个内敛、冷酷、坚忍、致命的杀手!吞噬、炼毒、撩妹、踩人、打脸······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