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33000000053

第53章 归妹雷泽归妹

震上兑下

【原文】

归妹①:征,凶。无攸往。

【注释】

①归妹,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上兑下)。上卦为震,震为动;下卦为兑,兑义为悦。上震下兑,则喻男女动心而生爱慕之情,男女爱慕则有婚姻之动,所以卦名曰归妹。归,出嫁。妹,少女的总称。

【译文】

归妹卦:筮遇此爻,出征凶险。无所利。

【原文】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①。“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注释】

①所归妹也,《释文》:“所归妹也,本或作所以归妹。”有以字,文意较顺。

【译文】

《彖辞》说:归妹,即男女婚配,这是天地间的大义。天地不相交,则万物不生育。男女婚配,是人类自身繁衍的起点。归妹之卦,下卦为兑,兑义为悦;上卦为震,震义为动,可见男子悦慕女子,女子入嫁男家,这就是归妹卦的含义。卦辞说“出征则凶险”,因为九二、九四阳爻而居阴位,六三、六五阴爻而居阳位,所处皆不当。卦辞又说“无所利”,因为下卦六三阴爻处于初九、九二阳爻之上,上卦上六、六五阴爻处于九四阳爻之上,这是阴柔凌驾阳刚之象,像弱者冒犯强者,自然无所利。

【原文】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①。

【注释】

①终,始终,全过程。永终,犹言贯穿全过程。敝,当作弊,弊病。

【译文】

《象辞》说:归妹之卦,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卦为震,震为雷。可见泽上雷鸣,雷鸣水动,用以喻男女心动相爱而成眷属。这是归妹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体察到婚姻的成功与失败。

【原文】

初九:归妹以娣①。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②。

【注释】

①娣,古时称妹妹为娣。姊妹同嫁一夫,以妹为陪嫁,谓之滕,是群婚制的遗迹,先秦尚有此风俗。

②承,帮助。

【译文】

初九:嫁女而将其妹妹一同陪嫁。跛脚而能行走。筮遇此爻,出行吉利。

《象辞》说:嫁女而将其妹妹一同陪嫁,是说姊妹共嫁一夫,这是古代贵族婚嫁的常规。跛脚而能行走,出行吉利,因为跛者获得别人的帮助。

【原文】

九二:眇能视①,利幽人之贞②。

《象》曰:利幽人之贞③,未变常也。

【注释】

①眇,目盲,眇能视,此为象占之辞。是求筮者梦中之象。喻其人脱离牢狱,重见天日。

②幽人,囚徒。

③贞,卜问。《象辞》释贞为正。

【译文】

九二:眼睛瞎了而能看得见。这是有利于囚徒的贞卜。

《象辞》说:这是利于囚徒的贞卜,因为身处囚笼尚不失正道,故能重见光明。

【原文】

六三:归妹以须①,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注释】

①以须,犹言以姊为陪嫁。

【译文】

六兰:嫁女而用其姊陪嫁,随后又与其妹妹返归父母家。

《象》曰:嫁女而用其姊陪嫁,这件事不妥当。

【原文】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①。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②。

【注释】

①愆,过,过期。时,《谷梁传·隐公七年》范注引作待。时当作待。

②行,高亨说:“行,犹嫁也。古语谓婚曰行,后人谓嫁曰适,均以女嫁是行往夫家也。”

【译文】

九四:出嫁时超过了婚龄,迟迟不嫁是因为有所等待。

《象辞》说:超龄而不嫁,因为她决意找到合意的郎君。

【原文】

六五:帝乙归妹①,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②。月几望③,吉。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④。

【注释】

①帝乙,殷帝名乙,纣王之父。归妹,此处当指帝乙嫁女子给周文王。

②袂,衣袖,这里代指嫁妆。

③望,每月阴历十五日为望。几,接近。月几望,约指每月十三、十四日。

④其位在中,此以六五爻象、爻位为据。六五阴爻,女子之象,处上卦中位,是得其位象。喻女子嫁往夫家处尊贵之位。

【译文】

六五:帝乙嫁女于周文王,以其次女陪嫁。论嫁妆姊的不如妹的好。良辰择在某月十四日,吉利。

《象辞》说:帝乙嫁女于周文王,姊的嫁妆不如妹的好。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女嫁夫家处于尊贵之位。

【原文】

上六:女承筐,无实①;士,无血②。无攸利。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注释】

①承,捧。承筐,犹言捧着盛祭品的器具。实,实物。

②士,男未娶称士。(kuī),宰割,刺杀。古代贵族结婚有献祭家庙之礼。爻辞所讲,“女承筐,士羊”即为行献祭之礼。

【译文】

上六:献祭之时,新娘捧着盛祭品的筐具,但筐中无物;新郎以刀刺羊,但羊不流血。此不祥之兆,无所利。

《象辞》说:上六之爻居一卦之尽头,孤悬无所依赖,正宜其捧着空空的筐具。

【解析】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却也是极其重大的一件事情,正如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没有什么可讨论的。然而,怎么娶法,怎么嫁法,却是有讲究的。观念不同,赋予婚嫁的意义便有所不同,采取的方式也就不同。

“归妹卦”让我们看到的是群婚制的遗俗:女子到了出嫁年纪,便带着嫁妆,带着妹妹一同嫁到夫家去;被休弃时,也连同妹妹一起回家,并提到了殷纣王之父帝乙将女儿嫁给周文王的史实,说明这种姊妹共夫是有所据的。女子嫁到夫家三个月之后,要举行祭祀仪式,新娘献上黍稷等进行祭奠,新郎则宰羊献牲,甚是隆重。据考证,这种婚俗到了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仍很盛行,被叫做“媵”。

卦中的记述采取了现实和梦象交织的手法。初九交爻的“跛能履”,九二爻的“眇能视”以及上六爻都是梦占。这其中包含的意思是出嫁对女子来说是个人生的转折点,在这喜忧交集的时刻,总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幻想。

【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实力不济而忍气吞声的和亲政策,另外就是为了加强友好关系而采取的主动的和亲政策,但本质上都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达成特定的目的。

和亲政策保太平

在古代,男女的婚事大多由父母而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能由自己做主。一个国家的公主更是如此,由于公主身份的特殊,她们在婚姻上不但没有选择的自由,全由父母之命而定,而且还时常被当作政治工具加以利用。“和亲”就是其中之一。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0年,匈奴屡犯边境,刚刚建国不久的汉高祖刘邦率军亲征,在白登大败而归后,关内侯娄敬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他说,中国正十分疲惫,不能和匈奴作战,冒顿单于除了武力,他什么都不认。唯一降服他的办法就是把公主嫁给他,嫁妆一定要丰厚,他既然用不着抢掠就能得到这么多金银财宝,成为中国的女婿后,自然不会和岳父作对。将来公主生的儿子继位单于,就是中国的外甥、外孙,中国皇帝就是他的舅父外祖父,自然也不会和中国作对。这样不用打仗他们也会向中国称臣的。刘邦听了大喜,立即下令他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嫁于冒顿。皇后吕雉得知后,大吵大闹,坚决不允,结果只好选了一位皇族女儿封为公主,远嫁匈奴。这是我国第一位和亲公主,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名和姓,也没有对其远嫁后的记载,就这么默默无闻地作为政治牺牲品,在边塞终了一生。据统计,西汉共向匈奴、乌孙出嫁了约13位公主。自汉以后,和亲政策不断为列朝列代的统治者所利用。在历代和亲公主中,最有名的要数西汉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

严格讲来,王昭君算不上是公主,她出嫁前只是汉元帝宫中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朝觐求亲,王昭君不甘后宫寂寞,自请远嫁。于是汉元帝就把她封为公主,嫁于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后,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又命王昭君遵从匈奴风俗,再嫁为后单于的阏氏。王昭君的和亲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此之后,王昭君就成为我国流传最早、最广的和亲故事中的主角,成为各种文学题材的描写对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

和王昭君一样,文成公主也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据说她是江夏王李宗道的女儿,从小就生活在宫中,于贞观十五年远嫁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到了吐蕃后,不但为保持中原和吐蕃之间的和睦相处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把汉族文化传到了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吐蕃,把中原的种粮、养蚕、纺织、建筑、造纸等生产技术带到了吐蕃,由文成公主设计的大昭寺和她主持修建的静修之所小昭寺至今还在拉萨保存完好。大昭寺内供有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镀金铜保,寺外还有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的唐柳。

从客观上讲,这些远嫁和亲的公主,对安定边塞、民族和解、交流民族文化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和亲这种行为不仅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而且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所以历代统治者不断利用和亲方式,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类推荐
  •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阅读本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本书在参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对四书五经进行精编精选,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出了详细解释,让人一目了然。
  •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黑籍冤魂

    黑籍冤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千维结

    千维结

    人类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灾祸,有时候也未尝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谓“命运”不过是人类对于人生不负责的总结,但每一个选择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带来痛楚还是幸福,都应该勇敢地承担。
  •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本套书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集,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书法、剧本等各类作品,该书是一部中国微型小说的百科全书。艺术特征非常显著,他的评论题目,同样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蕴藏着极其深刻而丰厚的人生哲理。该书为小小说。
  • 西叶传奇

    西叶传奇

    本作品来源于生活中真实原创,哥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海子,但我是叶子!给大家带来属于90后的诗歌!属于我的经典语录!还有短篇搞笑作品!
  • 青春花开粉嘟嘟

    青春花开粉嘟嘟

    这是一个“励志类”的校园故事,是一部新时期的《花季雨季》。倾情关注“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用“爱、美与真诚去感召问题少年和学困生,引导并陪伴孩子们度过逆反的青春期”。
  • 联网三国

    联网三国

    李志被天元大帝选中,开始弟子考验,三国就是他的第一关
  •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触及中国文学根本的文学批评力作,相信它将给整个中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发现和直面这样一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根本缺陷——缺乏“忏悔意识”,即灵魂论辩的维度;而且以“忏悔意识”这个特殊的视角进入,深入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思想深度;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检讨中国文学的旧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学的新传统。
  • 除却师

    除却师

    他,力量强大,无法匹敌;他,拥有着强大的力量。他传承着诸多力量,蓄势待发,他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着自己的使命生生不息。名字只是代号,没有意义,他只有一个目的:拯救。他就是——除却师。他无所畏惧,只为能在千钧一发之间,拯救、帮助他人,和谐并存于宇宙之间。
  • 白宫智囊的读心术

    白宫智囊的读心术

    为什么你在职场上的专业表现突出。却不招领导待见?为什么模仿对方的语速,可以让你更容易被接受?其实很多时候,身体语言透露出的弦外之音和蕴藏的巨大魔力,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只是我们经常忽略了,或是还没有参透其中的玄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席谈判顾问杰勒德·尼尔伦伯格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联手国际著名读心术大师亨利·卡莱罗、美国著名身体语言专家加布里埃尔·格雷森,倾力撰写此书。
  • 权倾永乐

    权倾永乐

    以朝鲜贡女身份进贡大明皇帝,一时极尽宠爱,为了家国颜面在后宫前朝兴风作浪,最终却被身边一个丫鬟联手锦衣卫及贵妃设计毒杀!锦衣卫指挥使铁血丹心,与小丫鬟密谋、虐恋后终究负她。故事极其复杂,以史为背景,穿插极多历史事件,人物设定各有千秋,错综复杂。宫廷与江湖恩怨交织,最终神秘北冥峡二弟子为探身世潜入皇宫与喻贤妃行苟且之事,却爱上小丫鬟,也就是小师妹。最终带走被锦衣卫毒打垂死的小师妹,而小师妹选择归隐不问世事。
  • 我们的婴儿十六七

    我们的婴儿十六七

    小说以张伟达的高中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他三年高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塑造了奶奶、明磊明华等家长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还塑造了张伟达的形象,他原本有一些想法和主见,可在家长的“爱”中,他被逼成了学习机器,百事可以不问,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是唯一要务,这反映了呵护式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文稿应该能够引起人们对“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应试教育的反思。小说风格质朴,是现实生活的比较形象的艺术再现,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