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41200000001

第1章 击鼓传令(1)

音响通信,古已有之

约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用铜做成直径约为2~3米的金鼓,击鼓为令,传递信息。

这些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鼓架上,处在不同的方向,一旦有敌人侵犯,鼓手就敲击金鼓,由不同的鼓点表示不同的内容,调集分散在不同方向的军队。

当时正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用鼓声传递信息,及时而有效的起到了通信联系作用,保证了各国能够及时联防共同抗敌。

用鼓声传递信息,进行联系或防卫,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通信方法。

古代的非洲,没有文字,交通不便,根本谈不上邮政通信事业。非洲人就用特制的精巧的大鼓来传递信息,他们用一段圆木头,把中间挖成空筒,再用大象的耳朵上的皮将两端蒙住做鼓皮,这就制成了一面大鼓。这种鼓敲起来非常响亮,三四千米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不仅如此,非洲人还编出了一部“击鼓语汇”,即用多种多样的鼓声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当一地的鼓手根据要传递的信息敲出鼓音时,邻近的鼓手们便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相同的鼓声。这样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传下去,两小时内便可把甲地的“话”传到50多千米外的乙地。用这种办法可以把信息传得既迅速又准确,因为击鼓的声音,浑厚有力,传播很快,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可以听清楚。据说19世纪末,英国侵略军凭借现代化的枪炮入侵非洲,屠杀当地人民。苏丹军民奋起抵抗,他们在喀士穆打败了入侵者,获胜后就是用激越、喜人的“击鼓语汇”报告了这一胜利的喜讯。如今,在非洲人的舞蹈中,他们边击鼓边起舞,就是一种以鼓声来表达战斗和胜利喜悦的方式。

大洋洲的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制造了另一种传递音响的工具——木瓶,原来在澳大利亚酷旱的沙漠地区,有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瓶树”。这种树的树干活像个大瓶子,直径可达数米,一棵树能装水40升至60升,这就使它即使在长期的干旱沙漠中也能存活。当人们在沙漠中需要水时,只要在瓶树干上挖开一个小口,就能立即喝到“清新”的“饮料”,因此,这些树就成了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水库”。在古时候,澳大利亚人还曾把这种瓶树干锯下来,稍加修整,制成“木瓶”,用来传递信息。这种“木瓶”相当的大,敲击起来能发出巨大的声响,可以把信息传得很远。在巴西,有一种纺锤树,也可以制成相仿的工具,用以传递信息。

用击鼓传递信息在人类通信史上,真可谓是一大发明。

会“说话”的旗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人们要借助于小旗子来进行通信联络,比如,开运动会时,发令员常常要用小旗子与计时员联系;当你乘坐火车进入车站时,都会看到车站工作人员拿着红色和绿色的小旗子在站台上进行指挥;在战争中,打出白色旗子表示投降,插上红色旗子表明胜利;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双方船员会凭不同旗帜组成的标志,来了解对方的意思。以上种种用小旗子来“说话”的通信方式就叫做旗语。

旗语同手势、闪光、烟火等都属于目视通信的范畴,用旗子作为通信工具,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

早在2000多年前,北方匈奴不断入侵,汉王朝为了及时击退入侵者的侵犯,最快速度地调集军队,就用红布和白布做成旌旗,即古书中称为“表”

的东西,作为信号联络之用,每当高高的城楼上出现表示紧急情况的旌旗时,远处的驻军就赶来接应。这也许是人类最早用旗子通信的方法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沿用。

用旗子形成旗语则是后来的事,那么旗语始于何时呢?

大约在公元17世纪的时候,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轮船之间为了通信联络的需要,就开始使用旗语了。通信时,水手站在船上,手持两面不同颜色的小旗子——白的、黄的或鲜红色的,高高举起一面旗子是一种信号,举起两面旗子是另一种信号,如果在空中挥舞,那则又是一种信号,这样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和不同的动作相结合,就可以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了。有时人们还在船的桅杆处升起五颜六色的旗子,用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到了公元18世纪末,法国人布普在旗语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远距离通信器——扬旗通信器,这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电信发明以前,算是一种较先进的通信方法了。

1789年6月,生长在偏远农村的布普带着他创造的扬旗通信器,来到了首都巴黎,这个热情的青年想把自己的发明贡献给国家,为社会造福。他在巴黎公开地做了一次通信实验,实验进行得非常成功,扬旗通信器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在相距很远的情况下传递消息。但当时的法国革命已经开始,国王和大臣们正在为自己的命运惴惴不安,对这个普通年轻人的创造哪里会放在心上呢?他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助手们进一步改进他的通信器。

这时,有人怀疑他利用这种方法与革命党通信联系,便秘告政府,把他的扬旗通信器打了个粉碎。但布普并没有灰心,1792年他重新回到巴黎,经过艰苦的劳动,又制造出一部新的扬旗通信器,并且顺利地进行了公开实验。

这时,法国革命已经成功,革命政府很看重他的发明,拨出专款帮助他修造实验通信站。

这种扬旗通信器现在看来并不复杂,在一根高高的杆子的上端,装上三块能活动的薄板,每一块薄板上都系着一条细绳,通讯员握着绳子的另一端进行操纵。只要牵动细绳,薄板就会随之改变原来的位置,当三块薄板同时向各方转动时,就可以组成不同的形状,形成各种符号了。布普一共设计出196种符号,他用每一种符号来代表一个字母或单词,这样就可以利用一组组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了。

为了使信号看得清楚,这种扬旗通信器必须架设在高楼的房顶、山顶或特制的铁塔上,通信员还必须备有望远镜,这样,在10公里远处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扬旗站上的信号了。每个通信站,由两个人昼夜轮流值班,在夜里或云雾天气,就用灯光照射着来分辨信号。

如果值班通信员在邻站的扬旗上发现了某种信号,必须立即在自己的扬旗上作出同样的符号传给下一站,这样一站传一站,就像“接力”似的把信息传到远处,实现了各大城市之间的通信联络。

布普的第一条目视通信线于1794年7月完成,这条通信线架设在巴黎与里昂之间,相距120公里。同年9月1日,人们就在巴黎通过扬旗通信器收到了里昂发来的一个重要军事情报,这个情报经过20个通信站,用了3个小时,每小时能传递70公里,这个速度使当时的人们都感到震惊。

在布普的倡导下,法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扬旗通信接力系统,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仿照着建设了一些扬旗通信线路。这样,信息就从普鲁士传到了彼得格勒,从柏林传到了特里尔,在当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说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出去的消息,就是通过这种通信系统很快传到巴黎的。扬旗通信器在延伸通信距离,及时传递信息方面,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种扬旗通信器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铁路沿线使用的扬旗就是在它的启示下创建的。扬旗设在车站的两边,是铁路上传递信号用的。它是在一根立柱的顶端,装上能够活动的木板,板横着时表示路轨上没空,指示列车不要进站,板向下时就表示可以进站了。

布普发明的这种扬旗通信器,通信能力仍然是很有限的。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不容易保密,它所传递的消息很容易被半路截获,尤其在战争期间,通信设备也易于被敌人破坏。正因为如此,这种扬旗通信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就被更先进的电气通信方式取而代之,但是旗子通信还是继续使用着。

旗子通信,到了现代也有了发展。现代的舰船上一般都备有几套国际上通用的挂旗,它的每面旗都是由各色的旗纱制成的,每套40面,其中26面是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方形或燕尾形旗,10面是代表数目字的尖形旗,还有3面也是尖形的,叫代替旗,1面是呈梯形的答应旗。把这些小旗子按照明码或密码的次序挂到桅杆上,就可以表示一定内容的语言,互相通信联系了。我们在一些反映海战的电影中就可以看到舰只之间用旗语进行联系,以及主舰通过旗语调动副舰,变换队形。旗语有用挂旗来表达的,也有两个士兵站在高高的船台上用旗子发出各种姿势来进行对话的,这种用旗子“说话”的方式也叫旗语。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有时为了防备对方用电子仪器破译无线电讯号,有时为了指挥和联络相近的船只,旗语还能派上用场!

狼烟滚滚报军情

凡是到过长城的人,都会发现长长的城墙相隔一定的距离之的后,中间离墙不远处就有一个泥土和石堆砌成的方型垒台,它离地七八米,比一般城墙高出一截,这就是烽火台,也叫烟墩、墩堠、峰堠、狼烟台等。大约在2700多年前我国的周朝,就开始用“烽火”这种最快速的通信工具传递军事消息了,那时,在边疆一带,设置了很多烽火台。平时上面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由士兵昼夜轮流看守,一旦有情况,夜间举火,就是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昼则举烟,就是将狼粪点燃,因为狼粪燃烧时其烟直上不受轻风干扰,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举烽火又称举狼烟。这样一台接一台地燃放烽火,就可以把消息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的火光或滚滚的浓烟,就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唐诗中就有“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的句子记载烽火台之事。

《东周列国志》上记载了一个“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他昏庸无道,整天迷恋在美女歌舞之中。周幽王有一个爱妾褒姒,长得如花似玉,周幽王十分喜爱她。

可她不爱笑,总是板着脸,周幽王为了引她笑,常常想出一些无聊的事来。

后来,他听了一个大臣的主意,偕同褒姒到骊山游玩,夜间在骊宫设宴,令人放起烽火——原来那时为了对付外族入侵,在骊山附近筑了20多处烟墩,又设置了数十面大鼓,只要敌人入侵,就放起烽火,号令各路诸侯发兵抵抗,再擂起大鼓,催促前来。当时各路诸侯看到警号,听到鼓声,都以为是外族侵犯镐京(西周国都),便纷纷带兵星夜赶到。目睹这场诸侯被作弄的恶作剧,褒姒果然破颜一笑,然而众诸侯却人人恼羞成怒,卷旗而走,不久,大戎族真的来进犯了,幽王又令人点起烽火,众诸侯无一来救,敌人把幽王杀死于骊山之下,并携褒姒而去,西周王朝因此灭亡。

这是关于烽火通信的最早的传说,从这个传说里,可以看到烽火的作用一开始就是用来“报警”的。

到了汉代,为了抵抗北部匈奴的侵略,几十万将士昼夜守卫在万里长城上。那时在蜿蜒的长城上,每相隔一二百米就修筑一个烽火台。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举火放烟的方式,如敌人在500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在500人以上时,放两道烽火,有时还可以数台同时举放,或是按先后次序举放,再加上举放方式和次数的不同,就可以交叉变化成多种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达相当复杂的军事情报的效果。

古时对烽火台的管理也是很严密的。据说是5里为一燧,10里为一墩,30里为一堡,百里为一城塞,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于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官职太守以下,再专设都尉、障尉、侯官、侯长、燧长等各级军官来具体负责举放烽火事宜。各台烽火还按照远近大小的不同,分别配备三至三十个士兵。在甘肃居延地区汉代烽火台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简册中就有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条文规定了匈奴人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各种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等,可见当时烽火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是多么严密。正因如此,它对防守边疆、抵御外族入侵,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用烽火传递军情的通信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例如,明代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在海防军事要地曾设过许多狼烟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明代还规定在燃放烟火时要鸣炮,如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就有明文规定:“若见虏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国家,也有不少用烽火通信的记载。据说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还更进一步发明了一种“火光字母”来通信。他在每个烽火台上设立两面墙,墙上各有五个洞,波里比把希腊文的24个字母编成五个表,每个字母用火把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来表示。这样,明亮的火光把字母一个个传递出去,就可以连缀成一个句子甚至整篇的文字了。

烽火通信属于原始的光通信,它是人类通信活动中最古老的快速的通信方法,无怪乎人们都把它誉为古代的“火光电报”。

风筝传讯

著名的英国学者、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向世界传播的重大的科学发明。

风筝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巧匠公输般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也曾造成“木鸢”,这大概是风筝的前身。到了汉代,纸发明以后,人们又用竹篾做架,纸糊而成,这便成了“纸鸢”。后来,人们又在纸鸢上拴上一个竹笛,再放入高空,竹笛经风一吹,就会发出像古代弦乐器——筝一样的响声,“风筝”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唐代诗人高骈,有一首描述风筝的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破风吹别调中。”他告诉我们,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风筝上的竹笛发出了弦乐器一样的美妙声音在高高的蓝天中回响。这优美的乐声随着风在空中飘荡,当人们听出像某段乐曲还想再好好听一下时,它又被风吹断后转入为另一种曲调了。此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风筝和竹笛在高空中的可爱形象。

最初的风筝并不是供人玩赏的工具,而是一种军需品,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号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在民间流传开来。风筝用于军事,历史上记载甚多,战国时代的古书上,早就有“公输班为木鸢以窥守城”的话,但这位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究竟是怎样用风筝来侦察敌情的,由于古书记载不详,今日已无法稽查。

同类推荐
  • EDA技术

    EDA技术

    根据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的要求,以提高实际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深入浅出地对EDA技术相关知识作了系统和完整的介绍,相关知识作了系统和完整的介绍。
  • 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本书提出了体感计算的研究,探讨了基于体验性认知的个性化电子学习方式,并且分析了面向儿童的艺术创造体验,在体感虚拟化身的帮助下,用户可以通过身体运动,促进情感心智的全面发展,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科学新知丛书)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科学新知丛书)

    本书是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科普读物。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分别就计算机诞生的历程,计算机的种类、构造、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全书论述深入浅出,行文活泼流畅。为本书的主要读者——广大的中小学生朋友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和掌握计算机提供了一把钥匙,是新时期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阅读此书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 智能计算方法概论

    智能计算方法概论

    本书以智能计算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为主线,内容包括数字水印技术在版权保护区和身份认证中的应用,量子算法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中的应用,量子数据挖掘技术,小波方法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
  •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

    我们不得不看到,全球信息化发展,使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信息安全问题正在为国与国之间带来新的制约关系。当然,这只是我们强调信息安全极端重要性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信息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明显特征,也是很多国家的共识。但与其他国家安全元素不同,如果脱离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信息安全”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它要通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体现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并以保障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取向。因此,我们说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基石。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市场搅局者

    重生之市场搅局者

    资深程序猿李修杰被一脚踢回了06年的大一寒假,错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没赶上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大潮,甚至连改变高考命运的机会也没有!市场已被瓜分完毕,巨头也修筑起高不可攀的行业壁垒,李修杰想要成功,就意味着要与他们针锋相对,虎口夺食!抓住每一个行业崛起的风口,崛起、崛起、再崛起!李修杰要做一个人见人怕的市场搅局者!
  • 异界之九阳真经

    异界之九阳真经

    一位死于绝症的年轻人叶凌,带着一个他曾以为是神棍的老头所授的内功心法——九阳真经,重生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有着无数的特异生物,数量最为庞大的人族,容貌俊美的精灵,性感妩媚的魅妖,穷凶极恶的恶魔,泰坦,矮人……重生后的叶凌家贫如洗,和他相依为命的就只有一个略通初级魔法的小精灵侍女……
  • 重生之英雄联盟在都市

    重生之英雄联盟在都市

    当瓦罗兰大陆破碎~所有英雄都在星界游神-巴德,死时留下的星际通道下逃出升天,跟随着主角普普通通的生活在现代都市!
  • 镇阴人之阴阳鬼才

    镇阴人之阴阳鬼才

    一个其貌不扬却拥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体质的山村小孩,眼能观常人所不能,血能克天下一切阴邪之物。年少无知,犯下滔天大罪。为还罪孽,不得已自小离家,随神棍师傅远赴京城。他,就是那传说中的镇阴人——陈秋!这颗灾星的入世,妖、魔、鬼、怪,无处遁寻。一件件离奇古怪超脱世俗的惊天奇案,也慢慢浮出水面!镇阴人,镇阴人,镇压牛鬼与蛇神…
  • 还要

    还要

    姜筱芬是古老而幽静的小城中最美丽的女人。少女时期,由于做演员的姐姐的一场风流韵事,姜筱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并且成为她终身的雷区。姐姐风流韵事的结果是一个叫姜老多的男孩的降生。少女姜筱芬在对这个男孩的无比厌恶中与之相伴成长。成年后的姜筱芬成为了糖果厂的一名工人,情窦初开的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罗新国。在与罗新国的交往中,姐姐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姜筱芬,成为了姜筱芬喷薄情欲的最大障碍。后来与诗人姚丹心和同院男孩格强的交往中,阴影继续,雷区在不断放大,贞洁也成为了永远的心结。这一切的代价是承受孤独。
  • 重生娱乐圈之再创传奇

    重生娱乐圈之再创传奇

    娱乐圈一代传奇最后却身死山崖,斗转星移,时空转变,换了一个身体她是否还会创造传奇?且看她在异世混得风起云涌,成就一代传奇
  • 图文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英文版)》是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把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物。
  • 扛着boss拼下限

    扛着boss拼下限

    夏黄泉被一个叫商碧落的混蛋欺骗了感情,还报复不能。理由是——次元不同。没错,他是一本侦探小说的人物。看书时原以为他是个心地善良的月光美青年,结果居然是个黑透了心的反派BOSS!莫名其妙地被丢进危机四伏的异世界,回到现实的唯一条件居然是保护“近期最在意男性”商碧落?开什么玩笑!为什么要把这混蛋也丢进异世啊!每天睡觉前都要在心里抽他三百次好吗?!最苦逼的是,这货坐轮椅啊!
  • 万仙奇谭

    万仙奇谭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正亦邪,邪亦正。自太古以来,人类周身所见,诸般奇异,便长久自研妙术,开辟了修真一途,他们飞天遁地、劈山断岳,无所不能,故此那是一个神话时代,遂九天之上,阎罗殿堂的神仙之说不绝于耳。几千上万年过去后,神话便成了传说,最后又渐渐不得人知晓一二。但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是他们唯一的夙愿。只是,在这世间,你眼中所见到的,并非是事物原始要终、真实的一面。(书友群:376416925)
  • 独家蜜恋:丫头快说你爱我!

    独家蜜恋:丫头快说你爱我!

    十年之前的约定已被心然抛到了九霄云外,命中注定又讲心然送回来某男身边。“心然过来给我做饭”“心然过来给我捶背”“心然过来给我暖床”某女终于爆发了,结果被某腹黑男压在身下:“恬恬你说过要嫁给我的”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