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昌
提起沈阳五爱市场,中国商人应该知道。在五爱市场里提起陈子荣,那更是家喻户晓。在全场几万名业户中,没有谁比陈子荣老先生的资格更老;在老一代“五爱人”当中,也没有谁比陈子荣的知名度更高了。
那位问了,知名度到底有多高?我告诉你,他是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五爱市场第一任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这个会长一当就是14年。他还是五爱市场最早的创业者之一。
有一年他随沈阳市经贸代表团去美国考察,美国洛杉矶市市长特地举行欢迎仪式,郑重其事地向陈子荣赠送欢迎证书,证书上印着中英两种文字,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欢迎你,陈子荣先生!”堂堂的美利坚合众国市长为一名中国个体户举行欢迎仪式,这事说明了什么?你就琢磨吧!
看,陈子荣的知名度咋样?这件事足以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五爱人”都刮目相看,非常赞赏“五爱人”的创业精神。而陈子荣身上就凝聚了“五爱人”的优秀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好!咱就从陈子荣的创业开始谈起。
(一)
1983年,陈子荣从沈阳新城子化工厂下岗了。为了日子过得宽裕点儿,他借了240元钱,来到了位于沈河区正阳街的大舞台,在道旁摆摊干个体,当时那儿有20多个人做小买卖。和别的个体户一样,他开始时也想多赚钱发家致富,当时政策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致富之路千万条,怎样致富很重要,你是坑蒙拐骗、偷税“牵驴”,还是守法经营、童叟无欺?老陈认为:“致富发财要合理合法,如果为了个人发财就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就是缺德致富。无论你是已经富了,还是正在求富,都要文明经商,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他把这套话挂在嘴边,讲给周围的同行们听,有时还拿这话敲打也在干个体的子女和亲属。
陈子荣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他在全市场率先推出两项优质服务措施:一个是“三包”,一个是“信誉袋”。现在看来,这两项服务措施已经是司空见惯、老一套了,可在当时,陈子荣是第一个“掰螃蟹壳”的人。
陈子荣的“三包”和现在流行的“三包”不完全一样,他的“三包”除了“包退”、“包换”外,另一个就是“外埠顾客路费不足包借”。这前两“包”人们没什么疑义,这后一“包”谁看了谁摇头,都不信。有人直言不讳地说:“陈会长,商品包退包换都能招客,这可以理解,可你咋还包借路费呢?”陈子荣回答说:“咱市场这么大,客流量这么多,人多手杂,丢钱的事儿能避免得了吗?顾客大老远地奔咱这儿来了,万一真的丢了钱,在沈阳又一没亲二没故的,求借无门,怎么办?咱不能看着他回不去家呀……”
有一回,吉林省和龙县八家镇的一个18岁姑娘来五爱市场上货,上完货后,突然发现钱包丢了,剩下的800元钱全在钱包里呢,这可怎么回家?姑娘急得哭了起来。陈子荣发现后,安慰了姑娘一番,随手掏出30元钱给她做回家的盘缠。把姑娘送走后,陈子荣又安排专人替姑娘寻找钱包。
十几年来,类似的好事陈子荣做了100多次。各地给五爱市场个体协会和他本人寄来的表扬信、感谢信就有300多封。
接下来我再讲陈子荣的另一项优质服务——“信誉袋”。
1992年10月,五爱市场开展了“个体户党员挂牌服务”活动,陈子荣很想参与这项活动,可他不是共产党员。眼看那些挂牌的个体户摊床前生意火得起焰,心里别提多么着急了。光急不顶事儿,挂牌不够资格,但也要拿出行动来呀。这天,他忽然发现一个拎着购物塑料袋的人从眼前走过,塑料袋上印着“××商场敬赠”。老陈眼睛一亮,嘿,这不就是招牌吗!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些内容,岂不是绝妙广告。
几天后,陈子荣的2127号摊床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东西——“信誉购物袋”。只要到他的摊床购物,哪怕只买一双袜子,也可以得到一个购物袋。购物袋上有“沈阳五爱市场”字样,并印着他的摊床号。还特意注明:“本摊位荣获1991年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1992年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还醒目地印着:“欢迎各地顾客光临,信誉第一,包退包换。”
精美、方便的购物袋在人流中时隐时现,把一颗颗眼球吸得溜溜转。是呵,买一打袜子,白得一个塑料袋,又可当包装,又是“信誉卡”,拎着它,不满意就退货,不用废话,方便,挺好。于是,到老陈这儿来上货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陈子荣“信誉”是假,做广告是真,对他半信半疑。这一天,来了一个女顾客,在陈子荣这儿挑来挑去买了80双袜子。可一抹身转了回来,说货上多了,回去的路费不够,要求退回20双袜子。陈子荣信守承诺,二话不说,立即给她退钱。可是,当陈子荣把退款递到她手边时,这位女顾客又突然变卦,说不用退了,兜里有路费,还说这只是想试探一下陈子荣的“三包”是真是假,然后微微一笑说:“看来是名不虚传……”
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随着市场的改造和迁移扩建,陈子荣的摊床曾几次挪动地方,但他诚实守信的经营宗旨却始终没变。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回头客越来越多,许多顾客宁可多跑道也要舍近求远到他的摊床前来购物。他的腰包越来越鼓,他的日子越来越富,从开始的240元钱起家,逐步发展到万元户、十几万元户、几十万元户,最高记录一天竟卖了8000元的袜子。
(二)
作为一名创业者,陈子荣无疑是成功的,令人敬佩的;作为一名奉献者,陈子荣也是合格的。这些年来,他零零碎碎地赞助过别人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据了解,仅千元以上的就有10多次,合计在一起少说也有几万元。可是,当你问起他这些时,他总是装糊涂,不是说“想不起来”,就是说“没多少”,再不就是说“忘了”、“不算啥”、“不值一提”。可是你要问起五爱市场广大会员对社会的奉献时,他立马就“明白”过来了,眼睛也亮了,话也多了,他会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地告诉你“五爱人”一次次的奉献数额。
陈子荣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为五爱市场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为全力打造“五爱”品牌尽心竭力。五爱市场从最初的地摊发展到今天全国第二大小商品批发市场,实现了由“集”到“市”的转变,由“市”到“城”的攀升,陈子荣是立了大功的。市场的每一次搬迁,每一次变化都浸透了他的心血。
1984年,五爱市场个体协会成立,业户们推选他当了第一任会长。从那天开始,他就把工作的重点从经营上转移到协会工作上来。他认为尽管他的生意很好,很赚钱,但是会员们选你当会长,是信任你,这就不能老想着自己怎样赚钱,而是要帮广大会员赚钱,为会员赚钱创造环境。于是,他干脆把生意交给孩子去做,自己则当起没有工资的专职会长来。
五爱市场建立初期时,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出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社会关系、背景更是错综复杂,想领导这些人规规矩矩做生意、文明礼貌待客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老陈和工商干部、业户代表共同商量,参照有关文件制定了个体协会192项工作规范,并成立了业户自管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还成立了自管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创办了《五爱市场简报》,实行了奖惩制度,对文明业户给予摊床挂牌,对欺诈顾客的业户进行惩罚。还相继成立了业余财经、法律、精神文明学习班,以此对业户进行系统培训,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五爱”业户经营作风越来越好,守法意识明显增强,精神文明的风气在市场内越来越浓了。
然而,“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市场大了什么人都有”。有一天,陈会长带着自管队检查市场秩序,发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伙无照经营的商贩在叫卖袜子,把本来就拥挤的通道塞得水泄不通。自管队建议工商所按有关规定没收了这些人的货物,谁知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三四个不法商贩“嗷”地一声围上来,薅住陈子荣的脖领子就要开打。自管队员一看这阵式不干了,无照经营还撒野,短削!几个自管队员一拥而上,扭住商贩就要收拾他们。
“住手!”关键时刻陈会长喊了一嗓子:“别打他们,市场是个文明的地方……让他们起个营业执照……别影响市场秩序……”陈会长个人虽然受了点委屈,却化解了一场冲突,这场面给场内场外的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
按说,市场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章,个协会长应该清闲一点儿了,可是,陈子荣一会儿也闲不下来,这走走那看看,哪儿有事出现在哪儿,时刻把会员的冷暖和经营挂在心怀。一个曾经失过足的青年办了执照在摊位卖货,因看病欠医院500元医疗费,一时还不起,情绪很低落。陈子荣听说后,鼓励他振作起来好好做生意,还告诉他,500元医疗欠款由个体协会承担,感动得那青年要行大礼参拜。
有一业户家不幸遭了火灾,房子烧得只剩下了砖墙,陈子荣听说后立刻委派行业组长去他家慰问。他亲自去居委会了解情况后,给工商所和税务所打报告,建议对该业户减免税费,“两所”都采纳了陈子荣会长的建议。
市场业户曲桂琴的爱人患重病住院,经观察后不见好转,急需转院确诊。陈子荣东奔西跑,经过不少周折,费了不少劲,终于给联系上了一家医院。转院到那儿一诊断,坏了,癌症!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治疗哇,可是住院还得花不少钱,前一阵子曲桂琴为丈夫求医已经把家里的老本都花光了,再治拿什么当钱呀,曲桂琴又着急又上火,束手无策。陈子荣见状急忙回家取来5000元钱,给办了住院手续。
办完住院手续,陈子荣长出一口气,突然觉得胃里一阵疼痛。原来,他这一天的奔波劳累,再加上着了点凉,胃病犯了。周围人看他痛苦的表情,都劝他回家去休息,他死活不肯,直到把病人安顿好了才回家。回到家后,他又让老伴做上可口的饭菜,用棉垫包着给送到医院。曲桂琴一家人在病房里捧着滚热的饭菜,感动得热泪直流,连声说:“陈会长可真是咱家的救命恩人……”
陈子荣以一颗赤诚的心关爱业户,谁有困难,他急;谁不好好经营,他更急。一次,一个业户因态度问题和顾客吵了起来,围了一群人看热闹。陈子荣闻讯急忙赶到现场,了解清楚情况后,代表协会赔着笑脸向顾客道歉,使顾客消了气,平静地离开了市场。
顾客走了,事可没完。当天下午3点钟,市场关门后,陈子荣马上召集这个摊区的业户和行业组长开会。会上,陈子荣板起脸来严肃地批评那个业户:“我们起早贪黑来五爱市场做生意为的是挣钱,那么多顾客起早贪黑来‘五爱’上货也是为了挣钱。他们来买的是货而不是气,他一肚子气回去一说‘五爱’的业户脸难看、话难听,进货先惹一肚子气,谁听了还愿意再来咱这儿上货,没人来‘五爱’上货,我们‘五爱’的业户指着什么挣钱?五爱市场的名声臭了,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陈子荣慷慨激昂的一番话,批评得那个业户面红耳赤、口服心服,也给参加会议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灵震动,统一了认识:五爱市场好了,全都受益;五爱市场砸了牌子,都要倒霉。只有市场发展了,业户才能发达。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认识不清。早在1989年,那时市场还在五爱街沈阳二中门口,区政府根据形势决定把市场迁到风雨坛街。这本是一件有利于市场建设发展的好事儿,可是一些人不理解。也难怪,当时那儿的2000多业户生意都很好,谁也不愿意动,普遍担心到新地方赚不到钱。另外,每户还要交7000元集资款,这不是劁猪割耳朵——两头疼吗!大家想不通,市场就难以迁移,到头来还是业户吃亏。陈子荣找到沈河区政府和工商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迁市场是好事儿,业户一次拿7000元也确实困难,可否先交一部分,等进了新市场后再补齐。这事由我来担保……”
政府和工商局经过通盘考虑,采纳了陈子荣的建议。结果,没过一个星期,2400多家业户就集资拿出了780多万元,进场后很快又将余款补齐了。7家实在没有能力交款的特困户,陈子荣也照顾他们进了市场。陈子荣在五爱市场发展的关键时刻立了大功,为此,政府特意奖励给他一个最好的摊位。
1994年7月1日,这是陈子荣终生难忘的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五爱市场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地方,新闻媒体聚焦五爱市场的同时,也把镜头对准了陈子荣。起初,陈子荣有意躲着记者,后来干脆动员记者多写市场,多写那些默默无闻的个体户。记者也写过一些,但陈子荣觉得写得不够多,不“解渴”。于是,不善笔墨的老陈亲自操笔。白天忙协会工作没有时间写,他就点灯熬油晚上写,有时一写写到后半夜。功夫不负苦心人,偶尔也有一些小文章出现在报纸的一角。每发表一篇,老陈就高兴地对周围的人说:“过去,我们对舆论宣传重视不够,宣传报道的频率低,社会上对我们是雾里看树——影影绰绰,说啥的都有。这不行,咱得把五爱市场的闪光点亮出来,把发生在五爱市场的新鲜事、感人事报道出去,扩大‘五爱’的声誉……”
会员们也觉得老会长言之有理,纷纷行动起来,发现什么好线索,及时报告给陈子荣。老陈把各种有益信息编写成稿件,及时投给各家媒体。几年下来,竟写了300多篇,被《沈阳日报》《辽宁经济报》《辽宁光彩报》《沈阳晚报》等采用不少。
可以说,老陈对“五爱”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五爱市场成了他心里的一个情结,成为他脑子里一天也忘不掉的事。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五爱”,尽管他已年过七旬,但仍时时刻刻关注着五爱市场的发展,关注着五爱市场协会的动态,每逢协会搞什么活动,他还积极参与。离开协会后,他还经常向协会党总支递交思想汇报,给《五爱个协通讯》撰稿,并继续参与协会组织的各项献爱心活动,捐款已达到了3万余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有人说陈子荣是老“五爱人”的一代风流,这话儿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