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福 刘淑华
在旅顺口区三涧堡镇,提起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个协理事、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穆冬荣,真是无人不晓、无人不夸。20年前,她是一个普通农家女,靠党的好政策,靠诚信经营,走上了光彩致富路。如今,她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靠爱心、诚心、恒心、信心,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做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好事、实事,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要做买卖先做人,诚信是买卖人的根本”
1980年春天,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穆冬荣用省吃俭用的300元钱在路边开了一个5平方米的小食杂店。从开店那天起,她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要做买卖先做人,不卖假货,守法经营,薄利多销,方便群众。”
为了把住进货渠道关,她宁肯舍近求远,乘车到30多公里外的大连专卖店和批发部进货,也不进“送货上门、价格便宜”的小贩子货。为此,还得罪了一些人。一次,几个烟酒贩子用汽车拉了一大车“名烟名酒”,许多小商店都进了货,惟独穆冬荣分文货未进。小贩子讥讽她不是买卖人,到手的钱都不会赚,成不了大气候。还有一次,小贩子把一箱红塔山牌香烟搬进了她的商店里,以低于市场批发价50%的条件,让穆冬荣接收这箱香烟。穆冬荣坚决地说:“你这箱假烟就是白给也不要!快点搬出去。”气得那位小贩子满脸通红却又无可奈何。
要真正做到“无假店”并非易事。一天,店里味精卖完了,她到附近一家商店批了一些“红梅”牌味精,谁成想刚卖出一袋,第二天买主就找上门来。她接过味精看了看,又用舌尖尝了尝,这才知道里面掺了精盐,纯属假货。她拿上假货找到那家店主,想不到对方不承认是从这里进的货。穆冬荣气得掉下了眼泪,跑回家操起剪子,“噌噌噌”把剩下的十几袋味精全部捅烂扔进了垃圾堆。通过这件事使她领教了假货的厉害,也促使她在堵假、识假上下了一番真功夫。这些年,只要区、镇工商部门开展打假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每年自费订阅十几种报刊,从中学习有关商品知识,提高对真假、优劣商品的鉴别水平。通过潜心钻研,她眼力大增,货经她眼一瞅,手一摸,基本就能辨别出真伪来。
多年来,穆冬荣养成并坚持自己独特的“避假”方式。比如大米、白面等粮食商品,她总要事先买点回家品尝,然后边进行试销边征求顾客意见,待多数顾客满意后再到正规厂家或批发站大量进货。这样做虽然要搭上不少路费,但她觉得心里头踏实。
“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坑害消费者”是穆冬荣经营的信条。有一年,本村一家商店的牛肉、驴肉罐头积压,托她代销。两箱罐头只卖出了3瓶,她就发现罐头的保质期已到,便主动停止销售,让丈夫和儿子把这些罐头全部销毁。2002年8月,一位顾客在她商店里买了一盒蚊香,回家打开蚊香盒时,发现里面少了5片蚊香,他无意中把这件事说给了穆冬荣听。按理说,这本该是生产厂家的事,可她知道后专程赶了2公里路,先是道歉,然后将蚊香如数补给了那位顾客,感动得顾客连连夸她是个“好心肠老板”。
穆冬荣始终坚信,“店无假才能兴,人有信才能立,诚信是买卖人的根本。”这几年,有关部门对冬荣商店的名烟、名酒及数千种商品进行了多次检查、抽检和突检。结果表明,她商店里的商品件件合格。有一家生意不太景气的店主不服气,经常“明察暗访”,还派人到商店跟踪“侦察”,可就是找不到“线索”。于是他托人买来几样商品跟自己柜台上的同种商品进行比较,发现冬荣商店的商品价格虽然比自己低,但质量的确比自己店里的好。这位不服气的店主在事实面前终于服气了。从此,他也学起了穆冬荣,不进假货不售假货,生意比以前大有起色。在全国开展的“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活动中,穆冬荣不仅以身作则,还带头倡议其他商店抵制劣货,不卖假货,得到全镇个体业主的积极响应。
一天,她看到附近一家食杂店卖刚过期的面包,便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对人体有害,我看处理掉算了。”对方却说,“咱乡下人泼实,吃了没事。”穆冬荣就拐个弯儿把那些过期面包自己买下扔掉了。
小店无假货,生意越做越红火。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冬荣百货商店”声名远播,回头客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已达到100多万元,店面扩大到100多平方米,并且盖起了3层小楼房。199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是党员,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打算”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一转眼,穆冬荣在光彩路上奋进了20多年。昔日曾为生计发愁的农家女,如今成为方圆百里响当当的女老板。她饮水思源,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爱心尽显新时代女共产党员、女个体业户的风采。
1986年,穆冬荣与海军航空兵某部建立了共建关系。那时公用电话刚刚兴起,部队还没与地方联网,冬荣商店的电话就成为军地双方的“联络站”了。有一年夏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原来是一位战士的爱人从山东打来的长途,说婆婆病重,让这位战士赶紧回去。从商店到部队要走3里多路,外面电闪雷鸣,被台风刮倒的树木横七竖八。但穆冬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立即叫醒睡梦中的丈夫老袁,老袁二话没说,顶着狂风暴雨赶到部队送信。看到满身泥浆,被雨浇成“落汤鸡”的送信人,官兵们都被冬荣夫妻俩的行为所感动。一次,部队一名干部不慎被玻璃割坏了胳膊上的动脉血管,血流如注,情况十分危险。可赶到镇上医院时才想起谁也没带钱,大伙一时没了主意。“到穆大姐家去借”,不知是谁这样提议。穆冬荣看到跑得满头大汗的战士,听清来意后,连忙凑够1000元钱塞给战士说:“别讲什么借不借的,快拿去,治病要紧!”
“把知识和健康送给军营”,是穆冬荣近年来拥军的新举措。为了支持部队科技练兵,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为部队送去一批新书,如今已有500多册,帮助部队建起了科技图书室,军营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每逢“八一”、元旦、春节,她都要带上1000多元钱的体育用品、毛巾、饮料、水果等物品与区个私协会和镇村领导前去看望子弟兵。还自己出资举办军民共建联谊会、乒乓球比赛等,活跃和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20年间,老兵走了一茬又一茬,新兵来了一批又一批,可她与部队的共建关系却从未间断过。冬荣商店墙上挂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见证了穆冬荣的浓浓拥军情,拳拳爱民意。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穆冬荣凭着忠贞善良、凭着一颗仁爱之心和孝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敬老爱老之歌。从1987年起,她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定,每年搞两次敬老活动,每年给村里老年协会至少赞助1000元。每逢新春佳节和重阳节,她总是买来大包月饼、葡萄和老人们爱吃的鲜奶饼干、蒙乳花生饼、八宝粥、饮料及生活用品来到镇敬老院,一一分送到老人们手里。时间长了,每到这个时候,老人们就念叨起来:“老袁家二媳妇又快来了。”这些孤寡老人视冬荣为亲闺女,每每拉住冬荣的手舍不得让她走,一双双含泪的眼睛表达了他们无限感激之情。穆冬荣坚持17年敬老的事,在旅顺口区传为佳话。
扶贫帮困,爱心助学是穆冬荣一贯的行为准则。她常说:“人生是短暂的,人生在世要活得有价值,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孙后代。”村民赵元洪下肢瘫痪,长年卧床不起。他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十分贫困。穆冬荣主动与他家结成帮困对子,经常带上米、面、油和礼品前去看望。感动得赵家老小连声夸奖冬荣是他们家的“大恩人”、救命的“活菩萨”。2002年春,邻村下岗职工老穆想办个小商店又不知如何干。冬荣闻讯后主动教他识别商品的真假,免费给他带货送货。不到半个月,小店就开张营业了。
家住刘家村的刘永峰1998年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因父母有病,生活困难,家里实在拿不出上学费用。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穆冬荣等4位个体户共同资助他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刘永峰已在大连开发区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上班。去年,在旅顺口区关心下一代工作2000~2002年度双先表彰大会上,穆冬荣等6人获得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
“奉献社会是我最大的快乐”
穆冬荣富了,但她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她既是营业员,又是采购员,既是旅店服务员,又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领航员。每天起早贪黑干十六七个小时。她视顾客为上帝,为了方便群众平时没有节假日,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也照常营业。她的生活十分俭朴,每天都是粗茶淡饭,一件上衣就穿了20多年。但在扶贫帮困、拥军、助学等方面却毫不吝啬,出手大方。“七一”党的生日,她出资千元搞电影周,宣传党的好政策;新春佳节,她出资组织秧歌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修路她认为这是造福于民的好事,捐款2000元。这些年来穆冬荣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累计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价值20多万元。别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总是笑笑说:“党的好政策使我走上富裕路,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打算,奉献社会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中国“入世”后,她看到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想,往年总是组织村民看扭秧歌,今年何不换一种方式呢?于是,她想出了在家门口举办科技灯谜展的办法,采取有奖竞猜,奖品由她负责。她把科普知识与猜灯谜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想法不仅得到全家人的赞同,而且受到镇妇联、计生办、文化站、农科站的大力支持。镇里围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相关的知识,帮助她出了100多个科技灯谜、科普知识问答题,让农民群众在观灯猜谜中学习科技知识,了解科普知识。穆冬荣说:“举办科技灯谜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学科技,用科技致富,破除迷信思想,使大家在乐趣中学知识,在笑声中答问题,为新春佳节增添快乐。”
党的“十六大”犹如一股春风,给个体私营经济带来了大机遇、大发展。47岁的穆冬荣信心十足,又投资50多万元购置两个商业网点。她与时俱进,不断转换经营思路,决心把商店办成一个集批发、零售、住宿、超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店,为促进旅顺口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公益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