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杰
在营口市最大的东升集贸市场,有一个产销一条龙的熟食经营大户。一个为情所动、为情所成功的女业主欧秀芬,现在拥有上百名员工,几百万元固定资产。寻觅她发展的足迹,那上面镌刻着的不完全是金钱,而是一望无际的情。
激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然而,欧秀芬的激情却燃烧在苦水里、风雨间。
1978年,欧秀芬不满周岁的孩子患病,既需要隔离又需要母亲的护理,她无奈被厂子“挂名”停薪,继而除名。一个月的生活只靠丈夫30几元钱的工资维持,难以过活。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为了这个家,也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背起了冰果箱。可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小商小贩既没政治地位,还要受社会鄙夷和歧视。她不敢带着孩子推着冰果箱往人多繁华的地方去,也不能固守在哪怕是效益好的地方安稳一会,只能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见到熟人就想往地缝里钻,一天下来只能赚块八角钱。但坚持就是胜利,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为了适应,为了发展,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她忍受着,坚持着,运筹着。接着又是卖菜,卖肉,卖这卖那。她说,难处能装一火车。
1981年,她瞄准了卖熟食的行当,便倾注所有家底、又东挪西借地投入到城边子小市场的摊点上。她起五更、爬半夜、风里来、雨里去,有时要去百十里远的地方上货。深冬的一个夜晚,她和丈夫骑着摩托车去盘锦地区上货,上完货刚走出不远车胎扎了。那时候条件差,满街上看不到一辆机动车,更不用说出租车了,她和丈夫只好一瘸一拐地推着没有气的摩托货车,整整推了一夜,回到家的时候成了冰雪人。第二天尽管疲惫得连眼皮都睁不开,但是想到“信誉就是金钱”,不能“晾”了老主户,还得强打精神去卖货。因为是初始没经验,又经常出远门上货,紧接着摩托车肇事,又是理赔,又是给人家看病,自己委屈,丈夫埋怨,亲友不解,邻里反目,那一年欧秀芬可懊丧死了。但毕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痴情
如果说欧秀芬的成功开始是生活所迫,那么她后来的发展壮大绝对是爱上了这一行,而且如痴如醉。
她有了钱不是改善生活、包装自己,而是用作“滚雪球”扩大再生产。她说,我能买摩托车就买摩托车,能买汽车就买汽车,能买摊亭就买摊亭,能办厂子就办厂子,先治产业、后治家业。她一直省吃俭用,人家看彩电了,她才看黑白的;人家都装空调了,她才买冰箱。直到孩子结婚才买下带暖气的楼房。她以质量求生存,诚信走天下。她经营的食品不仅卫生干净、味香可口,而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劣质过期的产品,宁可扔掉,20几年间她毁掉的劣质过期产品不下几吨。
一次,由于货进的不新鲜加之保管没经验,加工好了的几百斤猪肘、猪蹄在上市前有味。有人要给她“补救补救”保保本,有人要替她卖不砸她的牌子,她硬是含着眼泪把它倒掉。她对竞争对手不怨恨,不气馁,反而把它视为自己发展的动力,总是在高质量、多服务上找原因。在价格大战中,她从不降质降价,而是在经营成本上做文章。她曾多少次请名师、跑外地,捕捉廉价信息,研究加工技巧,把成本降到最低,把利让到最低。
1993年,营口市最大的、档次最高的东升集贸市场开业了。因为投资大、风险大,很多人都望而却步,等待观望。她再一次倾注全部积蓄,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两个熟食摊亭,又增加了批发业务。还买了两辆“大货”,一辆跑周边县区进熟食;一辆跑大连、天津进香肠。她天天跟车上货,天天查质验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她不讲价格讲“价钱”,不要回扣要“回报”,所以她进的货不仅物美价廉而且畅销。在效益的攀升中她开始崭露头角,成了人物。但她始终保持诚实诚信的本色,一门心思求发展,总是手里干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心里想着一个,总有目标在前头。
1998年,既有了经验又有了资本的欧秀芬,又一次的倾注全部家当加贷款,投资几百万元,征地3000多平方米,兴建了营口市鹏利达肉食品加工厂。为了办好这个厂,她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在生产加工上她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新,人新我精”的研发策略,一炮打响“干烧香肠”、“五香里脊”、“傻子王”、“瘦肉精”等30多个品种,还注册了自己的“营鹏”商标。产品不仅占领了营口市场,而且还畅销鞍山、辽阳、盘锦、大连等地。成为全市同行业龙头企业。但她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竟被某机关错罚18万元,还关押了她的丈夫。委屈的泪水没有使她沉沦,她认真从自身找原因,决心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她努力学法律,学科技,学为人,学公关,还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
都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可在她那里保质保量是雷打不动的。厂里用的原料、配料都得她亲自到市场去选,就是亲戚朋友、主管领导推销的,质量不合格也不行。一次,一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很难为情、又说下不为例向她推销点马肉,其实猪肉香肠少掺点马肉一点也觉不出来,但她还是毫不犹豫的一口回绝。虽然事后遭到了“回敬”,但她不觉后悔。一个过去对她有过帮助、现在年迈多病又要供孩子上大学的亲戚,求她收下一些质次价廉猪肉帮他渡过“难关”。她婉言拒绝。厂里人都知道,任何职工松散现象她都能容忍,都给改过的机会,任何职工遇到困难她都可以帮助,不惜钱物,惟独出现商品质量问题不能饶恕,发现一个,开除一个。所以全厂职工都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不敢有丝毫懈怠。
2003年夏天,市工商、质检、卫检等7个部门到她企业检查发现,无论是生产条件、工艺流程,还是卫生状况、产品质量都是同行业一流的。她的全部产品均获得了市“质量信得过产品”。
豪情
欧秀芬深知“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要不是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她就是浑身是铁又能碾几个钉。
2000年,欧秀芬率先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租赁了200平方米的铺面及经营场地,开起了熟食、面食、炒菜、拌菜,现场制作大排档。无条件安置下岗职工20多人。连同她的厂子共安排下岗职工40多人。每年开工资就得20多万,还给他们交保险。有人问,你投入了不该投入的那么多钱、雇用了不该雇用的那么多人,还能挣钱吗?她笑着说,我不是非赚钱不可,能挣出工人的工资,够上交国家税费的就行了,我不忍心丢这些下岗职工,让他们再重蹈下岗覆辙。我不能吃水忘了打井人,愧对社会和人们对我的呵护,我要作点贡献。是的,每年的“献爱心”和“希望工程”,她的表现都是最好的。
她是一个运筹在前,在前进中运筹的人;她是一个富而思源,在思源中富有的人。她是一个敢于踏浪而破浪前进的人。她是一个踌躇满志又志在必得的人。她说她准备再投入几十万,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开办一个能容纳100多人、提供20几个就业岗位的便民快餐部。她准备把厂子交给儿子,把店铺交给丈夫,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奉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