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
吴二,大名吴瑞利,可是在我们这里要是提他的大号,知者并不多,而每每提到吴二,却无人不晓。这正是“人的名,树的影”,是吴瑞利经营的“独一吴二农贸厅”让吴二比吴瑞利名声更大。
(一)
眼前吴二这个人,你绝对不会把他与百万富翁联系起来。1.68米的个头,微胖,衣着朴素,憨厚的笑容常挂在那张黑黝黝的、饱经风霜的脸上,与你握手时,你会猛然感到粗糙的大手浑然有力。总之,他不像老板,却更像农民。
吴二,46岁,彰武县东郊村农民。1980年开始从事个体粮油经营,现为彰武县独一吴二农贸厅老板,兼任市、县个体协会理事,农贸大厅协会副会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文明个体户”、省“光彩之星”、市级“个体经营标兵”。
用吴二自己的话说,近知天命之年,在商海中漂泊沉浮近30年,其中苦辣酸甜的滋味那可真是万语难言哪!
初中毕业那年,吴二18岁,为求生计,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当时的东郊生产队。面对几亩贫瘠的耕地,他才明白,他已经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他不甘心就这样当了农民,几天后,他和生产队商量到旅社工作,开办“第三产业”,这一调动,拉开了他经商的序幕。当时东郊旅社在当地称为“大车店”,是专为乡村赶大车来赶集的人们提供休息、餐饮之所,吴二来此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挣双份工分。吴二的经商也由此开始了。
他发现农民进城卖席子效益不错,有时拿少了不够卖,多拿又无处可放,于是他与席民商量能否把自己这块地当成中转站,编好席子就拿过来,多多益善。一拍即合,席农非常愿意,并提出1~2分钱作为中介费。要知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初步具备市场意识的人不是很多,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啊。就这样,吴二每天蹲市场卖席子能挣到2元钱,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强多了。由此,他开始把席子类的编织品如装粮食用的囤子也纳入门下。到了1978年,吴二经营的商品又增加了麻袋。经营领域渐广,买卖范围也扩展到了周边县(旗)、乡(镇)。也是在这一年,东郊生产队准备拿出30亩地筹建市场并计划分出粮油、蔬菜、日杂等诸多摊位。得到这一消息之后,吴二兴奋不已,他与家人商量要经营转向,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他把经商两年来的全部积蓄204.7元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仍然放在先前经营中继续滚雪球;另一部分准备投资搞粮食经营。由于本钱小,每次都以百八十斤米为起线,并且专营大米。当时,受到有关政策的制约,他的经营起步非常艰辛,每天骑自行车往返百公里上货。可是,凭着一股韧劲,吃苦耐劳,一天下来,也能净挣2~3元钱。随着积累的不断增多,吴二有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场所。经营面积不断扩大,经营品种日益增加,买卖范围日益广泛,现在又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独楼。“独一吴二农贸货厅”的牌匾格外耀眼。
(二)
从卖席囤、麻袋到经营粮油,吴二始终保持诚信为本的原则,“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是他的座右铭。吴二说,在他心目中,质量、信誉是关键,顾客就是上帝。就是靠这条原则他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靠信誉争取了客户,靠优质服务占领了市场,靠真情拉住了回头客。吴二说,民以食为天,粮油是我们居家必备之品,每天都需要,我把经营粮油的质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因此,不论到什么地方进货,自己都亲自去,坚持做到假货不进,冒牌货不进,质次价高的不进。
在大米市场供求出现矛盾的那阵子,许多粮食贩子在米中掺杂使假,乘此大发昧心财。吴二却不然,他到粮农家进货时,先要看人家的稻子,亲自到加工厂陪伴,认可出米少、价格高,只要求质量好。与此同时,在经营活动中,绝不缺斤短两,并向社会郑重承诺“童叟无欺,缺一补十”。正是有了这样的诚信作为经商之本,许多大客户都愿意与吴二结成经营伙伴关系。2004年初,由于吴二流动资金运转出现了些许偏差,进货款一时筹集不足,又急需货物,情急之下,吴二前后向青岛、开原等地客商发函,恳请进货。两地商家见函后,毫不犹豫地在货款不见一分钱的前提下,分别把货物如期发至彰武。
吴二常说,做买卖吃辛苦更要讲究耐心。一天一大早,店里来位消费者,只买几两米,服务员有些不耐烦,恰巧吴二遇见,便亲自为那位顾客耐心讲解各种米质的特点。比如6A030与257两种米相比,后者无论在外观上、光泽度上都比前者要好,但是口感、滋味还是前者好。后来,买几两米的那位竟成了吴二的购货大户。这就是他所讲述的几两米的效益的故事,通过这个事例,全店上下一致认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三)
辛勤劳作,换来了富裕生活。吴二富了,但是他没有忘记那些依然生活在贫困境地的人们。吴二说,关心他人就是关心我自己,让世界充满爱,这是我的人生哲学。最近几年他先后拿出了近10万元资金赞助他人。在经营中吴二结识了一个叫雷钢的小青年。雷钢为人忠厚,讲义气,勤劳能干,但想做买卖又缺资金,吴二就主动借给他7000元,帮助他建门点,进货时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教他看样、验货、交易的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雷钢逐渐成了生意场上的行家里手,买卖做得逐渐火热,并且娶妻生子,盖起了新房子。
大德乡辛家子村有个叫李根的农民,他家5口人,老妈经常有病,家中生活非常困难,想做买卖又苦于无资金,经商又没经验。吴二知道情况后,就主动登门,帮助他制订致富计划,根据该村及邻村无粮米加工的实际,主动带他到新民等地考察,先后两次给他投资1.4万元,帮他进设备,建厂房,办起了个人粮米加工厂。他的全家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03年初,大玻璃厂有一名职工一家三口全部下岗,打算开商店,又苦于没本钱,全家人一筹莫展。吴二得知后,主动借给他们1万元,后又出资400元为他们的商店装上了铁栅栏,使他们闯过了难关。
几年来,吴二为抗旱救灾、“希望工程”、特困家庭捐款捐物,累计达万余元。吴二说,我感到能为这些人做点事,献上一片爱心,这表达的不仅是个体劳动者的一片真情,更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四)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一些不法之徒经常光顾的地方。吴二说,保持市场繁荣,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个个体劳动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段时间,在农贸大厅经营花生米的摊主们普遍反映,花生米没卖几斤,袋子里的货却见少,好像出鬼了似的。后来,大家注意到:有一个穿大衣的男子经常在市场上转悠,光问价,不买货,还用手在花生米袋子和弄,假装看质量,其目的是在手插进花生里时顺势灌满一袖筒花生米,随后再装进大衣掩盖下的兜子里。重复作案,一天也能偷个五六十斤花生米。这以后,大家虽然提高了警惕,但也都没敢声张。吴二听说后,自告奋勇,配合工商所管理人员,将他擒拿后交给公安机关,清除了在市场内游荡的惯盗,净化了市场。
平时,市场内业户之间发生口角,他知道后都会去主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和气生财的目的。
吴二富了,但他不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他说:“现在政策好,买卖也做开了,这不又到了2004年啦,下一步发展计划,我要好好想想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