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52800000011

第11章 《雾》

富于旋律感和节奏感

作者:蒲宁

国别:俄国

入选理由

蒲宁散文在俄罗斯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感情丰满、细腻,常常浓墨重染,色彩斑斓,很像一幅幅人间世态的图画。他的语言准确纯正、玉润珠圆,谱写下许多优美的生活乐章。

背景搜索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文学艺术大师之一。他出身于一个贵族世家。1887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898年诗集《在宽阔的天空下》问世,被高尔基赞誉为“当代的第一个诗人”。他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的创作。20世纪最初十六年是蒲宁创作的鼎盛时期.如散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短篇小说《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中篇小说《乡村》《苏多霍尔》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它前前后后一共写了七年(1927-1933)。该书问世之前,曾在《当代纪事》和《新闻报》等报章杂志上选载过。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而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至1967年,苏联出版了九卷本的《蒲宁作品全集》。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在俄罗斯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月革命后,蒲宁于1920年侨居国外,但仍坚持用俄语创作。蒲宁在国外一直眷恋俄罗斯,曾多次萌发归国念头,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未能如愿。法西斯占领法国期间,他封笔以示抗议,并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反法西斯战士。1953年客死巴黎。

作品快读

《雾》通过一次夜中的海上航行,细致地描写了轮船上的人和事以及周围的环境,由此展开对人生的思考。在对迷雾和黑夜的玄想中,作者达到了一种更为通透澄澈的人生境界;在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探求中,作者最后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走向阳光明媚的早晨,走向有着无限可能的生活本身。因此,这次海上航程最终成为了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成为作者体悟人生的一次绝佳机会。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哲理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全文仿佛笼罩在一片岑寂而迷茫的夜雾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文紧扣海、雾、夜、静、月的背景来写,情景交融,融情于理,可谓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而文中比喻和通感的恰当运用又使文章行文优美流畅,语言隽永洗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又有绘画的色彩美,可谓是熔诗、画、文于一炉,所以该文成为俄罗斯散文中的名篇,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也许,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的善感心灵才能体会到这样的迷雾的魅力。

也许,只有真正体会过孤独的人才能体会黑夜蕴藏的奥秘所在。

也许,真正的孤独永远无须倾诉,只有独自体会。

片段精读

“我们在哪儿?”我忽然想道。值更的水手们大概又都在打瞌睡了,乘客也全都坠入了黑甜乡,——大雾使我心神不定我想像不出,我们此刻身在何处,因为黑海的这一带我过去从未来过我不理解这天夜里那种沉默的奥秘,一如我不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我是孤独的,孑然一身,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夜,也不知道为什么这艘睡意朦胧的轮船要漂浮在这睡意朦胧的海上?而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切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充满着某种深奥、神秘的含义?

我被这岑寂的夜,被世上所从未有过的这种岑寂迷住了,我完全听命于这岑寂的主宰。有一瞬间,我恍惚听到在极远极远的地方,有只雄鸡在喔喔啼唱我不由得笑了。“这是不可能的。”我想道,心情愉快得难以理解;此刻我觉得我以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那么乏味!要是这会儿我看到凌波仙子飞升到月亮上,也不会感到惊奇的我不会感到惊奇,哪怕看到落水的女鬼浮出水来,坐到放下来的救生艇上,紧挨着客舱的舷窗,周身染满苍白的女色此刻月亮正直视着这些圆圆的舷窗,用行将熄灭的光华照亮沉睡着的人的脸,而他们睡在那里,则像一个个死人要不要叫醒什么人?不,何必呢!此刻我不需要任何人,任何人也不需要我,我们相互问是格格不入的那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巨大的忧伤反使我的心绪变得难以言说的宁静,这种宁静主宰了我。我思索着常常吸引着我的那些事:思索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思索着古代的人类,这轮月亮曾看到过他们所有的人,但是在月亮眼里,他们大概都是渺小的,彼此长得一模一样,以致月亮都没有发觉他们在地球上消失。

(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白天的星星》,戴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妙语撷萃

我觉得,有朝一日我将融入这片亘古长存的寂静中,我们都站在它的门口,我们的幸福就在那扇门里边。

延伸阅读

链接一同时代的楷模

蒲宁的散文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高尔基在给一位俄国作家的信中谈及蒲宁时说:“您知道吗,他的散文写得那么好,如果要加以评论的话,那么可以说,他是当代优秀的修辞家,这决非过甚其辞。”契诃夫则对蒲宁更为叹服,他曾亲口对蒲宁说:“拿我来和您类比的,一似拿普通的猎犬和灵狠相比。我从您那里是怎么也剽窃不到一个字眼的。您比我厉害。”

蒲宁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以技巧而言,也有不少原因。

其一是有旋律感和节奏感。蒲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为他的每一篇散文选择最生动、最富魅力的词汇,这些词汇同散文所描绘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之间存在着某种为肉眼所看不到的、近乎神秘的联系,要描绘这样的情节非用这些词汇不可。有位俄罗斯作家把蒲宁的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都比作是一块磁石,能够把这篇小说或这首诗所需要的一切粒子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

蒲宁从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声音”,从铙钹的乐声直到泉水的淙淙声,从有节奏的铿锵声直到柔情绵绵的絮语声,从清越的歌声直到活灵活现得令人惊叹的农民的谈吐。蒲宁曾说过:“我大概是个天生的诗人。屠格涅夫也首先是个诗人。对他来说,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是声音,其余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主要的是找到声音。一旦我找到了它,其余的就迎刃而解,我已知道可以一挥而就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蒲宁把散文看得同诗歌一样,是有内在的旋律感和音乐感的。所谓“找到声音”就是找到散文的节奏,找到散文的基本音调,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诗化,或者说诗的散文化,是蒲宁散文的主要特色。

其二是细节的真实。这种真实基于他敏锐的观察力。阿?托尔斯泰在给青年作家所写的一篇名为《语言乃是思维》的讲话中,谈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说:“我给你们谈一件事,这是高尔基讲给我听的。有一回,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饭馆吃饭。必须告诉你们,上一代作家比我们更热爱文学,他们终日谈论文学,进行斗智式的比赛,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时兴的游戏。他们坐定后,进来了一个人,就各给三分钟时间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装,他还有一双细长的、优雅的手。安德列耶夫也观察了三分钟,可是他却胡说了一通,他连西装的颜色都没有看清。蒲宁却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在三分钟的观察中把这个人的一切都抓住了,他甚至把西装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都描绘了出来。他说这个人打的是一条洒花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扭曲,他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疣子也看出来了,并作了详尽的描写。最后他说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凭什么下这个结论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个骗子。他们叫来了侍应生领班。领班说,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但他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街头。这是个什么人,他不知道,但这人的名声却很坏。这就是说,蒲宁讲得完全正确,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眼睛,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

链接二蒲宁与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蒲宁凭借中篇小说《乡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蒲宁的获奖感言是:“团结在一个真理的周围,那就是信仰和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文明的果实。特别是对我们作家来说,这种自由就是一种信仰,一种金科玉律。”

小说《乡村》以农奴出身、有了一定资产和文化知识的库兹马兄弟为视角,全面描写了1905年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与人们的心态。他抨击了俄国农村中的一些狂妄分子,梦想自己的国家将统治全世界;蒲宁逼真地刻画出这些愚昧的乡巴佬的面目。这部小说是俄国文学中深沉的作品——深沉加上无情本来就是俄国文学的本色。作者未能从历史角度分析农民没落的原因,只是简述了以下两位主人公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咬死。

这个情节是很耐人寻味的。实际上它暗示了一种世代的压迫。蒲宁描写这种压迫是暗示他本身对高压手段的鄙薄与蔑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令人陶醉的诗的意境,使作品显得精致、饱满而又瑰丽多彩。令人惊讶的是,他将诗意建立在近乎自然主义的客观描写上,高雅的幻想气质和一丝不苟的严谨刻画使他锤炼出一种既未失于冷漠又未坠入醉意朦胧的散文风格。其中,细节是创作的起点,占据核心地位,染上万物有灵的色彩;氛围感则是他的艺术在完成时呈现出来的品质。在蒲宁心中,俄国是它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他始终无法摆脱对敌国那种地久天长的牵挂。

链接三蒲宁诗选

在火车上

旷野越来越开阔,

旋转着在我们身旁掠过,

农舍和白杨像在空中浮游,

转眼间就在田野尽头沉没。

瞧,山麓下牧场后边,

松林中露出洁白的隐修院,

瞧,架在河上的铁桥,

在我们脚下轰的一声飞到了后面,

啊,森林来了!伴着隆隆的车轮声,

绿林中发出轰轰的回音,

和睦相处的白桦成群结队,

鞠着躬欢迎我们,

火车头喷出的白烟,

像一团团棉絮向四处弥漫,

或者随风飘舞,或者抓住车头,

最后都无可奈何地落向地面。

然而树林越来越稀疏,

出现了一丛丛灌木,

随即无涯无际的草原,

蓝盈盈地展现在远处。

又进入了旷野,那么开阔,

只见它旋转着从我们身旁掠过,

农舍和白杨像在空中浮游,

转眼间就在田野尽头沉没。

1893年

戴骢译

①高尔基盛赞《在火车上》一诗,说道:“天呀,多么好的诗呀!新颖,响亮,有一种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嗅觉。”

选自《蒲宁文集》(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同类推荐
  • 红墙回忆(下)

    红墙回忆(下)

    红墙高大雄阔,红墙阻断了普通百姓的视线。红墙内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红墙内是共和国领袖的住地。这里,有波澜起伏的政治风云,有领袖人物的真实人生,有领袖们的感情生活。
  •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无声的群落:续编(下卷)

    这本书里的一百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段至今“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的历史,作者大多是1964年和1965年下乡的知识青年。四十多年前,他们告别父母,离开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武汉、成都、长沙、杭州、西安、贵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在这些饱蘸着心血的文章里,作者如实地讲述了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记载了他们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的观察和感受,留下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诚实的思考。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 一枚钉子前进

    一枚钉子前进

    汉语诗两大精髓是意象化与音乐性,这从“神韵”两字中就可以体会到。意象化有共同的语言学、超语言学、逻辑语言哲学基础,音乐性的资源更是储藏在丰富的汉语自身,汉语新诗完全可以传承古典诗歌既要吸收异质又不能丢掉自我,既要有非凡的智慧,还要有更多“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句空”的人共同努力。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会白费。
  • 中华对联(第七卷)

    中华对联(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国关于对联的作品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普及读物。
热门推荐
  • 中国人行为特征与中国式管理

    中国人行为特征与中国式管理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严苛政策的高压让国人“修炼”出了活络的脑筋,使之很难管理,也很难对付。他们顺而不从,奉行中庸之道,攀比从众心态重,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等等...真正高境界的管理,恰恰在于对人对己内心世界的洞察与感知……
  • 总裁在上:邻家有夫初长成

    总裁在上:邻家有夫初长成

    顾兮容,这辈子,我娶定你了。云逸,我告诉你,我绝对不会嫁给你的。她已经忘了过去,当回忆重新揭开,真相一幕幕,很多人很多事,早已不会停留原地。
  • 小妖要修仙

    小妖要修仙

    从小居住在长白山水下妖域的少女秦白伊,某一日好不容易从师兄萧骁那儿得到她一直想去的蓬莱体验修真者求仙问道的生活机会,却不想在试炼中遇到了同在混沌幻境游历的修真者凌风。二人不慎被混沌幻境中的异兽包围……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神级修真农民

    神级修真农民

    种灵谷,养灵宠,玩灵鬼……乃是消遣。炼丹制药、法宝制器、布阵画符……乃是副业。逍遥修真、纵横无忌!一界秘武、天下无敌!十方百万世界、唯我独尊!可本质上,还是个农民!
  • 追美校园

    追美校园

    因为当时没看清是一个征文比赛的,所以现在上传另一部小说《透视之眼》,希望书友喜欢。
  • 一骑卷千尘

    一骑卷千尘

    小时欢喜冤家,他是无忧无虑的纨绔王爷,她是古灵精怪的将门之女。一朝惊变,先皇托孤,他该如何撑起这个国
  • 诸魔至尊

    诸魔至尊

    灵气衰歇,修者逐渐减少。唯独这个小村庄居然全部人都是修者。少年齐昊领悟上古修炼秘法,以气养身。冲出渔村,成就强者之路。
  • 只想做你的猫

    只想做你的猫

    懵懂之所以真挚,是因为那份最初的心动和感动!他害怕老鼠,她就送她一只猫;他为她远走天涯,她就送给他一份守候;他为她做好嫁衣,她却再没有机会穿上!猫是她留给他的唯一,可是爱却没有结束,“好像做你的猫”让所有的爱变得那么的重,重得让他窒息......
  • 星际战戈

    星际战戈

    飘荡在星际战场上的激昂战歌,每一个音符都是由铁与火,血与泪铸就!这里有原力大战!这里有星系制霸!这里亦有铁骨柔情!一个孤儿,一个吃货,一个萝莉,一个暴力狂,一个......勇闯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