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52800000004

第4章 《认识东方》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作者:克洛代尔

国别:法国

入选理由

克洛代尔使我们从纯净、极富音乐性的语言中看到一幅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往昔的面貌。

背景搜索

保尔?克洛代尔(1868——1955),法国诗人、戏剧家。出身于法国埃纳省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房地产抵押登记官。他在巴黎读大学期间,受到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经常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家里参加“星期二聚会”,与当时著名的诗人魏尔仑、纪德、瓦莱里等人往来接触,他在诗歌写作上师宗天才诗人兰波,成为后期象征主义最重要的诗人。1889年他参加外交官考试,以第一名被录用。后被派往中国任职,是驻中国福州的领事。此后还担任过法国驻日本、美国、比利时的大使。

克洛代尔从1895年至1909年在中国生活了十五年之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对古老的中国充满了好奇,他既欣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寺庙、园林、陵园、戏台,也审视着历经甲午海战后破碎衰退的中国底层社会。他将这种欣赏与审视得来的印象付诸笔记,于是便有了这一部小书《认识东方》。

在中国任职期间,也是克洛代尔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时期,《诗艺》《正午的分界》《五大颂歌》均于此间写成。

作品快读

《认识东方》是一部相当精致的散文诗集。在这里,克洛代尔的所谓“东方”,主要是指中国。全书共六十一篇文章,约三分之二的内容都与中国相关。他在中国福州任职时间最长,他也最喜欢这个地方,他写福州的散文也最多,有三十多篇。他认为福州是一个有着“玫瑰和蜜的颜色的地方”。其中《榕树》《戏台》《走向山野》《唯觉寺》《绘画》和《十月》等文章都是名篇美文。《戏台》和《走向山野》有一种西方式的距离美学,静观默察,不露声色。而《唯觉寺》又于距离之外,多了一分东方式的禅味。《十月》则是一首用散文写成的关于秋天的诗,其隐喻幽雅曼妙、意味无穷。开篇第一句便是:“我看这些树木依然是一片碧绿,但也枉然。”然后写秋之来临,也是诗的意象:“我从肃穆的油橄榄林里走出来,突然一片灼灼生辉的平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直到山麓,给我带来消息。啊,收敛的季节的最后果实!白日将尽,这是一年里不复返回和岁月里最大的收获啊!”在汉口任职时,他写了八篇,如《江》《雨》《月色》等。另有两篇是写南京的:《大钟》和《陵墓》。这也是两篇美文,是他游览南京明孝陵和城北鼓楼附近的大钟亭后所写的印象札记。《陵墓》写得大气苍凉,从衰烟荒草的废墟中审视王朝与王者的历史命运,“啊,废墟啊!在你之后这座陵墓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帝王已死,只剩下这块庞大的石头宫阙”。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写他归去之时,看见荒榛枯草中一只野狗在撕食一具死马,“肠子淌了一地”。《大钟》则写了一个少女献身铸钟的美丽传说。书中的《松树》《散步者》《林中的金色拱门》等篇,是关于日本的作品。而作为本书序言的那篇《香港》是作家1921年途经香港时写成的,此时他已离开了中国,他因此书写了自己的怀念:“让我最后一次跟我身后这充满欢乐和苦难的国度再见一面吧!让我再看一眼福州.再作一次回顾和怀旧的访问吧!”

克洛代尔是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散文同样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简约的形式中浸润着深邃的隐喻,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读解《认识东方》有必要了解一些本书的写作背景。克洛代尔根据他在中国十五年的生活经验写作本书,那十五年是1895至1909年,正是古老中国风雨飘摇震荡剧烈的动荡年代: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因而他对中国的贫困和苦难不仅有同情,还有比较真切的认知和体悟。如此一来,他对中国的感情就显得颇为复杂,一方面,作为一名外交官,他与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沉迷于古老的中国文明,在寺院、园林、戏曲、陵园、钟楼和唐诗宋词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中国现实的苦难现状又令他困惑不已。他在1985年冬天从上海写信给朋友马拉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错综复杂,令人目眩。”他发现中国民众“蕴藏着一种生命力和活跃的兴奋情绪”,与此同时,他又感慨万千地说,中国“风俗腐败,人民贫穷,灾祸一天比一天严重”。他在这些信中所表达的对中国的情感和认识,也就是他在《认识东方》一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认识,只不过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在信里是直抒己见,在书里则是象征地表达,是艺术的反映和投射。理解了这个写作背景和作家当时的思想感情后,再读《认识东方》就比较容易了。比如《江》之中,那条像大海般坚强有力的大江,显然是象征的意味远大于写实的成份。尽管在文章中作者没有指明具体是哪条江,但因写作本文时,作者正在中国的汉口。因而可以说作家写的是长江。又因其表达形式的象征意味,长江在此也可以说是象征着中国和中国民众。惟其如此,我们便能理解《江》既热情颂赞“江”雄大壮阔的力量,并把江中之水诠释为“载负着德行的智慧的富有人性的水”;同时,作者又用一个含义深刻的意象说,“这好像是一片泛出红色的水,它证实了不容置疑的创伤”。文章最后一句话也是意味深长的,简约中又有非常浓厚的意蕴。

片段精读

我的眼睛从宽广而浑黄的江上移到轮船中腰的测水砣,水砣挺规律的转动着,把测线绕上大轴,测锤穿过浑浊的满含泥沙的波涛沉入江底。

就像平行四边形的几条边线连接起来似的.江水在它的几何线迹中显示出凝聚土地的力量。每一滴水都是瞬息即逝的.但由于周界都是斜坡,水的力量愈来愈大了.已有的面积既然找到了最低点.江水沉重地朝着一个更广阔的最深的圆形中心奔流而下。这条江力量之雄、体积之大真是无限的。这是世界的出口,这是亚洲在奔腾向前。

天空低沉,大块大块的乌云正朝北方涌去;在我右边和左边,我看到的是一个昏暗的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村落,没有田间作物;远远近近,在光秃的树林里,依稀有四五间茅屋,陡岸上架着几处捕鱼的网罟,江面上一条张着烂布条桅帆的破船正在航行。毁灭曾经在这里掠过,这条满载着生命和粮食的河流经历的地区都比较荒凉,天堂的水未曾绕过那边,而人,在牛角上钻过眼孔之后,在这些喑哑无声的田野里第一次发出嘶哑而痛苦的呼喊。

(选自《认识东方》,徐知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妙语撷萃

啊,阳光!把一切瞬息即逝的事物都浸没在你的无限光源之中吧。愿正午早早来临,好让我好好端详你的万丈光芒;愿夏天来临,好让我好好享受阳光,心里分外喜悦,——正午,我端坐在整个大地的和平之中,在谷物的寂寞里。

延伸阅读

链接一克洛代尔的一生

保尔?克洛代尔(PaulClaudel)于1868年8月6日生于法国香槟省的一个农家。他出生的村子叫维尔纳韦—须一发尔。这村落俯瞰一处高地,前面就是马恩、兰斯平原和庇卡底,正像他描写的“只要爬在一棵树上远眺,全区都一览无余”,他在诗中回忆起童年时代说自己,是个“终日在苹果树间漂荡的孩子”。他的家庭保守而封闭,信天主教,不爱与别人来往。父亲起初在当地任房地产抵押登记官,后来工作调动,于1882年举家迁至巴黎。他进路易大帝中学读书,起初他很不习惯这种都市生活,但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升入政治科学学校法科;他对文学很感兴趣,课外阅读非常广泛。1886年他接触到兰波的《彩画集》和《地狱里的一季》,受到极大启发。他说读到这本书对他真是一件决定性的大事,“这给了我几乎是具体的超自然的生动印象。”当时他还研读《圣经》和但丁的名著。就在这年岁末。据说他在巴黎圣母院作圣诞晚祷时聆听圣母赞歌,突然心潮澎湃,若有神启,从此宗教信仰愈益虔诚。实际上,他全家都是天主教徒,舅舅还是一位本堂神父,在宗教信仰方面,家庭和社会环境给予他的影响极深。在他读大学的时候,正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鼎盛时期,他经常去诗人马拉美家参加“星期二聚会”,先后接触到魏尔伦、雅姆、纪德、瓦莱里、列那尔等人。但是,除了文学,他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1889年他参加外交官考试,以第一名录取,起初在纽约使馆见习,没有多久即被派到中国任职。他先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随后曾担任驻我国福州、汉口、天津等地副领事、领事之职,至1909年才离开中国。他作为外交官,驻过布拉格、法兰克福、汉堡、罗马、里约热内卢、哥本哈根、东京、华盛顿、布鲁塞尔(在巴西、日本、美国、比利时均任大使),足迹几遍全球,于1935年退休。他在一生漫长的岁月中一直从事文学创作,至老不辍。1947年,克洛代尔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接受院士仪式时,他致词对他旧日的中学同学罗曼?罗兰表示敬意,其时罗曼?罗兰逝世已经三年(1944)。克洛代尔于1955年2月23日因心脏病死去;同月28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国葬。

链接二天才诗人——兰波

阿尔蒂尔?兰波,1854年10月20日生于夏尔维勒,1891年11月10日卒于马赛:这位《地狱一季》的作者只活了37个春秋。从童年时候起,阿尔蒂尔?兰波就已其闪光的智慧和学习上的天赋使他的教师感到震惊。兰波从小就和街上的野孩子在一起玩,这使他的母亲大为恼火(他的父亲早已离开了家庭)。14岁时,兰波用拉丁文写了一首60行的诗寄给拿破仑第三的儿子。1870年,兰波这个军官的儿子成了一名反军国主义者;他的父亲曾跟随比热尔的军队参加过政府阿尔及利亚的战争。

初次出走,他便创作出光辉的诗篇。作为一个修辞班(旧时法国中学的最高班。——译注。本书注释均为译注)的学生,他本来可以上大学深造,但由于他充满反抗精神,在墙上写“杀死上帝”而被看成是一个坏小子。

1871年9月,他遇见魏尔伦。当时的魏尔伦26岁,刚刚放弃了放荡生活并结婚。读了兰波的诗,魏尔伦寄钱给他,让他去巴黎。兰波与魏尔伦的暧昧交情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引起轰动;在那里兰波像魏尔伦一样沉醉,辱骂作家,并为巴黎公社的遇难者举杯。而后,他们一起上路,先去比利时,后来又到伦敦。

1873年7月10日,魏尔伦喝醉之后,开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臂,因为兰波不愿意再和他一起漂泊。魏尔伦被判两年监禁。两个月以后,兰波陆续出版了《地狱一季》。他相信能通过这种戏剧性的忏悔,给自己带来声誉,没想到反映冷淡。

此后,他与一位名叫热尔曼?努沃的诗人一起住在伦敦,并在那里完成了《彩图》,之后便对创作绝望而放弃了文学。那时他才19岁,梦想着奇遇,想徒步在欧洲游历、漂泊。1876年,他参加了荷兰军队,三星期之后便开小差,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意大利等地旅行。他不再写作,作为诗人的兰波已经死去。1875年3月,他又去斯图加特看望魏尔伦,在那几个月里,他当过家庭教师。此后他们一刀两断,再没见过面。

1878年南方征召,他去塞浦路斯当了一名监工。1880年,在得了一场伤寒病之后,他又去了埃塞俄比亚,亚丁做过武器贩子、咖啡出口上、摄影记者、勘探队员从一个放肆的孩子变成一个严峻的男人,面孔瘦削,深邃的目光中蕴藏着屡屡的失败。债主们追逼着他;在法国,没有一个人愿意出版他的旅行笔记这个被功课学位吓跑了的人后来学过阿拉伯语(他父亲在阿尔及利亚居住期间曾翻译过《古兰经》)、俄语和他所到国家的语言,他想通过中学毕业会考,进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挽回失去的时间多亏了魏尔伦,他的《彩图》于1886年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得以出版。

直到1891年2月他的膝上生了肿瘤他才不得不回到法国做截肢手术。他临终前的日子漫长而又痛苦。他的姐姐伊莎贝拉照顾着他。这个曾经亵渎神明的人开始相信上帝,并接受了圣事,他知道自己已无可救药,表示愿意死在埃塞俄比亚,他曾在那里找到过宁静。但他终于未能走出马赛。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法国邮船公司的经理说的:“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码头”

在巴黎的魏尔伦后来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往来于小酒吧和医院之间,当从报上得知这位他称之为“履风之人”去世的消息,他极为震惊:“对他的记忆有如太阳照耀着我,永不熄灭。”

这本幻觉诗人兰波的诗集收录了他从17岁到19岁的作品。他的早熟亦早逝的天才之中混合了儿童的怀旧与幻觉——一些诗句还含有麻醉品的影响——忧郁和眩晕标明了整个20世纪的诗歌特征。至于马拉美,这位在那个时代的一位罕见的诗人理解了他的先驱者兰波:他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奇迹。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毫无目的地照亮自身的存在,转瞬即逝。”

兰波的创作是法语诗歌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他本人是象征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其后的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二战后诞生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theBeatPoets]的诗风也深受兰波影响。今日人们在追忆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时,兰波的名字都是绝对不会忽略的。就连恐怖小说作家托马斯?里戈蒂[ThomasLigotti]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是兰波的忠实追随者。

链接三克洛代尔诗作——《秋歌》

趁着秋日喷薄的朝阳,

我们出发去远方。

秋日之瑰丽在远方,

发着雷鸣般的轰响。

一天到晚都如早晨一样,

整个秋日都似纯银一般明亮,

金风儿飒飒地吹拂,

直到狄俄涅①把犄角伸到天上。

整个秋日都如纯银一般明亮,

森林象一位仙人满身金光,

它披着镶红边的袍子,那一棵棵树林,

宛若它手中的明烛,

火在烈焰上跳,金在金光上跃!

啊,死寂的森林的气味多么浓郁!

啊,紫烟的气味多么浓郁!从飞动的艳红,

到交织着的死寂!

啊,在艳若玫瑰的秋光里那悬浮的纯金多壮阔!

啊,紫罗兰的颜色!

沉默中孕育着爆发,窒息中孕育着新生,

我听到整个森林的心脏,

那猎角不堪入耳的呼唤,

昂扬,嘶哑,阴郁象云影一样地延伸。

那难以安慰的猎角的阴郁呼唤,

与这明媚的秋日是如此不相宜,

由于这明媚的秋日,

又使得这角声的呼唤失去它的阴郁。

唉!这是独一无二的天气,

一旦出现百年再也难遇:

看这金色的夕阳,

看这无可修补的夕阳的金色,

看这明媚的黄昏,

看这明媚的夜!

看这熠熠的大熊星和冉冉秋月。

注:①狄俄涅,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相传为宙斯之妻,古传说中又把她和尼俄伯相混,视为母亲的象征。

(葛雷译)

同类推荐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 徐志摩文集

    徐志摩文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的原创小说、翻译小说、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作品。包括:《春痕》、《两姊妹》、《一个清清的早上》等。
  • 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丛书)

    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丛书)

    本书系“敦煌文化”丛书之一。选评了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选。本书内容丰富,史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使读者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敦煌的文化,敦煌的历史,让敦煌文化古为今用,进一步发展填补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本书将为读者撩开古老敦煌的神秘面纱。书中的知识、理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书值得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 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宁夏杂文作品精选

    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宁夏杂文作品精选

    杂文应该怎样写,或者怎样写才能写好杂文,于我而言,当不属“业内之功”。但我挚爱杂文、喜读杂文、推崇杂文,也写过一些杂文类的东西。如今,我们要尽力做到的,是为广大杂文作者在行进的路上捡去磕磕绊绊的石块、杂物,趟平路上的凹凹凸凸,尽其所能地为广大杂文作者搭建平台,护佑前行。譬如我们正在进行的第五届宁夏杂文大赛,以及还将举办的第六届大赛,都是旨在壮大宁夏杂文作者队伍,推动和繁荣宁夏杂文创作。还有,我们已在“银川新闻网”中开设了宁夏杂文学会网页,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好做出影响。以后我们还将组织广大杂文。
热门推荐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契诃夫

    契诃夫

    契诃夫(AntonChekhov,1860~1904)是一位与法国作家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中国学生对他的了解大多是从中学课本中的《变色龙》和《套中人》(又译《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开始的。契诃夫于1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 於尽风云

    於尽风云

    在异空间,有着一片处处是争斗的大陆。一名普通大学生穿越过去,如何生存下来并创造奇迹。
  • 绝望扑克

    绝望扑克

    本书,你不要以为只是一本短篇小说,它还是一本悬疑小说。在观看本书时,请你一次性看完。在观看本书时,请小心不要模仿起本书。最后声明,看完本书,发生的一切,与本作者无关。本书与某部动漫有一点一点的类似,但是仅仅是一点点,那部动漫给了我灵感,不会有剧情和内容相似。
  • 眼睛里的心

    眼睛里的心

    因为好奇,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为不讳世事,我交出了自己纯净的心。因为那朵妖冶的玫瑰,我失去了我遇见他前最亲最亲的人。我最最爱的那个人曾说:罂粟是世上最美的花。人说浪漫的极至是死亡,却偏偏死不了,罂粟;死亡之恋。罂粟花是一种美丽异常的花朵,它的这种美丽成就了果实的某种野心,人利用了这种美丽,使之成为了罪恶之源。那日,他手持黑色玫瑰:你是恶魔,且为我所有。愿为你付出所有。相知是一种宿命,相守是一种承诺。最终:我记住了罂粟,记恨着我爱的黑色玫瑰。我对黑玫瑰爱恨交加,因为它不止象征着神秘,希望和热情,它还象征着死亡和坏消息。
  • 巫咒独尊

    巫咒独尊

    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演绎出无上意境。巫马夕身负千年赶尸世家的屈辱与仇恨,流离失所,步步行险,逆势而上。最奇幻凶险的旅程,请注意脚下枯骨凄凉。
  • 帝噬星河

    帝噬星河

    外来生物入侵,人类被迫进入主城中苟延残喘,未知病毒肆虐,人、野兽纷纷变异成强大的存在。2060年的一天,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带着体内封印的星空异兽,开启了一段一往无前的征程。。。。
  • EXO之曾经相爱过

    EXO之曾经相爱过

    “本以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后来才知道一切都是我在自作多情……”因为被星探发现,顾乐乐成为SM公司练习生。以为浪漫的童话就要在她身上演绎了……没有想到,原本相爱的人不在一起。答应他的承诺也没有做到……PS:此作品非本人原创,则为照搬。
  • 萌爱神偷:公主病和王子疯

    萌爱神偷:公主病和王子疯

    快换个环境会计和健康个梵蒂冈和计划工程系
  • 首席霸爱:挑上抵债未婚妻

    首席霸爱:挑上抵债未婚妻

    被称为‘花少’苏子墨本以为再无真心,却在意外之中跟于晓荿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晓荿为了给年少时的好姐妹解恨报复,一次又一次的缠着苏子墨的花边新闻,却在意外中弄坏了苏子墨的豪车。为赔偿豪车损失,立下契约,以一年为限。两人相处之间,于晓荿萌生爱情的幼苗,却因无法跨过心里那道坎而逃避心情。苏子墨再次爱上她,不惜放弃所有,不惜生死也要和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