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64600000031

第31章 自我修炼(1)

在来自别的国家的观察者看来,一种文化中的自我修炼似乎无关紧要。那些修炼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了,问题是为什么要弄得那么麻烦?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吊在钩子上,或者专注于丹田,或者决不花钱?为什么要关注这样的苦行,而对一些外人看来真正重要的、需要修炼的冲动,却根本不加控制?如果观察者从一个没有自我修炼的技术性方法的国度,来到一个非常依赖于这些方法的民族中间,那他极有可能对自我修炼产生误解。

在美国,自我修炼的技术性传统方法相对而言还没有发展起来。美国人认为,一个人,在其个人生活中,如果已经预计某个目标自己是有可能达到的,若有必要,那么他就会进行自我修炼,以达成这个既定的目标。他是否能成功,取决于他的心志或他的良知,或者维伯伦所谓的“工作本能”。他可能会接受一种严格的训练体系,目的是为了加入某个足球队;或者,他放弃所有娱乐,目的是为了把自己训练成音乐家,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可能会出于良知而避开邪恶和轻率。但是,在美国,自我修炼是一种技术训练,不是可以学习的算术一样的事情,在特殊情况下,它完全没有用场。这样的技术如果真的在美国出现,那肯定是欧洲的某些教派领袖或印度教高僧教的,后者教的是创立于印度的教义。沉思和祈祷是宗教的自我修炼,由基督教的圣特蕾莎或圣约翰教授实践,但即使是这样的自我修炼,也几乎不曾在美国幸存。

然而,日本人认为,参加中学考试的少年或进行剑术比赛的男子或过惯贵族生活的人,都需要自我修炼,这与考试时所需要学习的特殊技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他考试时答得多么完满,无论他在出剑时多么专业,无论他多么注意繁文缛节,他都需要把书本、剑和公众形象扔到一边,去进行某种特殊的修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信从深奥的修炼,但是,哪怕是对那些不信从的人来说,自我修炼的措辞和实践也在生活中拥有公认的地位。各个阶层的日本人都以一整套概念来判断他们自己和别人,那套概念依赖于某个观念,那是关于泛化的技术上的自控和自治的观念。

日本人关于自我修炼的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能培养能力,另一类所培养的不仅是能力。这能力之外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圆熟”。这两类在日本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的是要在人的心里达成某种异样的效果,形成某种基本原理,并通过不同的标志加以识别。我们已经描述过了第一类,即自我修炼能力的许多事例。在和平演习中,士兵们要活动60个小时,但睡觉的时间只有10分钟,而军官居然说“他们知道如何睡觉,需要训练的是如何保持清醒”;无论如何,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是极端的要求,其目的只是培养一种行为能力。他说的是日本的心理机制的一条被公认的原则,即意志应该超越身体,因为身体几乎能接受无穷无尽的训练。一个人忽视健康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但身体本身没有这样的规律可言。日本关于“人之情感”的整套理论都依赖于这种认识。当它与人生真正的要事有关的时候,无论健康多么重要,无论那些不相关的事情是经过了怎样的培养,身体的需要都应该完全放在第二位。自我修炼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个人都应该表现出“日本精神”。

然而,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日本人的立场,是对日本人的观念的粗暴解释。因为,在美国人的日常说法中,“无论什么样的自我修炼的代价”跟“无论什么样的自我牺牲的代价”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也常常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个人挫折的代价”。美国人的修炼理论——这种修炼无论是外力强加的,还是向内投射为检点自我的良知——是这样的,从孩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过修炼而被社会化,它或者是自主接受的,或者是权威强加的。它是一种折磨。个人为自己的愿望被褫夺而感到不满。他不得不作出牺牲,内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激起反抗情绪。这不仅是许多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的看法,而且是由父母在家里带大的每一代孩子的哲学,因此,在我们自己的社会里,心理学家的分析包含着大量的真理。到了一定的时间,孩子就“得”上床睡觉,他从父母的态度中了解到睡觉是一种“折磨”。在数不胜数的家庭里,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大闹一番,以表示不满。作为一个已经受过训练的美国孩子,他把睡觉当成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因此他会做出以卵击石似的反抗。他母亲还规定,他“得”吃某些东西,那可能是燕麦粥、菠菜、面包或橙汁,但是美国孩子会对他“不得不”吃的食物表示抗议。他总结出,对他“有益”的食物都是不好吃的。这种美国惯例在日本是闻所未闻的,但也存在于某些西方国家如希腊。在美国,长大成人,意味着从食物折磨中解放出来。成年人可以吃好吃的东西,而不是对他有益的东西。

然而,跟西方人一整套关于自我牺牲的概念相比,这些关于睡觉和食物的观念是微不足道的。西方的标准信条是:父母要为孩子作出巨大牺牲,妻子要为丈夫牺牲她们自己的事业,丈夫为了养家糊口要牺牲自由。在有些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不承认自我牺牲的必要性,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的确有这样的社会,那儿的人们说,父母自然认为孩子是高兴的,女人们喜欢婚姻生活胜过其他生活方式,养家糊口的男人是在从事他自己钟爱的工作,如打猎或园艺。为什么说那是自我牺牲?当社会强调这些解释,而且允许人们按照这些解释生活,自我牺牲的观念就几乎不会有人承认。

在美国,一个人为他人所做的所有这些事都是自我牺牲,但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相互之间的交换,要么是往后会有回报的投资,要么是对他人以前给予自己好处的回报。在那样的国家中,甚至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对待的,在儿子少小时候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在父亲老了的时候甚至去世之后,儿子要进行报答。所有事务关系都是民间契约,往往要保证对等,正如一般契约所约定的,一方要履行保护义务,另一方要履行服务义务。如果这对利益双方都有好处,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认为他要履行的义务是一种“牺牲”。

在日本,为他人服务背后的制裁手段当然是相互的,在责任的种类上如此,在责任的等级交换上也是如此。因此,日本人关于自我牺牲的道德立场跟美国迥然不同,他们总是一条条地反对基督教传教士们宣讲的关于牺牲的教义。他们辩解说,好人不应该想到他为别人做事是在折磨自己。“我们之所以做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一个日本人跟我说,“是因为我们愿意给予,或者说是因为给予是好事。我们不会为自己感到难过。不管我们为了别人要放弃多少利益,我们都不会那样认为。这种给予会在精神上提升我们,或者我们应该为此而得到‘回报’。”像日本人那样把人生组织在这样细致的相互义务的周围,自然会发现这些义务与自我牺牲无关。他们把自己推向履行极端义务的界限,但是,相互关系上的传统制裁手段阻止他们去感受自怨自艾、自以为是;而在更强调个人和竞争的国家里,那种感受是很容易出现的。

因此,为了理解日本人在自我修炼方面的日常行为,美国人必须对自己的“自我修炼”观念进行一次某种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必须割掉“自我牺牲”和“折磨”的增生物,这种东西已经丛生在我们的文化概念的周围。在日本,一个人要想把自己修炼成一名优秀的选手,他在进行修炼时,要像打桥牌一样,不能想到这是一种牺牲。这种训练当然很严格,但这是事物的本质所固有的。幼儿固然幸福,但没有“品尝人生”的能力。只有通过思想训练(或自我修炼),人才能获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滋味”。这个短语往往被翻译成“只有这样,才能享受人生”。自我修炼“能锻炼丹田(控制部位)”,从而扩大人生的范畴。

日本的“有能力的”自我修炼就包含这一基本原理,它能提高人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在刚刚训练时,他会感到不耐烦,但是,他们说,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因为最终他会要么喜欢上这种修炼,要么干脆放弃。学徒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行当,男孩要学柔道,小媳妇要适应婆婆的要求。在修炼的前几个阶段,一般人会不习惯新的要求,因此可能会希望摆脱这种“修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父亲会开导他们说,“你想要什么?要想品尝人生,你必须做些修炼。如果你放弃,一点都不修炼,那么结果肯定是,你将来不会幸福。假如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可不愿意保护你让你免受舆论的攻击。”“修养”是他们用得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意思是磨掉“身上的锈”。它能让人变成一把明晃晃的利刃,那当然是人所巴不得的。

日本人很强调自我修炼如何给人自己带来好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极端行为不是真正严重的折磨,这样的折磨不会导致侵犯冲动,但他们的道德体系往往要求他们做出极端举动。在游戏和比赛中,美国人能理解这种区别。桥牌冠军不会抱怨自我牺牲,为了学得更好,他需要做出自我牺牲;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选手,他得投入很多时间,但他不会说那是“折磨”。然而,医生们说,在有些情况下,当一个人为了高额赌注或冠军而进行比赛时,需要万分集中精力,这与胃溃疡和身体过度紧张等问题不无关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不过,他们在相互关系上有制裁手段,而且他们相信自我修炼对修炼者自己是有好处的,这使他们觉得很多事情是很容易做的,而在美国人看来那些事可能是做不到的。跟美国人相比,他们更多关注他们有能力做的事,而且不允许自己有更多的辩解。他们不会经常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归咎于替罪羊,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美国人所谓的“平均幸福”,而沉溺于自怨自艾。他们受过训练,所以他们比美国人更加关注“身上的锈”。

在“有能力的自我修炼”之外、之上,还有“圆通”水准的自我修炼。关于后一种类,日本人有过一些著述,但西方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一类的修炼技巧。有些西方学者也专门论述过这个话题,但他们往往抱着比较轻视的态度。有时,他们称之为“怪癖”。有一位法国学者说,这些技巧全都是“对常识的否认”;“禅宗”是所有讲究修炼的门派中最大的一派,但他竟然说,那是“一连串严肃的废话”。然而,这些技巧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不可参透的,这整个话题能使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了解到日本人的心理机制。

关于“圆通”在自我修炼中所达到的心理状态,日本人有许多说法。这些说法有的用于演员,有的用于宗教信徒,有的用于剑术家,有的用于公共演说家,有的用于画家,还有的用于茶道师。它们的含义一般都一样,我只用一个词“无我”,它用于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禅宗”。关于这种“圆通”状态的描写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体验,即无论在世俗生活中还是在宗教生活中,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没有任何间隙,甚至一根头发那样的间隙都没有”。犹如电流直接从正极流到负极。在没有达到圆通状态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似乎存在着一道不导电的屏障。他们称之为“观我”“妨我”;通过一些特殊的修炼,高手能驱除它,每当此时,他根本意识不到“是我在这么做”。电流自由流动,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一点通”的状态。行为人的行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画的行为图式的翻版。

大多数普通的日本人都在追寻这种“圆通”状态。查尔斯·艾略特爵士是英国的佛学权威,说到过一个女生,曾经向在东京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提出申请,说希望成为一个基督徒。当被问及她想这么做的原因时,她回答说,她最大的愿望是乘飞机上天。当她被要求解释飞机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她回答说,曾经有人告诉她,在她乘飞机上天之前,她必须有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只有通过宗教修炼,才能获取这种心态。她认为,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可能是最好的,所以她来向传教士求教。

日本人不仅把基督教和飞机联系起来,还把修炼“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和学校考试、演讲以及政治生涯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为“一点通”境界所做的技术训练在几乎任何事情上都有益,这是没有问题的。

许多文明都发展出了这类修炼技巧,但是,日本人的目的和方法具有非常鲜明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色。这尤其有意思,因为许多技巧起源于印度,那就是在印度众所周知的瑜伽。日本的自我催眠、集中精力、五官控制等方面的技巧至今仍然显示出与印度修炼方法的亲缘关系。他们同样强调“空心”“静体”,同一个短语重复念诵一万遍,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选定的象征物上。甚至印度人用的术语也仍然被日本人所认可。然而,除了这些“裸露在外的骨头之外”,日本版的佛教与印度版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瑜伽派在印度是一个极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摆脱轮回的一种方法。除了“涅槃”,没有任何别的解脱法,解脱之路上的障碍就是人的欲望。通过忍饥挨饿、领受侮辱和自讨苦吃,人能消除自身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状态,还能获得灵性,臻于神人合一的境界。瑜伽是一种与肉体世界断绝关系的方法,也是一种逃避虚妄而单调的人生的方法,还是一种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越是极端的苦行,越能使人尽快到达目标。

这种哲学在日本是异端。尽管日本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但在日本人的佛教信仰中,从未曾有过轮回和涅槃的观念,某些佛教徒接受这些信条,但那是他们自己个人的事,因为这些信条从未曾影响民间和大众的思维。按照轮回观念,杀死一只动物或虫子,就会杀死一颗转世的人的灵魂,但是,在日本,人们不会因此而放生。在他们的葬礼和庆生仪式上,看不到任何轮回观念。转世不是日本思想的一种范式,涅槃观念也不是,它不仅对普通大众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僧侣们自己也修改它,使它不存在了。僧侣学者宣称,顿悟之人已经处于涅槃状态,涅槃就在此时此地,在一棵松树或一只野鸟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涅槃”。日本人对死后世界的幻象一直没有兴趣。他们的神话讲的是神,但不是死后的生命。他们甚至放弃了佛教中关于死后各种不同因果报应的观念。任何人,包括最微贱的农民,死后都能成佛。他们把自家祠堂里的灵位径直称为“佛”。没有任何别的佛教国家的人们会这么说。一个民族居然如此大胆地称呼死去的普通人,可想而知,他们是不会描绘任何像达到涅槃这样困难的目标的。一个人通过任何途径都可以成佛,也就不需要通过一辈子禁欲,来达到这一绝对静止的目标了。

同类推荐
  • 中国鄱阳湖

    中国鄱阳湖

    详细讲解了鄱阳湖古今历史之演变,描述鄱阳湖周边各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资源概况,熔历史、思想、知识及趣味性于一炉,资料丰富详实。
  • 思想课堂-社会笔记

    思想课堂-社会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埃及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埃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中华圣贤经典——仁

    中华圣贤经典——仁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丛书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柳季不背信、梁国志教子、师旷论学、黄裳还珠、许衡不食无主梨、董狐直笔……
热门推荐
  • 破虚三界

    破虚三界

    如果我给你三天阴阳眼,你会相信我吗?少年犹豫,当他睁开眼时,他的人生从此变了。这是一个没有地狱的世界,人们无法轮回,纷纷化为鬼魂,世间动乱的时代。一个小小人物,开启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人生。
  • 重生之洛蓝蓝

    重生之洛蓝蓝

    蜀山外院弟子洛蓝蓝因偷学内院高级功法在练功即将大成之时被发现,被其长老诛杀,在异界大陆得以重生。得以重生的洛蓝蓝在异界大陆将怎样过活?又将怎样大放异彩?从而走向极致巅峰...
  • 拓展工作

    拓展工作

    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但只要有智慧相伴,我们就可以从人生的谷地走出,攀援到人生的峰顶。我们等待成功的到来,这种成功是伴随智慧的人生记录,而每个人的智慧汇成了成功追求过程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最动人的驿站。
  • 九世生死

    九世生死

    时代的洪荒大地,众生浮沉、神魔之伤、唯主可逆……众生欲逆天,天地无人可阻……万古之局,只为一世。
  • 神探奇侠

    神探奇侠

    一场巨变,一个惊天谜案!自此,他消失了,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人们各种质疑和猜测!他到底去了哪里?或者遭到凶手报复而死?然而,十年之后这个被江湖成为:“神探奇侠”的高人又再次在武林之中!但是这次的出场方式非常奇特!他还会是以前那个智勇双全的他吗?还会是“天下第一探”,还会是“天下第一侠”吗?
  • 末世间之假面

    末世间之假面

    这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NPC,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发生的故事,然而这只是个爱与不爱的故事
  • 龙壶

    龙壶

    身负真龙血脉的星城原本只想当个小族长,管好这一亩三分田,然后再讨个如花似玉的小老婆,或者。。。还是两个吧!这么一个小愿望,却受到了一系列严酷的考验:族人挑衅,长老篡位,荒潮入侵……且看他如何突破重围,逐步走向更广阔灿烂的世界!※※※修炼境界:凡武境,聚灵境,铸魂境,玄兵境…对应称号:武者,灵士,魂师,玄尊…
  • 关键就要群策群力:合作共赢

    关键就要群策群力:合作共赢

    本书站在员工的角度,介绍了创新于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团队执行力基础上的一种员工共走指导和团队激励与建设的方法,内容包括:解读群策群力;组织、团队与成员的关系;群策群力的作用;员工做好群策群力的基础和条件等。
  • 王霸人间

    王霸人间

    修仙也要抢地盘?既然你们这么说,那我就来陪你们好好玩玩。村,县,州,国,天下。本王要称霸人间,做那天下第一的修仙大派。
  • 如果爱愿意之匆匆那年

    如果爱愿意之匆匆那年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走过一对又一对情侣,可是二十几岁的她对感情仍旧很迷茫,不懂得世间的黑暗险恶,也不懂得感情的现实化会有多可怕,傻傻的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味的追求那一尘不染的爱情,把自己当成灰姑娘,等待王子来发现她,而那个他,还会存在吗?一年四个季节,最喜欢的是冬天,因为有雪的存在。不该幻想生活的四季都有你,但只要结局有你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