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泥玩有泥斑鸠、泥飞燕、泥公鸡、泥孔雀、泥凤凰、泥雁、泥鸳鸯等。体积小的约为一二寸,大的五六寸,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色彩有的是黑色铺底,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装饰性很强。
动物泥玩有“泥狮子”、“泥猴”、“泥马”、“泥狗”、“泥老虎”,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独角兽”、“麒麟”等。造型手法极为简练,生动传神。在色彩上多以红、黄、绿、白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朴实的风格,不加渲染,保持原始泥土的色泽,给人以简朴的美感。
浚县泥猴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的似在促膝论道,有的似在劳作,有的似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在造型上,对特别能体现个性特征的眼睛、嘴巴等部位进行精雕细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对于猴子的躯体、四肢部分则注重动势,手法简练。艺人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为小猴传神,并以拟人化和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人的喜、怒、哀、乐。泥猴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嬉戏有沉思,有跳跃有静止,情态各异,因风格独特而名扬海内外。在色彩方面,泥猴追求古朴的泥土原色,给人以淳朴之美。
“泥狮子”、“泥虎”、“泥马”、“泥麒麟”等动物造型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处理,给人以雄健之美。有的将躯体、腿部有意拉长,使其变形,给人以灵巧之美,极富韵律感。动物夸张变形后,不仅没有破坏形象的整体感,反而更加生动有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浚县泥塑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浚县泥塑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而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
浚县泥塑的重要产地杨玘屯,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被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产保护名录。
淮阳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时,就出现了淮阳古陆。六千五百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画八卦,确定姓氏,制定嫁娶之制,结网罟捕鱼捉鸟,开创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重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他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在传说中,这里是伏羲和女娲结合的地方。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被人视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太昊陵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在二月会期间,泥泥狗备受青睐。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其他尚有“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造型古怪神奇。
“泥泥狗”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此外,“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淮阳泥塑备受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是“带有远古生命基因的长青树”,会给人们带来吉祥,人们都很喜欢它。
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你老活到九十九。”被索要者听了这首歌谣,都会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放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因为孩子唱的是一种美丽的祝福,谁不想活到九十九呢?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给人带来吉祥和平安。所以,南来北往赶会的香客,总要买一些泥泥狗。
“泥泥狗”的产地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南距古宛丘遗址八里,西至太昊陵仅二里。这十二个村庄是:金庄、武庄、陈楼、前后下楼、史庄、许楼、段庄、金庄、刘庄、五谷台、白王庄。
淮阳泥塑有半人半猿泥塑、人兽同体泥塑,还有长着九个头的鸟、长着两个头的狗、“猴头燕”以及“人面猴”等怪异奇特的禽兽造型。这是因为远古时猛兽出没,人兽共存。我们祖先认为万物有灵,神人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类的意识中还不具备从自然的客体中完全分离开的能力。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在他们看来具有很大威慑力的禽兽身上,并把它们“神格化”,视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产生了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精灵、魔力的“图腾”崇拜。而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的“图腾”历经数千年,伴随着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体现在各种泥塑身上。
一说:泥泥狗、不死的九头鸟、两个头的猴子、人面兽身的老虎等,其实就是女娲抟黄土造人时捏的那种样子。尤其是人面猴,那副半人半猴的模样,四周还画着毛发,的确可以找到一点人类祖先的模样。
传说伏羲、女娲成亲后,感到世界上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十分冷清,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捏起小泥人来。她捏了许多泥人,一个个都活了,一群群离开家独立生活去了。于是,世界上便出现了许多黄皮肤的人。女娲“抟土造人”并使男女交合,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尊女娲为“神媒”或“高媒”,即管理婚姻之神。
“人面猴”是淮阳泥塑中的代表作品,表情庄重严肃,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形象。
玉田
玉田古称无终子国,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因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民间传说“阳伯雍无终山种石得玉”的故事而更名为玉田。玉田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玉田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最西端,地处燕山余脉南麓,被京、津、唐三地环抱着。
玉田泥塑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玉田泥塑产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几个村子里。戴家屯、西高丘两村邻近,地势平坦,得天独厚,土质黏柔细腻,晒干不裂。
玉田泥人造型有三百多种,有音响,有色彩,富有生命力,魅力无穷。
玉田泥塑在制作工艺上有八道工序: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等。
玉田泥人种类繁多,可分四类:(一)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送子寿星老等;(二)戏剧和历史人物,如孙悟空、杨家将等;(三)禽鸟动物,如凤凰、孔雀、大公鸡、小狮子、青蛙、老虎、小灰鼠、小乌龟等;(四)风俗人物和现实人物,如娃娃抱鱼、阿福、拨浪鼓、小泥哨、骑驴回家、搬不倒等。
玉田泥塑又可分为“口吹类”和“手动类”:
(一)“口吹类”:1.在泥人内部装一支用芦苇秆制作的小笛;2.扎两个鼻孔做成泥哨。代表作有半彩塑的何仙姑、孙悟空、穆桂英、阿福、小狮子和全彩塑的大公鸡等。
(二)“手动类”:有底部的泥球与上部的纸人相连接的搬不倒;腰部用牛皮纸连接成手风琴状的花老虎;爪部用小弹簧连接、用手推拉作响的小乌龟;通过抽线跑动、兔皮拨浪鼓作响的小松鼠。
玉田泥塑代表作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花老虎》、《大公鸡》、《搬不倒》、《孙悟空》、《秦琼》、《贵妃醉酒》等。这些泥塑半塑半画,以画为主,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鲜艳醒目,粗犷而奔放,对比强烈而协调,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艺术特色。
玉田泥人造型夸张,线条简洁,体态优雅,颇有唐代陶俑遗韵。
玉田泥塑为乡土艺术一绝,于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之乡”。
潮州
潮州泥塑产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与天津“泥人张”、苏州泥塑、无锡惠山泥塑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有史以来一直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安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浮洋镇地处韩江三角洲平原,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活。
大吴村素称泥塑之乡,也是一个侨乡,古称凤书陇。
大吴泥塑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近千年了。
清代中叶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一百多名泥塑艺人。
清朝末年,流传于潮汕地区的皮影戏泥塑头像全部产于大吴。泥塑产业的兴旺,使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并涌现一批很出名的“字号”,如财记、喜记、荣记、金记、胜记、秀记、利合、财合、福合、祥合等四十多家。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这些字号的泥塑代表作,人们赞扬大吴泥人不亚于天津泥人。
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他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分为1.戏曲故事人物;2.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3.肖像;4.神像、佛像;5.儿童玩具,共五大门类。第一类戏曲故事人物有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三类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只有名师高手才能胜任;第四类神像、佛像供人膜拜,或作为观赏品;第五类儿童玩具有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吴泥人俗称“土翁仔”,造型栩栩如生,品种丰富多彩,色彩鲜艳自然、清新典雅,艺术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大吴泥塑具有贴、塑、彩的独特技艺,作品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为主,形象生动逼真。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以“压泥成片和褶片成衣”等独特的贴塑制作手法,在中国著名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是说银湖姑娘貌如天仙,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大吴泥塑产品最多的是戏剧人物造型,有一出戏几个人物的,有剧中的一两个主角的。整台戏的称“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分“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将中的老中青男女,包括生旦净末丑。
大吴泥塑的原料是地下五尺左右的泥土。这种泥土黏性强,不含沙子,柔软性能好,制成的工艺品不容易产生裂缝。在成为土坯模型之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不能在阳光下晒干。风干之后,才放到炉里烧。烧泥塑时,要用文火慢慢烘烧。烘烤两三天后,就可以出炉上色抹油彩了。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使用“捏段”、“镶手”、“着衣”、“彩饰”等工序,即要先作出人物躯体、四肢后镶接起来,再用泥片塑成内外衣服、袍裙贴到人物的躯体上,就像人穿衣服似的一件件地往上穿,烧制后要涂上色彩,再加上胡须发辫等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了几代大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泥雕已经臻于妙境,许多泥塑艺人挥动妙手,点泥成金,其作品有的被北京博物馆收藏,有的被中国台湾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