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7900000038

第38章 惨烈的阳夏保卫战(1)

武昌起义的战场先武昌,后汉口,隔江过河,逆时针方向转到了汉阳,一个镇也不拉下。

阳历10月一过,天气有些冷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落叶飘零。

清军夺得玉带门及长江几个渡口,把整个汉口占了。当时,黄兴像黎元洪一样手刃退兵数人,仍不能挽回颓势,不得已带领军队、枪械粮秣从硚口码头撤到汉阳。历时14天的汉口争夺战就这样以湖南人黄兴来作收场了。

汉口的失利使黄兴的声望大损。这不知是黄兴的第几次失败了,屡战屡败是他的命运,屡败屡战是他的精神。他毕竟是革命党人的领袖,也是能够打出的底牌。气可鼓不可泄,11月2日一般同志开会,居正提议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可以兼领湖北湖南两省,节制各军。这实际上是恢复分设两省前的湖广建制,跨省行事。并认为黄兴的资望足以号召全国。吴兆麟首先就表示反对,这样黎元洪的位子往哪搁?宋教仁说,你们不要争吧,江那边的火烧得那样地大,炮放得那样地凶,恐怕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岂不为敌人所笑。黄廑午此来是为奋勇杀贼而来,不是来争权位的。于是大家复议,推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各省军队,均归其节制调遣。

汤化龙提议,上次黎都督任命战时总司令,因为战事拖累,只是行文而未举行仪式,略显草率。现在大家都在武昌,请黎都督再举行一个仪式,将委任状亲手授予战时总司令,以示慎重。黎元洪对此当然满意,由自己设坛拜黄兴为将,我是主,他是次,军政府都督的位子就无人撼动。便趁热打铁说,战时总司令官虽有汉口失利,但责任不在他,他接手时汉口战事已是难以挽回。黎菩萨这话说得何等厚道,还说危难深重之际,克强能接受湖北父老重托实在是令人感佩。军政府应认真办好此事,请吴兆麟主持一切。

这次拜将设坛与10月17日军政府请黎元洪祭天登坛在同一个地方,但坛比上次要低而简陋,场面也不及上次隆重。拜将台的地点一说在后来的阅马厂喷水池处,不是现在立碑所在地。王振民在《参加独立将校决死团经过》一文中说,拜将台是“在鄂督府前阅马厂的土岗子上,用杉木搭起一座正方形的将台,四面遍插十八星军旗,中间悬挂红黄蓝白黑五色国旗。”

解放后定名阅马场的拜将台历经百年,屡经兴废,由木质而石质,由粗陋而华丽。终像一柄剑,直指苍穹;亦像一根针,扎在武汉的穴位。这公元1911年的黄兴拜将台与公元前206年的韩信拜将台一水相连,一脉相承,其精神皆是“吾将取而代之”。最近的一次装修把拜将台移动较远,应该跟原咨议局大楼仍保持在一条中轴线上。辛亥首义铁血博物馆(筹)自命馆长沈汉生曾披露:我有一个天大的秘密,你知道红楼和拜将台之间的孙中山铜像不在中轴线上,而居偏右吗?这是为什么?它的左边应该还有一座铜像,那将是谁呢?谁能与之比肩?

这个秘密不是后来人谁都知道的,但阳夏之战的失败当不是秘密。

42.黄兴拜将与湘军来援

黄兴拜将成为阳夏保卫战的一次誓师和转折。

黄兴在汉口作为事实上的防军总司令抵抗北军四天四夜。虽然尽了最大努力,汉口还是失守了。许多同志“以克强在汉口巷战数日,纯持革命党资望号令各军,终有名不正则言不顺之感。故各军有不受命者,克强无法驭之。今势必守汉阳,又非克强不胜任,若督师无名,则危险实甚。”于是,黄兴的地位安置就成了民军面临的问题。黄兴由沪赴汉途中,曾在船上对同行的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非革命党人,我到鄂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可见黄兴是希望从总体上全面领导武汉革命的。

11月1日,湖北军政府内部就黄兴的位置安排问题展开了讨论。黎元洪、汤化龙、胡瑞霖等人当然不希望黄兴高高在上。《新生月刊》曾有一文载:孙发绪曾对黎元洪等人说,“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黎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孙曰:“可用阳尊阴逐之策,请都督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阅马厂)高搭将台,……拜授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迨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么一来,黄兴即被逐出于省垣了。尔后战争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黎重光在《回忆我父黎元洪二三事》一文中说:“都督府对黄兴应采取什么态度,大家曾进行商议。胡瑞霖出了一个主意,用汉高祖‘登坛拜将’的仪式,由都督请黄兴任总司令,大家都同意。”(《辛亥革命回忆录》)

关于登坛拜将情形,胡鄂公在《武昌首义三十五日记》中记载最详:11月3日上午,“雨霁风清,朝阳光辉。”在早上6时以前台“已筑成,高可一丈,纵横约四丈余,坛上置一案,战时总司令之印信、令旗、令箭咸在其上,坛后立二柱,扩张长方白布一方,上书战时总司令五字,坛之四角,树立军旗,威严整肃,得未曾有。步兵约一标之众,已先集阅马厂四周,各军官长,均已到场。约少时许,军乐队亦至,文武威集。有顷,都督与黄兴并辔由都督府出,一时军乐队大作。各长官各队伍均举刀举枪致敬。都督及黄兴升坛后,乐止”。

“本都督代表中华民国四万万同胞及全国军界袍泽,特拜黄君兴为战时总司令,于本日此时就职,率我军民推倒满清恶劣专制政府,光复汉族,建立良善真正共和,共谋人民福利。我将士皆当诚心悦服,听其指挥,群策群力,驱除鞑虏,以卫国家。中华民国幸甚,同胞幸甚。”天阴沉着,武昌阅马厂旗旌猎猎,鼓乐阵阵。黎都督的口音早已不是黄陂腔,使宣读更显隆重:“中华民国军政府委任状,兹任命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官,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黎,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十三日。”身着黄呢将军服的黄兴登坛站在“战时总司令黄”大旗下,接过黎都督授予的委任状、战时总司令印、令箭,不胜恭谨之至,这是他空前绝后的一次,为万众瞩目、历史铭记。

迎着初冬的寒风,黄兴慷慨陈词:“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无知虏廷仍未觉悟,派兵来鄂与民军为敌,我辈宜先驱逐在汉口之清军,然后北进收复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今天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我为战时总司令,责任重大,实难负荷。但大敌当前,不敢不勉。因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艰苦奋斗为己任,兄弟愿从黎都督与诸同志后,直捣虏廷,恢复神州,虽捐躯献身,均所不惜。”

作为仅次于孙文的革命领袖,黄兴到汉后任职民军领袖是有资格的。台湾《革命思想月刊》曾登文章:“黄兴以同盟会实际之副领袖身份,且以黄花岗之役英雄之盛誉,赴汉督战,无论人、地,本极相宜,盖一则黄兴与两湖革命党人有历史渊源,新军将士均仰慕其威名,二则黄兴与各省均有联络,易于促进响应,三则黄兴与海外及日本志士早有接洽,且有日人萱野长知等莅汉助战。”另外,据与他并肩作战的李书城讲:“黄先生在日本代理同盟会总理时,中日陆军留学生的人员特别多。第四期陆军士官生有七十五人,第五期陆军士官生有五十七人,第六期陆军士官生有一百九十八人。其中加入同盟会的陆军士官生不下百余人。”黄兴将他们组织成丈夫团。“辛亥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各省举兵响应、充任都督及军、师、旅、团长的人,多属丈夫团的同志,都是黄先生所熟知的人。因此革命军人与黄先生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命军人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这次登坛拜将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黎元洪权力的集中扩大。“汉阳失守,黄兴即无权指挥军队,当时如果多数同志反对委任,就不会是由黎委任的。后来黄兴离鄂,都与此事有关。”另一方面也加强黄兴的军事指挥权威,便于同心协力“驱除鞑虏”,“建立良善真正共和,共谋人民福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这时,黄氏声望,如日月冲天。”“颇有汉初‘韩信拜将,一军皆惊’之慨”。(《黄兴传记资料》)

黄兴被黎元洪抬举到这个份上,武昌是不能停留了,当晚即与总参谋长李书城等同赴汉阳,先在城北伯牙台设总司令部,这里离前沿太近,时常有敌方炮弹射至院内(也可能那里太荒疏,连吃饭都是问题),次晨移往西门外昭忠祠,并设总粮台于归元寺。手中兵力只有蒋肇鉴的步兵第一协,原协统宋锡全带队去湖南后,留在汉阳的仅剩一营人。

就在清廷电令荫昌“收复武汉”并调兵赴信阳的10月最后一天,黄兴设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之际,新创刊的《中华民国公报》托名发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布告,号召各省同心戮力直捣黄龙府;并开出赏格“如能取得瑞澂荫昌以及张彪首级来献者赏银一万两”,这显然是一种攻心战。随后的11月2日至15日均无剧烈战事。这时的朝廷,已下罪己诏以缓解民意,在各地纷纷闹独立的情势下,对湖北尤其重视,先钦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回京组织内阁,清廷又在一周内先后改命魏光焘、王士珍、段祺瑞、段芝贵暂代或署理湖广总督,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据当时张贴在汉口街头的布告,冯国璋被标以“湖广总督”。袁世凯赴京前在孝感收到刘承恩送来的黎元洪亲笔信,立即给冯国璋发电报约束他行动,同时给海军统制萨镇冰发电文:“黎元洪有就抚之意,前请舰队攻击之事,姑缓谋之。”战场故暂时沉寂下来。

双方都在休整,像两头猛兽在喘息,舔舐伤口;同时也调兵遣将,以备再战。

湘军第一协统王隆中率部一标从湘江、洞庭湖、长江一线水路开来,先头部队11月3日抵达武昌。这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支生力军。“湘军士兵都不过三十岁左右,军容甚壮。每人都有一支长枪,装有刺刀,身上还背上一把大刀,大刀都有红布裹缠。每个人都以黑布缠头,足登草鞋;这种草鞋系由布条和草绳编织而成,经久耐穿,听说都是士兵们自己编织的。”(沈铸东语)据将校决死团王振民回忆:湘军的装备,都是穿对襟的中式号褂,头上打黄布或蓝布的包头,赤脚穿草鞋打裹腿,其形象颇似旧剧“铁公鸡”戏内人物的打扮。但每个战士都是精神奋发,雄赳赳,气昂昂,没有三十岁以上的人……个个都生龙活虎。武昌人民看见来了这多的队伍,个个头扎英雄结,青绉纱裹头,身着蓝色新军制服,看上去就像戏中的黄天霸或武松,大有“还我汉家衣冠”之意,甚是好奇。全城军民兴高采烈,意气洋洋。

黄兴召开军事会议,规定各部防御区域。以步兵第六协驻扎七里庙,以第十标驻扎归元寺附近,作为预备队。湘军第一协统王隆中率一标往汉阳十里铺驻防。随后湘军第四协统甘兴典亦带兵来援,军政府立即给他们发枪支弹药,派驻汉阳西门外。这是抗战之前的第一次“保卫大武汉”热潮,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分两批到达武昌,新洲仓埠人徐源泉也在其中,充当志愿者。日本浪人大元、后来的名将程潜也来军中任前线参谋。清军方面,汉口兵力还有一万多人,增援部队约五千人陆续到了黄陂祁家湾,又有步队约一标由信阳南下不日抵达汉口。

据《武汉战纪初稿》载,11月2日情报:“据探报,袁总督带大部队伍于明早上午十时到孝感。又探悉,敌军驻汉口之地点,一、贫民工厂;二、观音阁;三、满春茶园;四、硚口;五、签捐局;六、张美之巷;七、水塔前;八、刘家花园;九、大智门;十、玉成公司;十一、老打球场;十二、火车站;十三、跑马场。另派有一支队经蔡甸续行南进,并在汉采办番布及架桥材料,为渡襄河进攻汉阳之准备。”冯国璋既然把主力投入西路,那么汉口的兵力必定空虚,这不正是反攻汉口的绝好时机吗?知己知彼之后,黄兴那颗好胜的心开始跃跃欲试。

十里铺离司令部昭忠祠不太远,黄总司令前来视察时,王隆中表示湘军第一协全体将士积极要求参战,进攻汉口。他说,我们在长沙听说湖北以一个省的力量和满清朝廷抗争,就努力请战要来湖北。那时长沙正在扩兵,许多目兵被提拔为军官。哪个士兵不想当官?这可是做梦都想的,可是宁可不当官也要来湖北打满清。他还念了一段焦达峰宣读的援鄂檄文,“灭此朝食,与诸君同为黄龙之饮;建兹民国,俾万邦共睹赤日之光。”看到来自家乡的湘军士气旺盛,黄兴也有点情绪膨胀了:有两湖人的这种精神,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实现同盟会的主张?听说湖南来了两协援军,防守汉阳的士兵大为兴奋,也以为转败为胜的时机到了。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黄兴缺乏应有的清醒。他认为:满清方面在武汉地区投入的兵力有第四镇、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协,共3万多人;其中在汉口刘家庙至硚口一线的有万人以上。上关、花楼、赫山对岸,均构有地堡;沿江设有炮位,冯国璋的司令部设在汉口大智门。他们装备精良,受过长期训练,军事素质好,无疑占有优势;但就全国来说,已经有许多省份响应武昌起义,满清朝廷陷入四面楚歌,军队士气已经十分低落。革命军在汉阳的兵力有鄂军第一协蒋肇鉴的一千余人、第四协张廷辅二千多人、第五协熊秉坤二千六百余人、第四标胡效骞一千二百余人,加上炮队、工程队约一万余人,再加上新来援的湘军,总数在二万人左右。不足的是装备较差,新招来的士兵占六七成,没有进行正规训练,惟有突出优点就是士气高昂。好在民军控制了江面,渡江船只都在武昌、汉阳,补给也比较容易得到保证。在武汉三镇,汉阳地势最高,龟山的火炮可以控制整个武汉。若在用兵上指挥得当,保卫汉阳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军政府军务部和参谋部的同仁不是不知道,湖北方面以为王隆中湘军第一协有四五千人,实际只有一千七百多人,武器也只有步枪。本来有几挺重机关枪,却因行程匆忙,留在长沙没有带来。甘兴典率领的湘军第二协由巡防营改编而成,绝大多数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蛋子,几无战斗力,连王隆中也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

副参谋长吴兆麟表态说,我们仅凭现在的力量还不能进攻汉口,敌人虽然没有增加新的军队,但是在大炮等兵器上还有所加强。我们若进攻汉口,即或打下来也难守住,哪里谈得到北上幽燕?蔡济民说:现在各省响应武昌,对满清朝廷宣布独立的省份日益增多,全国局势对满清朝廷更是不利;见湖北危急将派兵援鄂的不在少数。我们不急于打汉口,大家集中精力保汉阳,静观事态变化而待援,汉口迟早是我们的。被任命为龟山炮兵指挥的程潜认为,“最好是利用长江天堑和各省响应的声威,作防御中的攻守准备,使敌人不敢越襄河一步。”

同类推荐
  • 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

    明朝的系统是汉族为主。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嗣后传世十二,凡十七帝历二百七十有六年,其问如何兴,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统有段极大的原因。先贤有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这句话虽是古今至言,但总属普通说法,不能便作代兴衰的确证。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第一弊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此外还有国内的党争,国外的强敌,胶胶扰扰,愈乱愈炽,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到一败涂地,把明祖创造经营的……
  • 煜霸天下

    煜霸天下

    金陵龙脉,千古帝都,何言南人不能统北?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文人也可争衡天下!文章锦绣,诗词隽永,我本千古词帝。家国之恨,夺爱之辱,今生岂可再现!天命若在我南唐,朕便顺时而动。若是在北,孤要逆天改命。宋祖赵胤,盖世英雄,如今必与争锋。不再以狼毫泼墨,书春花秋月、一江春水。当提三尺天子之剑,笑傲乱世,一统中华。敬请关注我爱娃娃作品,煜霸天下!
  • 武则天的佛缘

    武则天的佛缘

    通过虚实相结合的,从另一个角度叙述这位伟大的女性,从人生的不同阶段再现她与佛教非比寻常的因缘。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武则天本人以及唐代的社会风尚及民众信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武则天与佛教,佛教与武则天,这其中有着扯不断的因缘。佛教慰藉了武则天一度空寂的心灵,成就了武则天人生的灿烂辉煌,也在武则天时代达到了鼎盛。
  • 凤雏耀世

    凤雏耀世

    “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冰镜”为三国五瑞,他们乃是无双国士,可保一方平安。虽然命运各不相同,但都是当时才智高绝之辈,更有“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之说。一个水平一般、命舛数奇的三流编剧穿越到三国时代,他本以为会带着主角光环成为一代名主,谁知到偏偏投生为短命的凤雏庞统,且看他如何腹黑的改写历史......
  • 一品逍遥侯

    一品逍遥侯

    我叫方浩,生活对我一帆风顺,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真的有些小激动。可惜,我也穿越了,很不幸,我居然成了一个小乞丐,一个蜷缩在破庙里的小乞丐,唉,命运的这个玩笑开大了。什么?你问我宋徽宗为什么成了开创徽宗盛世的千古一帝?辽金皇帝为什么听到我的名字就战战兢兢?为什么世人都赞我为大宋第一才子?我这些老婆为什么都这么漂亮?我家大门上为什么还有逍遥侯三个大字?我家那些遍及天下的商铺、钱庄、地产、良田是怎么得来的?别急,且待我喝口茶润润喉咙,你也别忘了抽空去收藏推荐一下,咱们坐下来慢慢聊……聊天基地:460823997欢迎加入
热门推荐
  • 天仙大少

    天仙大少

    十几岁的李牧,被人抽离灵魂寄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旁边一个猴子一边修炼,一边传授他很多东西。李牧的身体被另外一个灵魂占据,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大少。灵魂回归的李牧,发现自己有一个丑陋的让人见之欲呕的妻子……只是这妻子之所以这么丑陋,完全是自己所为……
  • 等到我们,都心甘情愿

    等到我们,都心甘情愿

    写一个故事,去感动自己。青春里我们以为的爱恨情仇,不过是简单的儿戏,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心动,却是最最真实。没有大爱大恨,也许我们的青春很简单,但很难忘。如此而已。
  • 女人气场修习术

    女人气场修习术

    本书着力于增强女人魅力、培养女人气场。打开它,或许你今天还是路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而明天,你就可能成为一朵奇葩,或许你今天还在为幸福的获取而苦恼,而明天,你就已经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 无限之最终宿命

    无限之最终宿命

    无数灵魂被埋葬在这杀戮与黑暗的时空之中,这一切到底是因何而起?被不幸逼迫到极限的少年,背负着血与火的命运行走其中,爱,恨,背叛,坚守,到底如何抉择?失落的人类力量的进化再次的现世。最终的真相竟然再一次回到了原点!一切尽在血与火之宿命。
  • 俊凯,你别闹

    俊凯,你别闹

    一个从外地转来八中的清纯美少女莫璃,被分配到tfboys队长王俊凯的旁边!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也难搞懂的问题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也难搞懂的问题

    孩子们可爱的问号,有时候也是令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甚至是科学家们也难以搞懂的问题。为了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并能够获得新知,且为家长及老师解决这一头疼的问题,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内容涵盖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奥秘、科技、交通、人体、生活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感兴趣的自然和人文知识。
  • 葬世碑

    葬世碑

    一眼窥万古,一葬万世轮回,出剑滴血尘埃。帝气狂暴,跨神界魔域,亦只为葬世碑中人。
  • 筱雨修神记

    筱雨修神记

    一个叫周筱雨的女孩,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踏进了修真界的大门,从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一步一步的走向了这个世界的巅峰。开山立派,招收门徒,发扬人界的修真事业。风景优美,灵气充足,修真界果然是修炼的好地方,不过怎么比得过九真戒呢?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怎么在哪里都能见到呢?仙界比修真界更残酷,人人都想修仙,哪里想到越是高级的界面斗争越是残酷。神界,她终于来了,可惜师傅已经去了虚无界.....
  • 清经

    清经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神于天,圣于地,人居天地之间。道化三元,作三清。天地蛮荒,人道不兴,三清布道渡人,传万法以渡世人,而万法则以《清经》为首。若干年后,人道大兴,《清经》失传,人间宗派林立,正魔难分。而在某个位面,强者为王,魔法与武道盛行于世,以创世神为信仰。看似并无联系的两个世界,却因一人而产生了联系……
  • 草从对岸来

    草从对岸来

    《草从对岸来》,作者吴安臣,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当代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