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71100000012

第12章 前传:有一族子弟叫八旗(11)

虽然离开了大宅门,搬到了简陋的小院,但生活中充满了亲情,日子变得更快乐。让我父亲最高兴的事就是表姐刘惠华的到来,表姐总是像股新鲜空气似的使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奶奶的姐姐杨木槿和姐夫刘德绪倒很少过来,据惠华讲她父母和哥哥每天都在外头忙,除了救济难民还办了两家孤儿学校,为此已经又卖了两所房子。

惠华说:“军阀横行,我父母行善。政府里有人在卖国。我父亲卖房子救国。说实话,太讽刺了。”

我奶奶表示:“惠华,你父母都是佛门大居士,你应当学他们也信佛吧。”

惠华笑笑:“我走的是另一条路。”最让我奶奶意外的事不是当时惠华没跟着父母信佛,而是有一天她竟然带了一个男同学来到新街口北大街这个小院。也是这个年的初春,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还是个礼拜日,我奶奶和我父亲那天都在家。当时,我奶奶在院子西头的小厨房里洗菜,我父亲坐在自己屋里做作业,他隔窗抬眼便看见院门开了,接着就瞧见表姐那小蓝袄、黑色学生裙的熟悉身影。

我父亲欢快地叫了声“惠华表姐”马上飞快地穿过堂屋去迎接她,可来到屋门时却猛然地停住了脚。他看见一个人随惠华进了院门,而且是个男青年。他二十左右,留短发,穿深灰色长衫,脖子上围一条特别醒目的红色毛线围巾。

惠华看见表弟发愣,先嬉笑着问:“安表弟,不欢迎啊?也不叫人儿?”

我父亲叫声:“表姐。”

目光却把疑问投向了那个男青年。

同时,我奶奶已闻声从小厨房出来,热情地:“惠华来啦。这位是--”

惠华介绍:“他叫张中华。安表弟,叫张大哥吧。”

我父亲礼貌地:“张大哥好。”

惠华一指我奶奶,对张中华说:“你,快叫二姨呀!”

张中华大声地:“二姨!给您老请安。”

我奶奶笑了,夸了一句:“真懂礼儿啊!在旗的吧?”

张中华便答:“是。我老家在吉林那边。”

我奶奶便客气地:“那算一家子啦。哎,快进屋,别站院里呀。安儿,给你张大哥泡茶!”

惠华说:“还是我来吧。”

我奶奶新家的正屋也并不大,摆了张方桌,四个方凳,平常就是饭桌,来人也在这儿待客。左边那间是我奶奶住,右边就是我父亲的卧室兼书房了。正屋虽然小,靠右壁放着小平柜、茶具等杂物,而挨着我奶奶住房那边则是供着观音菩萨的佛台了。

进屋后,我奶奶招呼客人坐在方桌旁,惠华忙着在平柜前沏茶倒水,我父亲就凑到表姐耳边小声问了一句:“你们怎么认识的?是同学吧?”

惠华却故意大声回答:“我可不配跟他同学。人家张中华是谁呀?北大的!知道吧,北京大学。”

这让张中华有点不好意思,又站起来:“惠华,我一旁听的穷学生有什么显摆的?”

惠华端着茶杯走过来,放在张中华面前:“大少爷,请喝茶。”

张中华就朝我奶奶解释:“二姨,您瞧,她老是这么挖苦我。”

我奶奶咯咯笑着,指着他俩说:“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哪,真不像我们当年哟!”

惠华却撅着嘴,故作生气状:“哼,二姨,您当我是夸他哪?才不是呢!人家张大少爷,小小年纪在吉林老家都定下媳妇儿啦!还带着我们反封建呢,今儿个在二姨家我可得揭你老底啦!”

张中华顿时脸都红了,忙辩解:“不是那么回事儿!二姨,那不作数。我是逃婚才到北京上学的,惠华编派我!”

惠华转脸问我父亲:“安表弟,你信吗?替我审审他!”

在表姐鼓励下,我父亲就开心地:“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张大哥,对吗?”

张中华笑了:“对对对!这成了吧?可我知道媳妇儿是谁呀?”

我父亲一指她表姐:“刘惠华呀!”

惠华伸手轻轻打了一下表弟:“你人来疯啦?”

我奶奶被逗得开心地大笑:“哈哈哈!惠华呀,他张大哥第一次到咱家,你可有点儿不像话喽!”

惠华仍不依不饶地数落道:“二姨,您可不知道,人家张中华在我们同学里头搞宣传,什么德先生、赛先生的一套一套的,可他那家呀封建透顶!”

张中华反问:“那怨我呀?我是彻底革命派。”

我奶奶听糊涂了,便问:“德先生?还有赛先生,都是你们老师?”

我父亲抢先回答:“妈,别出笑话了。那是英文,民主和科学的意思。”

我奶奶站起身,想往外走时说:“得了,你们年轻人聊吧。他张大哥,今儿别走哇,二姨给你们做饭去。”

没想到张中华伸手一挡,说:“二姨,今天您歇着,我来做饭。”

转身翻开他带的书包,“您瞧,这是惠华让买的五花肉,我做个红烧肉给您尝尝吧。”

我奶奶有点不相信:“大小伙子的,会做饭?”

惠华嬉笑着说:“让他露一手嘛!二姨,他做的呀不比同和居的差!”

我奶奶瞧瞧惠华,又看一下张中华,这才说:“你们俩呀,在涮二姨我吧?”

惠华说:“哪儿敢呢?走,中华,做饭去!”

两人出正屋就往小厨房走。我父亲就说:“我也去。”

我奶奶拉住他说:“回来。没你事儿,回屋写功课去吧。”

这次愉快的团聚后,有一个多月时间再没见刘惠华和张中华的面。我父亲准备要考中学了,而且决心报考辅仁,所以功课挺紧也没多说什么。

倒是有一天晚上我奶奶提到惠华时,对我父亲说:“我看,惠华和你张大哥那孩子还挺般配,我是不是应该跟你大姨提一下这个事呢?”

我父亲马上反对:“妈,您很少看书看报可能不知道,那北京大学提倡的就是思想自由哇。惠华表姐和张大哥应该是自由派,一定反对父母干涉他们的事。

您还是别管了,成吗?”

我奶奶倍感欣慰地说:“安儿,你真是长大了。”

在晚清实施的所谓“新政”中,有一项是成功的,并且影响深远,那就是废除了“科举制度”。至民国初年,中国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大批爱国学人投身于教育事业,更使高等学府成为中国进步新思潮的领军之地。特别是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引进了包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有影响有学识而且思想激进的文人学者到北大任教,这就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思想与精神的中心。我父亲的表姐刘惠华没有读北大,可她与北大有较密切的联系,因为与她在学生运动中相识,而后又相处关系最好的那位名叫张中华的男同学(姑且用现代语叫男朋友吧)就读于北大。她读到的每一本《新青年》,都是男朋友传给她的。

就在那年四月底,惠华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新青年》,跑到姨妈家找到小表弟就说:“安表弟,列强的凶残、中华的未来,写的非常清楚。你也看看吧,咱们不能总待在书斋里呀!”

当时我父亲只有十岁,最信赖大表姐,捧着杂志就跑到里屋读起来,表姐就和我奶奶聊家常话儿。

只隔了十多分钟,我父亲就重又跑出来,指着那本杂志问表姐:“这里边说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到底是什么内容?那个胶济铁路对咱们中国特别重要吗?”

刘惠华一拍手,笑着说:“安表弟你真棒!不用我说,你已经找到重点了。这叫国耻,懂吗?”

我奶奶接过书,翻了两下递给刘惠华,郑重地嘱咐道:“惠华,这类书哇以后别给安儿看了,他还小呢。”刘惠华笑着回道:“二姨,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啊!我还有事儿,我走啦!”说罢,她嘴里哼着什么新调儿,跳跳蹦蹦地离开了那个小院。

这年五月初的某日,北京街头还飘扬着柳絮,卖早杏儿的刚乘鲜上市时,我奶奶正看着我父亲在南屋背书,就听得小院外大街上传来一片人群吼声,响动越来越大,以致声震长空。这是前所未有的异相,我奶奶有些诧异,就带着我父亲走出了小院门儿,来到了新街口。

娘儿俩只见从西直门内大街由西往东走来了一长串学生模样的队伍,大批年轻人都是满脸的激愤,成百上千的市民跟着学生们怒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抵制日货,反对卖国!”

“宁为玉碎,勿为瓦全!”

在一片吼声中,整条大街都沸腾了,路边小贩不单是跟着喊,有的人还给学生们送烧饼送油条呢。我父亲站在路旁,不断高举起小拳头,激动地跟着游行学生队伍呼喊口号。

我奶奶抚着我父亲的肩膀呆呆地看着,半晌才喃喃地自语:“咱们这个国家呀,要变了,也应当变变啦。”

这一天,是1919年5月4日。

当日傍晚时分,表姐刘惠华和她的男朋友张中华突然来到了我奶奶家小院,说是太累了,歇口气儿喝水。

表姐进屋还没坐定,就兴奋地说:“二姨,中国人终于觉醒了!今天学生们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看谁还敢卖国?”

我奶奶关切地问:“那些大兵没打你们没抓你们?”

表姐那位男朋友张中华回答:“中国军人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卖国求荣的败类是少数。我就在天安门,我亲耳听见步兵统领李长泰说了,你们学生有爱国心,难道我们不爱国?我们就愿意把中国的地方让给别人?”

我奶奶忙问:“这位步兵统领是旗人吗?”

表姐大笑:“二姨,都什么年代啦。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看谁敢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公元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全国,至6月初全国各大城市全都宣布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6月11日总统徐世昌请辞未准,迫于全国压力于6月23日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6月28日是与会各国正式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当年秋季,我父亲就读辅仁中学。

开学那天,我奶奶送他来到学校门口,只说了一句话:“安儿,读好书就是你一辈子的前程。”

十一、

秋天到了,我奶奶家租住的新街口北大街那个小院里洒满落叶,院里的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很快将是一树枯枝了。这天傍晚,饭后我奶奶正在小厨房里洗碗,我父亲坐在灯下看书,忽然小院门被人“通通通”地敲响了。

我奶奶从厨房走到院门口,问一声:“谁呀?”外头是刘惠华焦急的声音:“二姨,快开门!”

我奶奶刚拉开门栓,惠华和她的朋友张中华便急着推门进院,并且马上回身看看才关门上栓。惠华神色有些紧张地问:“家里没别人吧?”

我父亲闻声早已站在堂屋门口应道:“有。有我呀!”

张中华叫了声:“安表弟。”

往日特别喜欢表弟的惠华竟然没搭理他,拉着张中华就往屋里走:“快进屋!别在院里说了。”

都进了堂屋,我奶奶就问:“怎么啦?惠华。”

我父亲也开玩笑地说:“表姐,看你这样儿,像是遇见劫道的了。”

要是在往日,惠华肯定跟表弟不依不饶地斗嘴,可是今天她可跟没听见一样,径直冲我奶奶说:“二姨,让中华在你们家住两天,成吧?”

张中华也跟着说:“麻烦二姨了。”

我奶奶这才感到事不一般,接着问:“出什么事儿了吧?”

我父亲却挺高兴:“没事儿,让张大哥跟我住呗。”

张中华却惭愧地道:“唉,都怪我呀。”

惠华气恼地:“怪你什么?怪你那反动封建家庭!”

我奶奶弄不清此中缘由,便说:“惠华你别跟人家急,什么事坐下来慢慢说说。来,他张大哥,坐下坐下。”

几个人围着方桌坐下来时,惠华仍带火气地说:“你们家也是邪了门儿啊!逼婚能派当兵的来北京抓人?干脆把你那定亲的媳妇送北京来不就得了嘛。”

我奶奶又劝道:“惠华,别这么说话!”

我父亲也说:“表姐,人家张大哥的心里想着谁,你不明白呀?”

张中华低头不语,只是叹气。惠华忍不住了,便对我奶奶说出了事由:“二姨,他吉林老家有个什么堂叔,在东北军里当点儿官。而他爸又是老家张家屯子的族长,奉系军阀又是张作霖,就这么着好像拉上关系了。他在老家定过亲,可那是封建包办,是不能作数的。您想得出来么?他那堂叔奉他爸的指示,今天到北京抓人来了,还说张中华是叛逆,非带回老家不可!”

我父亲听了也气愤地说:“这光天化日之下,也太霸道了!”

我奶奶就问:“那学校不管管?”

惠华回答:“现在的东北军,段祺瑞都得让他们三分。再说中华他和同学住在学校外面,他堂叔带的兵不单知道他住哪儿,连他在北大听课教室都找到了。”我父亲便问张中华:“张大哥,那你怎么逃出来的?”

一直没吭气的张中华这时才抬起头,沮丧地回答:“今天正好没课,惠华送我回宿舍,一眼瞧见门口站着两当兵的,我们就赶紧躲了。后来是溜出来的同学告诉我,是我堂叔带人来抓我了。”

惠华气愤地:“你生在个什么家庭?还不如我爸妈信佛呢。”

我奶奶马上问:“惠华,告诉你爸妈了么?”

惠华顿时有些气馁:“我,我敢么?他们要是见了中华,以为我……”

我父亲马上接着说:“私定终身。”

我奶奶制止:“别闹了。他张大哥,我一直没敢问,你老家那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张中华深喘口气:“我也不怕丢人了。二姨,我跟您说说吧。”

惠华也催促:“你彻底说吧,连我都不知道你是逃婚到北京的。逃什么婚呢?”

张中华面色凝重,讲述的第一句是:“我只想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现在我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民主和自由了。在我心里头我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只是我们家有一点特殊吧。在吉林张家屯子,我们算旗人里的望族,算是家族掌门的一系……”

刘惠华,我奶奶和我父亲眼前是一段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

同类推荐
  • 面具与蛇

    面具与蛇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海外华人文学逐渐繁荣,发展到现今已经很成气候。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蜚声华人文学界,就是在国外主流文学界也崭露头角。他们身处异域,思想和生活无不与传统的母语文化以外的异邦文化形成冲突并不断磨合;而在内心世界里,都有不同文化碰撞后闪现出的亮点和火花。尽管他们在国内不如一些畅销作家来得更有知名度,但在域外,他们的写作俨然是与中国文学连在一起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简捷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读者对海外作家的作品更有兴趣。
  • 唐宋词名句考论

    唐宋词名句考论

    书中的二十一句唐宋词名句考论,从唐至宋,几乎关注到了所有著名词人:苏辛周姜,温李晏柳,多种流派,各有所及,体现了对唐宋词史全程探测的宏观学术把握。见一叶而知秋之将至,窥一斑而知全豹。考论一个名句需要动用词人的全部作品,明里考查与暗中搜索完全结合,才可见到真实结论。有校雠的牛劲,纠缠如毒蛇的狠心,是《唐宋词名句考论》所具备的起码精神。
  • 王子公主故事

    王子公主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公主,公主的才能和智慧受到所有臣民的称赞,可是国王却认为一个姑娘,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见识和本领。
  • 中华古诗词精选·书法艺术卷

    中华古诗词精选·书法艺术卷

    本书为“中华传统诗词文赋”系列丛书之一。参考全国通用教材用书,根据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修订,同时进行精要注释,为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诗词精选读本。书法作品由著名书法教育家、方正启体作者秦永龙先生书写完成,旨在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
热门推荐
  • 都市不败

    都市不败

    品味孤独,无敌一生。纵横天下,此生不败。看今生,谁可与我一战?望来世,谁又能挡我无双纵横?
  • 农女不嫁

    农女不嫁

    我的第一篇,我想写很现实的种田文,没有金手指,只有漫天的黄土和小麦,作者是江苏人,老家种麦子,作者小时候下过几次地,有一次拔花生,累死人啊。所以这篇文深入其境,会虐
  •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她有一个“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丈夫和一段凄美至极的爱情。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区的利益,代表正义的力量,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如果她不在了,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 生怕情多累美人

    生怕情多累美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字题材和作品特色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 礼法华经仪式

    礼法华经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属于我的邪魅王子

    属于我的邪魅王子

    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穿越到了守护甜心的世界,原来的她因为复仇而冰封了自己,而这次是因为一双血眸而远离了别人,不知在这个世界里,她能否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 异界装备贩卖系统

    异界装备贩卖系统

    这是一个胡扯的小说,一个胡扯的系统,一个胡扯的猪脚......这个系统包含了.......自己看!多兰之刃,的卢马,水晶靴,狂暴的光剑,破旧的太刀......“嘿!哥们!新出炉的魔界巨斧要不?要不看看这个......哎~别走啊!”“美女,这本智慧之书要不?更高级的?我看看今天到了什么新货......天残卷!更高级的?......风神杖来一个!”“精灵美女,这把.......额~生命之水?我这没有要不要看看生命药剂?复活药剂也有的哦~”
  •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游龙戏凤:爱上千金小姐

    游龙戏凤:爱上千金小姐

    她只想混迹天涯,却被迫入宫,步步鲜血踩出一条通天路!男人喜欢她也就罢了,可是女人都爱她,似乎就有些不妙了!喂喂喂,我只喜欢男人!我不过女扮男装调戏了你下,没必要要死要活的跟着我吧!,原本只想混迹天涯,游戏人间,却被迫入宫……
  • 铁掌狂刀

    铁掌狂刀

    掌与刀的较量,两名互为死敌。彼此在江湖之中碰到了不少的事情,也侦探了不少的案件,我们跟着这两名人的脚步一同领略着这个江湖以及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名字,而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见到的或许我们无法遇到,但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故事就此展开,铁掌狂刀便是在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