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1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关于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华国锋与粉碎“四人帮”问题的专着(待出版)。为此收集并参阅了当时的文件、档案、报纸、回忆录,釆访了华国锋等90多个当事人。华国锋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点解决上海问题。他认为:只要制服“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其他都是小玩闹。因为各地的“四人帮”爪牙以上海最强,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都来自上海,他们在上海经营了10年。上海又是中国最大城市,中国工商财政重地,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我将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央工作组的工作情况作为一个重点,对“四人帮”上海余党覆灭历史写了8万字。之所以能写这么多,是因为得到严佑民的支持。1976年10月,严佑民参加中央工作组,1976年10月20日到上海,负责公安、清查等工作,后任上海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上海工作5年。2001年7月1日病逝上海。重,他将的我,要我将历史地录来,传之后世。同时,介绍我顺利地访问到中央工作组、公安部的诸位领导和成员,如倪志福、彭冲、林乎加、赵行志、韩哲一等。但是有两个遗憾,一是,关于上海的历史,多有釆,只写字。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史实因缺乏材料而没有写清楚。

早在1977年春,江小华告诉我,在粉碎“四人帮”之初,中央派国务院的一些同志到上海了解情况,中央掌握上海的动向。后来,在陈锦华发表的回忆文章中得到印证。2005年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一书中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央工作组到达上海之前,中共中央决定由国务院各部委派一些人到上海去,以研究、准备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名义,了解社会动向,了解“四人帮”余党有什么新动作,及时报告北京。谷牧副总理亲自同这些同志谈话。但是派出的第一批同志有多少人、具体姓名、什么时间到达上海他们到上海收集到什么情报等情况却无从查起,只好阙如。

2008年初在山东八路军研究会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上,我见到谷牧的长子刘念远大校,机会难得,向他请教。他说:奉党中央命令,1976年10月8日,谷牧派秘书曹大澄等八同志到上海。他侃侃而谈,介绍了谷牧与王一平的关系,曹大澄如何到王一平家取得上海“四人帮”余党策动武装叛乱的情报。他强调:这些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为解决上海武装叛乱、稳定上海乃至全国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是有功之臣,应载入史册。

写历史要有第一手的资料。我迫不及待地问:曹大澄在哪?他说:986年曹大澄带了几位青年到深圳、香港仓彳办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定居香港,曾在香港的报刊上发表过回忆文章。什么时间发表在什么报刊上均不清楚。

2010年5月,在山东八路军研究会的会议上,再次见到刘念远。他当场介绍杨培青大姐,说:她与曹大澄住一个楼里。会后,我从杨培青处得到曹大澄的电话。我喜出望夕卜,经联系,急匆匆去釆访,受曹大澄热情接待。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及他当年写的5万多字的《余党末日》及回忆材料,详细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余党末日》登在1977年5月13日新华社的《内部参考》,这是《内部参考》破天荒头一次发表纪实文学。同时,编者按评价:这篇文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揭批‘四人帮’的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原中宣部副部长、理论界的前辈于光远在2002年8月16日个人网站上发表文章《我关心曹大澄的(余党末日)》。于老写道:

在我个人档案当中,一直保存有“本报通讯员曹大澄”写的《余党末日》。它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一直保存在那里。可是时间一长,就记不起是谁和为了什么原因送来的了。只是觉得其中有些史料,而且同1975-1976年我们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工作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运动”有些关系,所以没有处理掉。由于我对粉碎“四人帮”前后的情况比较熟悉,我敢判断,文章中所写,基本上符合我所知道的事实。至少同我所知道的事实没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写得比较具体,我想应该找到一个地方把它发表出来。否它就没,那,我就觉得可我当即决定和曹大澄合写一篇文章。

曹大澄又介绍一起到上海的战友王守家。王守家至今保存着派遣到上海时的4本工作日记,共13。5万字。曹大澄、王守家已是耄耋之年,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颇有几许“地下”活动的手段,惊心动魄。

花了数年的时间,终于找到谷牧派出的第一批8位同志中的两位,找到历史当事人,得到第一手资料,大大丰富了我所写的关于解决上海问题的那段历史。我的喜悦如同久旱逢甘雨。当即决定根据这些资料及回忆,由我执笔和曹大澄、王守家合着一本口述历史,所涉内容是从1976年10月8日到1977年1月底王守家离开上海时为止。着手写第一章,即他们8人到上海的活动,从10月8日到20日,苏振华、倪志福、彭冲所率中央工作组到上海之前。在送曹大澄修改时,他提出不署名。第一章主要内容2011年8月在河南党史研究室办的《党史博览》发表。

但是写完第一章后,写作难以为继。一是,曹大澄于1976年11月初离开上海回到北京。我费尽周折又找到当年同去上海的陈裴章。他因病失忆。二是,王守家的上海出差工作笔记多是会议记录。他在工交组工作,到众多工厂、企业调研,记的是大量数字及专业用语。如何解读枯燥的会议发言、数字成为重要的课题。三是,第一章是叙事体,共3万多字,照此写法,目前资料难以支撑后面几章。四是,仅凭王守家的上海出差工作笔记,难以反映出上海“四人帮”余党覆灭的全过程。

踌躇月旬,几经考虑,下决心写一本历史专着而不是资料汇编。从前述书稿中我拿出相关的7万字,将书中内容由1977年1月延长到1979年底清查工作基本结束。有了基本框架,再将王守家上海出差工作笔记及以前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补充进去。苏振华的秘书丑运洲读完后,评价:当年的情节历历在目。

增加附录《大事记》,将王守家的上海出差工作笔记所记载的活动尽量列出。接受曹大澄的建议,增加了尾声,对书中人物历史全貌做一介绍。

王守家的上海出差工作笔记本很小,字迹小,难以辨认。我边录入,边写作,进展缓慢。在朋友的帮助下,请人输入电脑。第一、二稿错误百出。王守家冒着酷暑和严寒,以耄耋之年,一共校对了三次。在此基础上,我又校对一遍。随着校样越来越清晰,写作的速度也加快了。

本以为自己对这段历史基本脉络已经掌握,设想用一年半载即可完成,没有想到第一稿竟写了21个月的时间。其原因我对经济不熟悉,如何理解枯燥的数字颇费心思。其次,本书所涉及的是重大史实,时间长,头绪繁杂,变化快,人物众多。有的人经历曲折、起伏;有的关系错综复杂、情况变幻莫测;有的名不见经传,难以查证。历史是群众创造的,没有众多人物难以表现历史转折中的波澜壮阔。再者,我患直肠癌手术后初愈,每天只能工作两个小时。即使这样工作周期从最初的两三个月,逐渐缩短,甚至到十几天,就不得不休息数日。看材料,熟悉情况,谋篇布局,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写作的最佳状态是一气呵成。因体力不支,不能痛快淋漓地写出而纠结,不断加重病情,不得不停笔。直到写作快结束,身体才渐渐好起来。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是的。

2012年4月第一稿完成后,停了11个月。这段时间既是等待、休整,也是让自己从材料中跳出来,思索的过程。如同欣赏油画一样,不能只是近看,要站得远一些,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得更清楚,找出毛病,发现问题。从材料中跳出来,冷上一段时间,再将脑中的材料重新认识、组织,如同牛的反刍一样,才会有好的消化吸收。

我认真地研究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审读意见,2013年3月开始第二稿的修改。这次一共改了4遍。第一遍,在再次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割爱去掉枝蔓,删去与本书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对材料进行提炼、精简,重新组织。删去第一章文学色彩浓的描写,以保证全书行文的一致,基本是白描手法。同时,增加了对“四人帮”揭发批判的内容。第二遍,因各节是按专题写的,修改大事记时,按时间顺序,将全书过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三遍,前面的写作,也是对材料、全局的再认识。再将材料从头到尾过一遍。此时,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原来看到的而没有引起重视的,此时发现了其价值;原来看到的而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的,现在找到了恰当的地方。将材料烂熟于心之日也就是书将成之时。第四遍,从头到尾再顺一遍。即使这样,仍然会有挂一漏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写作是从微观到宏观、再由宏观到微观的反复过程。微观材料要准确、细密。才能保证基础扎实,不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即使如此,常常苦于概况既要言简意赅,又要准确,这就是功力。写作是不断思索的过程,只有理解了这段历史的内在联系,才能写出逻辑清晰、准确生动的历史。看起来改动不大,下笔千斤重,字斟句酌。

粉碎“四人帮”已过去近40年。在这近40年中,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的动乱。第二,由突出政治,政治第一,政治运动为主,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第三,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第四,执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转变为各阶级的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变化之快令世人瞩目。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很大,连语境也不一样了。现在40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文革”的复杂情况,难以想象曾发生过的种种事件,更不要说理解。有的不知道“四人帮”为何人,更不知道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为何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不知道“四人帮”的罪行是罄竹难书,恶贯满盈,本书所涉及的仅他们所犯罪行、错误的冰山一角。有人甚至对“四人帮”的错误、罪行提出质疑;不明白为什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什么要对“四人帮”釆取隔离审查的方法;不清楚群众为什么夕口此恨他们,十年来同他们做不懈的斗争,一拨又一拨,前仆后继;也不知道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会举国欢庆,不用动员,群众自发上街庆祝。因而,需要重新审视历史,重新研究历史,重新回顾历史,以回答人们的疑惑。

书要让现在的人和后来者看懂。为此,需要相当篇幅介绍时代背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对特定历史的名词和人物加以注释。对当时的领导者苏振华、倪志福、彭冲、林乎加、严佑民、王一平、赵行志、韩哲一作了简要介绍,因篇幅所限,仅涉及与上海工作有关的内容。列举上海“四人帮”余党策动武装叛乱的罪行。这样才能看清与上海“四人帮”余党斗争之复杂、艰巨、残酷,斗争之惊心动魄,并不是像有的研究者所说“四人帮”上海余党是稀里糊涂就投降了。上海是“四人帮”发迹之地,他们在此经营了十年,将党羽安插在各个部门,企图把上海变成他们的根据地。当“四人帮”被抓捕的消息传到上海,这些“四人帮”的党羽绝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作乱。但是他们没有成功。一个原因,上海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上海的工人,上海的人民,觉悟是高的,上海的绝大多数干部和工人群众是好的。

更重要,华国锋领导的党中央釆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在1976年10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提出“既要解决问题,又利于大局稳定”,“要破得彻底,立得正确1。叶剑英概括为十个字(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

党中央指挥得当,只通知马天水、周纯麟到北京,同时派八位同志于9日清晨到达上海。中共中央及时掌握上海最新动态,将徐景贤、王秀珍叫到北京,做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工作。不费一枪一弹,没有发生流血,就解决了“四人帮”上海余党策划的叛乱问题,不失时机派出中央工作组稳定局势。

真是运筹帷幄,决战于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与党中央的领导分不开,也与在上海的第一线领导及中央工作组全体同志掌握政策的水平、领导能力有关。“四人帮”及其上海余党在上海经营了10年,他们和林彪集团在全市立案审查305225人,由于迫害造成非正常死亡10407人。事实证明96%是错案。苏振华、倪志福、彭冲率领中央工作组到上海后在短短的三年内清查、批判“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消除派性,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建立领导班子,发展经济,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28年处于秘密、地下、武装斗争中,许多重要的当事人牺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领导人一直忙于政务,没有机会写回忆录,即使写了回忆录,由于多年工作习惯,擅长做政治报告、工作报告、理论文章,所以很少有生动的历史细节叙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历史已离现实政治越来越远,党史回归中国历史学传统的时机已到。这本书根据回忆、釆访、查证资料、实地考察,在场景、对话等细节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希望得到同行的理解和指教。

书中的人物不少是我尊敬的领导、先辈,也有人人痛恨的历史罪人,因是历史着作,按照学术规范一律直呼其名,既没有尊称,也没有贬称。

历史着作的生命力在于言之有据。为了便于读者检阅,凡是已公开的档案,均注明公开书籍的出处。吸收别人的釆访、研究成果,都一一注明出,以他动的重。

照片由严晓藕、严晓梅、苏承业、苏承军、林新婴、林大建、许海宁、曹大澄、王守家、赵霄洛、王时驹、朱通华提供。鲁纪行、王竹、马震平扫描、整理。

丑运洲审阅第一稿,曹大澄、严晓江、苏承业、苏承军、许海宁、许海星、林新婴、林大建、赵霄洛、王时驹审阅第一稿部分内容。王守家审阅全书。得到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朱通华、韩钢、严晓彬、孙立众、周晓瑛、冯乔、陈菱的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一切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人,感谢为我服务过的人们。有的知道姓名,有的不知道。

最后,感谢读者。真诚希望他们能对我的书提出宝贵意见。因为最终,一本是在读的的。

李海文2015年2月于北京

同类推荐
  • 大元王朝1

    大元王朝1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异次元三国隋唐志

    异次元三国隋唐志

    未来28世纪,地球人类分裂为两大阵营,为争夺新时代的霸权,凭着强大的科技手段,各自依照古代演义小说重造战争体系,三国武将和隋唐英雄同时穿越时空,重生于异时代,风云再起,关公战秦琼的好戏,在太空时代真实地上演了!
  • 超级混乱大陆

    超级混乱大陆

    历史名将PK游戏人物。武学江湖风云再起。神兵利器VS科幻武器。天越不禁大叫“我穿越的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大陆,好是混乱啊。”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苏联时期拍摄的一部经典电影,而张锡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当然不是一部文艺爱情小说,但是,它的确是一本细腻记录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从历史、政治、体制、文学、鬼魅、民间传说到乡野逸事、价值观……包罗万象、无所不谈。本书表面看是作者俄罗斯留学时期的生活随笔与心情记录,然而读者在细读每则“小故事”的过程中,却又不自觉地坠入到一个更深层、更严肃的社会议题中而陷入沉思。
  • 大唐太子党

    大唐太子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热门推荐
  • 青春以痛吻我

    青春以痛吻我

    彼时,他在满天星晨的夜晚告诉她:青春以痛吻你,要你回报以歌。彼时,他在分别的白桦林里,在她手心上写:我喜欢你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在美好的年级茧变成蝶,又在残酷的命运里转徙流离。那些生存在回忆里的微小光芒,能支撑起这场泛黄的青春吗?那些在手心里偷偷写下的情话,你还能听得见吗?青春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 剑之风云

    剑之风云

    总有些时候人醉世界跟着醉,手中持剑,敌自刎!三层楼孤立城外荒野,破败不堪但坚挺,名曰:黄楼
  • 造江湖

    造江湖

    文明元年九月初五,子夜。两道流星自北向南划过天际,东都洛阳亮如白昼,故改国号为“光宅”。光宅元年九月初六,正午。洛阳有凤来仪,绕城三周,后翩然南去。因此瑞兆,改洛阳为“神都”,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十六年后,一张大秦的藏宝图悄然出世,向往江湖的少男少女去东方的仙山“昆仑”寻宝。途中一庄庄的波诡云谲,一次次的怪力乱神,看似毫无联系实际暗藏玄机。答案究竟是什么!
  •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魂穿异世,她竟沦为众人耻笑的废物。明是冷家的嫡小姐身边却什么都没有。机缘巧合得到一个“毫无价值”的铁镯,但聪明如她,一眼道破“天机”,从此,她的身旁多了一个实力深不可测的“妖孽”……化身风度翩翩大神医,抬手揭榜潇洒治皇帝!秘密曝光?皇上宠着怕丢了,太后捧着怕摔了,朋友护着怕伤了,实力摆着怕死(虐你死)了……誰又奈她何?
  • 朕的倾世罪妃

    朕的倾世罪妃

    父亲战死沙场,母亲下落不明,身为孤儿郡主的她,在皇宫中艰难挣扎。意外获悉父亲离世真相,她发誓要报仇!原本柔弱无比的她,刻意接近拥有至上皇权的他,温婉缠绵,最终颠覆了整个皇朝!以为大仇得报,却不曾想那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 望然逸下

    望然逸下

    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命中注定五年前,是回到了过去,还是进入了一个平行时空也许是上帝的玩笑,给她一个机会追回曾经的最爱也许是上帝的眷顾,给她一段新的姻缘......
  • 阴差阳错结良缘:妻为君纲

    阴差阳错结良缘:妻为君纲

    紫陌,瑞王国的三王爷,却无法支配自己的婚姻,只因父皇的一道圣旨,便与自小青梅竹马的爱人分离。她是王爷的王妃,却在新婚之夜就被冷落。而从此他就像避瘟疫般避着她,而她也乐得逍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直到他要娶侧妃……从此她的生活失了以往的平静,而命运到底要将他们带往何处呢?
  • 无上宇宙神

    无上宇宙神

    一个亡命少年,被兽族追杀到七大禁地获得无上仙法。斩神兽,踏宇宙,抗异族。一代传奇……QQ群:524584570
  • 赵一曼传奇

    赵一曼传奇

    《赵一曼传奇》讲述的是:她端庄秀丽,亲切迷人。她冲破了数不清的障碍,同这片黑土地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发生了骨肉般不可割舍的联系。她手持双枪、红装折马,在东北的密林中叱咤风云。她率领着抗门联军剿鬼子、杀汉奸,狠狠地打击了这群嗜血的豺狼。她让百姓和战士们敬佩拥戴,却让敌人魂飞胆丧。她被捕后,受尽酷刑。审判过她的人,在战败后泪流满面,跪在地上请求她灵魂的宽恕。被日军枪杀前,她给儿子写了一封感人的遗书。就义前,她高唱《红旗歌》,视死如归,时年31岁。这本《赵一曼传奇》适合青少年阅读。
  • 女帝教师

    女帝教师

    当全世界沉浸在“圣王”游戏(原LOL)的时候,各支职业战队选手也在虚拟战场上一较高下,只为圆得一年一度的冠军梦。在热闹游戏世界另一端的现实中,沉寂着曾经席卷,并两度称霸全国冠军联赛的最强者—“冰川女帝”!这是一个新任高中女教师,带着一群问题学生,杀入电竞职业联赛,铸造传奇的故事…(/·ω·)/隔日更新,节操满满。(-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