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71400000012

第12章 双面人生——学者余秋雨

在中国当代学者中,余秋雨是前后遭遇反差最大的学者之一,几乎没有一位学者像余秋雨那样曾经受到过如此多的推崇和赞美;与此同时,也没有一位学者像余秋雨那样受到过如此多的攻击和质疑。他取得了巨大的名声,同时也经历了深深的磨难。

余秋雨自身性格气质的两面性反差也很大,一方面,他有明显的柔的一面,他是个多愁善感且心灵脆弱的人;而另一方面,他也有明显的硬的一面,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且执拗顽固的人。这两方面,余秋雨都表现得那么充分……

1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评论家说是“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的混合物”,是“中国文化沉沦的标本”。的确,在余秋雨的很多文章中,经常弥漫着悲情和哀婉的氛围。作品中无所不在的感伤情绪,让一些评论家甚至给他贴上“煽情”“滥情”的标签。

一篇文章的个性,其实也是作者性格气质的某种反映。一篇有着真情实感、原创性的文章,是作者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和心灵感受,必然会打上作者性格气质的烙印。就散文来说,作者的心理感觉叙述更多,在创作上呈现出更强的主观化和情绪化倾向。因此,散文中浓郁的忧伤情结,折射出余秋雨那细腻、丰富而又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

文章反映作者的性格气质,一方面是说文章的观点、看法和行文风格反映作者的性格气质,另一方面是说,作者选取什么事物以及选取事物的什么角度等审美情趣,也是作者性格气质的反映。

在余秋雨的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他所选取的素材,很多都是充满感伤的人物和地方,无奈、悲愤、矛盾、凄楚和沉重等感伤元素充斥其中,文章弥漫着凄风苦雨般的氛围。因此,按照余秋雨的气质脉络,长歌当哭的苏东坡、凄楚流放的柳宗元等等这样的人物,冥冥中就成为余秋雨散文写作的必然选择。

就像人的禀性难移一样,余秋雨的这种散文风格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和转型的。如果不把自己多愁善感的、细腻的情绪调动出来的话,余秋雨可能写不出比现在更好的文章。对于作者来说,也许只有沉浸在自己所本真的某种情绪氛围中,才能流淌出别具风味的散文。风格,是一个作家安身立命之所在。

实际上,在一些评论家眼中并不待见的散文,却总是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一部分人读起来觉得是多么矫情的文字,却有另外一部分人为之起鸡皮疙瘩,与之心有戚戚焉。这是因为,从历史或者人生的角度来看,悲情中的浪漫,或者是浪漫中的悲情,是任何时候都有市场的。比如南唐李后主李煜,在政治上完全失败,是个亡国之君,但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浪漫悲情,却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视为具有一种永恒艺术价值的瑰宝。

2一个心灵脆弱的人

从情感逻辑来看,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心灵脆弱的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面对十几年来不停歇的质疑声浪,余秋雨总是陷入痛苦之中。来自各路的包抄和不绝于耳的批评,真真切切地触动了余秋雨那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击打着他那孤傲的心灵,不断摧毁着他的自尊。他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他有时也大力还击。而余秋雨的大力反击,又让人有一种这样的解读:他反击得越犀利,说明他伤得越重。着实可悲的是,那些真正把利剑指向他的人,都看到了他已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他的诸多控诉和反击言论中,最能直接地折射出他自身的悲情和脆弱。在几年前的一次讲演中,他说:“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

在余秋雨诸多类似的言论中,他把文化人的心灵脆弱扩大化了,把影响文化创造的负面环境也扩大化了,实质上这也更能从一个侧面暴露他自己的敏感和脆弱。其实,他一直把文化人的心灵脆弱当作普遍现实,这种扩大化的思维定势很明显。在《霜冷长河》

中,他写道——文化人的习惯,加上令人嫉妒的成果和名誉,太容易成为箭靶了。世人以为,他们有名声保护,一定不会受伤,其实这是太大的误会。名声不是盔甲,反而是他们受箭面的扩大,越是重大的名声就越会有开阔的受箭面,文化又强化了他们的敏感,每一箭都会使他们痛彻肺腑。

这一段话,与其说是为“文化人”代言,不如说是他这几十年来的感受。余秋雨可能没有看到,当代有一些文化人心理素质挺好,脸皮超厚,“无耻者无畏”,并不会如此敏感和脆弱。但就余秋雨自己来说,确实如这段话中所述说的一样,每一箭都会使他们痛彻肺腑。

当然,对一些与余秋雨相同气质的知识分子来说,可能也感同身受。

3一个总想突破现状的人

一个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人,与无欲无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伤感脆弱的余秋雨,同时也是个总想突破现状的人。在他文静的外表下,内心却有一团欲望的火焰,纠缠着他,也推动着他,使他从不轻易认命。

十多年前,余秋雨文革时期的同事胡锡涛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余秋雨是否从此摆脱一切干系、冲出重围了呢?没有,反而又陷入困境。1977年,是他“三十而立”之年,但他无法“立”起来,原因是被“揭、批、查”运动拖住了,有些人非要把他整倒不可。

他曾三次上书华国锋,申诉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均无下文。对上海写作组的小萝卜头、业务骨干分子“揭、批、查”,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进驻康平路89号的工作组换了三批。受到牵连的余秋雨也被审查了三年,对他的文章、修改稿及言论、表现等等,翻来覆去不知查了多少遍,始终查不出他有什么问题。余秋雨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消耗时间,于是,他悄悄地埋头读书,收集资料,为着书立说做准备,为重新站起来而奋斗。

抛开一切其他的角度来解读,单从张扬人的奋斗精神层面来体味,这是一段令人震撼的话。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余秋雨身上那种强烈的摆脱现状并渴望成名成家的雄心,说明他有一种善于“人生突围”、善于打人生翻身仗的强者品性,从中也折射出他还有一种出人头地的能量。

看来,他获得的功名绝非偶然!

余秋雨的硕士研究生马小娟,在她自己的着作《吾师余秋雨》

中写道:余秋雨的灵性与聪颖,还有潜伏在他江南文人儒雅外表下的强者基因,注定他要走一条不同的路,注定他会成为《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中的余秋雨,《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里的余秋雨。

余秋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往往是一种“儒雅外表”。而作为余秋雨的学生,马小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潜伏在他江南文人儒雅外表下的强者基因”,这种感受和评价,确实比其他人的远距离感觉更内在、更真实一些,余秋雨确实有一种别样的强者气质。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坚决地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这个所谓的“正局级”职务。这件事,也很能说明他那种不安于现状、总是有着更强烈的人生目的的本性。

教授和院长头衔,对很多学者来说,可能都是学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但对余秋雨来说,这虽然是他十年寒窗奋斗得来,得之非常不易,但一旦达到人生阶段性的目的之后,他那不停歇的雄心和欲望,又会使他不甘于此。在那时,他已年过四十,而与很多在四十过后容易随遇而安的人不同,他的内心力量,总在召唤着他突破现状,总在推动着他不停地跋涉,总在催促着他获得更大的声誉和地位。

余秋雨曾经在一些文章中透露了他当时的心境,描述了他在获得学术地位之后的厌倦和失望。这一种思想脉络,也可以看出余秋雨是一个极不容易满足的人,也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他总是有着更大的欲望,总是有着更强烈的人生目的。

4 一个执拗固执的人

这些年来,余秋雨一直处于来势凶猛的抨击当中。在中国当代学术界,他受到的批评和攻击,比任何一位学者都要严重。只要留意一下网上有关他的言论,就可感觉一二了。

外界对余秋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文革”中是否有污点,以及文章中的错误。实际上,对于他的文革经历,经过一些媒体多年的争论和调查,以及余秋雨自身的说辞,还有就是他的极个别对手身上明显的人格弱点,使很多人渐渐地会有一个常识性的判断:

余秋雨在“文革”中不是一个恶人,没做过整人害人的事,只不过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写过几篇文章而已。而对于着作等身的余秋雨来说,他被人指出来的错误,实际上都是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为何余秋雨老是受到如此大面积的攻击和质疑?这与他性格中的执拗顽固有密切关系。批评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是对余秋雨自始至终不善于圆融的顽固态度反感。

余秋雨在对待批评来源的判断上,与把“文化人的心灵脆弱”

扩大化一样,他也把批评者中“妒忌的人数”扩大化了。他有着为数不少的关于妒忌的评论文字。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写道——再来看看周围那些愤怒批判我的人,除了其中极少数几个我无法原谅外,大多不能深责。他们长期生活在“文化大锅饭”的环境中,无法想象改革开放以后居然会有几个年纪并不太大的人那么有名。社会的无序使他们怀疑成名者大多是投机钻营的胜利者,长期的大批判又使他们未能养成实证调查的习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舒服无处发泄,于是把我当作了出气筒。

他几乎把批评他的人,都说成是妒忌他的名声的人!这个判断实在是有失公允的。还是在《霜冷长河》中,他甚至把大量写批评文章的人,判断为“大量害怕辛劳的青年人”的成名捷径,这种“扩大化”的偏激言论,这种高高在上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怎么可能不招致大面积的批评和攻击呢?

而余秋雨对于此问题的判断,十几年来却一直未曾松动,真是顽固不化到了极点。他的这种顽固态度,其实正中了少数真正要搞臭他的人的下怀。他为此招致的如滚雪球般的批评,正是他所说的“其中极少数我无法原谅”的人所最想看到的。他那“防卫过当”

的言论,把本来同情他的人都赶到了对立面去了。

而对于有些文人批评指出他文章中的细节性错误时,他的态度也十分固执己见,总是过于“爱惜羽毛”,总是高高在上,反击起来不遗余力。他在《掩卷沉思》中,曾有过狂妄的反击——当然,我最关心的是精神桥梁。而精神桥梁若要被盗卖,也一定有人首先不把它看成是桥梁整体,而看成是一段钢材的组接,一个个锈斑的汇聚,然后把拆卸开来。因此,当有人拿着卷尺对它每一个细部东量西量的时候,当有人锯下某段钢材远看近看,声言要去做化学鉴定的时候,当有人借口要清除桥本身上的污泥、开动风钻的时候,我们就要打锣鸣号,并大声呐喊:“这是桥梁,这是一座完整的桥梁!乡亲们,快来,有人要拆桥!”

余秋雨的这段反击文字,看似很“高屋建瓴”,把自己的写作看作是为了所谓的“建造精神整体桥梁”。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与一些官员口口声声“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一样让人反感。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正是身上那执拗顽固的禀性,为他招致了一波接着一波、更大成分上是情绪上的反感浪潮。

对于余秋雨的麻烦和痛苦,在2004年4月8日的《文学报》上,着名评论家韩石山讲了一段颇有智慧的话——我个人是同情余秋雨的。一个人写了那么好的文章,获得那么大的声誉,却在一件小事上受到这么多的非议,太不值得了。不能怪别人,是他太不聪明了,稍微聪明一点,是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只能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以他的智商,应当做得更好一些。

……要叫我说,如果余秋雨在“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上海市委写作组这个问题上豁达一些,是不会引起争论的。余秋雨若是聪明点,不等别人说,自家先写上一篇《我在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日子》,把什么都说清了,看他谁还敢再说你一个不字。就是参加了写作组,就是写了那么几篇文章,谁去了不也是做这样的事?这样一来,别人只有敬佩,什么都不好说了。硬不承认,就难怪余杰抓住不放了。你不承认,余杰当然就有理了。在这上头,我们不能说余杰有什么不对,年轻人,就要这样较真。是余秋雨自己把事情搞僵了,怨不得别人。

至于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惹起的麻烦,就更不是个事了。要是我,只要说一句,我学问浅,全是我的错,谢谢,下次出书时改过来,不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到哪儿找这么好的校对去!

我觉得,对余秋雨的事儿,没必要再追究了,再追究也不会追究出多大的事儿。至于余秋雨自己,也没必要再说什么话了,好时机耽搁过去了,再说什么都迟了。别吭声是最好的处置。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文化人,余秋雨是成功的,是毫无愧色的,这就行了。

想想历史上,这样的文人还少吗。再说什么,你总没当过汉奸吧。

或许是局外人,韩石山先生的话,还真有点“四两拨千斤”

的智慧。余秋雨的执拗和顽固,实在很不适宜。他的性格的这一面,注定他要经历各种攻击和磨难。余秋雨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但一涉及自身问题,对世事人心的把握就大失水准。不少的局外人,都会同意韩石山先生所说的,以余秋雨的智商,应当做得更好一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此顽固不化的余秋雨,恰恰在对待一些过火的攻击上,也显现了一种少有的硬骨头气质,他的反击有时也颇具有一种镇静和逻辑的力量。对于像他这样内心如此敏感、脆弱和孤傲的人,我们其实都可以想象得到,面对如此铺天盖地的攻击,他在私底下是如何默默地舔自己的伤口。但令人敬佩的是,在公开场合,他依然保持一种自尊和克制。因此说,余秋雨的顽固不化,虽然缺少人生智慧,让人颇感无趣,但有时也显现了一种颇有精神力度的固执。

名声虽已失去,但尊严依旧!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修养净化梦想

    修养净化梦想

    本书以修养为专题讲解实现梦想需要具有的心态、品质和实际行动,并以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生动故事进行阐述。
  •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的引导支配……
  • 师生交换日记

    师生交换日记

    本书作者以诙谐而灵动的笔法,讲述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接手甜蜜园最个性的菠萝班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麻辣而搞笑的事情:第一堂课被起哄,教学生吃零食,接受留守儿童的挑衅,发掘智障儿童的专长,师生共创班歌等。
  • 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

    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

    本书通过一些浅显的文字和通俗的小故事来讲述百年北大教导学子掌握本领、开拓人生、提升境界所必须的人生哲理,给大家带来感悟和启发,让曾经灰暗抑郁的心灵得到阳光的照耀,从中找到一份平和与踏实,在绚丽多彩的人生中搭起一座直通成功的云梯。就算我们没有考入北大的天赋,也将从本书丰富的人生哲理中获益非浅。
热门推荐
  • 逸乱乾坤

    逸乱乾坤

    为救胞妹,为除废物之名,为了获得更强的力量,他独自闯荡,身世逐渐浮现,战主宰,斗乾坤........
  • 归藏剑

    归藏剑

    世间千寻,剑利归藏。虚名卷云,盛世江湖。
  • 千生万世

    千生万世

    千世唯难,万世唯苦.人,魔,灵,妖四族并立,战争不断,人族纷争不断内有外敌,实力不断削弱,最为弱小,实为苟延残喘.魔族最为强大,灵族靠着天然屏障而独立于世,堪堪自保,妖族因为先天条件,人数最为稀少,却最为团结.魔族始终想要重新获得世界的统治权,然而天不遂愿,数千年前,人族有一部落名为夏,首领乃当世之才,带领部落竟然在短短数年间统一各部,人族重新统一,西拒魔族,北抗妖族,南联灵族,各族终于回到了安稳时期,这一安稳,变安稳了数千年,虽时有战争,各族却少有动荡.天下之势,静则生变,风云变幻,战争已然来临
  • 十三陵导游

    十三陵导游

    我是“导游”,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旅游导游,而是导引游魂的导游——灵媒。我叫房山,是一个还在读大三的男生。我帮表哥熊明处理他在十三陵遭遇的一件诡异事件时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女警花米雪,从此结下了不解之“冤”。虽然跟她处处针锋相对、水火不容但还是糊里糊涂地上了她的“套”,帮她游走穿越在阳世阴间:破奇案,追歹徒,历风险……
  • 横刀夺爱:贵公子的秘密恋人

    横刀夺爱:贵公子的秘密恋人

    六年前,她是懦弱的丑姑娘,也是他的初恋,是他最爱的人。六年后,她完美地出现在他面前,却成了他圈养的情人,他的仇人。“从现在起,你休想逃开。”他以为,对于逃过一次的她,他已经绝对掌控。然而她留下来,却只是因为深藏内心的爱。——我爱你,所以不会再逃走,哪怕只能以这么卑微的方式,留在你身边。要有多爱,才能跨过你我隔着的万水千山?爱要多深,才能同你白头到老?
  • 情难自控:总裁强势夺爱

    情难自控:总裁强势夺爱

    多年前,她的生母,在一次野外探险后消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时隔一年多后,她挺着大肚子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在前男友的照顾下,她拼尽全力,生下一女……香消玉殒前男友肩负起了养育此女的重任,为她取名:霍靓靓可是,命运多舛的霍靓靓,却在养母的威逼利诱下,也为了养父事业。她答应嫁给了纳兰家的三少爷,一个痴傻的男人。从十八岁开始,就住进了纳兰家!怎奈,这只是刚刚开始!“呜……你放开我!我是你弟媳妇儿。”他如血猖狂:“把”弟“字给我去掉。我纳兰逸飞看上的女人,一辈子也不能逃脱”一场缠绵之爱,她野性暴露,双眼嗜血:“纳兰逸飞!你若敢负我。我咬死你”
  • 我和警花同居的日子

    我和警花同居的日子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我是个隐退五年的11打手,一直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她是个美女刑警,嫉恶如仇,一心荡尽11势力。我们这对冤家在某一天不期而遇,合租起了一间房子。从此,我过上了水生火热的生活!不仅处处被她欺负,还要帮着她破案!唉,这就像老子上辈子欠下的债,这辈子必须去偿还!且看我和她这位美女刑警如何摩擦爱的火花!几分YY、几分热血、几分生活、几分黑道、几分爱情!到底是谁爱上了谁?或许只有天知道!〔本书存稿二十万以上,每天更新时间为早6:30——晚7:00分。请多多关注〕
  • 职场江湖——无招胜有招的江湖“江湖”

    职场江湖——无招胜有招的江湖“江湖”

    传说江湖是人类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人们时常以性命相搏。而职场也如同江湖,同样存在着生存与竞争。江湖是分等级的,而职场亦然。一等员工笑傲江湖;二等员工一生劳碌:三等员工四处流浪。赵曙光编著的《职场江湖——无招胜有招的江湖智慧》以大话江湖的形式,讲述了职场中的生存之道与竞争策略,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书名《职场江湖》,顾名思义,就是以江湖来映射职场,帮助读者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行走江湖需要练就各种武功,如此才能纵横天下,快意恩仇。同样,行走职场也需要具备各种本领。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在职场中无往不利,游刃有余。
  • 杀手狂妃好嚣张

    杀手狂妃好嚣张

    冷熏染,就像一个幽灵,她曾经在军机六处工作,是个很出色的特工,也是个大麻烦。未曾想,当她成功逃离险境脱身之时,竟然穿越到另一个国度成为了受到非人折磨而投湖自杀的胆小王妃。当她的身份被识破。苏寒:军机六处特工一般都做些什么?冷熏染:和你做的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小差别,每一个嫌疑犯,都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杀手。当她的夫君跌落山谷,生死未卜。鬼魅:你希望我们能找到什么?冷熏染:真相!当她被人追杀。冷熏染:他们想看我亡命天涯,但我要终结这一切!当她被人绑架。冷熏染:我一无所有,如果你够聪明,你就会感觉到害怕!她不在乎什么法律,她不在乎什么证据,她只在乎什么是正确的!且看特工王妃如何在异世扭转乾坤,独步天下!
  • 灵动笔记

    灵动笔记

    我是某档网络灵异节目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的灵异节目,会为了节目效果夸大或故意制造恐怖气氛。而所针对的收视人群,基本上也只是单纯为了娱乐或寻找刺激,只有小部分人会对此坚信不疑。那么对于我们亲身经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来说,事实究竟是如何的?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这几年进入这个行业后所遇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