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900000013

第13章 军事战争

枪的由来

现代枪的鼻祖是火枪。第一支火枪是我国宋代陈规发明的,枪管用长竹竿做成,内装火药,靠喷火来烧杀对方。后来在火枪的基础上改进、发展为突火枪、“火铳”和现代枪。

第一支手枪是1634年在意大利的佩鲁贾城造出的,枪身长约8英寸。

第一挺机枪是18世纪初英国伦敦律师詹姆斯帕克尔发明的,定名为帕克尔式机枪,口径1.5英寸,枪管长3英尺,射速每分钟9发。

枪上常用标尺“3”的由来

我国生产的冲锋枪和步枪的瞄准装置都有常用标尺“3”。

这是因为冲锋枪和步枪最有效的射击距离是在三百米以内。

在战斗中常用的射击距离也是在这个范围里。因此,军工厂在生产时,就选用在战斗中经常使用的射击距离(三百米)作为工厂校枪的标准。因此,在三百米以内的任何距离,表尺定“3”后不需调整,就能有效地击中目标。

刺刀的由来

步枪正式装上刺刀的时间约在1641年,是在刺刀上装一个木柄,近战时,把它装进枪口,进行白刃格斗。以后,法国军事工程师沃班发明了枪刺管,套上刺刀。到了18世纪初期,各国步枪基本上都安装上了刺刀。

火箭的由来

火箭是我国人民最先发明、创造的,我国是火箭的故乡。

第一支火药火箭,诞生于宋代。它是在箭上扎一个纸筒,内放火药,尾部引出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火药气体,从纸筒后面喷出,利用反作用力推进。

为增加威力,人们把几十支火箭装在一起,点火后几十支火箭同时发射。最多的一种叫“百虎齐奔箭”,一次发射一百支火箭。还出现一种多级火箭:一个一米多长的竹筒,做成龙的形状,龙身两侧各扎二支火箭,龙的肚子里也装几支火箭,先点着两侧的,飞行二三里路后,点着肚中的火箭。这样可以射得很远。

在古代火箭基础上,诞生了现代火箭。战场上最先应用的是火箭炮,发射火箭弹。二次大战后,出现了一种可操纵的火箭弹,它就是导弹。如今,火箭在民间也有很多用途。

火箭发射倒数计时的由来

现代火箭、导弹的发射,核装置的起爆等,都是采用倒数计时发射程序的。为什么呢?这里有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

自从本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真正能飞的飞机后,航空事业就迅速发展起来了。为了实现去太空旅行的理理,对火箭的研制工作不断加紧。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在美国试飞成功了。1927年德国成立了“太空旅行协会”。当时还出版了《宇宙飞船航行》杂志,第一期封面上画有一艘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船,并题名“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一周!”这在当时确是一件耸人听闻而又新鲜的事。为了迎合这一潮流,德国乌发电影公司决定拍摄第一部描述太空旅行的科幻故事片--《月球少女》。

为了加强影片的戏剧效果,该片导演在火箭发射的镜头中设计了倒数计时程序,即3、2、1,发射!后来,火箭专家们认为这一发射程序十分科学。它清楚准确,突出地表示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的逐渐减少,使人们思想集中,产生发射就要开始的紧迫感。固此,倒数计时发射程序就被普遍地采用了。

坦克的由来

我们叫的坦克,这是按英语tank直译过来的。坦克穿着钢铁的外衣,配有先进的火器,犹如一个活的堡垒,是战场上的多面手。然而,你可知道,坦克是怎么来的吗?发明坦克的人并不是什么军事科学家,而是一个文弱的记者。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在兵器结构和性能上,把矛和盾两者结合起来。几千年前,我国古战场上出现的战车就是明显的例子。后来,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武器装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前线采访中,亲眼看到英法联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许多士兵都倒在血泊中,伤亡十分惨重。于是,他开始琢磨,如果给拖拉机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甲外衣,使它既不怕枪弹的袭击,又能进攻敌人的阵地,那该多好。于是,他建议将“霍尔特”型拖拉机穿上铁甲,成为一种新型的战车投入战场,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军界的支持。不久,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就在英国的一个水柜工厂生产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坦克。当时为了保密,研究人员把它称作“水柜”。因为“水柜”的英文为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

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松姆河畔的英德战场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新式武器--坦克。从那时到现在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坦克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先后制成的车型有300多种。

飞艇的由来

蒸汽机发明后,法国人季裴在1852年制造了一只有动力的飞艇,它长44米,最大直径12米,装一台3马力蒸汽机,带动一只三叶螺旋桨,破风前进。

早期的飞蜒,必须靠充气来保持形状,所以称软式飞艇。

后来,德国人齐柏林,用金属骨架,外面蒙涂胶布制成硬式飞艇。齐柏林的飞艇性能好,用途广,得到了推广。

齐柏林一生共建造了26艘飞艇,其中最大的是“齐柏林伯爵号”飞艇,长236米,宽30米,高35米,可乘50人,每小时飞行120多公里。在八年时间里,飞了580次,总行程170万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飞艇是1937年德国的“兴登堡号”飞艇,长245米,直径41米。一次着陆时氢气爆炸,艇体化为灰烬,艇上人员死伤惨重。从此,飞艇开始衰落。

望远镜的由来

1608年10月2日,荷兰国会确认了眼镜商人利贝斯海发明的一种能望远的用具--望远镜,并给予他三十年的专利权。

利贝斯海在荷兰一个小镇上开设一家眼镜店,他用手工磨制镜片。一次,他偶然发现两块镜片,一片老花镜、一片近视镜,只要适当调整镜片的距离,就可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东西。于是,他动手制作一架单筒的望远镜。它是一个30多厘米长的筒,里面装着一片老花镜和一片近视镜,可用它来望远。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架望远镜。

后来,物理学家伽利略,从威尼斯城的眼镜铺里买来了他所需要的镜片,也动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伽利略对望远镜进行了改进,可以放大八倍,用它来观察月亮和其他天体,在天文学上有了许多新发现。

现在,望远镜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途也更趋广泛。

肩章的由来

肩章的来历是很有趣的。它最早本是古代侠客义士用来保护双肩,以防冷兵器打击的金属板片。譬如在古代俄国勇士的战斗服装上,这种金属板片佩戴在铠甲和锁子甲之间。起初,肩章在法国军队中是戴在肩上作为区别军官与士兵的记号。而在俄国军队中,肩章出现的最初时间是1763年,戴在男式长衣的左肩上,作为隶属于某一团队的识别记号,同时还是一种用来绊住子弹带背绳的装具。从1810年以后,各种肩章便逐渐固定下了各自的颜色,用来戴在双肩上面。1854年,在俄国军官和将军的制式军服上便出现了正规的肩章。从此,肩章在各国军队中便逐渐地实行起来,并且成了表明军衔高低和军兵种区别的符号标志。

水兵服的由来

在1747年以前,水兵的穿着没有统一规定,后来,英王乔治二世命令所有海军都着“上白下蓝”的统一制服。1817年9月,美国海军也第一次颁布了水兵服的规定。目前,世界各国水兵服大同小异,但意义不同。

我国水兵服的含义:无沿帽为了便于操作观测仪器;上衣紧袖口、套头式、扎在裤腰里,进出舱口利索;宽口裤脚,救生时穿脱方便;两条飘带,象征着两条锚链和铁锚;披肩上和袖口上的四条白条,象征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标志着水兵战士保卫祖国海疆的钢铁意志。

美军无元帅的由来

元帅军衔是一些军事大国,授予战绩显赫的将军的最高军衔。在美军中,战绩卓著,名扬全球的将军不少,有的还当上了总统,如艾森豪威尔。然而,在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大国,拥有二百多万军人的美国军队中,却没有元帅之衔。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美国,与英国、苏联军队一样,给一些军官晋级、并准备由政府授予那些驰骋疆场、功勋累累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

但是,有关当局发现,在任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名字Marshall与元帅的Marshal刚好相似。要授元帅衔,马歇尔是当然的人选。可又觉得称谓一个人为MarshaLMarshall实在太别扭了。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还是不设元帅为好。由于这个缘故,使得当时赫赫有名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等人,也包括马歇尔本人,都没有获得“元帅”的殊荣。他们只被授予“五星上将”的军衔。

然而在美军历史上,却有两人获得“陆军元师”这一特别军衔。一是美国首届总统华盛顿,一是“黑人老头杰克”(即潘头将军)。后来,美国《公法》第四百一十五条规定,“黑人老头杰克”逝世后,即停止使用这个特别军衔。从此以后,美国军队的最高军衔只是“五星上将”。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未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鄠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兵,又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7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1至8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2500人,总计10万之众。

草绿色军服的由来

为什么陆军军服的颜色是草绿色的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英国军队曾进攻过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

为了战胜数量上比自己多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了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俏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

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的军服改成了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日常生活经验证明,把白色和黑色的东西放在一起,黑白分明,人们一眼便可以看清楚。如果在白色与黑色中间,依次再放上浅灰、深灰、浅黑、深黑等颜色的东西,白色与黑色就不那么显眼了。保护色实际是一种中间色。黄色、草绿色在一般地区,也起着中间色的作用,这就是世界各国陆军军服及武器装备的颜色都用草绿色的缘故。

国外几种军衔的由来

免干粗活--上等兵“上等兵”一词源于法语,意思是“免除了某些职责的人”。法军规定,骑士如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时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持其骑士的称号和待遇,并免干粗活。这类人被称做上等兵。

掌旗的贵族子弟--下士在德语中,“下士”一词是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二词组合而成。在1806年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击败以前,德国贵族子弟在军队中一直享有掌旗的特权,他们被称为下士。

骠悍的旗手--准尉1649年,俄军首次将旗手称为准尉。旗手一般从久经战阵的勇敢、健壮的军人中任命。1712年,彼得一世正式设准尉军衔,并把它定为步兵和骑兵的最低官衔。

长官的代表--少尉少尉一词由法语“代表”一词演变而来,最初,人们用少尉来称呼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公务人员。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少尉军衔,只有在罗马尼亚,少尉一衔是专为女官设置的。

地位显赫的人--上尉上尉一词源于拉丁文“首领”。

在德文中,上尉和连长至今仍是同一个词,上尉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和司令官的称呼。

职位较高的人--少校少校一词在拉丁语里是“职位较高”的意思。400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使用。现在少校一般为营长的编制军衔。

团长的代名词--上校在法国古代的军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在意大利语中,上校又是“纵队”的意思。1631年在俄国军队中,上校代替了“督军”的称号。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上校是校官中最高一级的衔称(朝鲜除外)。

显贵的职务--将军将军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总的”、“主要的”。将军开始是一种显贵的职务,它作为军衔,最先出现于16世纪的法国。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不断扩大,将军一级也逐渐分为若干等。准将一般指挥旅,少将一般指挥师,中将一般指挥军,上将一般指挥集团军。

管马厩的官儿--元帅法语“元帅”一词是由德文“马”和“仆人”演变而来的。据说,早先元帅是宫廷里管理皇帝马厩的官儿。在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军队里,元帅是职务名称,主要负责军队行军和作战的队形、监督警卫及选择营地等。16世纪,法国先用元帅表示最高军衔。

以白色为投降标志的来历

在战斗中,战败一方向战胜一方投降,要打出白旗或白色的标志。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以白色为投降标志的颜色起源很早。《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逐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意思是说,刘邦率兵入秦,秦王子婴穿着白色衣服,骑着一匹白马,领子上挂着一条白带子,表示投降。按封建迷信五行之说,秦世是以“水德”也就是以水作国家昌盛的标志,而“水尚黑”,因而秦代的旌旗都是黑色。如果战败了,就以相反的白颜色作为投降的表示。于是为后世所沿用,一直到今天举白旗仍然作为投降的标志。

同类推荐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本书主要讲解了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声画运用的基本原理、新闻和文艺节目、产品的市场营销、传播伦理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路径,帮助读者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媒介背景知识基础。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的经验撰写而成,是一本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使用的教材。
  •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近年来,与世界名校相关的书籍确实出了不少,但是本书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从她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经典理论,向读者道出了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在阐述牛津和哈佛这类名校严谨的培训制度和优越的学术环境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当今世界各地高等院校的通病和共同面临的困境。本书不仅能使读者切身感受到海外求学的细节和经历,而且还会引发他们对高教领域内诸多遭受忽略、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思考。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热门推荐
  • 御女的冷血王子

    御女的冷血王子

    一个是可爱到无厘头的花花外星战士,一个是香港硕大集团董事的二公子,一个是表里不一却不甘默默忍受的富家小姐,一个是冷酷无情却只对她一个人好的忧郁王子,一个是天天只以同桌的话唯命是从的三好男人,一个是见谁都爱、超级大花痴的无敌女生,三角恋、模糊恋、虐心恋、催泪恋、跨星球恋在香港一所最惹人注目的学校展开……
  • 夜神一剑

    夜神一剑

    莫寒,原名夜神夜,手掌三尺玄剑,胸藏亿万乾坤,这一世他发誓只为她而活。有人说,他的剑是这天下间最快的东西,可逆阴阳,可倒生死;有人说,他的心是这天下间最冷的东西,敢破乾坤,敢乱轮回;还有人说,他的情是这天下间最殇的东西,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数的人在说他,无数的人在诅他,无数的人又在追逐他,这么多的“有人说”和“无数的人”,冷剑莫寒,莫寒冷剑,他的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剑又究竟是一把怎样的剑呢?远古的神话,上古的纠缠,太古的不灭······,一切的激情与热血,不灭和永恒,尽在夜神一剑!
  • 王源:南城挽歌

    王源:南城挽歌

    奈何时光那么浅,你我,渐行渐远…我们总是在不懂爱情的年纪,遇上最美好的爱情。透过花,透过香,我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我们都还天真可爱。时间总是过的那么快,现在我能找到红梅簇簇了,你却不能与我同看了。你开始追逐你想要的生活,我也在寻求我想要的人生。只是我从不会错过梅花的花期,不论你在哪,也不知你有没有身染花香,但每次看花我都在花下许愿。愿许久不见的你,一切安好。
  • 千变邪少

    千变邪少

    肖千动突然有了光眼,可以透视,不想美人没看到,却被个性大小姐千里追杀,阴差阳错,反把大小姐给……,又巧获密码得十二吨黄金,校花学姐青眼有加,美女主播柔情似水,前女友追悔莫及:“我想回你的宝马里哭。”金钱、美女、权势,接踵而来,让他野心狂燃。“我要吞了这天下。”他仰天狂叫:“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狂少问道

    狂少问道

    修炼者,筑基九层巅峰,为半步金丹,而成就虚丹,才有突破金丹的意境,而最终成就金丹,才算是成丹,但是想要真正的拥有金丹境界的实力,最终还要通过天劫的洗礼,最后才能够进入金丹境界,也才能够有这样的修为。
  • tfboys之凯莹源萌易倾城

    tfboys之凯莹源萌易倾城

    “王俊凯你想干什么?”她不自觉的退后。我想干什么你不清楚吗?“”源源你会把零食都给我吃吗?“这个让我想一想。不理你了。”楠楠,你跟我走吧,姐姐给你好吃的。别急,顺便把我也带走。
  • 《若爱请继续》

    《若爱请继续》

    简介:经历了千年的情劫,她与他最终在这个异世中相遇。只是,不知道,她能否找到那个为她付出一切的人儿。千年的守护,是否能换回这一世的相守。如果人生如初见般美丽,那该多美好!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擦肩。遇见,缘分,爱。到底什么才是真爱,可能没有人说的清楚。那是一段缘。那是一种感觉,那是一份承诺,那是永远。
  • 前世今生:问镯

    前世今生:问镯

    爱人送给叶皎的明代玉镯,可戴上后再也取不下来,从此噩梦连连。镯中的名妓,倾国绝色却勾魂蚀魄。她说,前世舍命救下自己的夫婿,却被叶皎横刀夺爱陷害至死。所以她要报仇。前生债,今世孽,命中注定这冤家路窄,无处可逃。两世红妆两世情。那一世,究竟是谁害了谁?
  • 神偷宠妃

    神偷宠妃

    她是偷界之王,来去如风,意外穿越竟成为一个草包妃子!敢欺她资质差?她直接越过武力修神力!解除空间封印,高科技武器用不尽!敢嘲她背景低?待她傍上天下之主做靠山!什么?皇上夫君想劈腿?可以,净身出户,带着小皇帝咱再找!
  • 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

    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

    这是一本站在世界管理前沿对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进行精深研究的书。这是一本对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所谓管理“潜规则”的产生根源和博弈运行进行深入思考的书。这是一本为各类管理工作者释难解惑的书。作者从大处着眼,由细处人手,以浅显易懂的文笔,向我们揭示了中外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走向繁荣时突然崩溃的道理,以及管理的基本理念、规律和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丰富的管理史料、大量的中外管理经典案例、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述,不仅让阅读本书成为获取知识、学习管理的过程,同时也启迪我们在企业管理、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中深入思考,改进管理,争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