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4900000013

第13章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2)

这诗我们念一遍,“今夏草木长”,用陶诗。“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这是《喜达行在所》中的意思,“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去”,是离开的意思,现在住的这破房子我虽然可以走开,想告假回家,但刚上任,不好开口。绝不能理解成我要去柴门的意思。所以先写封信问一问,听说鄜州那里沦陷,鸡犬不留。想必家中那个破房子被毁,家人也遭难了,可能只有死尸了。家里还能有活的吗?还能有跟我在一起的吗?“反畏消息来”,不是怕家人的消息,而是怕别人带来全家遭难的消息。国家初兴,如果家人遭难,我也只能耽酒以老。这里的“欢会处”,不是往昔欢会。我再深深地想一想,恐怕我真要回去了,本可以欢会团圆的家已经没人了,只是孤零零一个老头了。这便是沉郁顿挫。

杜甫回家途中,经过玉华宫,玉华宫本是唐太宗时建的一个行宫,到高宗时已经没人住,因为离都城太远,变成庙了。经过战乱,此地已是荒凉不堪。从凤翔到鄜州,路过玉华宫。这首诗开了宋诗的头,是宋人写诗的范本。前面讲过,游国恩先生很欣赏此诗。浦江清先生选杜诗,游先生提议,这首诗应该入选。仇注引张耒的诗《离黄州》“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写……”,但张诗只是从形式来模仿,没有从神和精髓上学。没有大量念过宋诗的人,一下子难以体会《玉华宫》和宋诗的关系。学杜诗者很多,如陈师道有的诗学杜甫的《羌村》,有的学杜甫的《古柏行》。从唐诗到宋诗不是一下子变过去的,宋人学唐诗有几个阶段,北宋初年学唐诗是学白居易,唐末风气受元和长庆体影响很大,所谓诗风衰颓,是学白居易没到家,学得低俗了。王禹偁开始也学白诗,从白居易又变成深奥、神秘,转向李商隐,都没离开中晚唐。我有一次和沈玉成聊天,他问陈子昂和李白复什么古,我说当然是复汉魏之古。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建安以后的诗不足学。唐人复汉魏之古,宋人复古,不是复唐之古,有一段时间,是想复六朝之古,当时沈玉成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史,我跟他说,宋人有一段时间想复陶谢之古、鲍谢之古。杜甫说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实李白不一定沾了这些六朝诗人多少边,说鲍照还可以,与庾信没什么关系,杜甫倒是接近庾信。杜甫此语是在他心目中觉得六朝诗人不错。阴铿也包含在里面。陈子昂、李白是复汉魏之古。宋人由白居易到李商隐,然后就到了杜甫。他们学杜又意在陶谢、鲍谢。后人学宋诗,近人陈三立说,别人都说我做的是宋诗,但倘若我对唐诗没下过工夫,就像不了宋诗。俞先生晚年嘱咐我:不要随别人一起说我学晚明,周作人提倡晚明,我俞平伯没有提倡,我并不学晚明。朱自清先生为他的《燕知草》做序,也说他学晚明,俞先生当时没有反对。俞先生说,我是读文选,学六朝小品的。可见,专学晚明,像不了晚明,必须上溯到《文选》、六朝小品、《水经注》、吴均山水小文、《六朝文絜》中的那些文章,这些读熟了,写出来才像晚明;专学唐诗,就是李梦阳、李攀龙一流。必须从诗骚汉魏下来,把唐人走过的路走一遍,才能像唐诗。

下面附带谈谈宋诗的特点。我曾应孙钦善的邀请,给编《全宋诗》的同志讲过两个月的宋诗,只写了一篇小文。宋人学唐,从杜甫入手,更受韩愈的影响,比如梅尧臣、黄庭坚,与其说像杜甫,不如说像韩愈,学杜到家的,是王安石。“同光体”被认为是清末学宋诗最到家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陈三立、郑孝胥。郑的诗,早年确实不错,但晚年不好。他自述是学孟郊、贾岛,陈三立评论也如此说。可我认为,郑比孟、贾要宽,他受杜、韩的影响比较大。杜、韩、孟、贾,就到了宋诗,既不通俗如白居易,也不神秘朦胧如李商隐,要求深,又要求气势,所以学韩、孟。

宋诗的特点,我认为第一是刻画工细,对自然景物、人物性格、事件、环境,刻画越来越向深、向细微里去,苏轼也有这个特点,他有时写得很细、很深。这在唐诗里不占主要的。只有杜、韩比较深、细,当然过火了就窄了,琐碎了,从黄庭坚到晚宋的四灵,又走向一个极端。刻画得好的,惟妙惟肖,既有形,又有神,达到这个水平的,北宋就是欧阳修、梅尧臣;北宋、南宋之间就是陈与义、陆游,真把唐诗,把杜、韩吃透了。

第二是夹叙夹议,好诗把议藏在叙里,王安石太分明,议和叙分得太明显,一会儿来一段议论。夹叙夹议要融合。宋人有意为之,但不及杜自然,接近韩愈,如《山石》前半描写,下山后发议论,“何必局束为人鞿”,但我说这不赖韩愈,谢灵运就有人批评他的诗有一个玄言的尾巴,但这议论难道能放在诗的中间吗?必须要先把景致写完,再表达思想,这很自然。最典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群童抱茅而去,追之不得。回家后屋漏难眠,才开始议论感叹。北风卷屋上三重茅时,不会发议论。《玉华宫》就是把议论含在里面,这很难得。

第三,对比的成分放在一起写,正反面的、自然与人事,对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写,这也是宋人学唐诗的途径,真正得到杜甫正反融合笔法的,是辛弃疾,而且议全在叙里面,“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议”,这真得了杜甫的神。杜甫《述怀》“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这是翻个儿的笔法。辛弃疾《破阵子》(赠陈同甫)前面都是壮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后来一个转折,“可怜白发生”,心里的郁闷牢骚,全在这最后一句。这一句相当有力量,把一首全都推翻。这不是泄气,而是沉郁顿挫。东坡的结尾,有时结不住,“大江东去”词真是好,但结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有点托不住,反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看透,还是给人希望。苏轼乐观主义的东西在《水调歌头》里,《念奴娇》有些泄气了,但辛弃疾最后一句不是泄气,是沉郁顿挫。这得体会啊。我说了不能算,你们要自己去琢磨。

把这些情况都了解了,再回来看《玉华宫》,就知道为什么像宋诗了。开头“溪回松风长”很美,和陶渊明、王维都很像,第二句就露出本相了,“苍鼠窜古瓦”,老鼠就在建筑物明面儿上窜来窜去,败落、荒凉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这不是杜甫成心问,他猛一看,建筑讲究,但现在很荒凉,所以就怀疑,不知是哪朝哪代建造的,他是真的不知道,在绝壁之下何以有这样一个建筑,于是怀疑,而不是明知故问。进屋一看,久无人住,阴森可怕,“阴房鬼火青”,再一听,就不是“溪回松风长”了,而是“坏道哀湍泻”。庙外的溪水流得慢,这里流得比较急,声音听着也是让人“哀”的声音。“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是说周围的环境不错,但“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辛弃疾的词“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从这儿出来。杜甫的议论暗藏在叙述中,即使是美人,现在已经是尘土,更何况还不是真正的美人,是靠涂脂抹粉装扮出来的美人。当年玉华宫中的宫女,侍奉皇帝出来避暑,个个都装扮一新。这里杜甫有批判,朝廷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大量的人力,盖了这样的宫殿,远来避暑,结果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在课堂上讲苏轼的诗,我说不能小瞧《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一位美女比西湖,这样一比,西湖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后来我讲,又深一层。美要看本质,而不是表面,本质美,淡妆好,浓抹也好。因此,我讲《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定是两首一起讲,不能只讲后一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更不能只讲最后两句。第一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有人觉得下雨不好,其实下雨亦佳,这样的佳处只有湖上的水仙王能懂。此诗也是哲理诗。西湖的本质是美的,无论怎样都美。讲东坡的哲理诗,一般不提这首诗,其实也是哲理诗,苏轼学杜甫学到神里去了。宋人的作品确有比唐诗高的地方。“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杜甫这两句很质朴。“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当年的仪仗随从,多么了不起,现在只剩下石马,当初最不起眼的东西却能留存下来。以上种种都是他忧的内容,今昔之感,沧桑之虑,是杜甫最有感触的,“抚事煎百虑”(《羌村》)。

向前走,走不了了,“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杜甫是一个过客,可以参照鲁迅《过客》来读。“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长年,岁数大的人。杜甫说自己参观完玉华宫,还要向前走,不过是玉华宫的过客。其实,大家都是过客,人的一生也是过客,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之人呢?如果能长年,不就可以看见太宗以来的盛衰之变吗?但无人能如此,每个人都只看见历史的一部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念天地之悠悠”,他就会“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人心中有无穷的宇宙,他看到自己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所以他难受,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他的眼前名利,就不会有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这就是杜甫的境界,杜甫看到具体的景象--“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但议论全含在这具体的描写中。杜甫认为贞观之治很伟大,但逐渐转衰,今人王永兴、李锦绣考证,睿宗也是被逼退位,不是禅让。陈寅老的治学方法,用周一良先生的话讲,就是通过很小的事情,看出社会、文化的巨变。杜甫所说的“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你们琢磨琢磨,这里该有多深的意思!《红楼梦》从繁华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变成衰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如果人能活得足够长,就可以见证盛衰的变化,但谁也活不了这么长,看到的只是一个片段,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所以会“泪盈把”。杜甫真正体会到唐朝的兴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同类推荐
  • 现代性的文学叙事

    现代性的文学叙事

    本书首先梳理“现代性”概念的西方语源背景及意义分层,其后以“文革”后三场不同时期的文艺论争为分析案例,考察中同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如何在接受和理解这一西方理念的同日寸,阐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建构自身的现代性话语。韩少功,作为其中一员,以文学创作参与发言。本书将其小说作品置于“文革”后各阶段的主流话语中加以互读,解析文本触及的各种现代性课题及其暗含的主张,通过探究其中的思想成长、立场转移及矛盾裂隙,来凸现其作品对于不同现实语境的特殊意义及价值。
  • 赤都心史——瞿秋白作品精选

    赤都心史——瞿秋白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跨越时空的长廊,思索生命的意义;走进岁月的角落,寻找快乐的源泉。一滴水里有一个海洋,任生命之舟在波光里尽情荡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缔造心灵的海洋;一朵花里有一个春天,任青春之花在春天里肆意绽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营造时光的春天。让广大读者在优美的文章中释放,在醉人的书香中感悟,通过文章点拨和自身领会,感悟人生百态,点亮生命的希望!
  • 岁月觅踪

    岁月觅踪

    全书分我的人生、诗词选录、近期文辑、方志文摘等四个部分,记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履痕和社会变迁:抒发了对亲情故土喝国家发展的情怀:探索和总结了十余年编纂方志的经验。
  • 寂寞深处的风景

    寂寞深处的风景

    西海固永远是一块出产优秀诗人的沃野,这其中的奥秘大概与地气、方言、接受力等诸多现象有关。特别是文化的冲突更容易在一个诗人的笔下产生灵性,更容易在灵魂的层面上叩问自我。
热门推荐
  • 变身之末世重来

    变身之末世重来

    谁能想到,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四年前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大雾)末日重生,被最信任的人背叛的王者,以另一个身份重生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 染指红颜心

    染指红颜心

    帝王家终究是不归路,正如:一入宫门深似海,虽说一代红颜陨落,但;此生得你如此挚爱~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这一世,我带着记忆回到往昔;一切从头来过,你是否还会记得我??这一世,我定要挣脱命运的枷锁,与你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 宝贝,一见倾心

    宝贝,一见倾心

    一个温暖入心的笑,那犹如精灵落入凡间的女子闯进了顾铭轩的心里。“你沈妤凝只能是我的。”就这样霸道冷峻的顾铭轩走进了沈妤凝的心里。两年后的归来沈妤凝明白有些爱是忘不掉抹不去的,既然爱了那就勇敢去爱。两年后再次见到她的那刻顾铭轩就明白有些爱一旦错过就回不去了所以他要把她留在身边。
  • 异世洪荒录

    异世洪荒录

    世界树,有人称它为万物的起源,有人称它为世界灵气的根源,又有只人称它为古老世界所留下来的烙印,种种传说,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只知道它每一百年便会结出一个果实,而那个果实总是千变万化,记载几千年,有旷世神兵,有有绝世神兽,又或者是什么灵丹妙药,遗留世间,引发世间为了夺宝的种种战争。
  • 红流纪事:柳条湖枪声“九一八”事变始末

    红流纪事:柳条湖枪声“九一八”事变始末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葛洪神仙传

    葛洪神仙传

    《神仙传》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汉族志怪小说集。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故事情节复杂,奇特,生动。现在没有此书的白话文版本,我借助网上零碎的资料,尝试对其进行翻译。每天一更,每20张推荐票两更,多写各位读者收藏支持!
  • 星纪之源

    星纪之源

    2080年,由于科技质的飞跃,人类纷纷举族迁涉,太阳系的星球。地球的一切规划轰然倒地!从此星河纪元开始,并规定了新纪元!纪元639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有机甲驾驶员和我一起高呼:“绝地无留,死地则战。凯歌前奏已响,万人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赴水火兮,敢迟留。”灵魂交织,心灵碰撞。
  • 尸兄,请留步

    尸兄,请留步

    买杯奶茶都能遇到鬼,我这运气也真是!什么?想挖我眼珠子泡茶?想吞我魂魄炼小鬼?还想拉老娘陪葬!?呵呵哒,别着急,你们一个一个来,我有尸兄我怕谁!?
  • 残界封神

    残界封神

    世人皆知百绝王体,却不知我以封印只手遮天!众神只知吾得惊世传承,却不知吾乃封印神体!真实并非真理,光明并非正义!命若天定,我便破了这天!以封印众神之力,宣告吾乃众神之神!且看《残界封神》如何封神?
  • 宁波盐业史研究

    宁波盐业史研究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这应该算是一本迟到的小书。记得20世纪80年代跨入高校大门不久,我就在瞢瞢懂懂中对盐业历史产生了某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兴趣,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搜集与其相关的文字资料,截至毕业离校,不经意间手抄笔录外加剪贴的成果累加起来竟然已盈尺余。但说实在的,当初压根儿没想过会就其写出一本小书来。高校毕业后,厕身一所乡村中学数年,教学之余,虽不时将其翻出来看看,梳理一番相关的史实,但那时更多的还只能算是以其来消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