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邓骘传》说:“邓骘被任命为大将军,当时正好遭逢元二之灾,饥荒严重,饿死的人触目可见。在这种形势下,盗贼蜂起,四方的少数民族也乘机反叛、入侵。”章怀太子注释说:“元二即元元,在古书中某字应重复时,就在第一个字下写一个小小的‘二’字,表明这个字应读两遍。后人不懂,于是读作元二,有人解释为阳九,有人附会为百六,实际上都是因为不懂才导致这样的错误。现在岐州的《石敳铭》上,凡是重复的地方都写一个‘二’字,便是明证。”汉碑《杨孟文石门颂》说:“中遭元二,西夷虐残。”《孔耽碑》说:“遭逢元二坎坷,人民相食。”赵明诚的《金石跋》说:“如果读作元元,于文理不通,怀疑当时的确有元二的说法,《后汉书》的注释未必正确。”按:王充的《论衡·恢国篇》说:“当今的皇上继位后,元二之间,恩德遍布四方。三年,零陵长出了灵芝草。四年,甘露降于五县之地。五年,又发现了灵芝。六年,黄龙现形。”这是汉章帝时期的事情。查考《章帝本纪》,可以看出,本纪中所记的从建初三年(78年)以后各年的祥瑞,与王充所记的完全相同。显而易见,所谓的元二,乃是指建初元年和二年。既然说恩德遍布四方,则元二不是指灾祸,也就一目了然、无庸置疑了。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二年,先零、滇羌叛乱,全国许多地方发生地震、大水。邓骘于二年十一月拜大将军,可见所谓的元二,乃是指永初元年、二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汉碑中重复字都用小“二”字,难道只有范晔的《后汉书》一书中如此,而且唯独一处?我的哥哥丞相洪遵曾著《隶释》,对这个问题论述得非常详尽。我编纂国史的时候,撰《钦宗纪赞》,其中有“靖康元二之祸”一句,其根据就在于此。
圣人污
【原文】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译文】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等三人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如果圣人有了污点,他们不至于投其所好,曲意奉承。”赵岐注释说“三人的智慧足以识别圣人。污,下也。指三人虽小污不平,也不至于投其所好,偏心所爱而违心地吹捧别人。”仔细审核其文意,可以肯定“足以识圣人”后为一句号。污,下也,自然是另一句。此处是用“下”字来解释“污”,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苏询竟认为这两句乃是一句话,因此特意写了一篇《三子知圣人污论》,文中说:“三人的智慧无法达到圣人高深幽绝的境界,最多只不过是仅得其下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既然说“孔子比尧、舜更贤,自古以来绝无仅有”,可以说是伟大之极了,然而又说他尚有“污下”,这是怎么回事呢?程颐先生说:“有若等人当然能够知悉孔子之道,假使污下,也必定不会为投其所好而虚美人。”这种说法与赵岐的看法正好相同。大抵汉代人解释经书与诸子著作时,往往省略语气助词,如郑玄解释《毛诗》中的:“奄观铚艾”说:“奄,久也。观,多也。”也就是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来,黄启宗著有《补礼部韵略》一书,在“淹”字下又增添一个“奄”字,并且注释说:“久观也”。他也是错误地把郑玄笺注中的五个字当作一句了。
廿卅卌字
【原文】
今人书二十字为廿,三十字为卅,四十为卌,皆《说文》本字也。廿音入,二十并也。卅音先合反,三十之省便,古文也。卌音先立反,数名,今直以为四十字。案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皆四字一句。《泰山辞》曰:“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颂》曰:“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颂》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东观颂》曰:“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会稽颂》曰:“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此《史记》所载,每称年者,辄五字一句。尝得《泰山辞》石本,乃书为“廿有六年”,想其余皆如是,而太史公误易之,或后人传写之讹耳,其实四字句也。
【译文】
当今人们写二十为“廿”,三十为“卅”,四十为“卌”,实际上这些都是《说文解字》上的本字。廿发人音,是二十合并发音。卅发音为“先合”的反切,是三十合音的省便。卌发音为“册立”的反切,是数字之名,今天就直接写作“四十”两个字。按:秦始皇凡在石头上刻字自我歌功颂德,都是四个字一句。《泰山辞》说:“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颂》说:“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颂》说:“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东观颂》说:“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会稽颂》说:“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这些都是《史记》上所记载的,每说到年份,都是五个字一句。我曾经得到《泰山辞》的石板本,却写作“廿有六年”,推想其余年份的写法也是如此,是司马迁误改为五字,或者是后来传写错讹,其实应该是四个字一句的。
字省文
【原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與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与字云:“赐予也,与舆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
【译文】
当世人写作省略笔划,将“禮”写为“礼”,把“處”写成“处”,把“與”写成“与”,只有奏章及呈文、书册等郑重文本中不敢用,其实这些简化字都是《说文解字》中的本字。许叔重解释“礼”字说:“是古字”。解说“处”字是:“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解释“与”字说:“赐予也,与與意思相同。”如此说来,应当以简写字为正确的写法。
负剑辟口耳
【原文】
《曲礼》记童子事曰:“负剑辟咡诏之。”郑氏注云:“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辟咡诏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欧阳公作其父《泷冈阡表》云:“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正用此义。今庐陵石刻由存,衢州所刊《六一集》,已得其真,或者不晓,遂易剑为抱,可叹也!
【译文】
《曲礼》中记载有关小孩的事说:“负剑辟咡诏之。”郑玄注解说:“负,指将小孩放在背上。剑,指将小孩挟在身旁。辟咡诏之,指歪着头跟小孩说话。”欧阳修为父亲所作的《泷冈阡表》墓碑说“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用的正是“剑”的这个意思。如今庐陵的石刻还在,衢州所刊印的《六一集》说得也很真确。有人不懂,便将“剑”改为“抱”,可叹呀!
国初人至诚
【原文】
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询问,愿往则授之。”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仲舒曰:“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辅臣以闻,上曰:“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以为:“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予谓仲舒尝为二府,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乞转。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译文】
真宗时,谋求并州将帅的人选,真宗对辅政大臣说:“像张齐贤、温仲舒都可以胜任此职,只是因为他们曾经任枢密院长官,或许会坚决推辞,应该先把二人召至中书省询问一下,如果他们愿意前往就予以委任。”等到把二人召至中书省,张齐贤以恐怕被别人进谗言为由来推辞。温仲舒说:“不敢有推辞之言,只是我在尚书之位已经十年了,如果改任我为执政大臣,赐给都部署之职,增添体禄,敢不听命吗?”辅政大臣把他们的话传达给皇上,皇上说:“这是不愿意前往任职,不要勉强他们。”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派遣他的儿子嘉祐到中书门下献书,认为:“朝廷设官,进退必须按照礼节,一但失当,错误派官,罪责在于朝廷决策大臣。我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按照本朝的惯例来说,或者转任给事中,或者侍郎,或者为谏议大夫。惟独我例外,离开官位后没有转升一级,和管理钱谷的俗吏没有差别,执政大臣不说句公道话,众人还怎么信赖你呢?”我认为温仲舒曾经为二府大员,至于自己要求升迁及增加俸禄;王元之乃是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开献书,援引旧例,请求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出于至诚、毫不掩饰虚伪啊!后来的人表面上满嘴豪言壮语,冠冕堂皇,主动避宠辞禄,而暗中却孜孜以求,费尽心机,失去真诚的人太多了,这些都是风俗造成的啊!
史馆玉牒所
【原文】
国朝熙宁以前,秘书省无著作局,故置史馆,设修撰、直馆之职。元丰官制行,有秘书官,则其职归于监少及著作郎佐矣。而绍兴中复置史馆修撰、检讨,是与本省为二也。宗正寺修玉牒官亦然。官制既行,其职归于卿、丞矣。而绍兴中复差侍从为修牒,又以它官兼检讨,是与本寺为二也。然则今有户部,可别置三司,有吏、刑部,可别置审官、审刑院矣。又玉牒旧制,每十年一进,谓甲子岁进书,则甲戌、甲申岁复然。今乃从建隆以来再行补修,每及十年则一进,以故不过三二年辄一行赏,书局僭赏,此最甚焉。
【译文】
本朝熙宁以前,秘书省没有设著作局,所以设置史馆,设修撰、直馆的职位。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后,有秘书官,于是修撰、直史馆的职权就归于秘书监、秘书少监及著作郎、著作佐郎了。而绍兴年间又设置史馆修撰、检讨的职位,这和秘书省两家并存。宗正寺中的修玉牒官也是这样。元丰年间改革官制以后,修玉牒官的职权就归于寺卿、寺丞了。而绍兴年间再次差侍从为修牒官,又以其他官兼任检讨,这和宗正寺又两家并存了。既然这样,那么今天有户部,可以另外设置三司,有吏部、刑部,可以另外设置审官、审刑院。另外,按照玉牒旧制,每十年进献一次玉牒,如果甲子进献玉牒,那么甲戌年、甲申年也都进牒。如今,从建隆年间以来,再次进行修补,每十年进献一次,所以不过三、二年就要行赏一次,秘书局越制滥赏,以此为最甚。
稗沙门
【原文】
《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曰:“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尔时田夫,作如是念,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穟生,尔乃知非。如是沙门,在于众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此喻甚佳,而文士鲜曾引用,聊志于此。
【译文】
《宝积经》中说到那些没有德行的和尚们时,有这么一段话:“譬如麦苗,中生稗麦,形状像麦,不能分别。那时田农会想,这些都是好麦,后来发现穗长出来了,才知不是好麦。正如和尚,在大众之中,好似持戒甚严、行德积善之人。施主见时,认为都是和尚,而那痴人,实非和尚,这就叫做稗沙门。”这个比喻非常好,而文人学士很少有人曾经引用,所以我姑且在此抄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