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8800000011

第11章 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1)

艺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历史地存在着的艺术活动都是人类的内在情感与本真人性的忠实记录,积淀着人们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与领悟。因此,随着艺术历史的不断演进,对于艺术本质的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中,受到不同文化系统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元人的艺术本质观念也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内蕴。杨维桢所言“诗本情性”可以看作是元人对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念。

“诗本性情”:元代艺术观念的缘情本质抒情写意是中国艺术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元人秉承了这一传统,高扬艺术的抒情本质。诗人杨维桢的见解十分明确,他在《剡韶诗序》中直言:“诗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诗也。上而言之,雅诗情纯。风诗情杂;下而言之,屈诗情骚,陶诗情靖,李诗情逸,杜诗情厚;诗之状未有不依情而出也。”立足于抒情写意的艺术本质观念,杨维桢提倡古乐府,认为“古乐府,雅之流,风之派也,情性近也”,而对晚唐律诗的弊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予以严正指斥,“晚唐律之弊极:宋人或本事实,或本道学、禅唱,而情性盖远矣”。在他看来,晚唐律诗的格律限制了诗歌对情性的表征,偏离了抒情的本质,他张扬的是“诗本性情”的艺术本质观念。

刘将孙也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肯定了诗歌抒写情性的审美属性,提出“诗本出于情性”,认为各种体例的诗歌“发乎情性,浅深疏密,各自极其中之所欲言。若必两两相并,若花红柳绿,江山水石,斤斤为格律,此岂复有情性哉”。刘将孙也主张诗歌抒情可以不必拘泥于体例,认为以“律”碍“情”是诗歌创作的大忌,“世人第以平仄对偶为诗,往往如土偶人,耳目非不具,而神明不运”,而主张诗歌应以抒写性情为旨归。

赵文也持相同观点,他将人情推向本体论的高度,强调“人之生也与天地为无穷,其性情亦与天地为无穷”,认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在他看来“古之为诗者率其性情之所欲言”,而后世之诗“工者刻削过当,去情性绝远;疏者则苟简灭裂,虽律诗亦不必留意属对矣”。正因为后世之诗只关注诗歌的格律,而远离了人的本真性情,所以“诗未成而诗之天去矣”。

刘因是元代重要的理学家,他“六岁能诗,七岁属文”,对诗歌艺术有着特别的偏爱。他在尊崇诗歌艺术为六经之首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诗歌吟咏性情、感发意志的审美属性。其《叙学》有言:“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诗》吟咏性情,感发意志,中和之音在意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性情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颂之声,长而不失美刺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可以看出,在刘因的思想观念中,诗歌艺术不仅具有“吟咏性情”的本质特征,更因其能够“吟咏性情”而可以“感发意志”,使人血气顺畅,成就高尚的人格品质。

理学家郝经同样主张诗歌艺术的本质在于歌咏性情、寄寓心志,强调“诗,文之至精者也,所以歌咏性情,以为风雅,故摅写襟素,托物寓怀,有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立足于诗歌艺术对性情的抒写,他特别推崇三代之诗,直言“诗之所以为诗,所以歌咏性情者,只见《三百篇》尔”。吴澄也曾言:“天时物态,世事人情,千变万化,无一或同。感触成诗,所谓自然之籁。”认为诗歌艺术的自然境界即在于模拟千变万化的人情物态。刘埙在与友人论诗时也极力赞扬能够“极论天地根原,生人性情”的诗歌,同样主张“生人性情”是诗歌艺术的根本所在。

揭橥“诗本性情”的艺术本质观念,元人往往于诗歌创作中寄寓了浓厚的情怀,谢升孙在《皇元风雅序》中就曾经指明:“我朝混一海宇,方科举未兴时,天下能言之士,一寄其情性于诗。”可以说,在元人的思想观念中,表征情性,寄寓心志正是诗歌艺术最具本质特征的审美属性。正如敏泽所言:“对于诗歌的审美特征,元人基本上取‘缘情’说,主张以吟咏性情为主。这跟宋诗的重议论才学大异其趣,体现出其师法唐诗的精神。”

对于文人画艺术,元人也强调抒情言志的艺术本质。林木《论文人画》指出:“文人画与其他绘画流派相异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缘情言志特质。”文人画艺术形成于元代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对于文人画艺术寄寓情感、表征心志的本质特性,元代艺术家们也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将文人画艺术的情感本质概括为“绘事寄情”。吴镇就从绘画本质的角度强调“写竹之真,初以墨戏,然陶写性情终胜别用心也”。在吴镇看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情感的波澜起伏就是绘画艺术的存在方式。正所谓“图画书之绪,毫素寄所适”,“心中有个不平事,尽寄纵横竹几枝”。

心中郁结,以画抒泄,倪瓒同样高扬绘画艺术的寄情本质,认为绘画艺术是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所以他强调自己的创作为“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心中的不平、愤懑与忧愁,都通过笔墨的抒写而演化成艺术的表达,于是“绘事寄情”便成了元代画家艺术生命的寄托,正如柯九思所言:“缊真之斋,图画之府,吾存其中,游戏今古。松窗棐几,万钟为轻,聊寓意于物,适有涯之生。”

元代画家在品评作品时,也往往以寄寓情致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彰显了“绘事寄情”的艺术本质观念。《图绘宝鉴》就称“逸品”为“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元代画家大都赋予自己所欣赏的画作以抒情寄意的艺术品性。倪云林赞赏高克恭有言:“房山高尚书以清介绝俗之际,而和光同尘之内,盖千载人也。……其政事文章之余,用以作画,亦以写其胸中磊落者欤?”赵孟頫《题高彦敬画二轴》云:“尚书雅有冰霜操,笔底时时寄此心”,程钜夫《题高彦敬烟岚图》云:“胸中殊磊块,笔底聊复且。”他们都以画中寄寓的高洁情致为指向,盛赞了高克恭的画作,表露主张出抒写情意的艺术本质观念。

题诗于画,赞叹画中所感所寄,元代艺术家们于品评画作的题画诗跋中强调了艺术的抒情本质,元代的文人画在艺术形式上创造了中国绘画诗画结合的完美典范。同时,对于题画诗本身,艺术家们也表露了其中寄寓情致为艺术本质的观念,清人朱彭《竹斋诗集序》曾指出,王冕题画诗就有“抒性灵,感时纪事,以陶写其磊落抑塞之气”的审美功能。

李俊民曾言:“士大夫咏性情,写物状,不托之诗,则托之画,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之心,应之口,可以夺造化,寓高兴也。”诗与画吟咏性情的审美属性正是文人士夫从事诗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诗人杨维桢就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强调了诗与画表达心声的共同特征:“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必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刘因《龟莲图》题诗有言:“龟约莲香上翠盘,四灵长向画里看。题诗记我千年恨,风月无声洛水寒。”明确表达了以画意为契机,题画于诗以抒写主观情致的审美观念。王恽题王晋卿《孤舟横笛图》云:“秋风叶下洞庭波,横吹归时逸兴多。笔底分明诗外意,武昌南岸老人歌”,同样表明了题画诗在画作的感发下,寄寓诗人无限情意的审美特征。

寄寓情志是元人普遍的艺术本质观念,在元人谈论其他艺术门类的言论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对于书法艺术,盛熙明《法书考·笔法》指出:“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认为书法和绘画一样,寄寓着书家的主观情感,笔画的书写亦是内在心境的描摹。对于音乐艺术,杨维桢《送琴生李希敏序》中说:“先生作乐必有以动物而后有协治也。其本在合天下之情,情合而阴阳之和,阴阳之和应天下。其有不治乎?余来吴中始获听泗水杨氏伯振之琴于无言僧舍,余为之三叹不足,至于手舞足蹈。”在杨维桢看来,音乐的魅力正在于节奏旋律的合“天下之情”,这也是音乐艺术最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琴律发微》为元代南丰人陈敏子所作,见于明代蒋克谦所编的《琴书大全》,这是一部论述古琴作曲方法及其相关乐论的艺术学美学著作。书中对于古琴艺术表征情感的审美属性亦有论述,同样指明了“缘辞而寓意于声”是古琴艺术的审美本质,认为汉、晋以来的古琴音乐“或写其境,或见其情,或象其事,所取非一而皆寄之声”。正是因为古琴艺术可以将写境、见情、象事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寄寓其中,所以古琴艺术有着丰富博大的表现力,“与夫物之飞潜动植,人之喜怒哀乐,凡所以发而为声者,洪纤高下,变化无尽,琴皆有之”,盛赞了古琴艺术表现丰富情感的艺术张力。

在元人的思想观念中,戏剧艺术也有着抒写情志的本质特性。正如傅瑾所言:“中国戏剧在本质上说,是一种重在抒情也长于抒情的戏剧。”中国古代的戏剧艺术成熟于元代,元人的戏剧艺术创作即彰显出浓厚的抒情本质,明代胡侍曾言:“盖当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尽其国人为之,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可以看出,元代戏剧正是元人抒写胸臆的艺术载体。

元代戏剧艺术家们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往往借助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范子安《竹叶舟》方知这个朱秀才。”元代的戏剧作品正是艺术家们内心感慨的真情抒写,诚如吴梅所言,元剧“大率假仙佛任侠里巷男女之辞,以抒其磊落不平之气”。

元代的戏剧理论家们在评价戏剧作品的时候,也往往以摹写情性为艺术标准。胡祗遹《赠宋氏序》言:“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所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在他看来,元代戏剧渊源于宋金杂剧、院本,而能够尽显人情物理则是戏剧在元代的新发展。刘祁亦言:“古人歌诗,皆发其心所欲言,使人诵之至有泣下者。今人之诗,惟泥题目、事实、句法,将以新巧取声名,虽得人口称,而动人者绝少,不若俗谣俚曲之见其真情而反能荡人血气也。”同样肯定了元曲艺术虽为俗曲,却能尽显人之真情的本质特性。杨维桢《送陈生彦高序》也以“缘情而发”、感物动人为旨归,赞美了陈彦高的表演:“松陵陈生彦高博学多才,艺尤邃于音律。余尝于三泖水云之区,听其鼓十三弦之操,作商声调,林籁激发,转徴音而鱼龙悲啸,缘情而鼓,欲乐则乐,欲悲则悲,故喜者或坠泪,戚音或起舞,所谓艺之动物者非欲欤?”在表演层面,肯定了戏剧艺术缘情、寄情的本质特征。

元代的戏剧杂著也多缘情而作。朱士凯《录鬼簿后序》有言:“(钟继先)累试于有司,命不克遇,从吏则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故其胸中耿耿者,借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之。”指明了钟嗣成写作《录鬼簿》以抒泄胸中积郁的创作缘由。夏庭芝《青楼集志》也称,“仆闻青楼于方名艳字,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虽详其人,未暇纪录,乃今风尘澒洞,群邑萧条,追念旧游,慌然梦境,于心盖有感焉;因集成编,题曰《青楼集》。”说明了自己因感叹青楼艺伎的才情而为其著书立传。

可以见出,立足于抒写情感的艺术本体观,强调艺术具有张扬情性和表征心致的审美属性,是元代人普遍持有的艺术本质观念。其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也正是在强调“表情言志”和“吟咏情性”的基础上展开自身的理论气质。白巍在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独特性时,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抒情言志的精神性予以深刻肯定:“中国绘画的视觉形式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符号,也不是被简单地承载内容,而本身就是心灵的语言。”可以说,“缘情言志”正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元人秉承了中国古代抒情言志的艺术思想传统。但是,生活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之中,他们赋予了这个观念独特的时代内蕴。抒情言志的艺术本质观虽然并非元人所创,但在元代却有着非常具体的时代内涵。

同类推荐
  • 书风法雨

    书风法雨

    当下书坛浮躁,崇丑尚怪、恶俗吹捧等现象泛滥。本书无意安排一条主线作铺陈式的系统阐述,更关注书法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取向。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求学书之正道,提出了学书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技法义理和书论考据并重,对流行观点的辨析有理有据,指出经典与时弊的区别,庸陋浅滑与典雅萧散的不同,以廓清迷雾,匡正扶危。秉承作者在诸多领域专业写作的一贯风格,博学敏锐,坦言直击,痛快淋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课外雅致生活-建筑设计漫谈

    课外雅致生活-建筑设计漫谈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话说中国——名人名画

    话说中国——名人名画

    中国画传世名画大全,中国古代历代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水墨画,飞禽走兽,白描画高清图文欣赏,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牡丹,国画荷花,国画梅花等名家国画图片鉴赏。
  • 美术中的流光

    美术中的流光

    《美术中的流光》是“艺之趣”系列丛书的一本,图书致力于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欣赏与解读古今中外与艺术有关的一切,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旨在以清浅平易的语言,精美详实的图片,通过著名作品的美学赏析、作品背后的奇妙故事、作者与时代的趣闻轶事等角度,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深邃隽永的艺术之美。在带您巡游艺术长廊的同时,更令您深刻领略艺术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翻开欧洲美术史,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两大神话系统交替出现,并驾齐驱,为历来艺术家所采用,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这册题解式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研究、学习、借鉴和欣赏这类题材作品。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热门推荐
  • 帝都沿线

    帝都沿线

    出入社会真实感受。讲述如何变成自己讨厌的的那种人…………
  • 嫁错郎之奉旨休夫

    嫁错郎之奉旨休夫

    女特务意外穿越,成为被侍妾打死的嫡妻?丈夫帮小三?没关系我不稀罕!婆婆稀罕小三肚子里的孙子,和着一起算计她?行,你们尽管放马过来,一个国家都能掀了还能怕你们?娶夫娶贤,你敢上房揭瓦?老婆我带球就跑!
  • 终极狂兵

    终极狂兵

    七杀凶悍,贪狼枭邪。破军藏锋,一出俱灭!在这个信仰逐渐缺失,黑暗规则不断横行的年代,一个只想低调复仇的神秘男人,一入都市就立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听天委命放任自流?不不,陈子龙选择踏破规则铸就终极兵锋!
  • 心有灵犀梦江山

    心有灵犀梦江山

    【女强、宠文、、爽文、美男超多】她本神族族女,却有灾星之体,极阴之质,带来灭门之祸毁谷之患,世人却皆趋之若鹜,为了得到她,不惜血溅三尺,踏碎一地尸骨!五行之男皆上品,眉眼如画之润下,孤冷怪异之曲直,热血单纯之炎上,妙手神医之从革,神秘鬼魅之稼穑……为让自己体质改变,平了那血雨腥风,求一个世间和平,她必须寻齐五男并与之结合。然,一生一世,只能有一双人,情与义之间,终难平衡。她爱的,只有他,怎去管世间刀光剑影、乱世纷争……
  • 无限愿望

    无限愿望

    被手机炸死的黄穹灵却幸运得到了世界珠和去幻想世界的机会!但是他人的愿望成了他的任务!而且世界珠小得可怜!最惨的是竟然阴差阳错转世成为了喵喵!看他怎样以灵兽之身开始了游玩、进化和收集之旅!看他怎样以最简单的方法来实现他人的愿望!自己的任务!看他怎样收集各个世界的美景、美食、美。
  • 双魂九尾妖狐

    双魂九尾妖狐

    莫名奇妙的穿越,黎丽睁开眼,发现周围全是尸体,一个声音在自己的脑海中呼唤着另外一个名字。灵魂重叠,自己居然穿越回了自己万年前的前世白洛的身体,而白洛居然是一只修行了万年的九尾妖狐,并且身体里居然还有另外一个灵魂。而当记忆重叠,白洛才发现,妖界叛徒凤舞居然伙同魔界新任魔尊为了盗取自己的混元球给自己下了噬心蛊,在月圆之夜中蛊的白洛失去了心智杀死了狐族六百多口生命,还亲手杀死了自己深爱的因犯错而罚下界历劫的天神苏景天。万念俱灰的白洛想以混元球和万年内胆救回所有被杀的生命,但能否如愿。而妖魔神大战终会爆发,这一切又将如何化解。
  • 一品鬼仙

    一品鬼仙

    王爷外室之女,挣扎人世,不得善终。无意踏入仙途,天地人三界均视她为异类。不容于世也罢,以怨为利,以血为食。怎么也得为自己拼出一条生路来。
  • tfboys之夏末花香浅浅幽

    tfboys之夏末花香浅浅幽

    (大大王伊欣的新书哦O(∩_∩)O~)十年苦恋……我爱的人王源;我的帅气学长王俊凯;冰山一样的易烊千玺……我们那么美好的爱恋却逃不过现实的逼迫……一纸婚约,让我们相隔,离开真正爱的人遵从家人设定好的结局……难道我们真的要这样才好么……谁说的青春无悔?说好的十年之约呢?不……我不要……我和你之间,隔着——美梦与现实——夏末将至——花儿将开——你我将共赴一场青春的盛宴申请删除!
  • 凤璪年华之童真女王

    凤璪年华之童真女王

    司徒惜夕看着眼前的男人,毫不犹豫将利刀插入那曾经她躺过的胸膛,“这就是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傅乐还没来得及说一句,就忍受不了疼痛,捂住已经拔出利刀空洞的伤口,倒地暗自悲伤,也在声讨另一个自己,“为什么不对她好一点。”而身为看客的帝后,,瞪着她的大眼,望着在阶梯下的一场好戏,还在回味刚刚的血腥的场景对着司徒惜夕的背影夸奖道,“的确,你比我更有帝皇风范。”“借你吉言,如果哪天我能够甩掉国师的身份,我就会对你不胜感激。”司徒惜夕回也不回了走出世人都羡慕的大殿,自然也不会看到已经死去的傅乐,听到帝后的窃窃私语,“不客气,准确来说,我应该对你感激不已。”
  • 古国风情

    古国风情

    历代不变的绝美容颜意味着什么?她真的具有天女血统吗?仇人以生命许愿的紫水晶将她带入遥远的时空。为回到家乡,她进入了危机重重的沙漠。生命垂危时,她被英俊的比泰多王子所救。王子迷恋失踪的前任埃及王妃,她的心中有未婚夫;两人本来不会有感情交集,但自从她报恩疗伤,擒住杀人魔后,两人之间有了微妙的变化......不想背叛未婚夫,她远走他乡。在埃及金字塔中意外得知她的身世竟然源及数千年前的天界陨落!天女传说,究竟如何......亚述淫君以王子为诱饵,想诱娶她为后?没门!就全身残废好了!埃及、亚述、巴比伦联合进攻比泰多?小意思,看我如何各个击破!女巫拐走了王子?好,我就发动天下之力追捕!。。。。。。在和王子的婚礼上,突然出现一位容貌、身材甚至连手也一样的美少女......本文虽也是穿越文,但与常见的从现代穿越到古代或者类似古代的时空不同,请读者慢慢品味!本文纯属虚构,请精通历史的读者不要太过于计较文中的历史问题。封面是我自己手工画的,画得不好,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