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月宜兆熊批准磁州计板开闸议,令勒石以垂永久,议称正定府知府童华、大名府通判逯选为请定计板开闸之法,以均水利事。窃查滏阳河发源磁州,从前州民独擅其利,既建东西两闸,复于东闸之下建第三闸以束之。每遇三月之后,八月以前三闸尽闭。永年、曲周之民,思沾涓滴而不可得。官吏商民屡祥屡告,因属隔省,莫能控制,经怡亲王奏明,将磁州改归直隶广平府,磁人失其所恃,转而降心相从。嗣户部议准前守张庭勷條奏,定以磁州两闸五日启放,然未定作何启放章程。若令闸板尽启,则建瓴之势,沟浍之水一日可尽。目下既虑偏枯,将来必致争夺。职等亲临相度详加酌议,磁州西闸在西门外二十里,地名槐树村,闸有七洞,每洞下板八块。每块以地亩尺一尺三寸为度,积水至六板,即可分注沟渠,至八块而各田充足矣。请自二月三十日以后,将闸板全下,每月开放六次。放闸之法,水底留板六块,水面去板二块,使本地之沟水长满,而下游之余波不绝。既不遏水以病邻,亦不竭上以溢下,争端可永息也。东闸在城东二十里,地名琉璃镇,闸止一涓,下板十三块。每块以一尺为度,使与西闸同日启放。放闸之法,水底留板九块,水面去板四块,每启闸之时,委官看视水与板平即止,以一启五日为率。其东闸下十五里,地名阎家浅,州人建有第三闸。此处地势极低,拦河收束,水难下灌,应饬拆毁此闸,不许复建。查张廷勷條奏一案,现行各地方官会议,恐磁永官民各执己见,未能均平水利而服众心。职等委南局亲勘确访、集思广益,仿唐臣李泌、明臣汤绍恩、西湖三江两闸计板放水之遗规,酌定成法,实可经久。乞饬祗遵于水利田功大有裨益矣。六月初二日宜兆熊、刘师恕奏言,窃查直隶兴修水利管田,实系惠民大政。臣等屡饬地方官督率士民仰体。
邯郸县水利管理
沙东水利条规
第一条沙东新沟经行路线,在罗城头闸中沟以南,系旧闸各村代表公同指定之地点,呈县备案为永久不易之沟线。第二条罗城头闸旧有南中北三沟,沙东新开之沟命名曰东沟。第三条东沟通河较南沟提高五寸。第四条东沟上、下游分为三段,自滏河东岸至李家口村西小桥系公共新挑,计长十三里,为公干沟。自李家口村西至堤南堡村东北亦系新挑,计长十二里半有奇,为南干沟。自李家口村西小桥至刘家庄村东北系原有沟渠,计长十五里,为旧干沟。第五条公干沟占地一顷五十七亩八分三厘八毫九丝三忽,一律从优价买。所有粮银,除学田地向无粮银不计外,共拨出粮银八两二钱零三厘二毫,如数呈请豁免。南干沟占地一顷十四亩六分九厘四毫七丝四忽,亦系丰价购买。其粮银在未经豁免以前,仍由各地户照旧完纳,旧干沟粮银尚系地户担负。第六条旧年闸座,沙东各村未摊闸费,故每年夏历十一月初五日闭闸时,由东沟所属各村先期备办闸板。第七条东沟所属各村担任修筑罗城头地界之河南岸,其河北岸仍归三旧沟修筑,均得就近用土地户,不得勒索钱文。第八条水手三名,原议每年共津贴京钱四十五吊文,今照旧闸原有地三十五亩有奇,又买地十二亩,均按三股分种,以后永无津贴。堤夫二名每年每名津贴京钱八吊暨秫秸二百个。第九条东沟开放之期,以南沟第一、二坝河水上地时间,满五日后为准。惟历试三年,均系十一月十一日河水入地,故东沟以十六日开放为原则,但迟早得活动之。第十条自十一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八日止,为沙东各村浇灌之期。自正月十九日起,至二月初一日止,为中堡、大北堡、罗城头灌溉之期。第十一条公干沟凡每年修浚,一切经费均由公按地出钱、出夫,灌溉时按地分期,沿沟一带桥梁,为县有公共之建筑物,应归附近各村庄永远保护。第十二条东沟两岸,除岸外另买之顺畛地,由沙东自行栽树外,其各地户有必须栽树、保护堤坝之义务,但树株成材后利归地户,只准剪伐,不许翻根决底,以免妨害水埝下游,旧干沟无论横顺,畛树株之利均归地户。第十三条沟渠为地方水利,无论何人不得阻挠破坏,如有决堤放水或塞口断流,应按刑律科罪。其报者损害桥梁、偷伐堤树者,亦各照章从重罚办,并责令加工修筑、加倍补裁。凡警团、村董、水手、堤夫及诸色人等,有能破获前项案犯送官审实后,即在罚款内提五成充赏,容隐不报者连坐,似此明定赏罚,使大众知所警戒守望,各有责成,庶几杜绝弊端,永资利赖。第十四条以上各条沙东、沙西双方条件,其沙东各村相互之关系,另有详细规定,于西张策国民小学前刊石记载之。柳林闸在城东三里,近柳林村,跨滏河,明万历中建《畿辅通志》,灌田二十五村,共地三百八十七顷六十亩(中柳林二顷四十亩、东柳林一顷二十亩、南程庄十四顷四十亩、北陈庄十四顷四十亩、南苏曹三顷六十亩、北苏曹十四顷四十亩、西耒马三十八顷四十亩、东耒马四十六顷八十亩、冯村二十五顷二十亩、蒹葭三顷六十亩、爆台寺十二顷、西填池四顷八十亩、东填池四顷八十亩、南屯头十六顷八十亩、北屯头四十二顷、常家庄十四顷四十亩、西上璧十四顷四十亩、东上璧十八顷、东胡村十顷零八十亩、西胡村十四顷四十亩、东三家村二十七顷六十亩、西三家村二十四顷、燕庄七顷二十亩、鸭池八顷四十亩、唐屯三顷六十亩)。
苏里闸在城东北二十里,苏里村,跨滏河,清顺治初建,《畿辅通志》灌田十五村,共地三百二十四顷(苏里村五十四顷、袁家庄三十八顷、鸭池四十顷、贾村二十顷、招贤十一顷、七方十二顷、皮条屯二十顷、东赵垒十八顷、西赵垒二十顷、刘固四顷、卢英堡二十顷、贵龙岗十一顷、王化堡三十四顷、冯村十二顷、刘二庄十顷)。
沁河堤在县西北,明正德年间,知府华津、知县韩骃筑改挑沁河,避城而北,障以长堤,高、厚各三丈,沿堤植柳。
欧阳堤在县西,明万历中知县欧阳调律筑,以防沁水。清雍正中知县郑方坤重修。
赵垒堤在县东北,长七、八里,障西山之水以入滏河,今废。
明邑令张第、赵垒堤不应筑,议赵垒原无堤,堤之筑起自嘉靖三十二年。盖因本府城西有胡贾等村俱秧稻,地实与邯之赵垒村接境。秋水暴至,水自西山来者,由赵垒而东,则胡贾等村之稻不能全收。遂有永年民齐龙、张深等告于赵垒筑堤一道,彼时在位未能深察,遽从其请,由是赵垒诸村竟为鱼鳖之区矣,幸堤旋溃决,水得疏通获免昏垫,遂有永民复筑修事。闻本府贺公亲行查看,得知其不可竟罢之。贺公去后,复有唱修堤之说者。本府又委成安、肥乡、邯郸三县并永年薛主簿公同踏勘时,左右居民相聚者千余人俱称,修堤不便事亦中止。永民见此计不行,别出一议,谓不修害及府城以为词,则本府修堤之意不坚,多官之议不止。不知赵垒去府城盖四十余里,来水即有泛涨,一入旷野即四散平流,岂能侵悬远之城哉。且赵垒之堤一筑,即逼水南行入于滏阳。滏阳河身有限,安能受此无穷之水,所以贾葛口四岁而三决,修筑之费不赀,则赵垒筑堤之害晓然也。
鄢米堤在县东十里,鄢米二口与肥乡接界。
汉坝在县东十里,鄢米口北一里,飞沙堆,漳水自南来者,阻塞不通。明万历中,尝议决汉坝,而东达曲周苏胡寨入滏后,漳徙遂止。(以上闸堤)井泉灌溉之利与川渎同功,是以管子有抒井之谟,汉家重拮槔之制。吾邯处大河以北,每苦旱干而民间农业知识极形幼稚于凿井灌田之利,素不讲求一遇亢旱辄至束手无策,良可浩叹。民国十年,豫北袁公述之,慨解义囊捐洋五千元贷付邯郸农民,作为凿井费用,以资提倡详定章程,另各贷款之户,应于后之次年偿还原本五分之一,分五年还清。按抽签法轮流贷付,依号数之,先后递推办理。但由贷款所凿之井,定名为袁公救荒井,以示纪念。民国十二年,大名镇守使孙公禹行由罚款项下拨三千元,归邯郸凿井费用,一切办法与袁公井无异。惟定名为邯郸救荒井,名称上微有不同耳。近数年来,乡间农民咸知井泉之益,邑内除西区少数罔地不宜凿井外,其余各区不贷借井款,自行凿井者日益增多。兹据调查所得中区约七百余眼,东区约六百余眼,南区约九百余眼,西区约四百余眼,北区约六百余眼,将见数十年后井泉之发达,当必十倍于今日,所谓利田畴而济民生,袁、孙二公之造福地方,其功岂浅鲜哉。(以上井泉)《广平府志》所载水利管理状况。
水利略上渠闸、闸规
汉安帝元初二年二月辛酉,诏赵国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
唐咸亨四年,李仁绰开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水以灌田。《唐书·地理志》
宋天圣四年,王言相魏磁洺之田竝漳水者斥卤不可耕,请河北槽规度。《玉海》
元中统三年,世祖召见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四言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世祖钦赏授提举诸路河渠。《元史·列传》
三年八月,河渠司王允中请开邢、洺等处漳、滏、澧河达泉以溉民田,(案《寰宇记》龙罔县有达活水,当即此)从之。《元史·本纪》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民食用多作疾,请疏涤旧渠,置坝牐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元史·河渠志》
明成化间,李进知广平府于城东南滏河堤畔,建闸二座,东西开渠一道,南北开副渠六道,引水灌田。《畿辅水利议》
嘉靖中,高汝行知广平府于滏阳所经建惠民闸,以资灌溉。沿河州县,民皆富饶,秔稻之盛,甲于他郡。《畿辅水利丛书》
万历三十年,保定巡抚汪应蛟言滏水可溉襄国,宜设坝、建闸、通渠、筑堤,高者自灌,下则车汲,用南方水田法报可。《永年旧志》
国朝雍正四年,设水利营田四局,京南一局兼正定、顺德、广平三郡之地。西带重峦。源泉竝注,而交流毕会于大泊,所谓形如聚扇,而滹、滏二河为之外干也,民于其间雍流艺稻,无烦导课,而建闸筑岸具有条理,广、顺之间增田至三万八千七百三十八亩有奇。《水利营田图说》
渠闸
永年县
惠民闸在城西南十里阎村,明嘉靖九年,知府高汝行建。县旧志西南各闸此最先建。万历十六年知府蒋以忠、知县张可久重修。
阜民闸在城西南八里田家堡,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瞿晟建。万历七年,知县马翰如重修。
润民闸在城西南十一里王家庄,明万历十六年,知府蒋以忠建。
济民闸在城西南十三里西阎村,嘉靖四十一年,知府柳希玭、推官杨沛建。《建闸碑记》邑人杜秉彝记略云:岁己未旱,庚申大旱,生民转徙奔命。石南杨公时、司理广平议狱缓刑,冀答天意,循行阡陌,见滏水东北筑大堤。堤下碱卤不毛地以万计,集父老曰:“水之利大,闸之惠溥,是可开以济。”若父老曰:“惟命。”遂请于巡抚近淮董公、巡按毅齐杨公、兵备见吾陈公皆报,可捐俸五十金助费适郡。伯釜山柳公以代至出粟六百斛以给不逮命,阴阳官杜秉伦相地度址,礲石鸠工,庶民子来河隈建闸。表曰:济民堤口重建,以防不虞,渠开自西阎村,由马道固营达大小张村十余里,沟分四十有六,灌田九千六百九十亩有奇,工肇于是年之夏四月,未阅月而告成,中垦荒田二百四十亩以赡两学,二十亩以赡社学,二十亩以赡义塚,立老人总甲以时启闭,勤牛耕督,农莳碱卤悉化一望秧苗,见者谓为小江南。转徙如宋大柱、王佐辈因而复业者,百余家。仍于右路浚大沟,直抵洺河,越四十里以泄余水,生民不觉其为劳,亦不知其有魃之灾矣。君子曰:自用者忌有我者葸葸,则畏惴而不敢忌,则激亢而不乐人,为是举也。石南敢为釜山乐人,为于爱民之仁,见和衷之义故记之。
案通志、旧志、县志,皆以王家庄为济民闸,西阎村为润民闸,今据碑记改正。
广济闸在城西南十三里西阎村,济民闸东百余步,明崇祯十四年,知县郝建。通志参碑记。邑人申佳允记略云:成化二十年,郡伯李公倣西门豹遗意始创利民闸。城南攸赖嘉靖间高公斟酌水利,由大慈村凿堤、砌石、引水、灌护驾等村分浚沟洫,教民秧稻,万姓便之。后来建闸六道,李公实开始焉。七闸之一曰济民,地界西阎村堤上,创于嘉靖四十一年之秋,盖倡自司理石南杨公云,至乙丑之秋,再修之。则适菴李公襄厥事耳,崇祯十三年,岁大饥,西阎村堤居民李联芳,拟于济民闸之东百步许,另议建辟一闸。乃于三月初九,请启堤土,红币金钱重加奖犒,众心咸奋,按亩趋工,杵声震野,风雨弗辍。抵四月八日告竣,锡嘉名曰广济。落成之日,土人索余一言,载诸贞珉故记之。
案以上五闸,分灌十三村稻田,每年供办县署米差一次。《永年新志》只载明代创建姓氏。本朝二百余年,岂无修葺?略而不载者,或以闸座朽坏,民间自行整理,官署无案可稽也。
善惠闸在城西南十三里马道固,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朱泰建。《旧志》
便民闸在城西南十五里大慈村,万历十五年知府蒋以忠建。同上广仁闸在城西南二十里贾葛村,万历四十二年知府张和中建。同上案以上三闸所溉之田,屡被洺水淤塞,地势高峻不能浇灌。乾隆元年改为旱田,惟二、八月浇灌麦苗用。
水启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