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58700000005

第5章 器用类工艺(2)

《考工记》中提出的“金有六齐”就是青铜器的六种原料配比标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铸造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比例的明确记载。青铜器具有熔点低、硬度高等优点,不同用途的器物,所用的“齐”(通“剂”,即配比)是不同的。例如“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斧斤之齐”,这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样就使钟鼎具有辉煌的色泽,而斧斤具有了坚韧的特性。

商代后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生产中心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商代前期青铜器的装饰比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后期装饰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具有繁缛、富丽、神秘的风格。商代青铜器纹饰多流行想象的神话性动物纹,具有神秘、庄严的气氛。这与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识以及商代青铜器主要作为祭祀用有关。主要纹样是饕餮纹,其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以竖直的鼻梁作为中线,形成对称的构图,多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

商代多铸作大型器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器。鼎身两侧以兽面纹和夔纹装饰边缘,中间朴素无纹,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整个鼎形制浑厚雄伟,庄重瑰丽,人站在它面前,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受到某种震撼,它的形象往往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出现。由于鼎体大厚重,必须采用鼎足朝上的浇铸方法,中空的鼎耳是接铸的。浇铸这个大鼎至少需要一二百工匠密切配合,同时操作,再加上运输、烧炭等,需要组织人员二三百人。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工艺的规模之大、水平之高。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应用失去了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具发展,重视钟鸣鼎食的组合,以实用为主的小型器物越来越受到欢迎。原有的器形也进一步加强了实用功能,例如春秋晚期的鼎,盖上的三个环耳使盖翻过来时仍可当作盘使用。其装饰题材的神秘气氛逐步淡化,传统的动物图案逐渐抽象化,演变为几何纹样,并新增了宴乐、射猎、战争等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以龙为耳,以兽为足,盖上有两层向外张开的莲瓣,莲瓣中有一立鹤展翅欲飞,开创了清新瑰丽的时代新风格。战国时期中山国(今河北省中南部)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以树干为灯杆,设置十五个灯盏,一群形态各异的猴子穿插于树干间,甚是生动可爱。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不仅创造出分铸和失蜡法,而且采用了焊接、镶嵌等新技术、新工艺,使青铜器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战国后期锐利铁器的使用使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发展为划纹,线条细如发丝。利用金银错(或称“错金银”)工艺,可在阴纹上镶嵌红铜、金银丝或金银片,组成各种纤细华美的图案。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战壶,是金银错工艺的代表作品。此壶以带状分割的方法表现采桑、射击、狩猎、宴饮、奏乐、歌舞、攻防战等不同场景,以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分割每层图案,使整个构图既变化又统一。战国以后,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陶瓷工艺的提高、漆器的开始兴起,青铜器逐渐退出中国传统工艺的主流舞台。

虽然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但是铜镜作为一个独特的青铜工艺品种,继续发展了数百年。铜镜用于梳妆照面,之后又被借以照妖辟邪,其工艺发展经历了几次较为兴盛的时期。例如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唐代还形成了以铜镜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据《唐书·礼乐志》记载,盛唐时期定八月初五玄宗的生日为“千秋节”,群臣献甘露寿酒,并以铜镜作为祝寿或互赠的礼物。这种社会风尚促进了铜镜的发展,唐镜形成了装饰精美、丰富多彩的独特风格,其装饰纹样包含了四神纹、十二生肖纹、瑞兽纹、花鸟纹、人物纹、八卦纹等多种,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以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铜马群中的马踏飞燕为代表,汉代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青铜雕塑品。马踏飞燕表现了一匹骏马抬头扬尾,三足腾空,以全身之力用右后腿踏着飞燕飞奔的情形,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汉代铜灯式样甚多,制作精美,而且合乎科学原理。最著名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长信宫灯,优美的跪坐仕女,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将油烟吸入体内,圆形的灯体有两块瓦状的灯罩,可以随意调节灯光的方向。其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巧,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

漆器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在中国,漆之为用历史悠久。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

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战国时期,设有专官对漆器生产进行管理。《史记》记载庄子(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说明庄子曾任管理漆园的官职。汉代的漆器生产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当时的漆器生产组织严谨,分工很细。1932年,朝鲜乐浪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分工、工官等。各工种各司其职,如素工制作漆胎灰底,髹工涂漆,画工彩绘,上工在漆器口缘上铜扣,清工最后修饰,漆工专门制漆,供工供应材料等。

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到了后期,器胎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有轻便的木片卷粘胎、多变的夹纻(今称脱胎,由漆灰制成,再用麻布裱糊表面)和坚韧轻便的皮胎(由牛皮制作,多制成漆盾)。战国漆器的制造以楚国为中心,主要出土地点在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红两色,以黑地红纹为多,对比明快,既朴素又华美。装饰纹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车马、舞蹈、狩猎等社会题材,具有清新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以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为中心。湖南长沙出土的高57厘米的云纹漆钟和直径536厘米的云龙纹漆盘是当时大型且轻便漆器的代表,体现了漆工艺的技术进步。汉代漆工艺中还出现了成套器皿,例如多子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一个大盒能巧妙地容纳许多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小盒,既节省了空间,又非常实用。当时盛行的装饰纹样有云气纹和动物纹,具有色彩丰富、线条奔放、勾勒交错、气韵生动的特色。

彩漆绘棺东汉以后,漆器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金银平脱工艺是漆器中的著名品种,它用金银薄片刻成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加以研磨,显出金银花纹,最后推光而成。这种工艺虽然精细费工、材料昂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交相辉映,十分精致。《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等古籍中都记载了唐玄宗、杨贵妃赐给节度使安禄山各种平脱漆器之事。宋代首创戗金工艺,在漆面雕刻出花纹,上漆后再填以金粉。宋代漆器不仅有官方生产,民间制作也很普遍,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见北宋开封的漆店。

元代漆器元明清时期掀起了漆器制造的又一高潮,官方、民间漆器生产并存且共同发展。元代,雕漆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堆漆肥厚并采用藏锋的刀法,刻出的花纹丰硕圆润。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一系列技艺卓越的制漆名家如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明清两代的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由实用转向装饰领域,形成了包括罩漆、描金、雕填等在内的14大类、近400个品种,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说”的程度。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开设了为宫廷服务的制漆机构“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管理工艺事务,所出雕漆、填漆两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民间漆器的生产也很普遍,并出现了许多著名制漆艺人,如苏州的金漆能手蒋回回、去日本学习“倭漆”的杨埙、扬州擅长百宝嵌的周翥等。此外,明代还产生了中国现存古代惟一的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此书为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所著,总结叙述了制漆方法、原料、工具、色漆的配制、装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漆工艺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的漆器在明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品种的制作中心和地方特色,例如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等。清代漆器还对欧洲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18世纪英国著名家具工艺家汤姆·齐平特(Tom Chippendale)曾参考中国漆家具进行设计,并采用上好的福建漆,饰以龙、花草、佛像、塔等纹样,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盛行一时,因而开创了所谓的“齐平特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品种,漆工艺先传往东亚、东南亚,继而由西欧传到北美,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类推荐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性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特别是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球化进程中,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严重冲击,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受到严峻考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成为世界范围的一门“显学”。
  •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品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爱茶的人,内心都不会太浮躁,当你推开茶馆的门,你就开始了修炼。从古今茶人到名茶轶闻,从茶馆风貌到人生百态,本书是茶友了解茶文化的绝佳读本。
  • 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分国记事的历史名才。该书以诸侯国为单位叙述史实,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西征犬戎,终于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卿智伯被韩、赵、魏联合所灭,前后共五百三十八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二十一篇。《国语》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关于《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左丘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三国时吴国的韦昭在《国语解叙》中也认为《国语》是左丘明所作,与《左传》是姊妹篇。《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议论精辟、独具史识的国别史。它通过对话的形式阐发政治、军事、外交、经济、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中华歇后语(第四卷)

    中华歇后语(第四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热门推荐
  • 绯色传奇

    绯色传奇

    身背桃花劫的少年,在神秘天书的指引下,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爱恨情仇,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江湖画卷。
  • 鲁迅经典文集

    鲁迅经典文集

    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有这样一段字:“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玄武变

    玄武变

    登徒子叶凡重生异界,原以为能称霸一方,却不料被众多美女纠缠,让他日夜无暇他顾,累得腰酸背痛……好在家传秘籍,总算搞定难缠美女,从此拉兄弟,建势力,收妹子,夺极权!九州高手,无不一一拜服;四海神魔,甘愿俯首称臣!且看重生小子如何荡平异世,百战称王!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音乐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音乐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缠人的小叫化

    缠人的小叫化

    天意弄人,这世间总有太多不遂人愿之事,六岁的杨芹本是堂堂清心宫少主,受父母宠爱,万人尊崇,却在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幸得姑姑相救逃离险境,从此亡命深山。豆蔻之年,本是出于怜悯搭救一叫花子,岂知这叫花子居然缠上了她,还扬言非要娶她为妻不可。哎!这真是……
  • 风云江山:琴逆天下

    风云江山:琴逆天下

    原名《寂庭双楼记》。寂庭王朝,武林动荡,北有未水,南有末魂,两楼相争,血漫山河。他们本是未水楼里青梅竹马,天造地设的一对。奈何他被逐,她被困。她与父为敌,强忍病痛,苦等五年,却换来一句兄妹情深。当他爱上敌对势力——末魂楼的二小姐,她又当何去何从?与之为敌?或是助他获得幸福?再或是毅然放手怜惜眼前人?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且看她如何抉择。本文节奏快,每日必更,更文时间改为每天早上11点,欢迎跳坑,欢迎收藏~~~
  • 遇狼星

    遇狼星

    一遇天狼误终生,忘穿旧年又重天。【全新玄幻】【无限重生】遇她那天,天狼星遥悬瀚海星辰,与她同辉。一步步,一句句夙念涌在那夜星空。本该魔族长子的他,是唯一铸魔希望。原来动错了不该动的心,爱错了不该爱的人。莫名的重逢,为情铸天命,阻魔意,即便错,也甘愿一错再错,国内第一虐心玄幻小说,重磅袭来,不容错过。
  • 我主轮回

    我主轮回

    穿越了,是跟女娲……一到轮回位面,就撞到了一个女人,还招来追杀,逃跑间却是闯入禁地,被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穿了琵琶骨……
  • 异界之黑暗大法师

    异界之黑暗大法师

    “美女,请留步……哦,不对,是请先离开。”
  • 不黎传

    不黎传

    扑朔迷离的身世,波澜壮阔的浪潮,一次次的不屈,是在磨炼百折不挠的意志?一次次的追寻,是在证明心中的答案?逆着时间反溯,得到了永恒的失落大陆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