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60500000012

第12章 交游篇 转益多师是汝师:民国交游(12)

聂绀弩小时候就常挨母亲的打:“母亲打我的时候,从来不哑打。一面打,一面一定骂:‘砍头的!’‘杀脑壳的!’‘充军的!’‘短阳寿的!’母亲虽不能说是大家闺秀,却也不出身于什么低微的人家,不知为什么知道那么多的骂人的话。现在我在编一个报屁股,接到的文章,常有骂人的。……拿笔写文章的人,想不到竟如此专制,蛮横。然而也未足怪,也许他们也有一个像我的母亲一样的母亲,他们实在比我还要像我的母亲的儿子。其次,母亲打我的时候,从来不许我的脚手动一下。她有一句术语,叫做:‘动哪里打哪里。’儿子也很难喂得像绵羊,动一下,跳一下,一面固然是心里受了许多冤屈,无可申诉;一面也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的反应,但这却多费了母亲的许多力,也使父母的遗体多吃了许多苦。”

长大后,聂绀弩对幼年的挨打耿耿于怀:“母亲在我做了官的时候还称功说:‘不打不成人,打了成官人,要不是我从前打你,你怎会有今天?’为了证明她的话之不正确,我有时真想自暴自弃一点才好。”

幼年的挨打经历,使聂绀弩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偏见:“无论为了什么,打孩子,总是不应该的,而错误总是在大人一边。”由此他对天下母亲们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怎样做母亲呢?让别人去讲大道理吧,我却只有两个字:不打。”

陈之藩小时候也常挨打。暑假一到,父亲总让他背唐诗。背不出来,父亲就怒目而视,甚至拳脚交加。

一天晚上,全家在院子里乘凉,祖母讲了一个东北人熊的故事。

祖母说,东北的人熊,是常常站着走路的。头发盖着眼睛,像个没有理发的脏人。祖母说,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熊白天总是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它们一尝之下,是甜的,便断定是蜜,却舍得不吃。然后它们回“家”把自己的小熊一个一个的运了来,让小熊吃,小熊吃饱了蜜,大熊也好像吃饱了似的,然后再把一堆小熊运回家去。

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出张望,保卫着小熊。

东北的农夫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着小熊来时,小熊尝到粪,即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它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就急起来,把小熊拍死、扯烂。等到大熊把小熊一个个的扯烂以后,它自己一尝,原来并不是蜜。于是大熊重新坐下来,把自己扯烂了的孩子尸骨往一处堆砌,它或者以为重新砌到一起,小熊还会活的。这时候,你会听到大熊的哭声。这个故事拯救了陈之藩的童年:“父亲听完了这个熊的故事并没有说什么。但以后,我再没有因背不出唐诗而挨打。”

塞来的《儿童时期之研究》指出一个虽比比皆是却为人忽略的现象:成人常常不理解孩童的心理: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小形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现在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

周作人说:“这是我们从儿童学所得来的一点常识,假如要说救救孩子,大概都应以此为出发点的。”

正因为不理解儿童心理,成人对儿童的训诫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尝见教师,以儿童争斗,痛加训责,令其反省,自知悔悟,儿童因恐叱责,勉从师训,谢过而罢。但此仅在表面,实则心方自谓:先生见责,乃由憎我,不公孰甚?且其为此,当由偏听敌手之告诉,今当乘隙复痛惩之,以报此恨。因此唆使同伴,或自出面,益与敌手为难。然则昔逢教师谴责,所流之泪,非悔悟之泪,乃恐惧与怨恨之泪;而教师之训诫非徒无功,且益激之使进于恶而已。其故盖由教师对于儿童争斗,不调查其原因结果,不体会其心理道德,妄以成人之理性为标准促其反省,有以致之也。”

那么,成人理解儿童为何那么难呢?周作人在《感慨》一文中给出了答案:

“对于儿童的理解,却很难了,因为理解是极难的难事,我们以前轻易的说理解,其实自己未曾能够理解过一个人。人类学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儿童研究的书,世界上也已出了不少,研究的对象的儿童又随处都是,而且——各人都亲自经过了儿童时期,照理论上讲来,应该不难理解了。实际上却不如此,想起来真是奇怪,几乎近于神秘。难道理解竟是不可能的么?我突然的想到中国常见的一种木牌,上面刻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五者地位不同,其为权威则一,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也是专制政治的缩影;专制与理解,怎能并立呢!”

如果我们耐心倾听孩童的心声,细心体察孩童的心理,悉心保护孩童的天性,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理解孩童,那么接下来的“望子成龙”就并非难事了:

“大抵教育儿童本来不是什么难事,只如种植一样,先明白了植物共通的性质,随后又依了各种特别的性质,加以培养,自然能够长发起来。”

王筠《教童子法》云:“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王侃《江州笔谈》云:“教小儿,不欲通晓其言而唯责以背诵,虽能上口,其究何用。况开悟自能记忆,一言一事多年不忘,传语于人莫不了了,是岂再三诵习而后能者耶。”

很多学生,读私塾读不下去,就是因为塾师总是摇头晃脑地诵书而从不给学生讲书。一些少年英才,就这么给活生生糟蹋了。

当年,胡适在家乡读私塾时,很多同学都无法忍受枯燥的背书而纷纷逃学。胡适没有逃学,因为塾师给他开小灶,为他讲书。这要归功于胡适的母亲。这位年轻的母亲,给塾师高额的“束脩”,要求老师一定给胡适讲书。胡适因此过早地从书中获得乐趣。对同伴的逃学,他就大惑不解了。

人到中年后,他才醒悟:当年老师的“讲书”,对他弥足珍贵。此事,胡适在“自述”中有详细的说明: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赖学;……。他们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打的更利害。越打的利害,他们越要逃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念的几本书虽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可懂的话。我最喜欢朱子《小学》里的记述古人行事的部分,因为那些部分最容易懂得,所以比较最有趣味。 同学之中有念《幼学琼林》的,我常常帮他们的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这些书看;他们念大字,我却最爱看《幼学琼林》的小注,因为注文中有许多神话和故事,比《四书》、《五经》有趣味多了。”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胡适明白,母亲增加学金给他带来的大恩惠。那天,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塾师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塾师交她的儿子带回家去。一会儿,塾师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忽然过来问胡适:“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这位同学只比胡适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胡适才明白自己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线,胡适母亲却送十块线。

提起幼年读私塾的经历,胡适大为感慨:“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

1943年,周作人写了篇《记杜逢辰君的事》。

杜逢辰是周作人的一个学生,因贫病交加,想自杀,后经周作人劝说,“杜君就改变了态度,肯吃药喝粥了”,那么,周作人是怎么劝这个学生的呢?周作人的话大意如下:“你个人痛苦,欲求脱离,这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现在你身子不是个人的了,假如父母妻子他们不愿你离去,你还须体谅他们的意思,虽然这于你个人是一个痛苦,暂为他们而留住。”周作人这几句话“本极寻常”,却“不意打动杜君自己的不忍之心,乃转过念来,愿以个人的苦痛去抵消家属的悲哀”,于是,周作人对杜逢辰大加赞赏:“我想起几句成语,日常的悲剧,平凡的伟大,杜君的事正当得起这名称。”

在文中,周作人说:“我平常最怕说不负责的话,假如自己估量不能做的事,即使听去十分漂亮,也不敢轻易主张叫人家去做。这回因受托劝解,搜索枯肠凑上这一节去,却意外的发生效力,得到严重的结果,对于杜君我感觉负着一种责任。但是考索思虑,过了十年之后,我却得到了慰解,因为觉得我不曾欺骗杜君,因为我劝他那么做,在他的场合固是难能可贵,在别人也并不是没有。一个人过了中年,人生苦甜大略尝过,这以后如不是老成转为少年,重复想纳妾再做人家,他的生活大概渐倾于为人的,为儿孙作马牛的是最下的一等,事实上却不能不认他也是这一部类,其上者则为学问为艺文为政治,他们随时能把生命放得下,本来也乐得安息,但是一直忍受着孜孜矻矻的做下去,牺牲一己以利他人,这该当称为圣贤事业了。杜君以青年而能有此精神,很可令人佩服,而我则因有劝说的关系,很感到一种鞭策,太史公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周作人劝学生的那几句话,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因为周作人也有“为儿孙作马牛”的想法,他的“落水”也有为家人着想的原因。

北京沦陷后,胡适曾写信劝胡适南下,周作人以家累重为由婉拒了胡适的好意,在给香港友人鲍耀明的信里,他谈到了这件事:

“适之的诗(稿已不存)系劝我南行,其意甚可感,但我因家庭关系实在无意摆脱,「有母亲,鲁迅的故妻,兄弟的故妻及三个小孩均在京,我自己一家大小四人,我女儿和她的两个小孩,以上均住在我处」,故只能苦住下去。”

当然,家累重不是当汉奸的理由;但周作人所说也是实情。周作人上面这番话确有些“英雄气短”,但他的“儿女情长”也有其可贵之处。

周作人在香港友人鲍耀明信中,多次为家人的事请对方帮忙。

1961年9月1日,周作人在给鲍耀明信里,请对方为儿子周丰一购买淡巴菰及香烟嘴一个。还向鲍耀明介绍了儿子:“小儿丰一北大卒业,现在北京图书馆任事,今年也已有五十岁了。”

尽管周作人知道吸烟有害,但仍在友人面前为儿子开脱:“烟草外别无他好”“唯童痴喜食淡巴菰”。

年近八旬的老人,为了五十岁“小儿”的烟草嗜好,不惜向远方友人开口求助,足见其对“小儿”的怜爱。

1962年3月3日,周作人“因循最小的孙儿(今年满四岁)之请”,请鲍耀明“费神赐寄克宁奶粉一磅,角砂糖两磅”。

在给鲍耀明信里,周作人还曾为内人求购膏药、炼乳,为妻妹求购安眠药、梅干菜,为在大学读书的孙女求购英文字典,为自修日语的外孙求购日华辞典,为学兽医的外孙求购奥林匹克方面的邮票(集邮用)等。

儿子的烟嘴,孙子的奶粉,外孙的邮票,这些在大丈夫眼里,乃琐屑之事。然而,细微之处见精神。越是在这些琐屑之处越是显出一个人的慈爱之心。

当时,周作人有个外孙女即将大学毕业,由于女婿病逝,周作人主动承担了外孙女的膳宿费用,但他手头也紧,只得给香港友人写信请求预知稿费。当收到香港方面寄来的港币时,周作人长松了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说:

“港友的港币已蒙其慨然寄与,因此外孙女之毕业前所要膳费五六月份已有着落,即为转寄去了,至于以后尚差一个月,则容再理会耳。”

周作人儿媳张菼芳患颔下淋巴腺肿,需服用雷米芳,内地买不到。周作人只能致信鲍耀明寻求帮助。

妻妹的失眠,儿子的烟瘾,儿媳的药,孙子的奶粉,乃至外孙女的生活费,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八旬老人的关心之列,为了这些开支,周作人译书、写稿、变卖物品,总算把这个家累甚重的大家给撑了起来。说周作人“为儿孙作马牛”,确不为过。

文革爆发后,周作人被红卫兵勒令只能睡在洗澡间。时值盛夏,成群的毒蚊子将老人咬得体无完肤。儿子周丰一已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儿媳张菼芳于心不忍,硬着头皮找红卫兵求情,才把老人从洗澡间挪进小厨房。周作人牙齿不好,每天只能喝玉米糊,儿媳就买了一些松软的糕点,趁红卫兵不注意,偷偷溜进小厨房,塞给周作人。天气好时,张菼芳还会馋老人在外面晒晒太阳;天冷了,她还给公公装了炉子,并用旧报纸把窗户缝堵住。没有儿媳的悉心照看,周作人哪里能熬过1966年的严冬。

同类推荐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典散文中的万物生灵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典散文中的万物生灵

    银杏、白杨礼赞、秃的梧桐、两株树、爱竹、梧桐树、杨柳、那树、说树、仙人掌、榕树的美髯……郭沫若、矛盾、周作人、丰子恺、汪曾祺、巴金、瓦·沙拉莫夫、约翰·缪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大师为你呈现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生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收录了萤、爱竹、天鹅、巨人树、冬之兽等精彩散文篇章。
  •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选了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从写人(《赋得永久的悔》)写物(《海棠花》)写景(《清塘荷韵》),到抒怀(《人生》《八十述怀》),不一而足,从各方面展现了当代大家的文化风范。文字晓畅,情感真挚,对青少年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也是品味人生,抚慰身心的良方。
  •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

    金性尧先生凭其深厚学养,秉持严谨之态,对这些诗作进行了言筒而意深的注释,对诗人和诗作的评价则比较注重“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同时也尽量反映宋人“驱使文字的本领”。
  •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是潘家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生活气息浓烈,文学功底深厚,内容真实感人。管道作家杨德勇为文选作序。潘家华希望在纪念“八三”工程会战40周年的时候,将这本书奉献给为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石油管道人。
  •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从体例上突破了《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却又未背离撰写一般通史的原则。在对古代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同时,使读者仍然看出时间上的发展顺序,真正落实了“演变”的前因后果。当然,有些小说是各种题材的融合体,在分类过程分很不容易为它们找到恰当的归属,因此本书的分类未必对每一部作品都区划得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但这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毕竟是从新的角度来观察、考虑问题的,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我个人在审读书稿时,就感到它的内容既有纵向发展的脉络,也有横向联系的轨迹,实际上作者们只想在我国古代小说领域中尽量做到点、面、线的结合。可以说,这确是一次大胆而有新意的尝试。
热门推荐
  • 感动心灵的美文·开心女孩卷

    感动心灵的美文·开心女孩卷

    本书根据青春转型期少女的心灵成长的需要,以塑造美好心灵、提升道德品质和培养文学兴趣为宗旨,选取百余篇精短美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外文学阅读精神食粮。
  • 妙手神匠

    妙手神匠

    背负祖上传下来的的诅咒,易昊天有一次无意中撞见了自己的继母与别的男人偷情,后被诬陷为杀人犯而离家出走,亡命天下,来到花花绿绿的大城市中靠着木匠的手艺混在一个给人装修的包工队里,谁知各色美女蜂拥而至……
  • 那些年的我们:心都窒息过

    那些年的我们:心都窒息过

    最真实的青春,没有故事里那样美好的结局,而我们也不像故事里的那样美好单纯和无辜。——当我写下这段事的时候,我不知道身为故事里的人看到后会有怎样的情绪,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起他们就是故事里的那个人。
  • 虫之杀

    虫之杀

    一个离奇的事件,命运的邂逅,让他走进杀手的世界,先天性注意力集中过剩这种精神病本来是妨碍他生活的病症,没想到却让他成为一个杀手的能力,不想杀人,不想进入组织,就只能等着组织的无情追杀,那他只能用这种双手去编织华丽的蛛网,保护自己。
  • 傀儡神偷之校园恋爱记

    傀儡神偷之校园恋爱记

    介绍;小偷怎么了,主要是有性格,别人小偷高颜值,泡泡帅哥不是问题,当当青春学生怎么了,要卖萌怎么了,谁说丑男没人爱,谁说女神一定要高冷,谁说小白兔不打人,谁说胖子不可以是精英人才,谁说没有凤凰传奇,谁说女主就要跟男主在一起,我就不我就不折磨着,虐出另一个境界,进去要稍安勿躁不要乱,慢慢来,期待吧小偷也能泡美男,丑男也不放过,中国明星全部起来,这次没有慢慢地等吧宝贝们
  • 截而行

    截而行

    《周礼》有言: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圣人有言:顺而受命,谓之阐明;截而行之,谓之魔逆。王公高于士大夫,此为周礼;魔不胜正,此为天道。他不读周礼,不信天命。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死而受命,不如截而行之。……历史玄幻,战国末年,且看小小少年如何逆天,大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如何崩坏!
  • 黑箭

    黑箭

    即使再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当人类资源面临枯竭时,战争源源不断的到来,无数的人在战乱中忍受着痛苦,这时一只利箭划破天空,它的名字叫做黑箭。他们是战争的终结者,为了和平不惜付诸一切。但是,即使再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一场阴谋在黑箭内部慢慢展开。这不只是战争,更是一部史诗。每个人的故事,都会令人感动。
  • 冷情老公宠妻

    冷情老公宠妻

    漂浮中,是温存还是冷漠?停泊后,是良人还是恋怨?本想一夜过后,彼此各归原点,却不知竟出现意外……在家人的阴谋设计下,为了三十万,她将自己的第一次卖给一个不相识的他。疼痛的泪水中,失去的不止是珍贵的第一次,还连同那仅存的一点骄傲也被剥离……幸福,甜蜜,却不知这一切甜美外衣的背后,只是为了即将而来的支离破碎……
  • 画卿入骨:狼君大叔别过分

    画卿入骨:狼君大叔别过分

    女大当嫁,叔大了也得嫁。自杀殉情不成反坠狼口。借腹生子,这种事情我许墨滢誓死不干,更何况是生一个比我大好几千岁的怪物。“许墨滢,是你从天而降钻进我怀里,这娃你生也得生,不生也得生”,狼大叔冷冷威胁。“娘亲,你是我看中的给爹爹做媳妇儿的人,生个妹妹给我,是你的职责”,狼宝宝一本正经的教训。宁可死不可辱,这娃生不起!惹不起你狼父子还不会躲吗?可是狼大叔阴魂不散怎么破?各位小主,看官,妖精,鬼怪,神仙,路过请留步支招,小女子墨滢感激不尽……。
  • 恶魔的金钻契约:隐婚100天

    恶魔的金钻契约:隐婚100天

    H市第一集团首席总裁白远突然在第二集团萧家少爷结婚当天抢婚,他拿出林家千金签下卖身契约,当众把她拐走。萧家对此不死心,处处想寻回自己的未婚妻,却处处碰壁。“只要你签下这份合约,100天后,你便可自由。”白远丢下一份合约,这便是赌上他的全部。她为了100天后的自由能与未婚夫共享幸福,决然签下这份合约,成为他的100天隐婚妻子。没想到她却一步步陷入他早就设计好的陷阱,步步危机,到处充满了爱的刺,刺得她如此心痛。倘若让她再选择一次,她会奋不顾身再次选择陷入他温柔的陷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