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通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来实现的。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与输出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即使受到外来干扰,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的稳定状态。一般来说,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植物长势良好,供给草食动物的食物充足,草食动物的数量就增加,肉食植物的数量亦随之增加;反之,当气候恶劣时,植物长势不良各种草食动物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数量就会下降,以其为食的肉食动物亦会随之减少。
旅鼠
在这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虽然会随着年份和季节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限度的,通常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都不会轻易地灭绝,而是保存适宜的数量。
如在辽阔的草原上,有数不清的穴居鼠类,在土壤中钻营,靠几乎是无穷的植物根、茎、叶、果充饥度日。但是如果它们毫无拘束地疯狂发展,不管草原怎样宽广,终究会有一天被它们吃尽。但人们不必担心,自然有一些鼠类的天敌——猫头鹰、蛇、狐狸、黄鼠狼等,把这些鼠类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使草原免遭鼠类的破坏。
实际上,鼠类的数量是不断波动的,有时多,有时少。当它们在某一时间内食物丰富,而悄悄地大量繁殖起来时,鼠类的天敌们也会由于食物丰富,而发展壮大。这样一来,鼠类遭到多方剿杀,数量就会锐减下来。而鼠类的减少,又使它的天敌们感到生活前景不妙,于是纷纷流落他乡,或者改变口味,改食其他动物甚至植物。鼠类也因此得到喘息的机会,又会悄悄发展。旅鼠王国的兴衰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
旅鼠分布在挪威、芬兰北部、俄罗斯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它们生活在广漠的苔原地带,以草和地衣为食。这些体重大约100克的小兽,胃口特别好,并肆无忌惮地“添丁加口”,使旅鼠王国的“臣民”越来越多。苔原地带的草和地衣被它们啃得越来越少。
旅鼠集体跳崖
大约每隔四年,“鼠口过剩”的危机就会有一次总爆发。大批大批的旅鼠迫于无奈,外出逃荒,数百万鼠众挤在一起,像洪流一样在苔原上奔流,一直抵达海滨,涌向大海,前赴后继,一群接一群跃入苍茫的海中。
也许是它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旅鼠善于游泳,长途的逃亡路程,不知度过了多少河川,大海在它们眼里自然也不在话下。但可悲的结局是全体葬身在碧波绿海之中。即使那些留在苔原上的旅鼠,多数也难逃厄运。
随着鼠数增加,捕食者雪枭和北极狐也多了起来,当旅鼠大部队出逃后,苔原上便形成了“狼多肉少”的局势。而被它们自己吃得光秃秃的苔原,这时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藏身之所,于是饥饿的雪枭和北极狐恣情地捕杀,一直到旅鼠被消灭殆尽。
紧接着的便是捕食者的恐慌:找不到充饥之物的北极狐饿死在雪地上;饥饿的雪枭也打起精神飞向南方。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有这样的记录,每隔四年左右就会有一批雪枭来访,它们正是来自苔原的“逃亡者”。
一番生死搏斗后,苔原一片肃静,苔原植物因此得到喘息的机会,渐渐恢复元气,茁壮成长起来。
苔原的复生,又带来了旅鼠王国的复兴。一切好像都沿着过去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循环。几年后,又一场旅鼠集体蹈海的悲剧就会出现。
生物之间的生存关系是怎样的?
答: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生物界是个复杂的有机体,息息相关,物物相扣。一种物种消失了,对别的物种肯定会有影响的,对于与消失的物种有密切关系的物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