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11700000040

第40章 《博物志》由杂家类入小说家类考

张 勤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提到,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在《隋志》,本属杂家,至是(即《旧唐书·经籍志》) 乃入小说”。这一细微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翻阅查证《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经过对比的确如此。《博物志》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如何经历这一变化?杂家类与小说家类又有何渊源?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古籍目录中杂家类与小说家类之区别。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唐颜师古注云:

治国之体,亦当有此杂家之说。又曰: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颜师古解释得很清楚, “国体”、“王治”,即“治国之体”和“王者之治”。杂家学派,在《汉志》中才正式被定名,被《汉志》率先列为九流之一。根据班固的说法,它出于谏议之官,则其所言亦为治国之道,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杂家学派学说中兼有儒家墨家学说的内容,又融合名家法家特点,是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

因为杂家思想集合众说,兼收并蓄,所以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误解,即杂家类在《汉志》中作为目录类别可以收入体现各种思想的书籍,其实不然,细细推敲这里的“杂”,主要指作为学术流派的“杂”。

到《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 时, 《汉志》“杂家” 的内涵发生了较大改变,它作为学术流派之“杂”的意义渐渐淡去。《隋志》云: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

这一归纳对于《汉志》的分类有明显的修正之处。班固以为,杂家“盖出于议官”,《隋志》则谓杂家源出史官,其实在《汉志》中亦可以找到“史官” 出处,即“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隋志》衔接《汉志》看法,将班固分列的“道家”与“杂家”糅合,从而对“杂”的解释联系上了史官,使得新确定的“杂家” 面目更具班固所谓“道家” 之特色。其特点“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亦采用《汉志》“漫羡而无所归心”之说。

后晋刘籧等修《旧唐书·经籍志》时以毋?等所修《古今书录》为本,然为求简略,竟删其小序,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因此对杂家之解释仅见短短一句,即“七曰杂家,以纪兼叙众说”。“兼叙众说” 即是兼采各家之说,通众家之意,其对杂家的解释并未脱离《汉志》之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这句话是说,修饰琐屑的话语,以求得高名和美誉。紧接着下一句为“其于大达亦远矣”,将“小说”

和“大达”对举,可见这里的“小说”是指无关大道的言谈,如鲁迅所说“然案其实际,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

《汉志》中《诸子略》列十家,将小说家置于末位。小序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如淳曰:“《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小说虽然是“街谈巷语”、“刍荛狂夫之议”,但王者亦可用以观风俗、正得失。

“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似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然即使如此,小说却依旧被排列在“可观者九家之外”,是“小道”,难登大雅之堂。

《汉志》著录小说十五家,“从残存的《青史子》三条遗文和班固自注来看,当时的小说确实是包括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的”,正如鲁迅所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此番概括极为精炼。这些作品多虚诞依托,有些部分似与神仙方术有关,还带有一种杂史小说的意思,但又与杂家之“杂”不同。

《隋志》云: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 《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这段小序很长,但是这里小说家类的定义较《汉书·艺文志》无太大变化,“街谈巷语之说”即因袭《汉志》。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家类的功能增加了,即“以知风俗”、“以知地俗”、知“四方之政事”,还有治道与教化的作用。

《旧唐书·经籍志》云:“九曰小说家,以纪刍辞舆诵。” 所谓“刍辞舆诵” 也就是《汉志》“刍荛狂夫之议”。

经过以上杂家类与小说家类的对比,两者特点以及发展脉络一目了然。杂家类所体现的是兼采众家之思想学说。小说家类发展之初虽然著录之书杂七杂八,但却不是杂家之“杂”,它是“街谈巷语”之杂。

接下来则要了解张华及其《博物志》。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 人, 《晋书》卷36有传。生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少孤贫而学业优博,阮籍叹为“王佐之才”。魏初举太常博士,入晋官至司空,领著作,封壮武郡公。华嗜书博学,本传称:“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唯有文史溢于机箧……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尤其是他精于术数方伎, “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且能识灾祥异物,晋书本传中所列举的辨海凫毛、龙肉、蛇化雉、察豫章剑气等故事均可证明。因此张华有博物洽闻之称并非虚名,然而亦多有附会之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考王嘉《拾遗记》,称华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 武帝认为其记事采言多浮妄怪异,因此命其“芟截浮疑,分为十卷”。这里的成书于武帝说,存有疑问,不可信,学者多有论述,于本文关系不大,兹不赘述。鲁迅对《博物志》有一段精准的评价:“其书今存,乃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异,不能副其名,或由后人缀辑复成,非其原本欤?” 今日所见《博物志》确实是被后人窜乱删削过的,原貌已经大大改变。

《博物志》这本书的内容包罗很杂,前3卷记地理、动物、植物,卷4、卷5主要是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卷6系《杂考》,包括“人名”、“文籍”、“地理”、“典礼”、“乐”、“服饰”、“器名”、“物名”八类,卷7《异闻》,卷8《史补》,卷9、卷10《杂说》,记有许多神话传说和史地奇闻异事,也有一些近世杂事,这些最具小说意味。

《隋志》将《博物志》归于杂家类。对照前面所述杂家类之特点,再看《博物志》其书之内容,可以发现《博物志》与最初杂家类之概念已不相符,经《隋志》改进,杂家类外延扩大,《博物志》既博且杂,又符合了“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 的特点,因此容易归入杂家类。而此时小说家类则记“道听途说” “街谈巷语”,而且具有教化作用,《博物志》记事采言浮妄,于这两点又不相符,所以不在小说家类。

《博物志》几经篡改,修《旧唐书·经籍志》时所见与《隋志》著录时面貌已大不相同,有必要重新审定;再者又有一不容忽视之现象,即小说家类亦载有虚诞依托之作品,且有神仙方术类,《博物志》亦存在这些特点,这正是二者相关联之处,而且相对杂家兼采众家之思想学说之特点,再将其归入杂家类已不合适,或许这些正是《博物志》由《隋书·经籍志》杂家类入《旧唐书·经籍志》小说家类的缘由。

张华《博物志》从杂家类分离出来,进入小说家类,反映了史官对古籍分类的审慎,也可以看出《博物志》这本书从杂家“跌入” 小说家,亦表现了官修史书之特点及对古籍内容所采取的态度,每个时代的不同著述都会发生一些大的或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亦和当时之政治背景及学术背景、学述流派有关,还需作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仅就《博物志》在目录归类中的变化,可见小说家类外延之逐步扩大。小说家类也正由这种古籍的分类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也促使自身的发展,即将门下所收古籍再进行小的分类,这样一来古籍目录学所起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亦得到实现。

(责任编辑:景亚鹂 郑红莉)

同类推荐
  • 失落的优雅

    失落的优雅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 国宝的前世今生

    国宝的前世今生

    拂去历史尘埃,揭开神秘面纱。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国宝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青铜器、兵器、陶瓷、玉器、书画、乐器和纺织品的时代华章,涵盖遗址、墓葬、壁画、文献、字画、器玩等重大发现,描述了其发现过程、历史背景、流传经历、价值鉴赏和国宝赏析。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国宝的前世今生》还记述了流失到海外珍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期符、透过国宝流失的经历,帮助读者认识流失海外的国宝。也为这些艺术珍品回归故里尽一份绵薄之力。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愿国家更强大,愿民众之心更凝聚,愿所有流失海外的国宝能够早日“魂归故里”。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连环画大揭秘

    连环画大揭秘

    我国的连环画,源远流长,虽有悠久的历史,却无统一的名称。在本世纪初,由于石印技术的输入,通俗读物广为流行,在上海等地先后出版了一些以少年儿童为对象,《连环图画水浒》封面在旧小说插图的基础上蕃衍而成的图画故事书,这便是今日连环画的雏形。由于当时出版这些书的多是一些里弄小书坊,力量单薄,各自为政,有的地方叫图画书,有的地方叫小人书等等。
  •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下)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下)

    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
热门推荐
  • 万古焚天

    万古焚天

    携带焚天法诀,重生于万古之前。大陆黑暗,武道崩溃。因为林浩的到来,人类就要在万族中崛起!少年玄火欲焚天,飞矛流星一寸山。PS:喜欢就收藏一下,方便看书,同样可以支持作者。
  • 我必噬天

    我必噬天

    手握葬天棺,身着弑神甲,手中魔焰翻转,焚尽这世间忤逆我之人,我自愿堕入魔道,只求这足以噬天的力量!
  • 满清往事

    满清往事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从康熙开始的满清历史。
  • 盗心鬼妹:半夜思鬼上床

    盗心鬼妹:半夜思鬼上床

    越王坟前她楚楚可怜的样子,恻然他的心!她就冷香幽幽的靠近来,裙子薄得可以忽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个绝色丽人,挽青丝,浅笑嫣,但却温柔迷人!这是一个人鬼恋的故事,凄美而迷人!(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嫡妃傲世:一揽天下

    嫡妃傲世:一揽天下

    一日败落,朝朝败落。我云浅愔不会让此事发生,一朝痴女变狂妃。
  • 两虚天地

    两虚天地

    佛说:“前世种种,今生因果。”少年被莫名带到异世,从此踏上逆天之路。红颜泪悴,繁华尽。
  • 呆萌媳妇:天降腹黑总裁

    呆萌媳妇:天降腹黑总裁

    温凝在愚人节收到了个快递,竟然是个腹黑总裁!“天!有这样愚人的吗!”当她仰天长叹时,沐Boss在一旁凉飕飕的道:“女人,叫我干嘛?”“没,没什么。”温凝狗腿道。这是一个腹黑总裁收复呆萌媳妇卡牌的故事。
  • 人魔隐

    人魔隐

    十年前的一场战争,让夜沉沐云本来平静的世界从此不再宁静十年苦练,只为了一个约定然而在他回来之后他感觉到身边的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夜沉沐云只想知道在自己身边的,到底是人,还是魔?
  • 止山集

    止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类圣约

    人类圣约

    旧人类终于迈入新人类的殿堂。所谓新人类,就是体内移植纳米科技,改造人体基因,实体化的技术。一个没有姓名,只有编号的少年终于成为了自由人。他被上级派遣从外面执行任务,去了神秘学院调取数据,然而却接触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没想到阴谋的背后竟然和自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