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家中心思想的崇古,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公元前3世纪90年代时,滕国国君姬定公去世,其儿子姬文公继位,请教孟轲:他应该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孟轲回答姬文公:首先应该“服三年之丧”,必须为死去的老爹穿三年孝服,在此三年期间,不准吃肉饮酒,不准听音乐,不准跟妻子同房,不准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不准处理任何公私事务——这一项最重要,一处理公私事务,便是功利,不是仁义了。更不准从事任何劳动,只准穿粗布衣服,盖粗布被。睡在草地上或木板上,专心专意的悲哀,最好是悲哀到骨瘦如柴,口吐鲜血,或昏迷不醒。这种行为被称为“孝道”,是达到仁政的必要步骤,也是仁政的具体表现,国家由此即可治理。
但孟轲的基本思想是民本主义的,他极力反对暴君,他认为暴君并不是君主,而只是一个“独夫”,被人推翻、被杀掉都是应该的。曾经有许多帝王很反感孟轲这一突破时代的主张,到了14世纪末,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孟轲这种激烈的思想,博然大怒,并将孟轲逐出了圣庙。
孟轲最大的贡献是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会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衰退,一旦道德衰退,将无法维持社会秩序,国家将会因此受到损害。使人民安居乐业是政府和君主的首要责任。而针对怎样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主张少用刑、少赋税,人民才能得以安息。他非常讨厌他所处的战国时期,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
孟轲在公元前3世纪初去世,和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人士一样,不被人注意。可是门徒们记载了他的言论,也就是《孟子》。大黄金时代结束后,孟轲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人们才开始记起他,并尊称他为“亚圣”,将他提升到仅次于孔丘的地位,。
二、道家庄周
庄周是宋国人,在他的故乡蒙县(今河南商丘)曾经担任过漆园吏,这是一种低级的地方官员。他尊崇跟自己无任何渊源的李耳(老子)的学说,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李耳的思想是逃避的,认为逃避就是进攻。庄周的思想则是颓废的,他认为:所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有发生的都是正当的。他说:“鸭子的腿虽然太短,你给它接长,它必然害怕。白鹤的脖子虽然太长,你给它截短,它一定悲哀。凡是长的不要强迫它短,凡是短的不必强迫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