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59300000051

第51章 心灵死亡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文学流派产生过像桐城派那样大的影响,没有一个文学流派像桐城派那样流布久远 ———它几乎和清王朝同始同终,“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引程鱼门、周书昌语)也没有一个文学流派像桐城派那样横遭王朝覆灭、文化衰颓,以致人们把它和一个腐朽的王朝,一种没落的文化一起否定,它不仅与这个被人唾弃的王朝一样承担着人们愤怒的斥责,也与一个为人诟病的文化一起承担着民族衰败的罪责。在“西学东渐 ”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和桐城派作家相比,眼界更开阔,思虑更深刻的学术大师、思想巨人,对它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思想否定与艺术否定,它几乎被当做一个文化垃圾。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它的一丝同情的声音才得以出现,而这些同情的声音却因为缺少思想与理论上的新颖性与深刻性,仅凭一些不关痛痒的学术上的例证,在承认批判者基本价值立场的前提下,试图为桐城派做一点无罪的辩护。显然,这些略显胆怯和底气不足的声音,尚不能起到为它洗刷近百年垢瘢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散文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认知能力的体现、道德情感的体现,那么,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就不能不说,绵延二百多年的桐城派文章,于提高民族的认知能力了无作为,了无贡献,甚至,它还起着相反的作用,那种陈腐的、僵化的文风与道德观念麻痹了人们的思想,麻木了人们的道德情感,障碍着人们的认知。所以,我们看到,对桐城派最激烈的否定,大都来自于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来自于那些思想启蒙者们,钱玄同在1918年7月2日《寄胡适之》的信中,称桐城派是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即直指其 “以不通之典故与肉麻之句调,戕贼吾青年”,而傅斯年对桐城派更是一笔抹杀:

桐城家者,最不足观,循其义法无适而可。言理则但见其庸讷而不畅微旨也,通情则但见其陈死而不移人情也,纪事则故意颠倒天然之次叙,以为波澜,匿其实相,造作虚辞,曰不如是不足以动人也。故析理之文,桐城家不能为,则饰之曰,文学家固有异夫理学也;疏政之文,桐城家不能为,则饰之曰,文学家固有异夫朴学也;抒情之文,桐城家不能为,则饰之曰,古文家固有异夫骈体也。举文学范围内事,皆不能为,而忝言曰文学家。其所谓文学之价值,可想而知。(《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1918年1月)无论钱玄同还是傅斯年,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出他们的言论中的激烈的情绪。而当时支持桐城派的则是林纾等人,林纾顽固的守旧立场与卫道面孔,恰恰是帮了桐城派的倒忙。

应该说,对桐城派的否定,往往有理论的依据与思想的前提;而对桐城派的支持,则至多是在理论上与思想上同意前者之后,作一些学术上的可怜的辩护,这种辩护我们可以称之为 “招安的辩护 ”———自己先立足于反面角色,然后力证自己罪不至死。

比如说,对桐城派的批判者和否定者认为,一种文学,若与反动的政治实体相依存,则其价值就是负面的,而桐城派则正是 “和封建统治者一个鼻子孔出气,以维护反动统治为己任的”(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如果我们表述得理论化一些,确实可以说,桐城派的 “文统”、程朱的 “道统”,与康雍之时的 “政统”,是三者统一的,相通的。“桐城文派的产生,就其历史渊源来说,是清王朝政策的产物 ……从它一开始,就在政治思想方面具有正统性和保守性。终清之世,桐城派代有传人,声势浩大,但它所能吸引的,始终只限于正统封建知识分子”(王凯符、漆绪邦《桐城派文选》前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而支持与肯定桐城派者,并不能否定这种前提,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证明,桐城派并非始终与统治者一个鼻孔出气,他们也有反对的声音,也有抗议,也有怨有怒。但客观地说,这种辩护,就桐城派全体来说,是非常无力的。因为个别的不满之辞,怨怼之声,不平之鸣,并不足以证明整体的立场与价值取向。

还有一种辩护,我把它称之为 “有害的辩护”,那就是所谓桐城派在散文史上 “振衰救弊 ”的说法。我以为,这是从思想前提上就站不住脚的说法。徐凌云、许善述《评桐城派的古文运动》(见《桐城派研究论文选》)中说:“清代桐城派古文运动 ……在文坛上起着振衰救弊的进步作用。”这样的说法,不过是重弹苏轼对韩愈所谓“文起八代之衰 ”的老调。问题是,从文学角度言,什么是衰?什么是弊?韩愈之前的八代文章,自有其文学面目与文学价值,桐城派之前的文章,也未必就是衰,就是弊,桐城派的文章相对于它们,未必就是兴,就是盛。从逻辑上说,这种观点,是在未经论证之前,就假设了桐城派是文学的兴盛的前提,把要论证的结果先当作已然的事实,再用它来作为前提推出结论 ———这太违背基本的逻辑原则了。事实上,无论是苏轼的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 ”还是什么桐城派 “振衰救弊”,不过是文学复归道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真正的问题是,叛离道统即是衰败?回到老路就是救弊?所以,对桐城派作这种辩护,与上述的 “招安的辩护 ”相比,几乎是 “有害的辩护”,因为这是对文学本质认识的倒退,是思想的倒退,观念的倒退。

判断桐城派在历史上的进步与否,还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那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及其余波流绪,其中方以智还是桐城派的乡党,后来的戴震也与姚鼐有往还。非常奇怪的是,桐城派的这些人竟然与这些思想了不相关。一边是启蒙,一边却是麻痹,从这个角度看,桐城派在思想上的倒退是如此明显。在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家那里,即使有反清思想,也无反封建思想,一部《南山集》,我们找不到一丝对封建思想体系和封建制度、封建政治的批判,而方苞更是直接谩骂黄宗羲,自称要 “助流政教 ”的他,即使有所批判和揭露,如《狱中杂记》,也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局部的、具体的问题,而其动机,也还是要达到 “官耻贪欺,士敦志行,民安礼教,吏禀法程”(《请定经制札子》)。比较一下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等人充满批判激情的文章和深含革命思想的学术,高下立判。

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可以说 “稍有思想”(刘师培《论文杂记》),在某些地方甚至也可直逼黄宗羲、戴震诸人,但他的那些议论虽尖刻,却无逻辑性,虽不乏深刻,却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路。所以即便是这位被吴孟复称之为 “桐城派中最有思想之人物”(《桐城文派述论》引述刘师培等语而综述之)也是破碎何足名家。

至于姚鼐,这位不仅无思想、连牢骚也没有的人物,除了维风俗明道义,几不知文章还有其他功用,连曾国藩也都一面尊他为 “圣哲”,一面也说他 “有序之言虽多,有物之言则少”。

要对桐城派作出恰当评价,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那就是与他们同一时期并同是乡梓的吴敬梓文木先生。当文木先生用他那绝世的大创造《儒林外史》证明他的识见、剖析那个时代、拷问灵魂、鞭挞人性时,这一帮喋喋不休的理论家、学问家,除了满嘴义理,满嘴仁义道德,教化人伦,他们的创造在哪里?他们的文学才能在哪里?

在与上述黄宗羲、戴震、吴敬梓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给桐城派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桐城派既不是一个思想流派,学术流派,也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在这些方面,它都不够格。桐城派只是一个文章流派。从这个角度认识桐城派,我以为是比较恰当的 ———既不过分贬低它,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又不刻意勉强拔高它,使它在名不副实的位置,面对强大的参照系尴尬万分。我这样给它定位,是出自对它的温情———因为我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让它在文学的家族里做龟孙子,受尽羞辱,不如让它挪个地方,到文章的地盘里占一山头。作为文学流派,它有太多的不足,以至于不够格;作为文章流派,它却具有太多的优点,几乎是古代文章学的顶峰。

在我所读过的有关桐城派的评论文章里,吴孟复先生的《桐城文派述论》是最扎实的,他对桐城派是真有体会,对他们的好处是真能明白,所以他能把桐城派的优点与贡献如数家珍。

他的著作,以“桐城文派 ”定义桐城派,非常准确。桐城派的优点,是作为文章的优点;桐城派的缺点,是作为文学的缺点。如果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文章流派而不是文学流派,我们才可以对它有一个恰当的评价。

说它不是文学,是因为它的文章学问化、伦理化、政治化、格式化、标准化,这种倾向在韩愈那里就有了,自韩愈以后,我们的散文便一直扭扭捏捏,在意志、激情与义理之间徬徨。但韩愈是一个有性情、有大才的人物,所以,他尚可以在他引导而来的悬崖边上立足,并且出人意料地成为一道风景。但有几人能在悬崖边上从容不迫?后来的曾巩、宋濂等人已经有些窘迫,好在他二位还有学问上的定力,尚不致倾覆。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既无韩愈的激情与大才,又少曾巩、宋濂的学问,散文只能一落千丈。作为文学的散文,这种学术化、学问化,是一个民族性情枯竭的标志;而伦理化、政治化,又是一个民族思想僵化的标志;格式化、标准化,则又是一个民族创造力量被耗竭的标志。桐城派的创作冲动来自于学问,来自于圣贤著作,来自于所谓义理玄想,来自于卫道热情,却很少来自现实,更少来自心灵对现实的活泼泼的映照。即使从理论贡献上讲,方苞的所谓 “义法 ”观,也不能算是创造,只能说是强调,是提醒,是要求,因为,我们可以反问,在方苞强调 “义法 ”之前,谁的文章无物?什么样的文章无序?谁反对过文章的有物有序?当然,在方苞看来,符合或宣传儒家义理、圣贤语录才叫 “言有物”,这是思想上的束缚;而只有屏除个人激情及个性化表述,而代之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内敛而压抑文风,才叫做 “言有序”,这是艺术上的倒退。实际上,桐城派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反文学的,举凡有趣,有情,有味,有意,有个人性情创见,而不依傍圣贤语录的,全在他们的否定之列。规矩多了,个性少了,法度严了,激情没了,只剩下 “义”,只剩下 “法”,法者,阀也,罚也,规矩方圆也。义者,宜也。在生活中,他们不选择他们想做的,只选择他们该做的;在思想上,他们不思想他们要想的,只思想他们该想的,而且还要想出他们该想的;在文学上,他们不是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而是表达他们认为应该表达的,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服气,他们会认为那些就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修炼成自觉,圣贤语录已经主宰了他们,而且是他们自己理解的圣贤。而他们理解的圣贤,往往比圣贤还要圣贤,道德上比圣贤还要苛刻。中国的道统与政统,从韩愈的古文理论到明代的八股文,再到桐城派文章,终于完成了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塑造,完成了对他们的精神控制,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传统文论中的 “文气 ”说,也成了迂腐气、学究气,一派义理与教训,却又总是空洞而不得要领。独独没有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之气,没有了真正的道德勇气。

文学是什么?至少不是义理,至少不是标准化的叙述,不仅是一种合乎主流的观点,也不仅是修辞。不少桐城派的鼓吹者,往往拿桐城派在修辞上的贡献来说明他们的文学价值。我要说的是,有些修辞上的贡献,并不能表明它是文学,更不能证明它们文学上的价值,很简单,即使科学论文,也要求言有物,言有序,也要求修辞,要求表达的技巧,但那与文学作品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说,桐城派是非文学的,反文学的,却又是以散文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它比八股文更可恶,因为若八股文是文学对面的敌人;那么,桐城派文章就是打入文学内部的奸细。

文学固然离不开描摹现实,但文学更多的是表达愿望,表达和引导向往,因此,想象力是文学的重要的元素。恰恰相反,桐城派文章毫无想象力:无文学想象力,无生活想象力,无精神想象力,无理想想象力,这样的文章,乌得谓之文学?

我们一直欠缺比较纯粹的文学意识,一旦那种真正的文学作品出现,我们就马上惊呼文章的衰颓,必须有什么人出来振衰起弊。所以,我们有的常常是僵化的文章意识。用文章来要求文学,文学就像一个灰姑娘,必须削自己的足,去适文章的履。我们要明白,文学是想象的,更多的是表达想象中的生活,而文章是学问的、实证的,是要表达现实的真实的状态;文学是精神的,文章是物质的;文学情感的,文章是理智的。这两者本来各有自己的领域,可以互相尊重,但总有一些毫无文学感觉的人,拿文章来要求文学,并阴谋取文学而代之,他们终于成功了 ———在清代,二百多年,几乎少有文学性散文,而有的就是那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作为文章流派而非文学流派,它的可恶,不在于它对文章提出了那些 “标准”,这些标准对文章而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它的可恶,在于它把文学推下悬崖,自己冒充文学,让一个时代的人类情感无栖息之地。

同类推荐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
  •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本书中,作者对动物的感官描写深入而独到,作者认为:知识仅局限于现在和现场的东西,反思或回想是动物无法做到的。它们唯一的语言包括各种呼喊和叫声,痛苦、警觉、快乐、爱和愤怒的表情。它们通过叫声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心理感情。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查和常年与动物亲密接触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交流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
  •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赵凝散文集》是一本纯粹的散文集。坐在温柔日光下,阅读里面的文字,可以让你的心里面干净而又温暖。没有过多多余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负担,等你合上书的时候,也仅仅是感慨时光流转,岁月静好。作者赵凝的本意就是想让读者远离那些喧嚣的文字,让《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这本书素雅洁净地放在每个人的案头。文中所娓娓道来的场景或故事,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或者发生在你的身上。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第三生命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第三生命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热门推荐
  • 红尘主宰

    红尘主宰

    一人一剑难逢敌,一心一意难寻情。手持魔剑斩仙魔,寻欢作乐红尘里。脚踏青天斩恒古,跨山越海寻伊人。断剑圣心走天涯,成魔成仙一念间。
  • 尼罗河王妃

    尼罗河王妃

    神秘的女神像,出色的美少女露易莎·简·欧德礼,阴险的大神官尼路·罗卡,性格迥异的双胞姐妹宁薇宁雪。充满阳光之气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酷似魔鬼撒旦的赫梯皇帝穆尔西里斯二世。被尊为‘尼罗河王妃’的露易莎因为敌人的奸计,回到了现代,却遗忘古代深爱的男人和一双儿女。当她再次回到古代时,体内的另一个灵魂却无意中苏醒。一个身体,两个灵魂,分别爱着两个不同的却同样深爱她的男人,真相逐步揭露,三人的前世究竟有何纠缠?为何两个灵魂共处一个身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御天灵帝

    御天灵帝

    少年林缺原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纨绔少爷,只知道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一场家族剧变后,他从天上摔到地下,受尽白眼。他忍辱负重,体会世间冷暖,人情世故。他开始重新振作,为了守护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他踏上布满荆棘、枯骨的强者之路。
  • 校园帝尊

    校园帝尊

    学渣,学霸,艰苦,凌辱,爆发,一届高手就此诞生1
  • 嫡女翻身三生三世恋

    嫡女翻身三生三世恋

    一场意外的变故,一个意外的相遇,究竟会引起怎样的风波,宠妾灭妻的父亲,懦弱不堪的母亲,霸道很辣的姨娘与伪装柔弱的姐姐,究竟会上演一场怎样的故事...
  • 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读者实现了这个期待已久的愿望。本书的编辑们耗时几年,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犹如海滩拾贝,精心筛选了几千道题,编成了此书。它收录的是那些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知识的大千世界,为渴求知识的人们搭起了一座简便、快捷地获取知识的桥梁。
  • 重明星

    重明星

    拯救世界,是不可信的东西,但比起踏踏实实被黑暗和欲望缠绕一生,起码还努力过。主角带着宿命,拯救已经被黑暗,光明中的黑暗埋没的世界········如果喜欢本书就加群:431733449
  • 守护甜心之心碎的声音

    守护甜心之心碎的声音

    如果大小姐未亡,二小姐不会哀伤;如果大小姐会爱,二小姐未伤;如果大小姐已亡,二小姐会面对真相?他对她的痴情如海底般深邃。他对她的爱怜如阳光般耀眼。如果一切都将败露。就她的是海底还是阳光?
  • 绝宠狂妃:鬼王,轻点疼

    绝宠狂妃:鬼王,轻点疼

    【新文已发《绝宠医妃:皇叔大人,劫个色》】当代绝世毒医,一朝穿越成云府废柴小姐,因天生极阴体质,当药材送上讨好太子!为赌一线生机,她冲进鬼王马车内,夺了他的吻,掐住他的命脉,胁迫他同她“合作”。只是她云锦若没有想到为了躲避一个麻烦,却招惹了一个更大的麻烦......夜半时分,某男找上门来,欺上她身,宽衣解带——记得是你先勾起本尊“兴趣”的,准备好如何偿还的方式了?某女一脸无辜:“世人不是说王爷那条腿儿不行吗?”“实践才知本王身体力行......”直至明日,某女腰酸背痛,欲哭无泪——王爷,咱能轻点不?
  • 立正

    立正

    其次,小小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小”,因此有人称之为“螺丝壳里做道场”,也有人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些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小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滴水见太阳,以平常映照博大,以最小的篇幅容纳最大的思想,给阅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供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