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71300000041

第41章 生长的短篇小说

我曾给《北京文学》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是关于“短篇小说的种子”,今天我想说说短篇小说的生长。种子是为生长作准备的,这是很自然的事。种子如果不能生长,就没有出头之日,就不会有前途。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怀有短篇小说的种子。因条件不同,可能有的人种子多一些,有的人种子少一些。对于不写小说的人来说,种子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任它自生自灭就是了,这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而对于热爱小说创作的作者而言,每一颗短篇小说的种子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珍惜。在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篇两篇不错的短篇小说,它们枝肥叶壮,花朵开得硕大鲜艳,闪耀着动人的光彩,让人喜爱。不必讳言,我们也看到一些短篇小说是瘦弱的,不完整的。它们的枝叶稀稀拉拉,干干巴巴,一点都不蓬勃。它们也长出了花苞,看似要开花。然而可惜得很,它们的花苞还没打开就蔫巴了。平常我们评价一篇短篇小说,说它挖掘得还不太充分,写得还不到位,或者说还不够完美,其实就等于说它生长发育得不好,没有生长成熟就夭折了,把种子也浪费了。

在自然界,种子的生长遵循的是自然法则。我们把短篇小说与种子及生长作类比,所取的不过也是一条师法自然之道。我们听到的关于短篇小说的作法已经不少了,比如较多的一种说法认为写短篇小说是用减法写成的。显然,这种说法是根据短篇小说需要精练这一特点出发的,是针对用加法写短篇小说的作法提出来的。有的短篇小说使用材料的确过多,是靠材料叠加和充塞起来的。作者把短篇小说当成一只口袋,生怕口袋装不满,逮住什么都想往里装。他们装进一个又一个情节,塞进一个又一个人物,口袋填得鼓鼓囊囊,满倒是满了,结果里边一点空间也没有,一点空气都不透,口袋也被累坏了,填死了。更有甚者,材料多得把口袋都撑破了,稀里哗啦散了一地,想收拾一下都无从下手。这时候减法就提出来了,剪裁也好,忍痛割爱也好,意思是让作者把材料扒一扒,挑一挑,减掉一些,只挑尚好的、会闪光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使用。问题是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虽然减掉了一些材料,剩下的材料还是叠加的,堆砌的。你让他再往下减,他就有些为难,因为减得太多了,一篇短篇小说的架子就撑不起来,体积就不够了。所以我不赞成用所谓减法来写短篇小说,减法的说法是机械的,生硬的,武断的,起码是不确切的。我认为短篇小说是发展的,生长的。如果硬要把它说成作法,我觉得生长法比较合适些。它从生活中记忆中只取一点点种子,然后全力加以培养,使之生长壮大起来。或者说它一开始只是一个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不断裂变,不断增多,不断组合,最后就生长成了新的生命。打个比方,一篇完美的短篇小说就像一枝花,它的每片花瓣,每片叶子,甚至连丝丝花蕊,都是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不可减的,减去哪一点都会使花伤筋动骨,对花造成损害。试想,一朵花是六瓣,你硬给它减去一瓣,它马上就缺了一块,就不再完美。

我还听到一种说法,说写短篇小说靠的是平衡和控制的功夫,使用的是控制法。这种说法,从某一方面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整体来看,我亦不敢苟同。我写每一篇短篇小说时,从不敢想到控制。相反,每篇小说一开始,我总是担心它发展不动,生长不开,最终不能构成一篇像样的短篇小说。写下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我要求自己放松,尽情地去写,往大有发展的方向努力。写作过程中,我觉得某个部分内容应当更充实些,味道应当更足些,分量应当更重些,而我一时却不知道写什么,路好像走到了尽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咬牙坚持着,调动全部身心的所有精力,使劲向前开拓。我甚至采取一种最笨的办法,要求自己在某个部分必须写够多少字,多少页,写不够决不罢休。您别说,这种办法还真管用,我坚持着坚持着,前面突然豁然开朗,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欣喜过望。我写作的愉悦感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过后翻看小说,一些精彩的段落往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想想看,在写一篇短篇小说时,我们若老是想着控制控制,手脚一定放不开,写出的小说也会很局促,很拘谨。相比之下,我倒觉得写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时需要适当控制,如果失控,有可能会写疯,会收不住。这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取材、结构与中、长篇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短篇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仅仅泛泛地说短篇小说文体独特,很难让人信服。与中、长篇小说比较起来,也许说服力稍强一些。中、长篇小说篇幅那么长,我们把它取下一块,变成短篇小说行不行呢?绝对不行!不管再好的中、长篇小说,取其一块也变不成短篇小说,好像虎皮贴不到羊身上一样。同样,任何一粒短篇小说的种子也生长不出中、长篇小说,这是它的潜质决定的。请允许我还是拿一株花与短篇小说作比(一花一世界嘛),它到了一定季节,长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开花了。一篇短篇小说只开一茬子花,你想让它再长,再开花,那是不可能的。

我认定短篇小说是用生长法写成的,那么,它是从哪里生长起来的呢?它不是在山坡上,不是在田地里,而是在我们心里。一粒短篇小说的种子埋在我们心里,我们用心血滋养它,有的甚至要滋养若干年,它才会一点点长大。这样长大的短篇小说才跟我们贴心贴肺,才能打上我们心灵的胎记,并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写短篇小说是多一些,大约有一百多篇吧。有朋友就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短篇小说可写呢?我反应慢,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说短篇小说是小东西,可能显得多一些。过后我想了想,之所以写短篇小说多一些,是我对这种文体比较偏爱,对它一是上心,二是入心。先说上心。平时我们会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重要,这也离不开自己,那也离不开自己。其实不是的。真正需要和离不开自己的,是自己的小说。小说在那里存在着,等待我们去写。我们不写,它就不会出世。我们上心干好一件事情,写好我们的小说就行了。再说入心。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是很丰富,很花哨,却往往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些联系,与情感、心灵却是隔膜的。我们的小说还要持续不断地写下去,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回到回忆中,只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像捕捉萤火虫一样捕捉心灵的闪光和心灵的景观。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入心,我们就左右逢源,就有写不尽的东西。心多大啊!多幽深啊!我手上写着一篇小说,正在心灵世界里神游,突然就发现了另一处景观。我赶紧把这个“景观”在笔记本上记下两句,下一篇小说就有了,就可以生发了。有时我按捺不住冲动,也会近距离地写一下眼下发生的故事。这时我会很警惕,尽量防止新闻性、事件性和单纯社会性地把故事搬进我的小说。我要把故事拿过来在我心里焐一焐,焐得发热,发酵,化开,化成心灵化、艺术化的东西,再写成小说。

我说短篇小说生长于心,其实是全部身心都参与创作。除了脑子要思索,要想象,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都要参与进来。这里既包括智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甚至包括体力。许多事实一再表明,人的身体一衰老,其他能力就会减退和萎缩,短篇小说在心里就发展不动了,就生长不开了。如果努着力硬要它生长,长出来的果实也不会很饱满。我们都知道,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如《受戒》、《大淖纪事》等,写得相当精彩。随着年事变高,力气不支,他后来的一些短篇小说就不如前。这不用我们说,据说他的家人就对他后来的小说很不满,说一点灵气也没有,不让他拿出去发表,甚至开玩笑地说他“汪郎才尽”。这话汪先生很不爱听,也很不服气,他说,他就是要那样写,他故意写成那样。汪先生不服老的劲头让人感佩,可每个人都有写不动的那一天,谁不服老也不行。这个例子不仅说明短篇小说的确是生长的,还说明它的生长是有条件的。这好比女人都有一个生育期,正当生育期,她会生出白胖的孩子。过了生育期,她就不会怀孕,不会生孩子了。也好比果树都有一个挂果期,在最佳挂果期,它硕果累累,压弯枝头。一过了挂果期,它结果子就很难,即使结果子也结得很少。所以在我们还具有短篇小说生长能力的时候,应当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生产一些,免得日后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懊悔。

短篇小说的生长粗枝大叶不行,一定要细致。细到连花托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细到每句话、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放过,都要精心推敲。我说细致,不说细腻,想到的也是推敲的原则。既要细,还要细得有致,而不能细到琐碎,不能细到让人腻味的地步。如果连细致这个词也不用,我觉得使用微妙更好一些。真的,我认为短篇小说关注的表现的就是一些微妙的东西,是细微的,又是美妙的。一连串美妙的东西串起来,最后就成了大妙,成了妙不可言。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东西人们一般注意不到,或者偶尔注意到了,也无意进行深究。而短篇小说像是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双眼睛,让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新世界。这双眼睛跟显微镜有那么一点像,但绝非显微镜可比。显微镜再放大,它放大的只能是物质对象,而这双眼睛让人看到的是精神世界。另外这里顺便提一句,综合形象的运用对短篇小说的生长也很重要。综合形象是短篇小说中的主要形象背景,是对主要形象的铺垫或烘托。有人把它称作闲笔,我愿意把它称为综合形象。沈从文先生对综合形象运用得十分娴熟,他的每一篇小说里几乎都有综合形象的出现。综合形象在短篇小说里绝非可有可无,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增加短篇小说的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关于综合形象问题,完全可以写成另外一篇文章,等我想好了再说吧。

同类推荐
  •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熊经浴编著的《古今养生名联赏析》是一本专门介绍与养生有关的古今名联(包括各种楹联和联语)的大众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修德养生联”、“读书頣养联”、“调心养神联”、“饮食起居联”、“动静兼养联”、“老当益壮联”、“自寿寿人联”等七大部分,共精选了256副养生名联。书中每联一文,对其中养生之道逐一加以辑注和解说。《古今养生名联赏析》集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读者在欣赏古今名联的同时,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科学的养生理念及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养生保健书。
  •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是百姓语言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谚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语”,《礼记·大Q学》释文:“谚,俗语也”。谚语、歇后语都是定型语汇,谚语在表义功能上相当于词。它们通俗浅易,流传广泛,简练深刻。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种比喻,后半截是这个比喻的揭晓。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使用,都可以“歇”去后半截,以前半截示意。歇后语也有叫做“俏皮话”的,它与谚语比较,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由于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取材丰富、具体、形象、奇妙,因而许多歇后语读起来乐趣无穷,久而不忘。
  • 性文化史纲

    性文化史纲

    该书稿从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性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对性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介绍。书稿史料丰富,内容翔实,知识含量高,有助于读者了解性文化,甚至历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
  •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

    《鼓楼风俗》是作者积数十年民俗研究之经验,用现代人的感情、知识去阐述一个城区的风土人情,从生产生活、时令节庆、婚丧喜庆到工艺游娱等方面,顾盼有加。用散文的笔调,深入细致、多角度地展示了“南风北俗荟萃于鼓楼”的雅俗文化。《鼓楼风俗》结构缜密,选题精要,语言平实流畅,格调清明飘逸,厚情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
  •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叫女王

    重生之我叫女王

    “女王”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叫的。我,姓血,名染月,19岁生日那天,我从国外回来,想给他一个惊喜,谁知却看到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顿时感觉天塌下来了……这是哪儿?刚一张嘴“哇哇哇”这是谁的声音,突然,感觉有人拽着我的腿,于是我蹬我蹬我蹬蹬蹬,靠终于出来了,咦这不是我爹吗?干吗这么看着我。还有我咋这么小靠,姑奶奶我竟然重生了,那好,背叛我的那个渣男,你的噩梦开始了!!!
  • 云国毒后

    云国毒后

    意外穿越,竟成为王后?不料危机四伏,皇上去世,她就这么成为太后了?为新皇册立嫔妃,入庙上香,却还是敌不过后宫激烈的争斗!太后寿辰,皇嗣差点中毒,土氏国大力进攻,云国陷入严重危机!她,作为一代传奇太后,守护自己的子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个女总裁真是我老婆

    这个女总裁真是我老婆

    这个美得冒泡富得流油的女总裁,真是我老婆,你们信我一次不会死!
  • 极品公子混在校园

    极品公子混在校园

    有一天,佛问我:“何为佛?”我答曰:“佛即佛?”佛讶道:“何解?”我答曰:“可解,亦不可解!”十八岁的陈风华,因为一个禅机,解读了西藏的无字石碑。这是他命运的开始,这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看一个人,怎么从懦弱走上坚强,怎么成为黑帮枭雄,怎么成就商业帝国,怎么拥近天下美女吗?
  •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曹操雄才伟略的16字箴言

    本书遵循正史的要求,依据力求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研究考证,科学、全面地“正说”曹操。对曹操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在读者非常感兴趣的、存在诸多疑问和偏颇的地方给予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解答,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帮助世人将曹操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流传的曹操艺术形象区别开来,还曹操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难能可贵的是,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的两面去看问题的人。他对于阳谋和阴谋都了然于胸,做恶人他不怕背负罪名,做好人他不求世人报答,阴谋阳谋使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本书适合所有领导者,所有想成为领导的人,所有想升职的人,所有想发财的人,所有想获得幸福的人,所有想结识天下朋友的人阅读。
  • 另一片天

    另一片天

    当穿越女遇上宅男仙,霜羽看见一个落难的小姑娘,出于一个正直的修行中人,哪能见死不救,可是为什么那个小姑娘望着他的眼神会是那么灼热,好像要把他一口吞掉。
  • 也无风雨也无晴之错误

    也无风雨也无晴之错误

    这是一个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故事。现实中的感情,并没有能够让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自以为理性淡然,却不知何时,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 宅和系统

    宅和系统

    问简介?这是从一开始就绝对无敌的故事,无爱情的无限流,不用指望别得了。问作者?他的日常装b问题。问主角?主角能知道?那他就是神了。
  •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隐没与谎言

    隐没与谎言

    一支考古团队在幼发拉底河畔进行考察,意外发掘出一批新西台王国的泥板,作者是当时的宫廷首席镌刻师帕塔萨那。这批泥板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们并非官方文献,而是帕塔萨那的私人文件,记录了隐没在历史谎言中的真实故事。残暴的君王杀害了他心爱的女人,为了复仇,帕塔萨那设计了精巧的圈套,不惜带来灭国的灾难。然而考古团队的挖掘工作并不受当地居民欢迎,他们认为挖掘黑墓会释放远古的恐怖诅咒,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一个名叫哈吉·赛塔尔的当地长老表示支持,但他却被神祕的黑衣人从尖塔顶推落,当场毙命。难道黑墓的诅咒成真了?这起命案的主谋是反对挖掘行动的地方派系,还是想要挑起事端的民族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