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77200000044

第44章 附汉语方言及习俗(6)

饮食

吃,是神圣的,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完成人生历程的基础。能吃才能干,吃得多才能干得好。尽管人们常把温饱连在一起,可巴里坤人把“饱”看得比“温”更重,俗话说“宁可身上补丁,不叫嘴上受穷”。要吃好还要多吃,以饭量大为荣,比如要有一位一顿能吃下一只羊羔肉的汉子,大家简直会把他当成英雄(这在巴里坤并不是一种传闻,如此食量的小伙子是会经常出现的)。民间故事里就有“薛仁贵一顿饭能吃斗米斗面”的细节。常人自有常人的胃口,英雄必然有超人的食量。有超人的食量必定有超人的力气,才能有超人的能力。这在以体力支出为是否够男子汉标准的时代,此普遍心理定势自当是必然。这不但是因为巴里坤地广人稀容易生存食物比较充足,还在于食量小就不足以保证有强壮的身骨便无法抵御严酷环境和强体力劳动的压力,更在于接受了游牧民族对待吃的态度。生活在巴里坤的哈萨克或者蒙古人,无不是以肚皮大为骄傲的。他们对待自己如此,客人到家吃得多更是如此,因为那是不见外的表现。这和原先内地农耕民族对待吃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别,原先不少内地农家非常注重吃食的节约,讲究农忙吃干农闲吃稀以尽量节俭,而巴里坤人说“掐的擀的一个算,吃了馍馍不吃饭”,意思是说“掐的”即作揪片子一类的汤饭亦即稀的,“擀的”即捞面一类的干饭,无论吃啥都得用相同的米面,绝对省不了,吃稀的饿得快一会儿就得再吃,吃干的瓷实顶得时间长,所以在吃的问题上不要去算计。至于“吃了馍馍不吃饭”的意思和前一句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包含了巴里坤人一种特殊的饮食概念:馍馍不是饭,饭不包括馍馍(后面将谈到)。当然,不必算计吃的不是不反对浪费,“杀牲害命,骨头啃尽”,要求吃肉必须连骨头上的筋丝、软骨都得啃干净,啃不下来就用刀子刮。因为吃肉就意味着杀害了生命。人们对浪费是深恶痛绝的,浪费吃的是要“造孽”的,死后会得到惩罚,地狱里会有恶鬼每天往浪费者的嘴里喂蛆,让其以蛆为食。

至于巴里坤汉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品种以及口味,从中可以看出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多省传来的习俗和技艺,更能看到牧业民族生活习俗的特征。这特定的人群组合关系和地域因素,造成了特殊的饮食习惯和特殊食品及其制作方法。

1.肉食

巴里坤爱吃肉能吃肉的人很多,几乎顿顿饭都得有肉。内地人讥笑巴里坤人说“没有肉就不会做饭”,可见肉类消耗量之大。究其原因,一是冬季长而冷,非肉食不足以抵御严寒;其次是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肉食较丰富;另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牧业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当地人喜欢吃手抓肉也叫煮肉,则是十足的牧业民族吃法。煮肉很简单,清水中下带骨的大块牛羊肉,水开后文火炖之,等肉即将熟时再下盐而不下其他任何佐料。等肉熟了,用滚烫的肉汤冲泡葱丝调一汤盆高汤,最好是野生的红葱切丝味道更浓,将大块肉用小刀削割成小块拿了蘸汤吃。这你就明白了哈萨克等游牧人群中大都常带刀子的主要原因,这就使许多汉人也是如此,身上常带有折叠式的小刀。哈萨克人在煮肉时喜欢把羊头、肚子等下水和肉一块儿煮,叫全羊肉,而且食用时不用筷子、叉子一类餐具,洗净了手直接抓了吃,故又名手抓肉。手抓肉算是“富”吃,有十来八个人一顿就得一只羔羊。

游牧人群吃肉的办法很多,野外无锅的情况下,还常烧烤,烧烤又分为将肉块直接在火苗上烧烤,或是用柴火将石板烧红了再将肉割成薄片贴上去烤熟,或者在地面上挖一小坑,把坑内用火烧烤得足以能焖熟了肉时,把肉割成块装进羊肚子里放进坑内再封了坑口,约一小时即可。这大约是烤肉、石板肉(铁板肉)、焖肉、蒸肉等烹调制作法的鼻祖。

另一种“富”吃法是“封肉焖饼子”。做法是将带骨肉分割成较小的块,先炒,要加盐、花椒、生姜、葱丝等调料,等炒至血水干,有几成熟再加水以文火炖。在肉熟但仍不烂时将面擀成薄饼,抻到如纸般薄,盖到肉上面,浇一些肥肉汤,再盖一层,如此盖上十来层,在饼上扎若干气眼,加火煮蒸,等肉烂饼也熟,如此则肉嫩饼绵。也有人不在肉锅里焖饼,饼另外用小笼屉蒸熟再浇肉汤汁,即可食之。这不难看出是对手抓肉进行了“汉化”的吃法。所以它常常被当做当地汉族独特的食品,成为待客的美食。

蒸肉是将生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块或大片状,拌好调料,不外乎花椒、生姜、葱、蒜、盐等,装盆放笼屉中蒸熟。带骨肉块亦可用此法炮制。蒸肉还可将半成品诸如把大块肉先煮个半熟再切成大片条状按要求码入盘、碗中或将肉先做成丸子、夹粆等装入容器然后上笼蒸熟,出笼浇上调好的汤汁。这一做法来源于满汉全席里的蒸食炮制法。蒸出的肉与煮、炖、炒出的味道迥异。

清初到清末,巴里坤驻有大量的旗人,最多时可达一万五千多人,其中满洲贵族为数不少,因而满汉全席是贵族们婚丧嫁娶时常办的宴席,满人的许多饮食习俗一直流传,直至20世纪50年代还兴八大碗、九碗三行子等婚丧宴席,后来这种成规逐渐被取消,但其中的一些被变通编排到另类宴席中,构成新的搭配形式,其炮制方法仍延续下来。

总之,肉食是巴里坤人的当家食品,人们往往更喜欢“大块吃肉”,不只是为了满足口福,吃大块肉更能表现出一种豪爽之气、英武之美。

炒菜当数“细”吃法。“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做法要求精细些,另一层是说过日子要“细致”,即细水长流,不可“有了一顿吃光,没了十天喝汤”,常言道“有福不可重受,油饼子不咧卷肉”。炒菜是家常吃法,纯属汉人习惯,虽说也能从不同的花样、做法、口味中同样可以找到某一种菜的母源,可太繁琐,这里不再赘述。

2.面食

巴里坤人以食小麦面为主,极少吃米和豆类等杂粮。因而为调剂吃食的口味,小麦面食品的做法花样繁多,很有讲究。

但若简单分类为,有馍和饭两种。馍馍包括蒸的、炸的、烧烤的(烙的)。笼屉蒸的有馒头、花卷、油塔、包子,最特殊的数蒸饼。炸的有油饼、油果、油条、麻花等。烧烤的有干粮、油酥馍和锅盔。

蒸饼不是前面所说的封肉时的饼,这是发面做的特大花馍。面发好后擀成薄饼,抹上油,撒上薄薄一层食品色料:绿的香豆粉,黄的姜黄粉,红的红曲粉,或一张饼只撒一种,或一张饼分段各撒一种。然后卷成圆柱状,盘到笼屉里,一卷一卷地摞码,基本上码满一个笼屉,然后去蒸。笼屉内直径有多大,蒸出的蒸饼就有多大,最大的蒸饼底部直径可达五十多厘米,蒸好晾凉稍硬后切成方形或菱形的墩块,切面红、黄、绿相间,色彩斑斓,极能引发人的食欲。

烧烤类中奇特的当数锅盔,就是特大号的发面烤饼,其大小视“鏊子”大小而定,满鏊子只烧一个,最大的和蒸饼相当。显然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烙饼像锅盖”在巴里坤的复现。

难怪巴里坤杂话中有:“天爷天爷大大下,精沟子娃娃不害怕,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箱箱柜柜盛不下,撂到房上房砸塌。”新疆属干旱地区,巴里坤雨水也不足,人们总在期盼着多下点雨。夏季到了雨天,不少娃娃高兴得脱光了在院落里的雨丝中蹦跳。不只是一种游戏,因为大人告诉他们,雨越大庄稼就长得越快越好,就会有好收成,就能吃上白面大馒头,因而它更表达了人们对丰产丰收殷切的企盼。

“饭”专指水煮的,大致可分为汤饭、干饭。做饭就和面的方法而分为擀面和醒面。擀面要稍硬些,面和匀后即擀即切,或切成较短的下汤面条,或切成长的做捞面。不过做捞面大多在和面时加适量的食碱,切好后还要捏、抻,直到拉得很细,下出的面黄里透亮,浇上臊子叫臊子面,也叫碱面。碱面易消化,老百姓俗语中就有“碱面没肋巴,吃它七八下”之说。

醒面稍软,面和匀后要醒一阵。醒面可做的花样繁多,其实是将面剂子作成不同形状而已。面剂捏成条拉长了叫蹬扎皮,状若系马鞍蹬上的皮带,即陕西人所说的皮带面。将“皮带”揪成一寸长短叫寸寸子,揪成半寸以下叫揪片子,搓成圆的抻细叫捋面或拉条子,拉条子切成小丁叫丁丁面,将丁丁用拇指外侧一按一捻成杏皮干状叫杏皮子,有人也叫猫耳朵。凡此种种,可做成汤饭,也可煮好了捞出干拌,形状不同,风味不同。

巴里坤还有两种有趣的说法:早饭无论吃的啥,都只说“喝了”。“喝了”是早饭的借代,这种说法和河南人的说法相同。因为早年的早餐大都要喝稀的,最多的当数拌汤(面疙瘩汤),冬天大多人家都喝炒面、熟面或是油茶。炒面是将青稞或小麦加豌豆粒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熟面粉,食用时直接加开水冲稀即可,条件好点的用开水冲前煎一两个鸡蛋或加些酥油、炼好的羊尾巴油。熟面与炒面的区别是熟面是把生干面粉用锅焙熟,吃法和炒面相同。油茶是在焙干面粉时加上炼好的羊尾巴油一同炒熟成油面,食用时在开水中放适量油面熬成较清的糊状,再加些盐,调上葱丝,其色如茶,故叫油茶。久之,早饭后人们见面互问:“喝了吗?”在表示时间时也常说:“那天喝罢喝的”——这是说刚吃完早饭时。

另一种是,两人见面,甲问乙:“吃饭了?”乙回答:“没吃饭,吃的馍馍。”馍馍一类不算饭,只有吃捋面(拉条子)、面条、揪片子一类的才算吃饭。大多数人把吃饭看得很重,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做饭,绝不将就。

不过,无论吃馍馍还是吃饭或吃啥样的饭,主要目的是相同的:喂饱肚子。因此“掐的擀的一个算,吃了馍馍不吃饭”。“掐的”是指醒面做的饭,如揪片子、寸寸子、炮仗子等,“擀的”是指面条、碱面等。

巴里坤饭菜的口味,咸酸辣出头,与山陕甘青等地人饮食口味很接近,但也不乏甜食和“怪”味食品。

究其面食的各类做法,实在是杂汇了山陕甘青以至川湘等各地的技艺,表现了多地饮食文化的风格,所以,许多地方的人来巴里坤都大有回到家乡的亲近感。

3.独具风味的野菜

吃野菜可不是卫生保健意识强的表现,原先的人们无绿色食品的概念,因为所有的食品都是无污染的。

吃野菜有两种原因,富足人家吃野菜是为尝鲜,饥荒年穷人吃野菜是为充饥,“穷汉拉饥荒,野菜半年粮”。常被食用的野菜有椒蒿、沙葱、曲曲芽、旱菠菜、芥末菜等,蘑菇本不属野菜,应是上乘的真菌山珍,这里姑且列入野菜类中。

椒蒿:叶片呈小柳叶形,4月中便返青抽芽,4月底即可采食。将嫩杆连同叶片摘了用开水一焯,捞出晾凉后滴几滴儿香油,加醋拌成凉菜,清香中有浓烈的麻味,刺激食欲极受欢迎。也可在汤饭熟了后调上些许佐味,晾干储存到冬天作调味品也是上乘,腌成咸菜佐餐亦受青睐。现在县里有人专事采摘加工,且已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个小的产业,产品销往区内外,据说在北京市场上就很受消费者欢迎,往往供不应求。

原先田埂上、山坡上椒蒿极多,后来小田合成大条田,田埂被挖,新培的田埂上椒蒿断了根,只有山谷的坡上才有。一则物稀二则无农药化肥侵害,如今成宴席上的珍品。

四五月里椒蒿茎叶鲜嫩,待到6月之后茎已长老,就不再采食。老百姓有谚语曰:“4月里椒,5月里蒿,6月割回当柴烧。”

沙葱:沙葱属半荒漠植物,生长在沙砾山坡或戈壁中,叶为圆锥状,外包一层极薄的膜衣,以减少叶肉中水分的蒸发。雨水好可长二十厘米高。味儿有韭菜般的刺激,碧绿如葱,故称沙葱。

沙葱只有在雨水丰沛的时候才有,但它的根在旱天里晒不死,遇水即长,真可谓“无水死不尽,见水即又生”。所以采沙葱须在雨后两三天才行,农民不叫“采”,叫“欻”沙葱。遇到好年景人们赶车去欻,能车载袋量。腌制成咸菜能食用半年或更长时日。

沙葱可和椒蒿似的拌制成凉菜,也可如韭菜炒了吃,包饺子吃,味儿鲜美胜过韭菜。

蘑菇:野生蘑菇在地表较潮湿、草木茂盛的山坡上或松林下缘地带生长。天山北坡的草原上有无数比其他地方更墨绿的草圈,这大约是几年前或更早堆积过牛羊粪的肥底,因畜类粪便腐熟土质更肥所以草长得更绿更高,这样的草圈里更易出蘑菇,人们说是蘑菇圈。

蘑菇生长的两个条件是气温较高和雨量丰富,故去山坡上采蘑菇往往要在七八月的雨后,时间隔得稍久,蘑菇大都被蛆蛀空。

新鲜蘑菇味鲜肉嫩,属“山珍”,老百姓说:“蘑菇炒肉,吃个没够。”在野外若只有鲜菇,串了烤食,味亦极佳。蘑菇更是做汤饭、烧各类肉汤调味的极品。

与蘑菇的味道相似而略优于蘑菇的菌类是蘑菇花,因为它每一细株上都顶一粒米黄色的小球而且成束生长,极似一朵花。其实这是凤尾菇。它生在松林下缘的松树根边。清人曹麟开可能实地摘采过它,有诗为证:“瑶草琪花眼未经,玉芝垂实菌生钉。”这是说天山松林景如仙界,而“玉芝”般的凤尾菇就生长在这仙境。仙境中的当然是仙品,真可谓:“此类只在仙乡有,人间品尝能几回?”

蘑菇和蘑菇花均须采回后就快速晒晾成干方能保存。即使是干的,其味道也一样鲜美,是温室大棚内人工培植的菌类所无法类比的。

同类推荐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 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其耗费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 思想课堂-农业笔记

    思想课堂-农业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恋尘之只为王爷妻

    恋尘之只为王爷妻

    风云突变,转瞬间,她成祸国红颜!万民唾骂!而那罪魁祸首的男人,却邪气一笑,一身风清!她笑得痴狂,既成祸水,何不多祸几国,天下大乱岂不有趣?华丽转身,魅惑无疆,烽火戏诸侯,一笑万骨枯。他,夺了她的身;她,血洗他江山!
  • 呆萌小腹黑:男神你别跑

    呆萌小腹黑:男神你别跑

    苏小童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季锦年,只是最后的最后苏小童还是拉着季锦年的衣服,哭着说“季锦年,我不喜欢你了好不好,我放弃了好不好”
  • 鬼灵精探

    鬼灵精探

    他有着一双令罪犯闻风丧胆的眼睛。他的眼睛能看见鬼。
  • 信达雅的毕业旅行

    信达雅的毕业旅行

    苏家三胞胎兼职赚钱赚够旅游费,给自己补了一场迟来的“毕业旅行”,她们来到了丽江、大理。她们遇见了不一样的人,小男孩很可爱很体贴、孔小由温柔又毒蛇,韩一安清新又霸道,还有俊美的国画先生“董知书”。
  • 我的女友是老板

    我的女友是老板

    天仙女友竟然是跨国集团的总裁,俘虏她还是被她俘虏?豪宅暗藏惊天秘密,男人半夜惨叫,杀机迷雾重重,恩怨情仇!化身顶级杀手孤狼,家仇国恨!看萧剑如何玩转他的传奇人生!
  • 校花的薄荷

    校花的薄荷

    “靓女,你的‘薄荷’能别在我身上使吗?”?“没了薄荷,你是想要我的‘火热’嘛?小男人”练就了十六年功夫的他!无亲人、无朋友的他!有着杀人如鸡子的热情的他!又有点小色的他!在回归到都市生活、学习的他又会有怎么样的经历呢?校花、御姐、老师、总裁、萝莉、女朋友的闺蜜、闺蜜的姐姐都和他有着暧昧的关系!!伟大的人生将开展起来!!
  • 玄黄四宇

    玄黄四宇

    剑随身业传千古,刀冯乱世劈乾坤。枪如点墨走纵横,棍扫伏魔荡八方。降妖钢鞭震五岳,戟开双月万人敌。斧如旋风扫天下,钩断无常百业消。天涯从此无人幸,百代武者入江湖
  • 厚黑学

    厚黑学

    作为民国第一奇书,而且是台北国立图书馆镇馆之宝,八十年代畅销于台湾、香港和日本。那么此书奇在何处,宝在何处,为何畅销?作者李宗吾以“正话反说”的形式,把中国历代“明君”、“圣人”脸上画的、头上蒙的那些仁义道德撕扯得干干净净,并统一地给他们一个新的定义“厚黑”。厚黑,简单说就是面厚心黑而已。刘邦因为厚黑而得天下,曹刘孙因为厚黑而三分天下,李世民因为厚黑而坐上皇位,由此可见,这些明君们的“发家史”其实就是“厚黑史”。而所谓的“圣人”也是因时势而造,因为汉武帝尊儒,所以孔子所推崇的人连同他自己就都成了圣人,如果汉武帝尊的是道家或法家,那么圣人们就又要换个名单。李宗吾文笔犀利、言语辛辣,以超凡绝世的思想深度,看透这埋藏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之根本,并写诸笔端,将其大白于天下,这番高论甚至比鲁迅还要早。由此观之,李宗吾不愧为“二十世纪十大奇才怪杰”之一,也无愧于“近代之新圣人”的称号。
  • 不与时光计较

    不与时光计较

    网络小说作者溪梦,偶然得到一本来自1942年的日记本,日记本讲述一个叫秋禾的大家闺秀思念心上人乘宇的故事。溪梦找到秋禾的家人,了解到日记中记录的真正历史,确实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秋禾从青春年少等到暮年白首,乘宇终究没有出现,直到秋禾90岁生日那天,她对她的孙子说出她与乘宇的爱情时,他的孙子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乘宇最终长眠的地方。溪梦用文字讲述了这段等待75年的凄美爱情故事,放到网站被疯狂阅读,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剧导演编剧争抢的对象,溪梦终于成为“著名作家”。
  • 系剑逍遥

    系剑逍遥

    落日映山涯,独仗剑,一生逍遥,乱世间,凄凄惨惨,一生匆匆,行行走走,走走停停。问世间几多轮回,几多苦,尽尝人生,苦与悲,漫天悠悠,青草为伴,一人一剑,行天下。天下之大,唯一江湖之词可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