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8200000033

第33章 论国情、省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怎样正确认识国情及其意义

国情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为只有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比照中,国情才有它本质的规定性。一般说,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和历史变迁、民族传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所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总和,也是某一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情大体由如下七个要素构成:一是政治状况,包括阶级、政党、团体及其相互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民主和法制建设等;二是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三是科技发展状况,包括科技进步水平、科技队伍、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投资和科研体制等;四是文化教育状况,包括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和体制,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五是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民族、家庭、婚姻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稳定程度等;六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国土面积、自然生态、海域、地壳、地貌、地形、气候、矿产、生物、水、光、热资源等;七是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和格局以及对自身影响,周边国家关系,外交政策以及国际贡献能力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基本反映这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研究、分析国情,必须注意作为被认识对象所具有的特点。这主要是:第一,客观性。一个国家的国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性的表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人们认识与否,国情都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凡是正确认识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革命和建设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凡是用主观主义判断国情,不从国情出发,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然遭受失败。第二,系统性。国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国家现实诸因素总合。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状况、科技文化水平、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历史沿革,文化渊源、民族传统、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各方面的因素之间有着广泛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加强对国情的整体系统研究,全面认识和把握国情。第三,动态性。一个国家的国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绝对固定或静止的。由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变动,经常导致国情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

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关系着能否选择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思路,关系着我们党能否制定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关系着能否胜利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宏伟战略目标。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的现阶段基本国情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分析。《讲话》深刻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经过几十年努力,虽然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至今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第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二,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它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在总结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2条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党的基本路线和这12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怎样正确认识浙江省情

下面,我从省情概况、省情特征和省情优势与劣势三个方面,讲讲怎样认识和把握浙江省情。

(一)省情概况

1.自然资源禀赋状况

一是气候资源。浙江光、热、水诸要素配合良好,气候生产力较高。二是土地资源。全省山地丘陵占 70 .4%,内陆水面积占 6 .4%,平原占23 .2%。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三是水资源。浙江降水较多,水资源总量相对丰裕,人均占有量偏少。四是生物资源。受惠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加之山海兼备,平原、丘陵、山地组合,浙江生物资源种类很多,生长量大,再生能力强,以开发生物资源为特征的粮食种植业、渔业及多种经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五是矿产资源。浙江陆域煤、铁,油、磷、硫等基础工业资源储量少,品位低,蕴藏分散,开发利用潜力有限。六是港口资源。浙江大陆岸线长2253 .71公里,沿海具有建港条件的港址有62处,可通港口岸线总长240公里。其中可建3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有18处,可建港岸线120公里。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是浙江的一大资源优势。七是旅游资源。浙江旅游资源的特点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丽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之地”。八是人力资源。1988年底,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达2748 .73万人,人力资源相当充裕,劳动力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51%,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17%。

2.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产业结构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浙江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199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7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1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民收入82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197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99 .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89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95亿元,特别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1991年总产值达到930 .6亿元,成为我省工业的半壁江山,农业总产值368 .64亿元。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有较明显改善,特别是机场、港口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全省电话交换机总量突破百万门大关,县城以上电话全部实现自动化。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增添了后劲,使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第6位。

近10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外向型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这表现在:一是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温州两市列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沿海经济开放区已有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和舟山等8 个市地所属31 个县(市)。开放区的人口占全省的63%,面积占43 .9%,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收购额等主要经济实力指标均占全省的80%左右。二是对外贸易。1991年全省外贸商品收购总额173 .47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8 .51亿美元,其中出口29.06亿美元;出口商品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 .8%。进口总额9 .45亿美元。三是利用外资。1980—1991年底止,全省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总额16 .41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7 .33亿美元,实际借款7 .3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 .32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2 .82亿美元,全省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370家,已投产5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但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我省“三资”企业发展无论规模和水平差距都很大。1980—1990年10年中,浙江利用外资金额在沿海11个省市中居第8位,利用外资金额仅相当于广东的2 .5%,上海的15 .4%,福建的16 .9%,山东的33 .7%,辽宁的4 .2%,江苏的52%;全国人均实际吸收外商投资为17美元,浙江为4 .56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这与浙江经济实力相比是很不相称的。四是非贸易创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迅速崛起。我省已经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12个,合同金额3 .34亿美元,到1991年底,我省在境外共办合资企业30家,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达2500万美元。1986—1990年5年中,全省共接待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129 .6万人次,累计收汇6 .4亿元外汇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在农业前快后慢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状况;二是工业发展成为全省产业结构的主体,并且利用省外、国外市场和资源,形成了加工贸易型的发展格局;三是形成机械、纺织、化学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消费品工业成为浙江的产业优势;四是以商品流通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有所加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 .9%上升到1988年的24%。

但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粗放经营的路子。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一发展路子累积的许多结构性矛盾日益暴露,突出表现为:一是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加剧了原材料、能源以及农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二是加工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档次较低,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削弱;三是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四是企业组织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少,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规模效益差;五是布局不合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业结构雷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阻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浙江产业的发展把握住“优先发展轻工业”、“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机遇,对全省产业的成长和结构变动起到了很大作用。“八五”计划期间和今后10年浙江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出现新的变化。(1)前10年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状况,将发生变化。(2)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将逐步提高,这对加工工业产生更大压力。(3)适当集中,提高“两个比重”,财政包干逐步改为分税制,外贸取消补贴实行自负盈亏,将减弱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4)“八五”计划期间国家资金投向重点是技术改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过去的地区倾斜政策转变为产业倾斜政策,我省因受矿产资源贫乏的制约,加之大中型企业较少,受惠程度不如资源丰富和大中型企业较多的省市,而且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需要调整。(5)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的消费选择性增强,市场竞争加剧。(6)国家对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上海浦东开发,我省可望在出口创汇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可能出现国际资本流向分散化的新情况。我们要全面认识这种新的宏观环境,积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把握机遇,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环境。综合分析省内外影响产业结构的各种因素,20世纪90年代我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是农业的基础作用更集中地体现在为城乡提供稳定的粮食和副食品来源上,由于人均耕地减小,后备资源不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将明显减弱;二是工业化进入结构变化加快的中期阶段;三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加快,特别是交通邮电、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将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会进一步发育和发达。

3.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科技。1988年,全省平均每万名职工拥有自然科技人员927人,自然科技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有2 .82 万人,占28 .5%。1979 年至1988年间共获得科技成果7384项,平均每年为738项,其中获得优秀科技成果奖的有2341项。二是教育。1991年,全省共有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5 .98万人,普通中专136所,在校学生6 .77万人,全省1821个乡镇2754.46万人口的地区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也迅速发展,成人高校37所,在校学生3 .1万多人,成人中专126所,在校学生3 .71万人。三是卫生。1991年,全省医生6 .03万人,医疗床位9.93万张,全省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4人,医院病床2.3张。四是人民生活。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据抽样调查,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50.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 .77元。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省情特征

1.浙江空间狭小,基本自然资源贫乏

据有关研究报告分析,如果以全国各类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为100,浙江水资源为89.6,能源为0.5,矿产为4.9,可利用土地为40,耕地和气候117 .2.以上几项综合,浙江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为11.5,居全国倒数第3位,仅高于上海(10 .4)和天津(10 .6)。

2.加工贸易型经济

浙江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在工业总产值中,加工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制造业)的比重占90%以上,而采掘业不到1%,原材料工业只占9%。浙江能源、原材料极大部分依靠省外输入。近几年来省外市场还在不断扩大,浙江的生产活动已明显地建立在省内和省外(包括国外)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格局。

3.综合性农业经济区域

浙江自然条件优越,土地类型多样,作物种类繁多,有利于农业生产多种经营。

4.“轻、小、集”特点鲜明的工业结构

“轻、小、集”结构基本上勾画了浙江工业的轮廓,即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组织结构以小企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集体工业为主。

5.区域发展呈二元状态

浙江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可分为两大片,即浙东北一片(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浙西南一片(包括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和丽水)。两片之间面积、人口相差无几,可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呈二元状态。这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浙东北经济相对发达,而浙西南经济发展起步较慢,两者差距甚大。据1990年统计,浙东北与浙西南相比:土地总面积44∶56(耕地面积58∶42);人口50 .9∶49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 .1∶32 .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省1716元,浙东北2616 .1元,浙西南1382 .1元;社会总产值70 .9∶29 .1;工农业总产值71 。6∶28 .4;工业总产值74 .9∶25 .1;财政收入72 .3∶27 .7.二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存在很大不同。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浙东北为 23 .5 ∶ 52.3 ∶24.2,浙西南为33.1∶42.2∶24 .7.浙西南与浙东北相比,三次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基本相同,第一产业高出9 .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低10 .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判断,浙西南落后10年左右。三是区域经济之间的产业关联弱。相对发达的浙东北经济辐射力尚难影响到浙西南,浙西南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因开发条件差和运输不便等原因,也基本未能被浙东北加工利用,两大经济区域程度不同地受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辐射影响,在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浙东北尚不具备对浙西南足够的带动力。

(三)省情优势与劣势

1.浙江省情的优势

(1)区位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浙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处于T 型主轴线的交结部。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又介于上海和江西、安徽、福建之间,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有宁波、温州两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和一批沿海开放市县等,浙江既是国内南北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的中心地区,又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前沿地带,外引内联条件十分有利。浙江港口海运条件相当优越,目前,宁波、舟山、乍浦、海门和温州均已建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近期,宁波北仑—舟山深水港域可发展成为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能与世界大港通航发展运输的“母港”之一。发挥浙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口海运优势,把经济活动从国内推向国际,形成国内国外双向循环,是振兴浙江经济的希望所在。

(2)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从反映经济实力的几个宏观指标来看,浙江均处于全国前列;浙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强;浙江至今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实力。

(3)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宏观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1991年全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3161元,浙江为43212元,比全国高30%,居全国第5位;1991年全国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消耗(吨标准煤)2 .88吨,浙江为1 .51吨,比全国低43 .5%,居全国第1位,农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三高”,即耕地复种指数高、耕地产出率高、农副产品商品率高。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比较好,绝大多数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4)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浙江人口密度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大批懂得经营管理的能人。

2.浙江省情的劣势

(1)资源、资金双重约束。综观浙江40多年经济发展,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片面的资源结构制约。主要表现在缺乏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资源;而作为整个产业基础的农业又建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这样,既限制了纯农业的持续增长,又使轻工业基础不稳固,同时,基础资源短缺还限制了本省人力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使许多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资金短缺制约,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投入以及从其他渠道吸引外部资金。

(2)基础产业发展滞后,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因此,浙江经济从能源、原材料供求角度看,可能较长时间处于紧运行状态。

(3)大型骨干企业少,人均装备水平低,物化技术相对落后。

浙江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设备技术状况,以国内一般水平为主,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两项合计仅占29 .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 .66%,在华东7省市中倒数第2位。

(4)科技能力,劳动者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看已名列全国第6~7位,但科技能力不仅低于上海、江苏,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4位,其中经济部门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更低,居全国第20位。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基本指导方针的选择

从我国国情出发,以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所奠定的坚实基础,90年代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蓝图的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基本指导方针: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三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四是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五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今后10年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战略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指导方针,结合浙江省情实际,今后10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思路是:一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为中心,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上。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突出位置,从改组改造加工工业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优化结构,保持农业升温势头,改善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基础。抓好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一批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开发和一批基础设施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建设项目。抓好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推进集约经营,逐步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粗放经营的状况,使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在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新的水平。二是继续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继续贯彻执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地区经济协作和横向经济联系,进一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浙江经济发展。三是认真贯彻执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狠下工夫,使全省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加必要的投入,努力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四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正确执行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逐步实现全省各个地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按照这样的基本思路,到200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转变。前10年,浙江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为主的“速度型增长”模式,这与浙江资源贫乏、资金紧缺的省情特点不相符合,以致造成经济发展中大起大落,效益较差。今后10年,要转变为靠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实现以内涵为主的“结构优化的适度增长”模式。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浙江产业发展把握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机遇,对产业的成长和结构变动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累积了许多结构性矛盾,90年代将是浙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要求培植主导产业,组织新的产业优势,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三个转变:即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和内向型相结合转变,逐步形成先进技术为主体,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外向度较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的具有浙江特点的产业结构新格局。为此,产业发展的重点是:(1)稳固和强化农业,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局面;(2)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低能耗、低物耗的“三高二低”的要求,以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一批优势产品为重点,进行全行业的“连锁改造”,获得整体效益;(3)有选择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现代化;(4)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发展以原材料为重点的重化工业,使产业结构适当重型化;(5)加快发展以市场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对浙江经济振兴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于浙江经济的运行特点是外部循环,经济的“生存空间”在区域外部。要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下,保持浙江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区域比较效益,以便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资源转换。这就是说,浙江必须有相对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较低的“资源转换成本”,才能既吸收外部资源,又开拓外部市场。因此,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素质,要放在首要战略位置,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仅是克服浙江经济发展中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制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因素。90年代,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要继续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同时,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三资”企业,多办一些出口创汇型、技术先进型项目,注意把吸收外资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对外技术和劳务合作。总之,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关系浙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

四、怎样研究省情

(一)省情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省情研究决不是在具体材料上兜圈子,决不是搞大量材料数据堆砌,而是要把各种情况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探寻省情的内在组合规律,进行深层研究。如果把省情研究当作一般社会调查,认为只要把全省各部门、各地区的一般情况和具体数据摸清,省情也就了解了。这实际是停留在表层上转,没有深入到省情内在结构和内在关系中去,犯了简单化、表面化的错误。

(二)要深入研究省情,至少要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要摸清省情基本要素的状况。省情是由各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研究省情就要认真调查要素的基本状况。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汇总,把全省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情况搞清楚;对省情要素进行分类,划清实质性、变化性和附着性等不同的要素范围;分层次进行分析、综合。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在省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省情数据库。这是省情研究的基础工程,应当下工夫搞好。二要研究省情要素之间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省情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一个要素单位。我们要注意研究省情要素特有的组合关系、技术适应关系、社会协调关系、数量比例关系、转化和替代关系等。这些关系搞清了,也就明确了其内在结构,容易抓住省情要素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项工作做好了,才算真正进入了省情研究的过程中。三要研究省情要素在组合基础上的运行规律。在省情要素调查和要素结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揭示省情要素的运动规律了。省情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而且省情要素运动的范围、过程、方针、性质不一样,又决定了省情运动的规律不一样,既有整体性的母规律,又有层次性的子规律,构成了一个省情规律体系。这些情况都搞清了,省情研究即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四要研究省情的演进趋势。省情各要素都处在运动之中,要使省情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服务,就有必要对省情要素的演进,作未来预测性研究。这种研究也是省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

(三)省情研究方法

省情研究要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如系统方法、辩证分析方法、统计与计量方法、比较方法、新经济学科方法。一是系统方法。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省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从省情系统与环境关系上,从省情系统运行进程上把握其整体属性和内在关系。二是辩证分析方法。要对省情作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对省情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省情的属性进行抽象,对省情的内在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弄清省情的特殊性和存在的主要矛盾,揭示其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三是统计与计量方法。在省情调查和研究中,要充分地注意运用统计方法,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数据,并科学地设置各种省情调查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省情。对于种种资料,要进行定量分析,如省情要素结合的数量关系、省情规律作用的数量表现等。同时,还应当分析和测定各种要素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程度,考察和测定要素的数量、流量、补偿量,编制省情运行规模等。四是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方法主要为了明察省情的特殊性和省与省之间的区别。要通过纵向的特别是横向的比较,来搞清楚省情的特色所在。这就要求不但要对本省的省情进行调查,而且要大量地有计划地收集和了解外省市的情况,特别是行业的情况,并对此进行对比分析,这一点对于省情研究是很重要的。五是新经济学科方法。如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性经济学、经济预测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省情研究。

(此文系1991年6月在浙江省计经委系统干部培训班上的专题报告)

同类推荐
  • 决战朝鲜

    决战朝鲜

    作者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让人遥想曾经铁血时代志愿军将士风采。本书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后的国家形势、世界局势,细腻体察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破除时下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等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让人感动。
  • 迟到的文明

    迟到的文明

    固守传统,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必然走入死胡同。文明与野蛮永无止息的争斗,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内容。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几个国家率先树立了文明的标杆。跟进还是抗拒?令人眼花缭乱的史剧围绕着这个轴心展开。随着世界市场日益生长,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经济和思想、文化冲破一切障碍,在国际间交流。是否接受现代文明,融入世界,成了国家和民族盛衰荣枯的生死线。人类踏入现代文明后,中国已经成为迟到者,原因何在?我们将何去何从?袁伟时先生为我们一一解答。
  • 与官员谈领导方法

    与官员谈领导方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全党和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学习的序幕。用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武装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形成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已经成为全党和广大领导干部的共识。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理应成为学习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今天,没有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能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对此,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已形成共识。相应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共管理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在于,国内对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十多年的事。
热门推荐
  • 孔子给年轻人的77个处世智慧

    孔子给年轻人的77个处世智慧

    本书从为人、处事、交友、修养、成功等多个层面,解读了孔子最主要、最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处世智慧。
  • 圣尊法师

    圣尊法师

    本是嚣张皇子,却因兄弟算计落得流离失所,一个身为魔法师的皇子如何走完他的一生呢..
  • 末世剑修

    末世剑修

    现今地球灵气稀薄,修者寸步难行,就算最后能够修至巅峰,却因千古以来越来越凶猛的天劫而身死道消,在修者的末日时代,且看主角如何逆天成仙?新书《异界游子命》已经上传。
  • 红蚂蚁

    红蚂蚁

    红蚂蚁怎样与猛兽搏斗,最后被。。。。。。。。。。。。。。
  • 网游之江湖群侠传

    网游之江湖群侠传

    本意纵横江湖的沐晨,不想自信之下被系统坑成了奇葩属性,反而奇遇连连,拜入游戏第一隐藏门派逍遥谷。幻想着自己身具北冥神功吸来的上百年功力,左手六阳掌,右手折梅手,快意江湖。却不想被师傅东方未明告知,要想学逍遥谷绝学,不但要智冠天下,上知天文星象,下通地理风水,且琴棋书画花酒茶等风雅之事皆要样样精通。为获得逍遥谷的的绝学传承,沐晨只好走向一条不一样的武侠之路,同时也开启了自己的奇侠之道。
  •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一个喜欢三国的现代人穿越到东汉末年的幻想故事。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杨闫开始了他争霸之路。我要统一这天下,我要让全天下人看到我华夏之威。
  • 铁与火的颂歌:刀塔英雄传奇

    铁与火的颂歌:刀塔英雄传奇

    年轻的赏金猎人刚铎接到了一份奇怪的委托,也因此陷入了一场泛大陆各个势力之间的角逐中。精灵,矮人,人类,各大种族轮番登场,携手露娜的刚铎能否在这个漩涡中绝境求生,揭开癫狂之月的秘密?拉娜娅,扑朔迷离的暗精灵;克萝贝露丝,一个混血的银月精灵,能否在阴谋与诡计间求得新的生存之道。以刀塔英雄故事为背景的长篇魔幻小说,以宏观的视角讲述远古遗迹的争夺之战。
  • 玉箫吻剑

    玉箫吻剑

    项英为了瓦解一个巨大的阴谋,通过假死的方式“重新做人”,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江湖、易文通过明察暗访,确立了他们对付天剑门的帮手杨木。与此同时,江岳作为玉林山庄唯一的后人,他更名换姓,投入天剑门,却巧妙地躲过了腹血的控制,并且爱上了“天下第一丑女”紫鹃。在羽翼丰满后,江岳走上了背叛天剑门、重建玉林山庄的道路。他与项英、杨木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通过他人之手杀掉项英,却没有阻碍宋王朝一统天下的步伐。最终江岳如愿以偿,而杨木也找到了他的归宿。
  • 做最好的自己:苹果CEO库克传

    做最好的自己:苹果CEO库克传

    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的库克被认为是“除乔布斯外最了解苹果的人”。库克为人低调内敛,长期以来在乔布斯的光环背后默默为苹果公司掌舵。
  • 月弯如眉

    月弯如眉

    在电脑前打游戏的女汉子,猛然间被白光吸入,穿到异世,遇美男,共闯江湖;遇怪兽,打得它稀巴烂。请看女主如何在异世叱诧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