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2600000003

第3章 冰糖葫芦

我从南方第一次来北京,是80年代末。当时逛天坛公园,发现鱼贯而人的男女游客均人手一支串满晶莹剔透的红果的小棒,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我猜测那该是大名鼎鼎的冰糖葫芦了。再往周围一看就明白了:公园门前的空地上,站了一溜手持稻草秸捆扎成的“靶子”的摊贩,草靶上一律乱箭穿身般插满了红彤彤的冰糖葫芦(中国式的圣诞树)。当时我想,北京人不怕冷吗,大冬天缩着脖子也敢吃冰糖葫芦?这是冰糖葫芦的名称给我造成的心理错觉。或许也不能算是误会,在零下几度的室外气温中,冰糖葫芦经风一吹,像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眼泪汪汪,连外面裹着的糖浆都冻成冰棱的模样。咬一下肯定嘎吱作响。你简直分辨不清咀嚼的究竟是冰抑或是糖。你的腮帮子冻得都快麻木了——恰恰这时候,那冰糖包裹的新鲜山寨透人肺腑的酸味,会给你一个强烈的刺激。你无法拒绝它向你揭示的五味俱全的谜底……

这毕竟是苍白枯燥的冬季硕果仅存的一份诗意。即使仅从视觉上的效果来说,颇印证了鲁迅一首散文诗的标题:火的冰。一枝独放的火焰,正炫耀地炽烈着,忽然,仿佛服从冥冥之中的符咒,它被冰封存了、冻僵了,进入一个无声且没有意念的世界。即使在冬眠之中,它仍然保持着火的原型、火的颜色以及性格。你咀嚼着冰的同时实际上在吞食着火。它的双重性格很快把你给感染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诗化的联想呢?难道最最平民化的冰糖葫芦真的存在什么精神内核?这还得感谢我8年前在北京街道上品尝到的第一根冰糖葫芦。是那根用5毛钱购买的冰糖葫芦给了我价值连城的灵感。北京城里的冰糖葫芦哟,你从此进入了一位外乡人的视野。

冰糖葫芦是很有北京特色的一种食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可能代表某种朴素安祥而又不乏历史感的市井生活。林语堂在一部回忆清末民初北京历史文化的专著里,也未能忽略它的存在,仿佛信笔提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串成一串,染上红色招徕顾客……”这部书是他后来在大洋彼岸用英文写作的。可见冰糖葫芦的造型,已深深镶嵌进他的记忆里了。冰糖葫芦,仿佛也构成一位读书人对老北京城的回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

能够代表那种古朴的老北京生活的当然不仅是冰糖葫芦,还包括其他当地小吃:豆汁、油茶、灌肠、卤煮火烧、豌豆黄、艾窝窝、褡裢火烧、炒肝、焦圈、酸梅汤、扒糕、羊头肉、驴打滚……甚至有些估计快失传了。作为一个迟到者,我真恨不得一一品尝它们或记录它们。但在这篇短文中,我只能举冰糖葫芦为例了。

冰糖葫芦堪称最原始也是最传统的糖果了,和后来商店里零售的各种用塑料纸或锡箔包装的水果糖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讲究以鲜果(包括野果)为材料,尤以山楂为上佳;后者则徒有果味而已——这就是“糖”与“果”概念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前者是手工制作,匠心独运,简直象征着一个闲情逸致的时代;后者则是机器大批量生产,挥掸不掉工业社会的气息。当我逛街时猛抬头目睹到一株插满通红的冰糖葫芦的金黄稻草扎成的靶子,怎么能够回避它周身洋溢的诗意呢——在苍茫尘世之中,这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呀!甚至夸张地认为:连看它一眼也应该交费的。我还有福观望过摊贩现场制作冰糖葫芦的过程:在炉火上支一口小铁锅,熬好滋滋冒泡的糖稀,拿山楂串蜻蜓点水地一蘸,就手脚麻利地插在草靶上了——风一吹它就冷却了,摇摇欲坠地诱惑着过往行人——冰糖葫芦不仅满足了我的口福,摊贩们(简直是艺人)的手艺也使我大饱眼福。有一支审美意义上的冰糖葫芦,在我想象中已簪上北京的城头,作为一座伟大的城市平民化的吉祥物。北京城里的冰糖葫芦哟,遍布街头巷尾,我抬头低头都能看见你。

关于人类的饮食,我以为可如此做性质上的划分:第一种是求饱(满足“胃”觉),第二种是求美(满足味觉),第三种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兼顾到精神的愉悦——或曰还追求某种娱乐性(譬如瓜子之类零食)。这该算饮食文化形而上的跃进吧?冰糖葫芦毫无疑问属于第三种。最初我把它视为儿童食品,后来发现在北京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偏爱它——这和它带有某种游戏性不无关系。它是可以边走路边吃的零食,手持一支色泽诱人的冰糖葫芦(像装饰品)逛街,颇有种走马观花的陶醉感。恰如周作人在谈论北京的茶食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冰糖葫芦身上或许正凝注着这种精炼。它是典型的大街上的零食,与之相近似的还有烤羊肉串之类——总之带有休闲或恬适的意味。我们和平时期的城市风景怎能缺乏这些点缀品呢?

北京城里的冰糖葫芦哟,像岁月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市民们手上传递。正如今天晚上,它又从林语堂的笔下传到了我的手上——在50年之后,我要给北京的冰糖葫芦重新写一篇文章……同时借这篇文章,向所有代表北京传统的风味小吃致意。这也是一个外乡人对一座城市的致意。

同类推荐
  • 散生漫笔

    散生漫笔

    近几年我的视力突然衰退,医生诊断是老年性白内障,而且是“老双白”:两只眼都被“白”蒙上了,这一点儿不冤枉我。几十年来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跟着我受够了罪,伤眼的事儿看得太多了。
  • 历代碑铭

    历代碑铭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历代碑铭》中记载的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碑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
  • 传世藏书——宋词精选(下)

    传世藏书——宋词精选(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著名法制作家丁一鹤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第一部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是“解密中国大案”系列图书的第三部,通过对一系列大案要案幕后真相的解密,给社会以警示。《欲壑难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解放军文艺奖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联合鼎力推荐。
  • 随缘而喜:我的人生哲学

    随缘而喜:我的人生哲学

    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天地萌生万物,对生命总是赋予惊人的力量。随缘而喜,随遇而安,是最好的态度。
热门推荐
  • 凡道真

    凡道真

    凡心道心,道人苦苦求索一世求道,原来却是本分而已
  • 末世之血色城堡

    末世之血色城堡

    2012年12月12日12时一个被后人称为末世的时代降临了。李峰带着末世十八年的记忆重生了,为了让曾经的悲剧不再重演,为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们不再沦为魔兽的食物。从一个卑微的生灵,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血色城堡。
  • 要结婚的女人

    要结婚的女人

    夜色中的繁华都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充满了诱惑。
  • 傲世丹神

    傲世丹神

    少年沈翔遇神女和魔女,得到她们的无上传承,获得逆天神脉,学得绝世神功,掌握超绝丹术,这使他在武道之路春风得意……饿的时炼点丹药当零食吃,寂寞的时候找高高在上的神女玩耍,无聊时耍耍那些来求丹的武道高人,逍遥修神……
  • Lyrical Poems

    Lyrical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囚鸟之舞

    囚鸟之舞

    地铁站接连出现弃尸案件,可没留下无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公众陷于一片恐慌中,市公安局一筹莫展,同时还得面对社会各种质疑的压力。
  • 天仙下凡之我是老大

    天仙下凡之我是老大

    梵仙儿,作为一名资深宅女,不出车祸不挨雷劈。就这么自然而然的穿了。她表示---好幸福。作为架空古代唯一一位仙人,游山玩水啥的实在不要太方便了。只是——不要每次都遇到这么多人好吧?、?
  •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本书是青年导演杨树鹏创作的故事集,杨树鹏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写作者,他惯于用虚构的时空背景的来表达现实中情景、情绪,擅长利用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手法讲故事,他笔下的故事有很强的画面感。
  • 圣焰血徒

    圣焰血徒

    生与死的抉择在于自己的手中...当世俗的不公沦为沉浮时,张毅冉又该怎样做?普通的高中学生,却被无数人冷热嘲讽,卧病在床的母亲丢下他离去,省下孤单的他留在世间!当张毅冉遇到世界顶级佣兵团时,他的生活彻底改变“天要我亡,我便逆天改命,人要我死!那我血溅八方!”Q群:329346395
  • 地狱之破碎虚空

    地狱之破碎虚空

    "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可以在瞬间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其半生沉浮与繁荣富贵之间。它也可以让一个本该幸福,美满的人生,刹那间毁灭得一片黑暗。它可以赐予人一些特殊的东西,使其变得不再普通,但往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它也可以,让本来混乱的东西,重新归于平凡。一枚硬币,可以干掉一个人,而一根牙签,就足以将混乱抹杀..毅言:对于经历过那样一个事情的我来说,毁掉他的一生,真的没有最简单,只有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