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33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8)

马克思认为,如果撇开工业的资本关系性质,那么工业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7页。从这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工业可以废除了,也就是消除把工业当做是奴役他人、剥削他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8页。接着进一步分析道:资本主义工业使人类赢得了足够的力量来炸毁这个自私的逐利的肮脏外壳,“明天,这些力量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9页。资本关系成了自由人的活动锁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摧毁这种锁链的物质力量。炸毁锁链只能是通过革命的办法,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炸毁它。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明确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对立”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的最初表述。尽管现存的手稿太少了,但仍可肯定马克思在1845经济学手稿中阐述过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挥为第一个结论:“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接着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处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同样地,马克思在《1845年经济学手稿》中也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1—262页。同时这里表达的思想还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四个结论:共产主义事业只有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三,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劳动问题,主张必须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马克思批判李斯特试图借助交换价值来确定价值、资本、利润、工资、地租等概念的错误做法,人们应该借助现实来确定这一切。马克思论道:借助工资可以确定工人的生活,进而确定工人是资本的奴隶,还可以确定工人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工人的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谈论自由、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由于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异化了,因此,现有的“‘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消灭私有财产的观点:“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当然,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255页。这些思想同样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91、93、95页。,并且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三个结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四,马克思认为工人受所有的资本的统治,他没有自己的祖国,他的国家是资本,表述了类似《共产党宣言》中的 “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马克思用排山倒海之势表达了这一思想:“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领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页。马克思再一次指出,不管单个资本家之间斗争多么激烈,作为一个阶级,他们的利益是共同的。总而言之,资本家是一个阶级集团,工人不是受一个资本家奴役,而是受全体资本家的奴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257页。

第五,人被看做是生产力,马克思质问道:“人同马、蒸汽、水”都充当生产力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人被看做是“创造财富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2页。,人被看做是像牲畜、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制度”、“社会条件把人变成了‘物’”,“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3页。利用这一切条件的主人是谁?当然是资产阶级,他们代表着私有财产统治着一切。工人必须起来炸毁这个锁链,这将意味着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自然矛头要针对统治阶级。这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二个结论:“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手稿保存得太少了,当然,我们还是能够从现有的部分窥见一斑,马克思在这个手稿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阐述的唯物史观概括的四个结论明显的是《1845年经济学手稿》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唯物史观的“总结果”应该是体现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之中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结论中。

不能因为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价和定位,就可以否定《1844年经济学手稿》和《1845年经济学手稿》两个经济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地位。如果恩格斯知道了有这两个经济学手稿,他也许不会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做出如此评价——把它称之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

综上所述,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的坯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唯物史观的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唯物史观的运用(马克思在《序言》中自述的),姑且像被人们称作的那样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这毕竟是唯物史观的第一次未公开的初步阐明。

正是已经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初步结论,马克思才有可能从费尔巴哈的“迷雾”中真正走出来,并进而实现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

§§§第五节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确立

在1845年春之前,尽管马克思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他并没有发现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不但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反而对之大加赞赏。证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迷误中醒悟过来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在马克思哲学之前就连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也是唯心主义?其原因就在于旧唯物主义者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为什么旧唯物主义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尤其是历史唯心主义?真正彻底克服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并实现了哲学革命的是马克思。那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里就不能不谈及唯物史观的辩证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我们不禁要问: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什么会“只是……而不是”呢?!因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眼中的人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人,由于自然人其中缺少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因而都成了一种抽象的自然人,所以仍然不可能是现实中的人。马克思为什么这时候能够转而去批判费尔巴哈,而且是一击即中其要害呢?

一、“感性的人的活动”再解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批判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批判唯心主义尽管和唯物主义相反,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对“感性的活动”的理解事关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感性( sensibi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sentise,它的意思是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理解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康德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他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意识”的自我肯定阶段,经过知觉再发展到知性然后进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再发展最高阶段理性。“感性”是黑格尔自我意识发展的起点,是指人的感觉,“感性确定性”即“感性对象”是指“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3页。可见,在马克思之前,“感性的活动”往往是指与人的感觉感官相对应的一种认识活动。

马克思认为要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他的哲学诞生地和秘密的《现象学》开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异化设定为“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在黑格尔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是指思维外化或者异化或者设定一个与自身不同的对象。马克思对“感性”作了自己的理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感性”与对象、现实是在一个层面上使用,是一个意思,这贯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不是黑格尔哲学中纯粹思维意义上的,而是从进行着生命活动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的人意义上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感性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因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感性对象”相对于“纯粹”的唯物主义而言是个进步,但费尔巴哈却在此止步不前,犯了“纯粹”的唯物主义同样的错误。

在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那里,由于对对象只知道用直观的方法去解释,因此,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基本是没有“感性的人的活动”、“感性活动”。因此,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尽管他把人也看成了“对象、感性”,但他把人、“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相反,人的活动只限于理论活动,真正的人的实践、“感性活动”则被贬低为“卑污的犹太人”的吃喝之类的生存活动。而在马克思看来,被费尔巴哈贬低的实践活动,没有被他看到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同类推荐
  •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当前对于全球化时代治理转型的研究还显得太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是宏观、原则性研究居多,具体、深入研究较少。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型,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进行线性理解,即不能将全球化作为影响治理转型的一个常量。它们之间是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全球化影响了治理转型,而且治理转型本身也属于全球化进程。由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化,而且要全球化地思考。本丛书期待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实现全球化研究与治理研究的双重推进。
  • 党旗飘扬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党旗飘扬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情:夫妻情笃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情:夫妻情笃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 美国70年:大而不倒的阴谋政治

    美国70年:大而不倒的阴谋政治

    每届总统的政策不一,他们是凭借什么引领美国走向世界?美国拿什么拖垮了前苏联?关于日本,美国为什么不是统治而是控制?美国凭什么扶植台湾?最完美的军事扩张图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说美国政府的政治阴谋最“拧把”?美国政府又是用怎样的策略与全世界作对?本系列书抓住最传奇的美国特色:力图引领世界,挖掘各届总统最本质的“壮志雄心”,探索美国兴旺不衰的历史密码。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准确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要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以及对国内外情况的深入比较,深刻论述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热门推荐
  • 当你遇见我

    当你遇见我

    遇见一个冷漠自私软弱傲娇又孤勇的女孩遇见一个理智冷静淡泊霸道又高贵的男人不过是有生之年狭路相逢,便遇见一场命里注定的爱情。
  • 灵潮回归

    灵潮回归

    上启赵宋年间,天门闭绝、灵潮枯竭,至今已有八千年,此间神魔避让,神通不显,凡人寿元大减,魂魄沉沦不得轮回,地星沦为“大地狱”!嗣法轮常转,花开花落,时值共和年间,天门大开,灵气回溯,平凡少年李修缘,金鳞遇风雨而化龙,引领地星群雄,征伐诸天大世界,协领地星晋升无上证等正觉,是谓“灵潮回归”!
  • 重归第一女神

    重归第一女神

    五年前,不知是误会还是阴谋,双子决裂,好友分离。当新服开启,当年众人不约而同再战江湖。伤情女神“步步惊心”——“当年的事,我终究需要一个答案。”痴情总裁“虎视眈眈”——“当年错过了,这一次,我寸步不离给你所有,即便与众生为敌。”当一切真相大白,举世之战到来,万众一心。既为荣誉而战,也为了我们的游戏时代能够完美落幕。
  • 薰恋:恶魔王子的拽公主

    薰恋:恶魔王子的拽公主

    6岁的相遇离别,直至10年后,众人有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我还在未离开

    我还在未离开

    “王俊凯!我真的不怀念你,我只是怀念你致命的曾经!”“知道吗?夏依涵,有时候,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干净的世界。”“王源,你,最终还是没实现我们的诺言。”女生闭上眼睛。“碎了一地的诺言,也拼凑不成昨天。”“易烊千玺,你忘了回忆我们曾经往事,我却忘了忘记曾经往事。”“loveamanshouldnotlove”原来,没有一滴泪水永不干,没有一个拥抱天长地久,曾经的诺言碎了一地,还拼凑的回来吗?(这是TFBOYS小说)
  •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你说的天冷去看海

    你说的天冷去看海

    是否你也曾有过放荡不羁的青春,是否你身边也会有那么一群曾经高傲,孤僻,冷漠的那些人?一个少年的心酸成长,刺猬的性格!在暴风雨中学会闪躲。在人群中无助的张望。他能否在青春中获得无上的至宝。最终的成长蜕变,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只是一群张扬在社会中的小丑。
  • 换位人生

    换位人生

    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为了双胞胎妹妹的安心离去,为了家族,她放弃一切,代替妹妹嫁给素未谋面冷酷的总裁首席,新婚之夜发现是旧识,他的残忍冷酷对待发现是家仇的恶果所致,内心的感情与日俱增,能否在换位后得到重生,就看自己的真心,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 天才修士

    天才修士

    兔子开了新书《冒牌大奸雄》历史分类。轻度搞笑的……请大家帮着收藏一下,如果喜欢的话请投票,呵呵,下面有直通车!![bookid=2443978,bookname=《冒牌大奸雄》]
  • 亿万老公霸上我

    亿万老公霸上我

    “支票自己填,只要跟我,做我的女人。”他不屑她,她送他一记白眼冷笑道:“开个价,你的心脏值多少钱,本小姐给你烧冥币。”水火不容的冤家,却被该死的月老用红线捆绑在一起,两人之间即将展开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到底谁能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