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41000000016

第16章 议对

【原文】

“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尧咨四岳,宅揆之举,舜畴五人;三代所兴,询及刍荛①。春秋释宋,鲁桓务议。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楷式昭备,蔼蔼多士,发言盈庭: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至如主父之驳挟弓,安国之辩匈奴,贾捐之之陈于朱崖,刘歆之辨于祖宗: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张敏之断轻侮,郭躬之议擅诛;程晓之驳校事,司马芝之议货钱;何曾蠲②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然仲瑗博古,而铨贯有叙;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③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注释】

①刍荛:打柴的人。②蠲:免除。③腴:丰富。

【译文】

周代的祖先和豳人的商讨,就是所谓“议”。“议”是讲求符合事宜的,研究怎样合于事理的。《周易·节卦》的象辞说:“君子节制礼仪,使之有定,议论德行,使之适宜。”《尚书·周官》中说:“办事必须根据古义加以评议,政事才不会迷乱。”可见“议”就要控制得当,这是儒家经典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就说过,轩辕黄帝曾立“明台之议”,可见“议”的源头已很长远了。唐尧时期洪水造成灾难,帝尧曾向管理四方诸侯的四岳提出询问;帝舜为了找到能任百揆等官的人选,曾向群臣征求意见,确定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人;夏、商、周三代办理政事,征询意见的举措可以一直到达打柴草的人。春秋时期楚国释放宋襄公,鲁僖公曾参与此事的商议。战国时赵武灵王想要换上胡人的衣服,他的叔父不同意而与他进行了反覆的争论;商鞅在秦国变法,反对者甘龙和他进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应该值得注意的。到了汉代,“驳议”的体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做“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当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朝廷:如贾谊代替所有老臣所写的草议,可以看出他是写奏议最敏捷的作者了。又如吾丘寿王对禁止人民挟带弓弩的反驳,韩安国和反对与匈奴和亲者的辩论,贾捐之反对用大军平定朱崖郡叛乱的议论,刘歆关于不应毁坏武帝宗庙的争辩等,虽然内容和文辞各不相同,但都抓住奏议的要领了。至于东汉张敏反对“轻侮法”,郭躬议论秦彭并非擅自杀人,三国时魏国程晓驳斥校事官的弊端,司马芝建议再铸五铢钱,晋代何曾要求免除对已嫁妇女不合理的刑律,秦秀议论怎样定贾充的谥号等,都写得符合实际,公平恰当,这些可说是通晓奏议体制的了。汉代善于写驳议的,应当以应劭为首;晋代长于写奏议的,则以傅成为首。但应劭博通古事,而文章铨衡贯通,颇有条理;傅咸很懂治理国家的方法,文章却写得枝蔓纷繁。至于陆机的《晋书限断议》,还算锐利,但未删减其繁杂的文辞,对于文章所能表达的力量还是有所影响的:这些也还各有优点和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原文】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①,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②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存于兹矣。

【注释】

①资:凭借、依据。②鬻:卖。

【译文】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讨论;要明了事物,必须先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以后能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道缓急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优良传统,研究当今的实事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熟悉各种礼仪;写战争时,必须懂得军事,讲种田,首先要通晓农业;议断案,务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严正的文辞。议奏文以明辨简洁为主,不以繁富的采饰为巧;论事以明白核实为优美,不以深幽隐晦为奇:这就是议奏文的基本要领了。如果不通晓国家政治,而随意搬弄文墨,东拉西扯地构成文章,牵强附会地凑成奇巧的文词,这种徒然施展华丽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实所抛弃;即使讲出一些道理,也会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没。从前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跟随着大批服饰艳丽的陪嫁女,晋国人便重视陪嫁的人而轻视秦穆公之女,楚国有人卖珍珠给郑国,用熏了桂香、装饰了玫瑰的精制匣子装好,而郑国人却只买盛珠的匣子而把珍珠给退回了。如果文饰淹没了所讲的道理,形式胜过了所表达的内容,那末,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故事,便又会出现在今天了。

【原文】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①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者造士,选事考言。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义,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矣。仲舒之对,祖述《春秋》,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慁者,事理明也。公孙之对,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②上也。杜钦之对,略而指事,辞以治宣,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入高第。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以来,稍务文丽,以文纪实,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而雉集乎堂;晋策秀才,而麏③兴于前,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注释】

①射侯:箭靶。②擢:拔、提升。③摩:獐子。

【译文】

又一种叫做“对策”,是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的,一种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论题而呈献意见的。对答中旨,说理准确,就像对着箭靶射中目标一样。所以,“对策”、“射策”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都是奏议的体制之一。古代学成的人,是通过口头上考核做官的。到西汉文帝中期,选任官吏才开始有举贤良的制度;晁错的《举贤良文学对策》,是当时高中科举的优秀作品。到汉武帝时期,选拔制度大放光明,广泛搜求杰出人才。参加对策选拔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参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这的确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读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引用古今事理为证验,措辞简洁,选用事例贯通而丰富,他的试策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他确是写得不错的。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根据《春秋》的道理,本于阴阳之气的变化,考察历代的发展变化,写得文句虽多却不混乱,就是因为作者深明事理。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简略而不够广博,但能抓住要点来运用文辞,论事确切而情意明显;因此,主考官列为下第,汉武帝却提升为第一名。杜钦的《白虎殿对策》,虽然简略却有专指,他的文辞是为治世而发,不是为做文章而写的。其后,东汉的鲁丕,文辞朴素,以博雅入选,独中高第。以上五家,都是前代最显著的典范。魏晋以后的对策,逐渐追求文采华丽,用华丽之文来对待具体的政事,已有很大缺陷了,何况像晋元帝时的应试者,即使到场,也称病不敢对答。这时就算想求得对策之文,却已不可能了。所以,汉成帝鸿嘉二年,正当博士举行饮酒礼的时候,一群野鸡飞集于堂上,晋成帝成和六年,正当策试秀才之际,一只獐子跑到堂前:这不是别的怪事,而是有失于选拔人才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原文】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①,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②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

赞曰:议惟畴③政,名实相课。断理必刚,攡④辞无懦。

对策王庭,同时酌和。治体高秉,雅谟远播。

【注释】

①榆扬:宣扬。②密:贴近,结合。③畴:访问。④攡:舒展、发布。

【译文】

驳议侧重于辨析事理,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对策主要用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因此,论事要深明治理朝政的方法,说理要切合实际,应参考汉代文武之世的经验来治理当世,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要能随机应变以拯救世事,而非刻薄的欺人之谈;要如广阔的风吹送得遥远,像满满的水却不外溢:这就是朝廷的美对了。文人应具备的才力,真是不易呀?有的熟练治理,却缺乏文才,有的精于文辞,对政事却很生疏;对策所需的人才,确是全面的通才,文质兼备的人,历史上不是很少么?

总之,“议”用于商讨政事,应该名实相符。分析道理要有力量,运用文辞不能软弱。在帝王之前对策,众多的应试者同时斟酌对答;只要把握好议对文应有益于治道的特点,雅正的谋议就能远为传播。

同类推荐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道德经)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道德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续镜花缘

    续镜花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传世藏书-仪礼(下)

    传世藏书-仪礼(下)

    《传世藏书》所选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一切可借鉴的古籍整理成果认真校勘,使其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历时六年,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华夏藏书风气、让中华文化永久传递的壮举,是倡导国人大兴读书之风气、振兴祖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壮举。
  •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热门推荐
  • 炎魔道君

    炎魔道君

    他是长老们眼中的灾星,他是外人眼中的废物。受尽屈辱后,他决心要让所有欺辱自己的人后悔。机缘巧合之下,他得到了一名超级炼丹师的传承。他能否凭借丹道一途王者归来呢?我们拭目以待!
  • 庶女她姐

    庶女她姐

    父族为安宁侯府,外家昌平侯,姨妈是贵妃,盛府盛长颐是京都一等一贵女。可是,她居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庶女XX奋斗’里,她就是一块踏脚石。左面是继母,右边是庶妹,后面是夺嫡,前面是渣男,生活犹如走钢丝。庶女:姐姐啊,姐姐啊,您看这位公子,潘安再世,洁身自好,年少有为,您嫁过去就是世子夫人,等您死了,我就可以接收您老公了。盛长颐:请不要仗着现代知识,欺负古代人。
  • 铁血帝君

    铁血帝君

    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云再起时.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要长江水倒流。岁月如歌又如何,自有知己当对饮!天地无情,以天下苍生为刍狗,家族情仇旧恨,念念何敢忘倾城佳人,一心表意显真情:纵使与天下为敌,我心依旧!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可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可知

    “奴婢唤作玲珑,每天在这桃花树下学习识字罢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好名字,玲珑你以后每日午膳在这桃花树下等我教你识字可好”桃花树下初见,一眼即万年。
  • 地主家的小娇娘

    地主家的小娇娘

    穿成地主家的长女,爹爹短命,娘亲柔弱,眼看着偌大的家业都要被人眼红出窟窿了,谢玉娇决定守住家业,管好生意,科技兴农,造福乡亲,顺便招个上门女婿。只不过,这上门女婿的身份,也太过高了点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水往高处流

    水往高处流

    罗伟章,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若是爱,请别放手

    若是爱,请别放手

    我以为能够与你相识便是我积来的福分,却不曾想我喜欢你时你刚好你也喜欢我。。。如果可以下一次遇见我们再爱一次好吗
  • 最佳闺蜜:天降男友

    最佳闺蜜:天降男友

    【更新时间不定】早上刚起床,一通电话就来了,暮雨烟接通电话发现是闺蜜打来的。和闺蜜约好一起吃饭,随便看看她的未婚夫,没想到闺蜜竟然说:“这是我未婚夫,送给你了!”于是乎她暮雨烟就莫名其妙的多了个男朋友……闺蜜这么好,连未婚夫都送,是不是应该考虑给她颁个最佳闺蜜奖?最好再送一个能砸死人的奖杯?
  • 女扮男装:爷才不是你娘子

    女扮男装:爷才不是你娘子

    【已完结】作为威震四方的云家少主,她居然被一个病美男扑到了。她威胁美男“不许说出去!”“为什么,你我可是指腹为婚。”云灼华气急,“我是男人!”“我就喜欢男人!”云灼华大喜,“不好意思,其实我是女人!”“娘子真是体贴,为了我甘愿做回女人。”
  • 星际幻想之呼哧星球

    星际幻想之呼哧星球

    呼哧星球——五百年前它没有名字,它的主宰是遍布土地百分之九十的绿色植物。五百年前,这里被一群丧尸占领,他们迅速在这里安家落户,并取名为《呼哧》。直至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属于丧尸的城池。五百年的时间,呼哧星球从毫无生息的植物王国进化成了其乐融融的动植物合居地。而带领着他们的就是隐夜,人们亲切的称她为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