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41000000030

第30章 时序

【原文】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①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②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③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④;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⑤《雅》、《颂》,故知啴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注释】

①阜:盛大。②敷:划分土地进行治理。③邠:周文王祖父居住的地方。④权:权术。⑤笼罩:掩盖。

【译文】

时代不断地演进,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也跟着变化。古往今来的写作情况和道理,大概还可以论述一下吧?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老百姓做《击壤歇》,儿童们也唱《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诗》,群臣也与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美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道,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出现了《诗·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体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大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份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卫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荡》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出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这些歌谣写作的道理,是和时代一起演变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边刮着,文学就像波浪一样在下边跟着震动。到春秋以后,列国群雄互相争战;儒家经典不被重视,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地出现了。这时韩、魏诸国以武力为政,燕赵诸国相信权谋;而秦国对于韩非所谓五种害国的蛀虫,商鞅所说五种害国的虱子,都控制得很严格。只有齐、楚两国还颇有文化学术:齐国准备了大公馆,楚国扩大了兰台宫,来款待贤人;孟子到齐国去做贵宾,荀子到楚国去做兰陵令;所以齐国的稷下就传开优良的风气,楚国的兰陵也形成美好的习俗;邹衍以谈天称著,驺以文才驰名;屈原的诗篇更可媲美日月,宋玉的文采也美如风云。从文采上看他们美好的言论和著作,简直超过了《诗经》;可见他们光芒四射的幻想,来自这时纵横驰骋的不平凡的风气。

【原文】

爰至有汉,运接燔①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②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己。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③: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徵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④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⑤,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⑥待诏。自元暨成,降意⑦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⑧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⑨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注释】

①燔:焚烧。②施:延伸到。③骛:跑得飞快。④擢:地位的提升。⑤轶材:这里指才华出众的作家。⑥底禄:取得官俸。⑦降意:留意,注意。⑧金马:指汉代的官署门。⑨雠校:校对。

【译文】

到了汉代,继秦始皇焚书之后,高祖仍崇尚武事,戏弄儒生,忽视学术。虽然他只草创了礼仪和法制,没来得及讲究《诗经》和《尚书》,但还能写出《大风歌》和《鸿鹄歌》,可以说是上天赋予的杰作。到了惠帝、文帝和景帝时期,对经学的研究虽已兴起,但不重视作家,如贾谊、邹阳、枚乘等重要作家都压抑在低级官位上,也就可见一斑了。到武帝时,很尊崇用儒学来润饰大业;礼制和音乐都发出光彩,文学创作也活跃起来:汉武帝在柏梁台上欢宴群臣而赋诗,在黄河岸上作关怀百姓的《瓠子歌》;用蒲轮的车子去邀请枚乘,用盛筵款待主父偃;提拔对策好的公孙弘,称赏善于草拟奏文的倪宽,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曾经洗涤酒器的司马相如也成了中郎将。此外,如司马迁、吾丘寿王、严安、终军、枚臬等人,口头上既善于应对,写作方面也很丰富;他们遗留下来的成绩,谁也比不上。以后昭帝和宣帝,都继承了武帝的功业,使学者们活跃在石渠阁中,有空还聚会写作,因而集合了不少辞赋的能子,创造了文辞华美而又能启发人的作品;于是王褒等人,都做了官。从元帝到成帝,很注意古书,也重视高明的议论,打开了金马门来搜罗人材。这时扬雄努力写赋,刘向整理经典,都是很好的了。从汉代开始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

【原文】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①,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②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③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④,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盖蔑如⑤也。

【注释】

①谶:符命之书。②肄:学习。③珥笔:一种古代时官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的笔。④驩兜:唐尧时的坏人。⑤蔑如:不值得一提。

【译文】

从哀帝、平帝政治衰败以后,光武帝重建东汉王朝;他只惦记着准能得到天下的预言,却不关心文学艺术。但是杜笃因诔文做得好就减免刑罚,班彪因起草奏文被赏识而做了县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广泛搜罗文士,但也没有完全不理会。到明帝、章帝两朝,较为尊崇儒学;在辟雍里学习古礼,在白虎观研究经学。这时班固撰述国史,贾逵作《神雀颂》,刘苍写了不少好文章,刘辅也著了《五经论》。天子与藩王的典范,就发出相互辉映的光彩了。从安帝、和帝以后,直到顺帝、桓帝时期,则有班固、傅毅、崔驷、崔瑗、崔实、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大量作家。此外,还有不少大儒,他们都颇有才华,其中文章做得好的,就不必一一列举了。不过东汉作家走的道路和以前不同,他们在文采和思想内容上,是依据儒家的经典,这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经验,又不断讲述经学,所以渐渐接受了儒家的影响。后来灵帝喜爱文学,曾著《皇羲篇》一书,并召集文士到鸿都门写作。可是乐松等人,却引来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所以杨赐称之为“驩兜”一类的坏人,而蔡邕则比之于弄臣。他们的文风和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原文】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①,建安之末,区宇②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③英逸,故俊才云蒸④。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斡徇⑤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⑥,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⑦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⑧而多气也。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徵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⑨,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注释】

①蓬转:指文人的命运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动。②区宇:国内。③体貌:尊敬。④云蒸:像天上的云一样多。⑤徇:从。⑥俦:伴侣。⑦衽席:坐席。⑧梗概:慷慨。⑨相仍:多次。

【译文】

汉末献帝时政局扰乱,文化学术界也随之动荡不安;直到建安末年,天下方才渐渐太平。曹操居丞相和魏王的地位,很喜爱诗章;曹丕身为魏王太子,善于写作辞赋;曹植是豪华的公子,更写出不少珠玉般的作品。他们三人都重视文才,所以吸引来许多优秀作家:王粲从荆州来归顺,陈琳从冀州来听命,徐斡从北海来从仕,刘桢从东平来归附;应场运用其丰盛的文思,阮瑀以施展才华为乐趣;还有路粹、繁钦之流,邯郸淳、杨修等辈,都有威仪地优游于诗酒之间,从容不迫地周旋于筵席之上,下笔而成高歌,挥毫可助谈笑。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到魏明帝继位,自己能写作诗歌;同时也搜罗文士,设立崇文观。何晏、刘劭等人,都相继发挥才华。在以后几代年轻皇帝中,只有高贵乡公尚有文才:他举目就有了文章,发言便成了理论。这时还有正始年间留下的风气,作品风格比较轻淡,嵇康、阮籍、应璩、缪袭等人,都活跃于当时的文坛上。

【原文】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①、篇章,弗简②皇虑。降及怀、愍,缀旒③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注释】

①胶序:指代当时的学校。②简:注意。③缀旒:徒有其名。

【译文】

后来司马懿开始掌权,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够继位下去,他们在儒学上毫无成就,而全力注意在争权夺利上面。到晋武帝建立新的王朝,平安地统治着天下,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和著作,却不放在心上。到怀帝、愍帝时,皇帝只是虚有其名而已,自然更谈不到文学。不过虽然晋代帝王不重视创作,作家却出现了不少:张华动笔就写成佳篇,左思挥墨就成了杰作,潘岳和夏侯湛有“一对璧玉”的美称,陆机和陆云有“两位才子”的佳誉;此外如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写的作品都是文采动人,韵味华美。从前史书上都说西晋政治衰颓,作家难于发挥才华。这话的确有理,真令人为之悲叹?

【原文】

元皇中兴,披①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②讲艺,练③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④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⑤。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⑥,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⑦之旨归,赋乃漆园⑧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⑨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披:开创。②孳孳:孜孜不倦。③练:指上对下的命令。④渊:非常。⑤文囿:文坛。⑥迍邅:困难。⑦柱下:指老子。⑧漆园:指庄子。⑨原:追溯。

【译文】

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提倡文化学术;刘隗、刁协以做官懂礼法而被尊重,郭璞因文思敏捷而被提升。晋明帝富有智慧,喜爱文学,即位以后,关切讲习经学。他详熟于诰命策文的特点,施展文采于辞赋的写作。庾亮以长于表奏而被更加重用,温峤因文才清秀而深受厚待,明帝对文学的重视,可以说是晋代的汉武帝。其后的晋成帝、康帝、穆帝和哀帝,在位年代都很短。简文帝开始振兴,他很清高严峻,谈玄能以精妙的道理充满玄席,写作则以恬淡的文思和丰富的文采散布文坛。到孝武帝时,已有晋室将终的说法,及至安帝、恭帝时,东晋就灭亡了。这时的作家和史家有袁宏、殷仲文、孙盛、干宝等人,他们的才华虽高低不同,但都各有可取之处。自西晋崇尚谈玄以来,到东晋更加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格。所以这时政治方面虽极艰难,但作品内容却很平淡空洞:吟诗不出《老子》的宗旨,作赋就像对《庄子》的发挥。可见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如果查清其来龙去脉,虽然历史长久,也是可以弄明白的。

【原文】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①,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②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③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飚言④赞时,请寄明哲?

【注释】

①膺策:受天命统治天下。②缉熙:光明。③轹:践踏。指超过。④飏言:发表言论和议论。

【译文】

南朝宋武帝喜爱文学,文帝也颇好文雅;孝武帝很有才华,文采丰富。明帝以后,文坛渐衰。当时士大夫之中,人材风起云涌:王、袁二姓出现了不少飞龙般的文采;颜、谢两家更是几代都有凤凰般的辞藻;还有何承天、范哗、张敷、沈怀文诸人,是数也数不完的。这些作家都闻名于当世,所以只简略地举其大概。到开创齐代,进入天下太平时期。齐高帝英明创业,齐武帝善于继承,文惠太子富有文采,齐明帝加以发展:他们都有天才,前途光明远大。当今皇帝刚刚继位,文化学术普遍开展;山钟灵毓秀,产生了大量卓越的作家:像乘着神龙飞跃天上,像驾着良马驰骋万里。著作和制度都超过了周汉两代,简直和唐虞时期的文章一样,正当兴盛之际?对于这些既有巨大教育意义,又有美好文采的作品,我哪敢妄加论述?分析评论的工作,请交给高明的评论家吧。

【原文】

赞曰: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①虽远,旷焉如面。

【注释】

①终古:自古以来。

【译文】

总之,在这十个朝代中,文学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时代是中心,文学围绕着它不断演进。文风的朴质与华丽随时而变,文坛的繁荣与衰落也与世相关。历史虽然很长久,只要掌握文学和时代的关系,就清楚得如在眼前了。

同类推荐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由吕不韦主持,其门客编订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名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文章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集中体现了吕不韦的思想。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遗文逸事和诸子百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金莲仙史

    金莲仙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禽经

    禽经

    《禽经》作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部文献,虽然不免略嫌简略,仍然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动物学奇书,对人们研究和玩赏鸟类都有参考作用,它所提供的早期鸟类信息,更是无可替代。
热门推荐
  • 真假孩爸

    真假孩爸

    一个孤独的女人叫杨葱,因为夜晚做了一个梦见一个孩子两个爸爸的梦,而引发的故事,值得一读。
  • EXO绯色蒂王

    EXO绯色蒂王

    不是我的菜,我不管,不是我的东西,我不会珍惜,不是我的男人,我不要,不是我的节奏,你只有,死路一条!
  • 女扮男装,这个少女有王子病

    女扮男装,这个少女有王子病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本小说?因为这本小说里有男人,有女人,有人妖;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有基情!!!有校花,有校草,有男扮女装的校花,也有女扮男装的校草;有忠犬,有痴汉,有逗逼,有女神;特别是,这里有我,也有你。
  • 恋上圣樱四少二

    恋上圣樱四少二

    一通电话,四大美女香艳回国,来到圣樱,装扮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吓死了八个老师,九十个白痴。“砰……”某停车场里,一阵巨响……四男戴着墨镜,嘴角拽拽的抿起来,若无其事的开着车,银眸中的逝过不屑,看着自己的车就这么撞过去,只是细微的吹了口气,4部单车就在这一刻,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一阵车风吹来,4女的校服裙有些摇摆,可怎么也掩饰不住生气,她们用手捂着裙角,气愤的看着四男“喂,你们干嘛撞我们的单车啊?!”4男取下墨镜,冷冷的扫过我们一眼,嫌恶的挑了挑眉,满不在意的说:“爱好”。于是,轰轰烈烈的校园爱情上演了……
  • 穿越宝典

    穿越宝典

    赶上穿越潮流的末班车,手里还带着穿越宝典,正所谓宝典在手,天下我有!
  • 巫道风暴

    巫道风暴

    复仇的少年踏入缤纷的世界。巫也好,道也罢,都只为了心头那一丝执着、那一丝牵挂。---------------------------------------------“为什么?”岩锋浑身鲜血淋漓。“叛族者,杀!”“欠血债,杀!”“从魔者,杀!”岩鹰松开弓弦,震天箭呼啸而出,放出万丈光芒!
  • 冰与火的幻域

    冰与火的幻域

    冰臻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应该是冰雪之城王殿里那幅巨大的雪锦地图,淼焱湖像一颗红蓝相间的宝石一样镶钳在大陆中央,一岸是冰雪之域,另一岸是火焰大荒。而他,随着晦涩的命运洪流,步履蹒跚地走向烈焰之城……
  • 召唤神兵闯异界

    召唤神兵闯异界

    身带兵主召唤系统,纵横异界,争霸洪荒,终成为一。华夏十大名剑助我争霸人之战场;上古十大神兵随我斩杀异界神明;太古十大神兵为我屠仙;洪荒十大神器伴我成圣。唯一路上,斩魔兽、杀天神、屠金仙、虐圣人、废掌控者。血雨腥风成唯一,情断义绝舍佳人;大爱无疆悲天地,魂牵梦绕终无悔。不一样的异界,不一样的召唤。
  • 杀手新娘

    杀手新娘

    在血光之中,她是一朵美艳的罂粟花,让他就这样爱上她。她微笑着向他走来,她是一个集天下宠爱于一身的,娇滴滴的大清格格。她的笑容背后,是满满的仇恨。她的身上背负着一千七百条人命的血债。而这一切都是他,大英帝国的俄耳浦斯伯爵,是他,就是他,那个有着一双琥珀眸子的恶魔伯爵,就是他!
  • 毕业那一年的那些事儿

    毕业那一年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异常躁动的时代!毕业那一年,我怀揣着施展才华和改变社会的梦想,兴致冲冲地从大学校园投入到了社会的洪流之中。原本我以为我的加入会给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却悄无声息地被社会这片汪洋大海淹没着腐蚀着,我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开始趋利避害随波逐流,曾经的梦想也不知所踪。那一年,我努力过,放弃过,奋斗过,消沉过,争取过,失去过,也积极过,追逐过,堕落过,自残过,笑过,哭过……现在,回首那一年,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儿就发生在昨天一般,他们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迟迟不肯离去。那是我难以忘怀的青春痕迹!有时候会突然发现:青春,真好!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曾经迷失过自己的小人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