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49100000010

第10章 哲学思想(9)

庄子说:“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是无法表达“道”的。人们由于“囿于物”,受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性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真正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这种理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魏晋时期,人们一般对“齐物”多作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的理解,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宋代王应麟(1223-1296)则认为,“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困学记闻》)。此后,一直有这两种不同的理解。近代章太炎作《齐物论释》,以资产阶级平等观点解释“齐物”,说“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

有用与无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这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大好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至足足长了几千年?”伐木者好像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生长几千年。”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才免遭砍伐;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最后总结道:“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树可以用来防腐,所以被人用刀割。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庄子推崇“无用”,但也要把握“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度。他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庄子和他的学生到庄子故友家做客。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雁款待。儿子问:“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山中之木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存,家中之雁,却因为无用而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怎样解释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么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无材之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要牢记,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像鹌鹑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世上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用”与“无用”,都是人为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所以人也要与时俱进,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才是最佳的选择。

庄生梦蝶

庄生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梦蝶图》元代刘贯道绘在庄周看来,不管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它们之间的转化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把这个故事进一步上升到对生死的理解上,他认为人生人死也是一种物的转化。宇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大混沌。就宇宙整体而言,从一无所有的混沌状态到有形有象的真实世界,又由有形有象的真实世界回归到无形无象的混沌世界;在有形有象的真实世界中,由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由一种东西变成第三种东西。如此而已,永无止境。人生人死不过是这一大流变中的一个瞬间。

庄子透过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是非是相对的,真正的是非根本无法确定,主张消弭一切是非。他说当时社会的儒、墨等各派的相互辩论,都以为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这样做肯定无法搞清是非。他说:“假如我与你两人进行辩论,你胜了我,难道真是你对,我错吗?我胜了你,难道真是我对,你错吗?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错吗?还是两个人全对或者全错呢?我们两个人无法决定谁对谁错,那么请谁来断定呢?如果请第三个人来断定,同样无法断定。假如请跟你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他既然与你意见相同,这怎么断定呢?假如请跟我意见相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我意见相同,又怎么断定呢?假如请与我们两个人意见都相同或者都不相同的人来断定,又怎么断定呢?因此,我和你以及第三者,都同样无法断定谁是谁非,是非问题永远搞不清楚。”

黄老之学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这一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被称为黄老思想。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虽假托为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这些主张受到汉初统治者的赞赏。汉初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恢复了当时的封建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战国至西汉的黄老之学,本是经世之学,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祀、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是融合道家和儒家两家学说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之称的由来,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人们思想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烦琐学风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一干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这些话题与国计民生等无关,所以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此类清谈对国家没有丝毫益处,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东晋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渐归沉寂。

总的来说,玄学是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是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这股思潮带来了魏晋时代人性和个性的解放。魏晋之时,在玄学清谈的影响下,形成了放达人生和洒脱风气,千百年来,仍然非常具有魅力,依旧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道教的创立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而“道之在我者”为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德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被称为“张天师”。魏晋南北朝时,早期道教经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改革,在经典、教义、戒律、仪轨及组织等各方面趋于完善。7世纪后,在唐、宋几代皇帝的倡导下,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

12世纪以后,道教逐渐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系统。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道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而全真道宫观又有十方丛林与子孙庙之分。

三清、四御、五老君

三清  “三清”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的称呼最早出现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即玉皇大帝,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四御之首。

二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

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山川大地的女性神。

四御又有另外一种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此五位天神,大概是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此外还有六司、七宫、八极、九曜、十都的说法。

六司是指南斗第一天府司命上将镇国真君、南斗第二天相司禄上相镇岳真君、南斗第三天梁延寿保命真君、南斗第四天同益筭保生真君、南斗第五天枢度厄文昌魂真君、南斗第六天机上生监薄大理真君。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八极并不特指哪位神灵,而是指的八个方向:坎、离、克、震、巽、乾、坤、艮。

九曜是指: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罗侯及计都。

十都指的是十殿阎君:第一殿秦广王蒋,专司人间寿夭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专司活大地狱,即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专司黑绳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专司合大地狱,即血池地狱;

第五殿阎罗王包,专司叫唤大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专司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专司热闹地狱,即肉酱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黄,专司大热闹大地狱,即闷锅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专司铁网阿鼻地狱;

第十殿转轮王薛,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投生。

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

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是道教中的神仙。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犹如人间的皇帝一样,总管三界(天上、地下、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也有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是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据说,每年农历的腊月廿五,玉皇大帝亲自下界巡查四方,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所有神仙都要庆祝。道观内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太上老君,简称“老君”,是道教天神,传说中的道教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蒲扇。

道教相信道家圣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许多道教祖师都自称得到老君显灵的启示与教诲,如汉朝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为其始祖。

八仙

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所列神仙各不相同。直到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李洪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同类推荐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择吉文化——祝福求祥良辰同庆——节日择吉衣食住行——日常择吉建房搭屋——建筑择吉比翼齐飞——婚姻择吉等。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天文学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天文学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被围与突围

    被围与突围

    本书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
热门推荐
  • 虚空之境

    虚空之境

    他从小被父母遗弃,17岁那一年,他发誓要让所有抛弃他的人后悔,可似乎是命运的捉弄,一场交通意外使他失去了生命。而他的灵魂却来到了另一个时空,遇到了蓝蝶漪澜,白鹤白小单和兔子风越。在这个时空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被清除的眼泪

    被清除的眼泪

    如果某一天你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你会怎么样?书中你注定残忍死去,你的家人会在你身边一个个先后死去。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感兴趣,不妨进来看看。以上帝视角看看他们如何选择。
  • 只言夕曦重情义

    只言夕曦重情义

    林亦道:“久不逢君,可还好?”无人理,那十人该走的走该散的散,自己这样子自欺欺人又有何意思?可是,在她的身后,那九个人悄然出现,他们曾经书写了传奇,现如今,他们看淡了风云,只是他们谁都无法舍掉那份情,那份义。
  • 末世重生之创世记

    末世重生之创世记

    有人说末世预言只是一场闹剧,有人说世界末日马上来临。我们,该信谁?如果末世来了,又该怎办?坐着等死?但是,末世真的回来吗?一个25岁美丽女人在被害死后带着怨气回到了15岁,且看她如盗宝!看她如何征服世界!
  • 勿枉此生

    勿枉此生

    万物起于无,万物终于无!众生愚昧,唯我一人清醒……朗朗青天,茫茫大地,看这天下风云,终将执于我手!勿嗔,勿贪,勿恨天地无道…勿尤,勿怨,勿枉此生轮回……
  • 天国寄情

    天国寄情

    为了我这心愿更多的传播,也为了郭冬芹永远的活在我记忆里,永远在这个世上留下她的生命痕迹,生命价值,就将忆念她的文章集束为一体,编成了这本书。我想,倘有一个人从她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那她就会和获得新生一样快慰!
  • 碧波使者:航海设备与舰只

    碧波使者:航海设备与舰只

    蔚蓝色的海洋,烟波浩渺,奔腾不息,掩藏着多少新奇和奥秘。自古以来,人们迷恋于她那碧波粼粼、鸥鸟盘旋的清丽;钟情于她那风柔水凉、海阔天高的豪爽;陶醉于她那棹声帆影、渔歌互答的神韵;感慨于她那惊涛裂岸、大浪淘沙的气势。面对着这浩瀚莫测、变幻万千的大海,作家妙笔生花,写出千古绝唱;诗人神游八极,为海洋插上幻想的翅膀。万顷波涛尽入画,千里帆影逐畅想。
  • 力道仙命

    力道仙命

    不同的地域,万物的生灵,无论过去了多少年,都改变不了他们追求生命的永恒,力道真传定能打破平凡的枷锁,去看不同的风景,挣一切需要的资源,铸就仙命。
  • 将道

    将道

    2.0版《将道》已经按原定计划发出。这回克己算是真的涅槃了。以新人新书的身份发出2.0版。书名《东周末年有战国》,请各位书友不要看成“鼻子下面是嘴巴”了(笑)。书号:121278请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收藏,多多给票啊!克己在这里大夏天穿棉袄,烤火炉,吃火锅,跪求书友们的支持了!
  • 非专业特工

    非专业特工

    为了不让国家的科研成果落入敌人之手,他毅然服下,从此之后这世界少了一名兢兢业业的学子,多了一个身手不凡的特工,虽然不太专业......为了心中的坚守,他选择了一条强者之路。与此同时,一场针对全世界的阴谋酝酿已久。做掌门、联合各大门派、说服各国情报机构,看猪脚如何扭转乾坤(新人第一本书,开头写的不怎么样,请大家支持。每天7、12、18点稳定更新三章,要是码得多那就爆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