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49100000051

第51章 传统艺术(4)

《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黄州寒食诗帖》写的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惆怅,饱含着生活凄苦、生活悲凉的感伤,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融于书法之中,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草率之笔。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追求。黄庭坚也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为赵佶四十岁时所作,是其盛年书写的成熟之作,堪称稀世珍品。

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言,它堪与怀素相比,难分伯仲。此帖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带有一种音乐节奏的美感,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涩滞的痕迹,颇为壮观,丝毫不亚于唐代的张旭、怀素。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绘画

中国画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时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承袭前规。

中国画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写意画

写意画俗称“粗笔”,是用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精神内涵,而忽略所描写对象的外貌形态。写意画的创始人是五代南唐画家徐熙,后人评论他的画“落笔纵横,意不在似”,是第一个以写意画法载于画史的人。

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写意画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盛情。主要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葛金《爱日吟庐书画录》中说:“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既反映了中国画的实际,也体现了写意画的基本特点。

写意画可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小写意多结合一些工笔的画法,工写结合,如南宋法常的花卉画;大写意则一路狂写,轻松洒脱,如南宋梁楷的人物、“八大山人”的禽鸟、石涛的山水和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笔墨酣畅,将写意画发挥到极致。

工笔画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描绘对象。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和形体的完美统一。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形似,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

工笔可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是打草稿用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

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导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地道的工笔重彩,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

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当时人们热衷于游山玩水,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种,到唐代完全成熟。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却很古拙。到了唐朝李思训、王维等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

到了五代到北宋,山水画大兴,如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顶峰,从此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画科。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了一代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明代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做出了重大贡献。

山水画传统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

凡以人物或者以与人相近形态的神鬼佛道为内容的绘画统称人物画。人物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先发展成熟起来的画种。

人物画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人物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又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详细刻画利于传神的面部手势而忽略对衣冠的刻画,详细刻画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忽略环境描写,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为了刻画人物,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所以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叫做花鸟画。花鸟画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花鸟画虽然描绘的是花鸟,但立意往往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很注重美与善的思想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的描绘来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和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所以,中国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感。正如白石老人所言:“太似媚世,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界画

界画,亦称木屋,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因为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所以叫界画。

在中国众多画科中,“界画”以其工整典雅、富丽高贵的山水楼阁而独成体系。界画描绘建筑物时,使用界尺画线条,使线条不变形,无粗细。这种画法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得到很大发展,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画科。元代以后,“文人画”地位日渐提高,“界画”被视为工匠之画,到明末清初已逐渐消沉,直到袁江、袁耀的出现,日落西山的“界画”才得以重新恢复光彩。

院体画

简称“院画”、“院体”,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细致工整的绘画,也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的作品。

我国唐代设徐诏、供奉等宫廷画院;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这些宫廷画家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格局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总体而言,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要求用笔设色工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斑斓,有较强的装饰性,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

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文人画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借描绘眼中所见之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他们笔下的梅、兰、竹、菊、山水、渔隐,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凌霜傲雪,玉骨冰肌,孤芳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立,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淡泊名利。文人借助这些景物来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高洁或抑郁的情怀,表达自身的清高文雅。

宋代苏轼提倡“士人画”,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画”一词,推唐代王维为始祖。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文人画家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他们强调气韵和笔情墨趣,多为抒发“性灵”之作,标举“士气”、“逸品”,注重意境的缔造。明代中期,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并对清代的中国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六法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图绘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代词。中国画非常讲究笔墨,古代画家就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或者说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不能算是好画。

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中国画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种种区别,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

“墨”指破、积、泼、渍、烘、染等墨法。墨的运用分浓、淡、干、湿等。中国画有“墨分五彩”或“墨分六彩”的说法,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如果把“白”也算在内,就成为六彩。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要有浓淡干湿之分,只干不湿太干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干湿结合起来,变化多,才有气韵。

《历代名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强调笔的主导作用,但应与墨有机结合,相互映发,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取得“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源于古代的“白画”。“白描”是指在描绘人物或花鸟时以线勾描物象表现其形神,不着颜色的画法。白描有时也可以渲染淡墨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整体感。“白”是不着色的意思,“描”指用线勾勒衣纹方法。古人以白描的名称区分重彩和浅绛画法。

白描是从宋代李公麟开始发展成独立绘画形式的,在此之前白描还只是作为绘画粉本而勾描的。李公麟继承了顾恺之、吴道子的优秀传统,把方折劲挺的铁线描融合进去,准确地表现了形象的结构和质感特征,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李公麟被誉为“吴道子之后一人而已”,他的作品被称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

皴法

皴法是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纹理的笔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

唐朝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山石才有皴,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前人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勾、皴方法。传统的皴法种类繁多,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清代郑绩将其总结为十六家皴法。常见的皴法有:长披麻皴、短披麻皴、米点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拖泥带水皴、云头皴、雨点皴、折带皴、豆瓣皴等。在实际运用中,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常常将几种皴法结合使用。

泼墨

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泼墨法直抒胸臆,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目的在于笔意之外,追求自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

泼墨法最早始于唐代的王洽,王洽喜欢豪饮,醉后激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脚蹴手抹,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同类推荐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上)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上)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种红色精神,讲述其的内涵、形成等,分别为:古田会议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改革创业精神、抗洪精神。
  • 读懂日本:菊与刀

    读懂日本: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并且深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人双重性格产生的根源。全书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 普洱溯源

    普洱溯源

    近年来,普洱茶经历了一个非常时期,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业界业外人士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见地,有褒扬者,有贬抑者,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思想框在框子里去统一,但不管怎么说,商业炒作也好,市场规律也罢,毕竟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普洱茶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普洱茶,使普洱茶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为还普洱茶之真正面目。
  •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热门推荐
  • 梦楚心朗帅比难过美人关

    梦楚心朗帅比难过美人关

    一位美女因为同桌的过错导致跳井自尽误打误撞的却穿越了正巧穿越在一个王妃身上那个妃子是皇上最不宠爱的妃子她的命苦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打算去诱惑皇上哈哈英雄难过美人关色诱成功楚楚可是现代的美人啊多少人都追她正巧她对色诱这件事那可是易如反掌接下来的事情就有趣咯因为楚楚得到皇上的恩宠导致其它妃子嫉妒想要除掉她但一一都被帅哥皇上破解了........
  • 逆天的存在:宇宙的宠儿

    逆天的存在:宇宙的宠儿

    她?21世纪顶级杀手拥有毒医双绝,可一次意外让她穿越了看她怎样在异世走上顶峰傲世天下…可某天她遇到了他,从不吃亏的她可是一次又一次在他手里吃瘪。(纯属宠文:一朝穿越爷爷疼奶奶爱全家捧在手心呵护着。出府门各路小姐来巴结,进皇宫皇帝面子要让8分。妖孽般的美貌她敢称整个宇宙的第二无人敢称第一。才12岁相亲的门栏都被踏破了可她丝毫不理,因为她心中只有他。当她16岁,强大的姥爷终于找到她了。匆匆忙忙不顾劳累的从遥远而神圣的地方赶来。送给她一车又一车的宝物。要接她去当那高贵的地方的公主…)
  •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狐传奇

    天狐传奇

    上古传说已久远,人妖魔仙已是定局,且看本书箫石如何一步步,逆反三界,跳出五行。
  • 远心衡曲线

    远心衡曲线

    有人说,相遇太早或相见恨晚就只能像电视剧般,不是错过就是遗憾...只是她不明白,如果注定无法厮守,那为什么要注定相遇?若若微博:http://www.*****.com/?celesterr。《远心》繁体版于2011年在港台上市,想收藏的朋友,可以到若若官方淘宝去购买哦。celesterr.taobao.com
  • 女扮男装,美男来袭

    女扮男装,美男来袭

    “我总结了一下你的性格”轩逸澈对坐在沙发上抱着枕头的顾若唯说道“什么性格”顾若唯装做乖乖女坐等答案“小逗逼”轩逸澈摸摸炸毛的猫头冰冷的男孩在女孩面前温柔逗逼女孩在男孩面前更逗逼,时而温柔
  • 有你不知道的事

    有你不知道的事

    世界五大家族,第一的苏氏家族的19岁花样少女苏慕绝和第二的上官家族的花样少男上官夜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苏慕绝十分憎恨上官夜?......
  • 道門

    道門

    宇宙之始,蕴有三千大道。大道化作大门,入此门者,可悟此道之极也!
  • 易段天机

    易段天机

    虽然出身名门,但经脉被废!看着天之骄子的哥哥,墨天羽原本应该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但是在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注定不可能碌碌无为过完一生!注定此生命运多转,哪怕自己刻意逃避纷争,但命中注定的,谁有能躲的过!尤其是剑指至亲至爱之人。。墨天羽如何选择,是遵循命运的轨迹,还是保持本心,在命运的轨迹中寻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
  • 寄邂逅光华

    寄邂逅光华

    (此为我第二作品,不过由于之前那个一直在审核,不知道是怎么了,所以,我只好换一个号)高中的记忆如潮水,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之迷迷糊糊的记得,你快死了,在那生与死的交叉口,你想起了什么,走了哪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