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49600000024

第24章 圣天子新政(5)

这十几年间,思想界之所以比较开放,文字狱之所以几近绝迹,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乾隆本人对雍正朝峻急严猛的统治方针带来的弊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紧张关系和知识分子的对立情绪,为政以宽缓为主调,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了对文化思想的严密禁锢。再就是初政伊始,兢兢业业,惟恐失误,既真诚求谏,又虚心纳谏,是他六十余年政治生涯中作风最开明的时期。还有一点,乾隆即位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形势比较平稳,全国的气氛比较宽松。当时吴中歌谣有“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之语,与雍正后期“雍正钱,穷半年”的民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相对缓和,乾隆没有碰到什么大的棘手问题。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叫他心烦的不过是张廷玉与鄂尔泰的门户之争、暗中较量而已。

六、乍暖还寒时节

对于政治节气的转换,士大夫和普通士人感觉最敏锐。

刚登金榜的才隽之士全祖望回首康熙晚年以至整个雍正年间文字狱的肆虐,有感于乾隆初政以来文字之禁的解除,不胜欣喜地说:“欣逢圣天子荡然尽除文字之忌。”这个雍乾之际最著名的史学家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一生创作最旺盛、他最想在著述近代史和当代史上能够最大可能地保留自己独立的见解时,正好赶上雍正时期与乾隆中后期两个文字狱高峰之间的谷底。从积极的方面看,他给后人留下了明清鼎革和清前期诸多珍贵的史料;从消极的方面看,全组望生前得以幸脱文网,死后也因极偶然的缘故而躲过了乾隆中后期文祸的浩劫。

全祖望在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时已经三十二岁了,照常理刚及而立之年便春闱登科,前程正无可限量,但他坎坷的后半生却恰恰从这时开始了。

当年九月特开博学鸿词科,以全祖望的才学本该不成什么问题,结果竞出人意外地落了榜。他的挚友杭世骏深有感慨地说:“绍衣之考证,据天下之最,近代罕有伦比,不得在词馆,岂非命哉!”全祖望,字绍衣,他所著《七校》、《三笺》是独步一时的考据佳构,所以杭世骏认为绍衣未登词科,不在才学而在命。

其实,这倒不能全归之于命运。据说全祖望未能通过博鸿之试,原因在于大学士张廷玉对他没有好感。当时张廷玉以三朝元老,一身而兼大学士与辅政大臣二任,视为朝中权相。博鸿失败后,全祖望尽管仍在翰林院供职,但他心中隐隐感觉前景不容乐观。据全祖望后来讲,历事康、雍、乾三朝的名士方苞预感兆头不妙,曾劝他及早辞官隐退,他没有听,祸事果然很快降临了。

得祸之由是全祖望写了《皇雅篇》一文,篇中有“大讨贼”一段,这“贼”指的是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岁在甲申,李自成陷北京,明崇祯帝仓皇奔景山,投缳自尽。由谁来讨贼呢?全祖望说的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他在《皇雅篇》中描述清兵“讨贼”进入北京时说:“燕人望师如拯焚,一朝快复仇,壶浆夹道出九门。”你看,京师的老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全祖望笔下的清兵不是成了为明朝报弑君之仇、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王者之师了吗?对清朝入关第一帝的顺治,全祖望更是极尽美化之能事,说他是“圣人”,冲龄不及十春便命摄政王多尔衮“为我讨贼清乾坤”。这种近于谀颂的应景之作出自全祖望的笔下,真令人替他惋惜。但就是这篇颂扬清朝得天下之正的文字,却被全祖望的仇人指为“悖逆”。他们说全祖望在《皇雅篇》中把崇祯帝写成了有德之君,竞有“明烈帝(崇祯),非荒君,十七载,何忧勤”之句,这分明意在煽惑人民“不忘故主”。他们还特别指出“为我讨贼清乾坤”这一句诗,说全祖望故意将“贼”字冠于“清”之上,名为颂扬清朝而暗肆诋斥毁邦,这不是“悖逆”是什么?无中生有,罗织周纳,竟到了如此地步!也真叫人无话可讲了。但全祖望终能幸免于祸,据说是“某大学士为之解释”。

有人说这“某大学士”就是李绂。李绂在雍正朝屡起屡蹶,乾隆即位,万象更新,在世人当中声望很高的李绂又恢复了侍郎衔。他仍然改不了“远闻佳士辄心许”的爱才如命的老毛病,对才情横溢的后起之秀全祖望,更怀有特殊的眷爱。全祖望顺天乡试中举,内阁学士李绂看到他的行卷深为嘉许,尔后考中进士的丙辰科,考官之一就是李绂,出面荐举他参加博鸿之试的也是李绂。全祖望因《皇雅篇》而受到诬陷,李绂出来援救是可能的。但李绂一生从未入阁拜相,没有作过大学士;再者,乾隆元年他就因荐举过众,左迁詹事。他是否有力为全祖望开脱,并得到乾隆的首肯,不能没有疑问。

这“某大学士”若说是鄂尔泰似乎更有可能。乾隆初年,鄂尔泰与张廷玉不和,而鄂尔泰位居张廷玉之上,全祖望不得登词科为张廷玉所梗,在大小臣工分别投靠鄂、张,隐然对立的乾隆初期,全祖望因恶张而趋附鄂自在意料之中。全祖望后来为方苞写的《神道碑铭》中就流露出对鄂尔泰的好感。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测。不管这“某大学士”是谁,乾隆总算接受了他的“解释”,判定全祖望是无辜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应归之于乾隆初政,相对开明,在“圣天子荡然尽除文字之禁”的氛围里,有人敢站出来为蒙冤者讲话,而乾隆还听得进去这样的话。

有惊无险,一场虚惊。但从恶人的诬陷中挣脱出来的全祖望还是深受触动。他这个人生性耿介,待人接物直来直去,既处处与人为善,也疾恶如仇;有不少好朋友而树敌亦多。回想起方苞前此的忠告,从《皇雅篇》事件后,全祖望退隐的念头便越来越强烈了。

第二年翰林院朝考,全祖望被置于劣等,散馆后分发知县。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抑郁愤懑,心灰意懒。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就辞官回到了家乡浙江鄞县。

全祖望的后半生,曾主持过浙江宁波蕺山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的讲习,但时间都不长。他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史学。他酷爱历史,特别想为活跃于明清之际的那些光彩照人的先贤立传,为他十分熟悉的康、雍、乾三朝那些气节凛然、个性鲜明的人物立传。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正当他埋首于著史之时,害了一场重病,一只眼睛忽然失明了。有人就说他“不善持志。理会古人事不了,又理会今人事,怎能不害病”!然而,一目忽眇是小,全祖望拳拳于记述时事,这在当时更隐藏着杀身破家的危险,这他怎能不知道呢?但先人的那些事迹就像胸中的一团火,他非要把它写成火一样的文字,让它在世上流布。

最早使全祖望立下著史之志的是他的祖母张氏。祖母的父亲就是为抗清而壮烈献身的烈士张煌言。有关张煌言的种种轶事,全祖望就是听张氏祖母讲的。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十七日,张煌言在一个海岛上遭到清兵的偷袭而被捕。十九日押解到南京,浙江提督张杰设宴迎接,张煌言对他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事,速死而已!”张杰无奈,把他解到杭州。路上看守他的士兵在船头低唱苏武牧羊曲,又有人偷偷把诗放在舱中,上面写道:“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张煌言知道他们在激励自己,希望他学苏武,不能屈节失志;学文天祥,要杀身以成仁,发扬民族正气。九月七日张煌言在杭州就义时,遥望凤凰山一带深情地说:“好山色!”遂赋《绝命词》,挺立受刑。听这些故事时,全祖望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深深地感动了,为自己的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坚毅卓绝的伟人而骄傲,为自己家族有这样一位志节皎皎的英杰而自豪。

全祖望弃官治史,更有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老家浙东地方清朝初年出了几位名闻遐迩的大史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余姚黄宗羲和鄞县万斯同。全祖望佩服黄宗羲的学问,更敬仰他的品德节操。黄宗羲批评明人讲学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他教育学生要以“六经”为根柢,做有益于世的真学问。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得意门生,敬承师教,主张“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康熙中他参与了官方《明史》的纂修,但讲明是以“布衣”身分入馆,这样终归少一些约束。全祖望全面继承了黄宗羲、万斯同的学术宗旨,而且又有所发展。他把写史的范围从古代推进到近现代,除表彰前朝忠义之士外,特别把眼光集中到当今之世,写了他身边诸多遭遇坎坷的悲剧人物。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理会古人事不了,又理会今人事”。此外他又为清初那些忠于明朝而不与新朝合作的所谓“明遗民”立传,表扬为先儒肯定的可贵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显而易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全祖望特立独行的精神和作为,对保留明清之际及康雍乾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信史,意义不可估量。然而,也恰恰因此而最担风险。

全祖望的志向与康熙晚年罹著史之祸被杀的戴名世极为相近,他也想于官修《明史》之外,完成一部具有独立见解的明代三百年信史。

中国自古因撰写历史而贾祸者不绝于书。史官见柄国者有虐政,拼命也要直笔以彰其恶。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大臣崔杼杀了国君光,太史据实秉笔直书曰:“崔杼弑其君。”为此被崔杼杀了。太史的弟弟照写不误,也被杀掉了。另一个弟弟仍坚持如此书写,崔杼终于不敢再杀了。南史氏听人说太史阖门尽亡,就抱着竹简跑去了,半路上得知此事已记录在册才拉倒。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为秉笔书史而获罪致死的吧!到北魏时又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史狱。魏明元帝和太武帝时司徒崔浩主持纂修北魏的开国史。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这在汉族的传统观念来看,算不得正统,况且北魏进取中原时难免杀掠之类的野蛮行为。崔浩在修史时如何处理这些难题,不得而知,但他到底还是以“暴扬国恶”而得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中书侍郎高允冒死力争,认为崔浩“直以犯触,罪不至死”,最终仅仅崔氏及其姻亲夷五族,被株连的其他数千口人才幸免于难。可见写史绝非蹲在象牙塔里悠哉游哉地搞学问,它总是脱离不开与现实政治的敏感问题。王朝鼎革之际,特别是像崔浩史狱那样新王朝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情况,忌讳尤多。带有遗民情绪的人,执着于“华夷之辨”的人,往往通过撰写历史而寄托对前朝的怀恋,对“夷狄”所建立的新朝则难免不敬,甚至诋讥。有清一代第一起文字狱——僧涵可史狱,就是这样发生的。

顺治四年(1647年)冬,把守南京城门的清兵盘获了一个名叫涵可的广东和尚。从他的经笥中搜出了一本名为《变记》的史稿。在审讯过程中,涵可受到严刑拷打,夹棍折了又折。年底,以《变记》记录了抗清志士的悲壮事迹,摄政王多尔衮命将涵可械送京师,关入刑部大狱。第二年四月,问定罪明,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沈阳。

康熙初年,又发生了清代文祸史上一桩罕见的大案——《明史》案。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双目皆盲,很想效法著有《国语》、同自己一样失明的左丘明也搞一部传世的史作。不过他对历史并不在行,就出钱购买了明末人朱国桢所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延揽远近有志于纂修前朝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及南明史。在叙述南明史实时,仍奉弘光、隆武、永历正朔,不承认清朝正统地位。书中某些涉及满族先世——建州女真时,也据实记载,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极为忌讳的。这部《明史》刊刻后被一个因贪赃落职的知县吴之荣看到了,以为奇货可居,就买了一本去讹诈庄廷罐的父亲——这时庄廷鑨已死——却被顶了回来;因为庄的父亲已买通了官府,有恃无恐。吴之荣一气之下,告到了北京。当时康熙还只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大权掌握在四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手里,他们极为重视,称旨究治。第二年这件大案才审理结束,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凡在《明史》书首列名参阅的人,不管是否真正参与纂修没有,通通受到株连,一说“杀七十余人”,一说“名士伏法者二百二十一人”。其中最令人痛惜的是被凌迟处死的潘柽章和吴炎两位年轻的史学家。潘、吴原是明末秀才,明亡时不过二十出头,两人立志以私人之力写一部《明史》,以继迁、固之后。明清之际大儒顾炎武十分敬慕,把自己所藏的千余卷史料全借给了他们。潘、吴为修史殉难后,顾炎武赋诗祭悼两位英杰的亡灵云:“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对他们的史才和品节推崇到了极点。

同类推荐
  • 希拉里成功日记

    希拉里成功日记

    希拉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她,她也不奢求他人的理解。不管外界有怎样的毁誉,都不能妨碍她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追求成功,诠释辉煌。《希拉里成功日记》为我们揭秘了大人物希拉里的苦乐喜悲,讲述了一段启迪小人物的励志人生。《希拉里成功日记》由张佳秋编写。
  • 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皂烛制造商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终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并领导美国人民完成了独立革命,成为和乔治-华盛顿同享盛誉的领袖人物。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 铁骨铮铮

    铁骨铮铮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它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三百年左右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将领。时势造英雄,信哉斯言!在《铁骨铮铮:千古流传的大清武将故事》中,我们介绍了以下人物: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水师名将施琅;岳飞后人、镇戍边疆、功勋卓著的岳钟琪;忠勇无畏、抗击英法联军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除了西汉、盛唐等少数几个时期,中国一向是武备松弛的。中国的杰出武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 西蒙娜·薇依评传

    西蒙娜·薇依评传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史上最强工程师

    史上最强工程师

    文绝变成了一个人,迷迷糊糊的一个人文绝孤独,凄凉文绝沉醉在梦中用幻想抵抗现实的残酷压抑孤寂的绝壁下文绝:“如果能把程序写在身体里,就好了……”
  • 巅峰至仙

    巅峰至仙

    王轩本是一名没有灵根的凡人,但因救了一名无极谷的长老,对方感激之下让王轩加入了无极谷这个只有三流的小门派,但因为王轩没有灵根,一直遭受同门的冷嘲热讽,但也因为这样,王轩骨子里的不甘和坚毅全面爆发开了,可凡人就是凡人,无论多么努力苛刻,还是无法成功修炼,可因一次意外获得了一把古剑,让王轩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但修炼成功,还发现古剑有一个神奇的空间,里面不但灵气十分浓郁,而且时间的流逝与外界不同,在里面的时间是外界的十倍。看一个在宗门被人冷嘲热讽的少年如何在修仙界摸爬滚打后成就巅峰。
  •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理想的年轻人的书。以温柔如水的文字陪你走过坎坷,走过逆境,给灵魂安定,给前行者信念。愿所有的负担都变成礼物,所受过的苦都照亮前方的路。勇气和自信,都来源于爱。唯有温柔,能抵御世间所有的坚硬。
  • 废女狂妃之最强契魂师

    废女狂妃之最强契魂师

    千离,末世暗黑时期的生化异能者,为国主的兵器,为战争而生!一次爆炸,三魂归兮,再次醒来,玄幻大陆,得个炮灰命,废柴身,残疾兄,外加不祥之人称号一枚,家族被灭,身负血海深仇,而面对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玄真界,她不屑一顾,长剑直指,步步御神。废物?天才!不过一线之隔!然,攀登巅峰之途,总有那么几颗绊脚石,阻她者,斩!妨她者,杀!青冥笛在手,吹一曲无尽桃花,妖孽鬼才之名,响彻曦月各个洲域,寻机缘,契神兽,御领完全神魂!炼丹锻器,寻身世,复身世之仇,且看她强势回归,搅得魔神两界天翻地覆!
  • 佛说摩诃刹头经

    佛说摩诃刹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再相遇,忆回首

    再相遇,忆回首

    为了帮老爸买酒,夏以沫无奈深夜出门。“什么”便利店关门了。没关系,姐还有后路,酒吧。而夏以沫不知道,来到酒吧,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 坤灵录

    坤灵录

    世间善恶总有人为之,原本为善者做善事,为恶者做恶事,但善者不为善事,到头来却把善事压给为恶者。始祖给予万物生命,到头来却被封印,有人去救,却被天下人唾弃。更何况救始祖之人的目的是始祖的力量呢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谢谢你路过我的青春

    谢谢你路过我的青春

    《谢谢你路过我的青春》是一本写给理想主义者的书。不同于其他年青作者的青春题材作品,虽然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都有各自相爱的恋人,故事展开的地点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大学校园,但是,“言情”并不是小说的初衷,爱情只是其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这里没有爱马仕、LV,没有旋转餐厅、海天盛筵,没有“宝马香车丽人来”,没有郭四娘,更没有《小时代》。这里有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小青年,有他们的爱与恨,泪与笑,追寻与逃避,脉脉含情与歇斯底里,以及除此之外的一无所有……
  • 魔皇,本姑娘看上你了

    魔皇,本姑娘看上你了

    她,原是上古龙族后裔,一朝穿越,成了护国将军之女,是空有龙族血统的人界龙女。他,本为魔界之皇,被囚三千年,肉身已毁,修为尽散,却因缘际会,得她之助,元神附于当朝的废物太子之身。原以为这一切不过是利用与被利用,却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