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50700000086

第86章 三千文士与《永乐大典》(1)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其藩地在遥远的云南。云南毗邻安南(古称交趾)等国,边防地位极重要。永乐帝派他去边陲,其用意或许是想叫他威镇西南,真正起到“藩屏”的作用。但高煦又委屈又烦恼,对皇上说:“我有何罪,斥徙万里?”堵得皇上道不出话儿。他赖在京师不走,皇上也只好由着他去。

那时候永乐的主要精力是倾注于“文治”上了。

他以武力取得皇位,他却不想给人以“好武”的印象。登基伊始,通政使赵彝引奏一个山东男子进献“阵图”,原是想献媚取宠的,不料永乐批示道:“自古帝王用兵,皆出于不得已。朕居军旅数年,每亲当矢石,见死于锋镝之下者,未尝不痛心。今天下无事,惟当休养斯民,修礼乐,兴教化。此献图者,必谓朕有‘好武’之意,以冀进用。其斥去之!”赵彝讨了个没趣儿。

偃武必修文。永乐元年八月,除北京外,全国举行乡试。永乐二年春,就是封太子、封汉玉赵王的时期,会试刚刚结束。会试之前,永乐问礼部尚书李至刚,洪武时期选士多少?李至刚说,各科不同,多时达四百七十余人,少时只三十人。永乐说,朕初即位,取士宜多。于是这一回取了新进士四百七十二人,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相同。经廷试,一甲三名为翰林修撰、编修,二甲五十一人俱授翰林院庶吉士。

永乐帝对会试落第的举人也给予关怀,令翰林院择其较优者入国子监继续研读,以俟下科再试,且给予“教谕”的俸禄。“举人入监”,称为“副榜”,副榜之设,从永乐朝开始,后代延续了下去。

那些日子,新人仕的士子们集中在朝天宫演习礼仪,忙得李至刚等礼部官不可开交。然而朔望日大朝时,一看奉天殿内外站得满满荡荡,因建文遗臣死的死逃的逃所造成的“左班”儿稀稀拉拉的局面已经转变,皇上春风满面,李至刚心里也美滋滋的。

这一日,永乐谕礼部,说他要亲视太学,看看那些国子监的学子们。礼部官便陈奏说,皇帝视太学,按规矩必先祭奠先师孔圣人。永乐说:“孔子乃帝王之师,是孔子以‘三纲五常’之理,立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朕应隆重祭奠先师,以示本朝尊儒重道之意呢!”于是,礼部官赶紧安排皇上祭孔、视学之事宜去了。

说到皇帝祭孔和视学,洪武十五年时曾做过一回。永乐决计要比先皇帝做得更隆重。这是三月中旬,风轻日暖,花树繁茂。礼部早在位于鸡笼山之南的成贤街上设了长长的帷幔,从南门即大成门的牌坊开始,这一带已“静街”,只有国子监的祭酒等官员,率领着学生们夹道迎接圣驾。辰时,永乐帝率百官来到大成门,下御辇,入帷幔更换皮弁服。先到孔庙,向圣人神位行礼。事前礼部官在考“谒庙仪”时,说孔子虽是圣人,但乃人臣,皇帝行礼宜“一奠而再拜”。永乐却说不可,拜先师,礼宜重,他坚持要四拜。拜毕,又到帷幔里换了常服,即翼善冠和金织盘龙黄袍。然后再升辇,在鼓乐仪仗引导下,率文武百官进入了国子监。

国子监是在洪武初年设立的,设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个馆,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年级,此时的学生约六七千人,而宿舍即“号房”多达一千余间。其中供外国留学者使用的“王子书房”和“光哲堂”,就有一百多间;教室即“讲院”八十间;练箭处即“射圃”一处;菜园即“蔬圃”八十余亩。学生来源,主要是各州县选送的贡生(每县每年限送一人),功臣及贵戚子弟,边疆“土司”子弟。也有来自日本、高丽(朝鲜)、琉球、暹罗(泰国)、安南等国的留学生。然而,这么多的中外学生,管教人员却少得令人惊讶:祭酒(即校长)、司业、监丞、典簿、典籍各一人,连“五经博士”、“助教”、“学正”等总共才三十余人。

当时的“祭酒”是胡俨。胡俨原在钦天监任职,但很快即以解缙之荐入翰林,成为文渊阁的学士,不久又调来国子监。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实属饱学之士。按照既定的程序,他率领着学官、诸生,请永乐帝到彝伦堂升座,然后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人堂东西侍立,接受了他们的五拜礼。之后,永乐便将《五经》即《诗》、《礼》、《易》、《书》、《春秋》颁赐给太学。

今日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是皇帝及百官听国子监祭酒讲授《五经》。这对永乐和胡俨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听的和讲的,都是第一次。天其实并不热,但胡俨在拜见皇上时已经满头汗水了。永乐便笑吟吟说:“如此好的天气,先生便到户外讲,朕与学生们都到院子里听,如何?”说着,他已经站起来了。胡俨受宠若惊,便忙不迭地亲自动手,也有内官帮着,将御座抬到了院子里。院里有一株古桧树,人称“六朝松”;鉴于六朝皇宫在隋兵灭陈时就已被夷为平地,故而这桧树是硕果仅存的,十分珍贵。御座就设在“六朝松”下,而胡俨的讲坛离御座也不过五六步的样子。

胡俨提纲挈领地讲了讲《五经》。讲罢,永乐派内官赐茶水,并择其要点提了几个问题。胡俨简明扼要一一作了答复。那天国子监大院里黑压压的衣冠儒士,见皇上如此谦逊,如此敬儒,感动得真有点儿飘飘然了。

永乐听完了讲课,兴犹未尽,又由胡俨陪着,到国子监各处巡视。从洪武朝时对监生就很是厚待了,不仅管膳食,每年还赐以布帛文绮、衣服巾鞋;正旦元宵诸令节,还另有赏钱。打从孝慈皇后在时,就曾以皇后的名义在监中积粮,有二十余个米仓,用以供养诸生的妻子。监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并发女衣二袭,月米二石。永乐一面听胡俨介绍情况,一面吩咐礼部官,从即日开始,监生的待遇还应略作提高。他还特别嘱咐,北京的国子监,也要照此办理——原来,从永乐元年开始,随着北平改为北京,国家已有两处国学了。仅此一举即可看出,皇上对“文治”是多么地重视啊!

永乐到学生的几个“号房”略看一眼,又到“讲院”检阅了学生们每月一次考试“四书”、“五经”的卷子,还饶有兴味地跟学习外国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交谈了翻译书籍的几个问题。最后,他来到洪武时期树的一块碑前。那是太祖训示太学生的一通敕谕。这块碑的独特之处,是洪武爷用他独具个性的语言亲拟,完全是通俗的白话。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宗讷为首任国子监祭酒)做祭酒呵,学生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

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著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役。

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赖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帖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永乐看罢,才知道了由太祖亲手拟的这通圣谕里藏了个血淋淋的故事。那是当年宗讷定的学规甚严,待学生极是残酷,故曾有人饿死或自缢。于是就有个叫赵麟的学生写了张“没头帖子”以示抗议。结果赵麟被查出来,在国子监里斩首示众。永乐在这碑前伫立良久。他心里话:太祖治国太严(连国子监里都这般严酷),建文却失之过宽,到我这一朝,应该宽严适度呢!

视察结束之后,永乐按照礼部的奏请,也在太学里立了一块碑。碑文也是由皇帝亲撰的。不过,他撰的这辞儿,却不是洪武帝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洪武帝直来直去,他就有点儿装腔作势了:

朕惟帝王之兴,必首举学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世之尊崇之礼者,非于孔子有所增益,特以著明其道之至大,天下不可一日无也。

……

这两块皇帝亲拟的碑文并列在了一起,使人们看到了两朝天子不同的风范。

永乐帝祭孔和视察太学的这天下午,又来到文渊阁,视察另一件大事,即《永乐大典》的编纂。

早在三年前,即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永乐帝到太庙祭祖“荐新”之后,就曾召从祭的翰林侍读解缙等人,讲到他修书的打算。他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之中,浩如烟海,不易检阅。朕想悉采天下之书,将所载事物聚于一起,而统之以韵,庶几乎考察方便,如探囊取物呢。尔等应体朕意,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类,辑为一书,勿厌浩繁。”

话讲得很清楚:一是要全,要辑录各家之言;二是要大,要不怕浩繁。

但是作为总裁官的解缙似乎未能理会其要领,以为皇上意在尊孔重儒,所以未能兼收诸家之学。编纂的进度倒是不慢,翌年十一月即编纂告竣,将成书呈送御览。永乐开始还很高兴的,特赐名为《文献大成》,且对修书的一百四十七人都给予赏赐。然而,待他坐下来亲自翻检时,却不禁大失所望。叹道:“不对了,这哪里是朕要编的书呢!”

这也难怪。解缙虽堪称学富五车,却是地地道道的鸿儒,难以兼收百家。可以说,解缙也好,方孝孺也好,这类大儒的思想,很难跟洪武、永乐这样的皇帝完全合拍(倒是能跟建文一拍即合)。想当年,方孝孺以吴溥等人举荐于洪武驾前,洪武帝虽也称赞他的学识,但又说:“当老其才”,“今非用孝孺”时;后来解缙被举荐,洪武帝也是用“后十年来”,“大器晚成”之类的话,婉辞拒用。说到家,洪武帝是不需要方孝孺、解缙这样的儒生来治国的。而永乐帝同洪武帝在治国之道上,倒基本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就《永乐大典》的编纂来说,想来想去,解缙担任总裁怕是要耽误他的大事。必须找合适的人来替换;即便不把解缙撤换下来,也应当充实和调整人员,更换“总其事者”。那么,找谁来领头儿合适呢?……

永乐帝反复思忖。蓦地,一颗光光的和尚头,三角眼儿,“形如病虎”的黄皮子老头儿便浮现在他的脑里。

对,还是道衍合适。道衍最懂他的心思了。道衍是那种“归儒不尽而为墨不终”的人物,他的脑瓜,是能兼收百家的。那就由他来主持“大典”的修撰吧!

道衍现在已经不是僧录司的左善世了。

从永乐二年四月开始,他恢复了姚姓,被皇上赐名广孝,并授以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从六品官一下子提升到文职最高的从一品。这就与他的“靖难”第一功臣相符了。

道衍怎么又会接受了皇上的封赏呢?他是真心做和尚,还是真心想做官?或者,他又想做和尚,又想做官,鱼与熊掌兼得?对此,当世的人说不清,后世的人也说不清,甚至道衍本人也说不清。

关于道衍接受封赏这件事,当然还是由皇上先提起的。据说,那日早朝时,永乐帝蓦地想起道衍已久日不见,怪想念的。便令随堂太监问一声,僧录司的道衍来了没来?太监把话传过去,过了老大工夫儿,道衍才气喘吁吁蹒蹒跚跚地进殿。

永乐帝问:“斯道先生近日忙些什么?”

道衍勉强说了个“老臣无事……”就喘作一团,且以袍袖不住地拭汗。脸色瞧上去也不太好看。退朝之后,永乐将道衍单独留下,君臣来到东便殿。永乐吩咐:“给先生看座。”然后又说:“方才见你气色不顺,莫非有何烦心事吗?”

道衍连连摇手:“无有无有!今太平盛世,老臣高兴都来不及呢,哪有烦心事?”

永乐笑着打量他说:“朕与卿肺腑之交,心有灵犀一点即通。卿定有不顺心之事,但说无妨!”

道衍的黄脸儿微微一红:“其实亦无大事。让陛下操心,真令臣惶惶不安……”

“啊呀,小事对朕说说亦可呀!”

“这个……”道衍似乎头一回说话吞吞吐吐。见永乐的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只好吐露胸臆:

“臣上朝前待漏门外,因有话要同吏部尚书谈,历五阶而上,谈毕又历五阶而下。老臣年迈不堪趋奔,因此心中怏快。”

“哦,原来如此!”永乐心里在笑,脸上却是一派严肃。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听出道衍弦外之音了。便说:“先生找吏部尚书说话不方便,朕找先生说话亦不方便。不过朕找吏部尚书说话却是极方便的。先生的话,就由朕说便是!”

恰好这一天,永乐召来吏部尚书蹇义等商议东宫官属。这一天道衍便成为了太子的师傅,官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从此而后,这老头儿再与吏部尚书说话,就不须“越五级而上”了。

道衍虽除授太子少师,受皇上隆恩(皇上与他对话,辄呼“少师”而不称姓名),但他却仍未蓄发,仍未接受府邸和宫人。他仍住在天界寺里。上朝时穿官服,退朝后仍是一袭僧衣。于是,人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难以捉摸。

道衍做了少师两个月后,凑巧他的家乡苏州一带遭水灾,永乐帝令他前往赈济灾民。接受了这份钦差,他百感交集。阔别家乡二三十年,当年出家时孑然一身,而今回乡却是前呼后拥,从者甚众。当他又路过镇江北固山时,忆及当年怀才不遇时的诗句:“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又想起他赠袁珙的诗:“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如今他已实现了抱负,已位极人臣,衣锦还乡,何其荣耀!然而,遗憾的是他人也老了——已届“古稀”了!

道衍在苏州期间有几段轶事,为后世人们添枝加叶,津津乐道。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杨开慧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杨开慧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你知道毛泽东同志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为谁作的吗?这首充满感情、寓意深刻的词是他为怀念自己亲爱的夫人、革命烈士杨开慧女士而写的。这位年仅29岁的女英雄,正是我们这本小册子所要叙述的主人公。开慧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1911年,也就是她10岁的时候,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中是清清楚楚的,并为她今后坚定不移地投入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康熙十讲

    康熙十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他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所开创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的制高点;他励精图治,把清朝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康熙曾是一个与天花夺命的幼童,一个拥有天下却要忍气吞声,日日如同行走于钢刀边缘的少年;他也曾是一个力排众议果断撤藩,却又在漫长的战争中险些丧失了勇气的青年;他还是一个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中年人。同样是他,一生英明果断却在晚年陷入继承人的旋涡之中。
  • 毛泽东与陈云

    毛泽东与陈云

    《毛泽东与陈云》主要讲述了:遵义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投了赞成票。会后,陈云受到毛泽东的委派赴上海恢复党组织,并赴苏联取得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在苏联,陈云假托被俘的国民党军医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最早客观、公正宣传毛泽东,宣传红军长征。陈云敢断家务事,明确表示不同意毛泽东和江青草率结婚;经过慎重考虑,陈云和于若木结为夫妻,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高饶阴谋篡权时,陈云主动揭发;事件处理时,毛泽东提议搬陈云作救兵;事件处理后,陈云强调: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毛泽东逝世后,陈云提出要客观公允地评价毛泽东一生中的是非功过,尤其是对其晚年的失误,要作出公允而又科学的评价。
  • 千古圣人——孔子

    千古圣人——孔子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热门推荐
  •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孩子有如一棵小树,需要家庭的温暖来呵护,需要赏识的阳光来照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他具有独立的个性,也应有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以为然,对表扬也毫不在意,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了。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企图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驯服孩子。实践证明,用冷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远远胜过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家长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得到的教育结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 穿未三千年

    穿未三千年

    熟女安琥珀不仅身患绝症,还惨遭闺蜜挖墙脚,更倒霉的是,居然连搭个电梯都会遇上坠梯,坠梯不死也就罢了,她居然还坠到穿越去了,穿越也就罢了,好歹她的历史知识够丰富,汉朝唐朝清朝什么的都难不倒她,可穿到5016年……且看有着熟女年纪少女心、时而双商飙高、时而脑子秀逗的安琥珀是怎么混迹三千年后……
  • 都市女神见闻录

    都市女神见闻录

    哎…女神都是悲剧的。因为他们都不是女人。
  • 魔法学院:千年睡公主

    魔法学院:千年睡公主

    一千年前魔幻世界发生一段孽恋,西方一位高深的魔法师-迦罗尔,爱上了东方的龙之子后代雪非霖公主,但雪非霖公主心有所属……在雪非霖公主大婚的日子,迦罗尔用黑魔法使公主进入沉睡状态,公主的夫婿龙魂气杀之千年后,迦罗尔与龙魂重新转世为人,而龙魂则转世到另一个时空。眼看一场浩劫将至,龙之魂学堂的院长同是师傅们接到陛下命令,要将转世的龙魂带回魔幻世界……转世龙魂的女友,意心亦被力量之石卷入魔幻世界,且不幸的跌倒了西方的圣德林魔法学院。一对情侣分隔东西,千年前的孽情是否会持续,雪非霖公主是否会醒来……
  • 明末之铁血中华

    明末之铁血中华

    刘少成重身在大明天启二年,此时的大明已经到日暮西山的地步了,但是中国经济科学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组成,但是野蛮的女真满清断绝了中华进步。使中国渐渐落后世界。但是刘少成来了,他能眼睁睁的看到中华让野蛮人来统治吗?当然不能,他要领导中华强盛起来,提前早欧洲100多年来完成中国的工业革命,他要带领强大的舰队踏平倭国,殖民东南亚这些白眼狼,斩段北极熊的爪子,占领广阔的西伯里亚,打败欧洲军队,殖民美洲,吞并澳洲…。让中国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太阳能照耀的地方就是华人能挺起胸膛做人的地方。
  • 末世小村长

    末世小村长

    大家好,我叫洛凡,是洛家村的村长。下面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我的村民。农夫:巨力丧尸耕牛:紫金魔牛酿酒师:金刚魔猿渔夫:龙蟒等等。下面让我们插播一条广告:洛家村诚聘村长夫人一名。Ps:(新书《神级大抽奖》起点首发,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
  • 唯我追仙

    唯我追仙

    一个地球上的少年因一场意外的车祸来到一个修真者的大陆,看主人公如何以普通人的身份爬上人的巅峰,既然意外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看我如何追仙,成就永生之梦。
  • 访鬼笔录1-别出声莫回头

    访鬼笔录1-别出声莫回头

    即将毕业的高中少女小艾在情人节当天遭遇意外事故成为了死神助理。在成为助理之后,小艾作为地府的公务员开始接触到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来到地府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人生,小艾开始把她每天的精彩见闻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本笔录……
  • 恶魔·王子·战(涩世纪传说)

    恶魔·王子·战(涩世纪传说)

    [花雨授权]罗兰德是以骑士文化著称的学院,而303室则是众所瞩目的殿堂。带着黑豹的黑道少主;用雪狼当宠物的俊美王储;偕同王子的假公主……挑战传统就是创造自己的传奇!
  • 爱非过错

    爱非过错

    本来被迫去公司上班三个月就已经够倒霉了,没想到还要遇上一个“只会搞绯闻的色狼”。被夺了初吻不说还要为了公司求他重新签约,以此要挟她也就算了,还要误会她欺骗了他……这算什么啊,搂着别的女人和她示威吗?厚……大小姐她不干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