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58800000004

第4章 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研究现状

“还乡”是中外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从文化母题的角度,“还乡”不仅有其古老的渊源,同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至今仍然不断地回响。它积淀的丰富的心理体验,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来说,是象征性的。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王纲解纽,整个封建制度崩溃,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家庭和田园迅速式微、没落乃至解体,并且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科举进身的通途宣告中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最为鲜明的主题“离家”开始出现。从封建大家庭、小农户,从中国的各个偏僻角落,各个阶层纷纷趋向都市,但很快都市、异国他乡让他们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陌生与疏离感。对知识分子而言,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和物欲横流的种种丑恶,使他们陷身于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于是现代文学中又一个重要而显眼的母题——“还乡”开始和“离家”对举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发生在同一个作家身上。但它与古典还乡母题一元化的伦理意义相异,现代文学中的“还乡”是在封建性与资本主义性文化双重夹击下的悲剧性氛围中展开的,置身其中的离家者和还乡者灵魂永远处在两者撕裂的痛苦和漂泊的疲乏中,安逸而温暖的家或家园只能在想象中、追忆中。

可以这样说,现代文学的还乡母题所遭遇到的其实是一种选择性的危机。从历史理性的角度讲,这是每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民族所必然遭逢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侧身其间的生命个体,这种转换给他们所带来的却远较这种必然复杂得多,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复杂性或多或少地溯源于此。而“离家”和“还乡”则相对集中地负载了这种选择性的危机和困境。脱胎于士大夫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传统的包袱进入了现代,既秉承着传统文化,又要接受现代观念。这种历史背景使得他们往往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极端地说,“离家”和“还乡”的选择性的徘徊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个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民族的精神象征。本论题的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鉴于还乡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人的象征以及隐喻意义,鉴于还乡母题中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心理、情感内容,鉴于它在中外文学传统中具有悠远的母题原型,鉴于它在现代小说中和其他母题组合的活跃的结构能力,选择这样的个案分析具有典型意义。还乡母题的结构、模式以及传衍中的规律性也暗合着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文学中的“还乡”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大致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叙事修辞研究。在论述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型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陈平原指出:“五四作家的真正贡献在于,倒装叙述不再着眼于故事,而是情绪。……最能代表这一创作倾向的是‘游子归乡’这一母题。”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7页。在这里,陈平原不仅从五四作家丰富的创作中,概括、绎出“游子归乡”母题,而且揭示出这一母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意义兼及这一母题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汪晖于《反抗绝望》一书,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时,指出“……忽视了《故乡》的‘自我纾解’的一面,便不能真正读懂了小说,而这一点恰恰是和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紧密联系的:回乡与别乡不仅是一个现实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2)典型作家分析。由于鲁迅小说中涉及“还乡”的作品多且具有典范意义,对鲁迅小说创作中“还乡”模式的考察成为研究的重点。上述汪晖的《反抗绝望》,其中第二编《鲁迅的文学世界:阴暗而又明亮》的第二节《明暗之间的“绝望的抗战”》比较集中探讨了《呐喊》、《彷徨》的“回乡”主题,该著作认为:“‘回乡’主题最直接地表述了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思考”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惶惑构成了鲁迅人生哲学的基本前提,逼使作家沉思生命的意义,于是那种生命流逝的意识愈益强烈,从而在‘回乡’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主宰人物命运的精神人物——时间。”同上书,第198页。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认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值得指出的是该著作不仅描述了鲁迅小说中的“归乡”模式,而且揭示出该模式的“形式”意蕴。王润华在《探索病态社会与黑暗魂灵之旅:鲁迅小说中游记结构研究》中深化了“形式”意蕴的研究,该文认为“鲁迅六篇‘故乡之旅’的小说中所写的回乡的旅程,都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旅程”,“还乡”是作者“探索病态与黑暗魂灵之旅”王润华:《探索病态社会与黑暗魂灵之旅:鲁迅小说中游记结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2期。。除了鲁迅,其他一些作家作品中的“还乡”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比如对沈从文小说精神还乡的探讨王友光:《穿越城市文明的三次精神还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3)建筑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某些阶段或某些细节问题的专题研究。一些研究者开始从乡土意识、文化乡愁、乡土文学形态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去审视现代小说中的“还乡”。比如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还乡叙事的研究、对现代文学“还乡者”的研究等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1卷第6期;赵冬梅:《现代文学中的“还乡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综观上述研究,尽管现代小说中的“还乡”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总的来说,和现代文学中的“离家”母题相比,与其对举的还乡母题的研究相对却零散、薄弱得多。而仅有“离家”的选择是不足以道尽现代中国人于歧路中的彷徨。对“还乡”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精神现象的文学史、思想史地位认识的不充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研究视野狭窄,受缚于预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在上述的研究中,对还乡母题的考察几乎都从属于研究者预先框定的研究视阈。在这些研究中,还乡母题并不是作为一个自足的研究对象,只是研究者论述某一现象、某一作家的一个佐证。从一定意义上说,要使还乡母题的探讨得以深入,首先要确立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一个有着自身规定性的自足的文学现象、精神现象予以审视。而且从已有的研究看,对现代文学中“还乡”的考察常常局限在某一侧面,研究者还没有意识到从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更广阔的文学史、思想史背景上去认识这种文学现象。其二,现象描述多于深度考察,系统的母题研究缺乏。已有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对该文学现象的描述上,虽然也偶涉该文学现象与时代语境、文学观念变迁的关系研究,但对文本的结构以及文学史上的传衍规律缺少细致、系统的审察,对“还乡”这种蕴含文化内容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还缺少更深入的针对母题传衍和嬗变的研究。因此,本书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还乡母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最终在一个完整的序列上思考“离家”和“还乡”的精神意义。由于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开始,小说的生产和消费对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其他文体样式难以取代的地位,所以,本书落实在对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的考察上。第一章现代小说还乡母题构成模式和基本叙事序列

现代小说还乡母题构成模式和基本

叙事序列

考察现代作家对还乡母题的运用,我们发现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事实存在的还乡作为情节框架的显性的、现实的还乡图式;另一种则是想象、意念中存在的隐匿的、心灵的还乡图式。

由于现实还乡在情节结构上都直接展开了一个还乡故事的叙述,因此现代小说如果选择了现实的还乡作为其情节框架,且如果在这样的情节构架中还乡母题是功能性的,那么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的运用,所涉及的其实是对现代小说中还乡这个功能性母题的组合和结构规律的探讨,亦即故事的结构分析。由于句子与话语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各个范畴应用到整个叙事文中,把它看成是带有各种主语、动词、补语、从句及独立句的一个庞大的句子。因而,对现代小说中还乡这个功能性母题的组合和结构规律的探讨,其实是对现代叙述中运用还乡母题的那些小说中“语法和句法”的探讨。这是因为“叙事文的句法是关于叙述中的最小单位及其句中成序列的渐进安排之具体而持续的研究”〔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这样,我们可以把对故事的文学分析集中到功能与序列上。而且,就像我们在导论中指出的因为动词能在句中描述情节,使叙述成为可能,我们进而可以把对功能和序列的研究集中在故事角色的行动环节上,而不考虑句子谓语以外的其他成分。从该意义上,“还乡”就是这种处于谓语位置的“叙述中的最小单位”,这种称为“功能”或“母题”的“最小单位”,在整个“还乡”故事的讲述中构成布雷蒙的“基本叙事序列”。达维德·方丹指出:“布雷蒙努力想总结出‘在各叙事可能性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他制定了一种人类行为的交替句法,以给整个叙述领域设置标志。他认为,基本序列包括一套共三种功能(可能性、向行为过渡、完成),这与一个本身可以被分为几个更具体的序列的情形相一致。这些序列可分为两大类:好转及变糟。这要看故事中各角色的‘前途’而定。”不仅如此,“布雷蒙把叙事文看成是‘一系列同一故事单元中的人之利益事件’。他率先突出了这一连续性的集中性:几乎在每个阶段,也即在任务完成与拖延之时,在执行合同及违反合同时,在对立和协商时,叙事文都完成一次分叉,由此引出下文。于是可分析勾勒出整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图,突出强调叙事文的基本自由度”同上书,第35—36页。。和一般叙事研究不同,布雷蒙的研究对叙事文的叙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予以足够的尊重和关注,而且在其勾勒的基本叙事序列中叙事序列和故事角色的关系被肯定和确立,“故事中各角色的‘前途’”以及“故事单元中的人之利益事件”成为规定基本叙事序列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布雷蒙,叙述中的“人物”一直是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如天空澄明之时群星闪烁一样,母题引导我们去想象构成一个可辨认的性格星座的那些线条,但是每一新的母题都能导致人物画面的大幅度的改绘,正如有关我们自以为十分了解的人的一件新事实就能够使我们对此人另眼相看一样。”〔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139页。“功能单位被聚集在序列中,序列本身也可以构成更大的单位;人物是一个更高的组织层次,因为它既被序列所规定,也把序列集合在一起;一篇作为整体的叙事则可以被设想为一个单独的syuzhet或行动(巴尔特意义上的)。对于这一行动来说,序列和人物是其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抽象层次上,人物体现为下述一些典型环境中的‘角色’:争夺(主人公/对手),追寻(主体/对象;施与者与接受者;帮助者与反对者),通奸(已婚双方,第三者),成长或蜕变(无能力的年轻人变成成熟的、有力的成人)。”同上书,第152—153页。综上所述,母题角度的文学结构原则包含着一些基本要素,即序列、母题组合、构成以及角色。

按照布雷蒙的研究,围绕着还乡母题就可以分解成这样一套三种功能的基本叙事序列:

所谓前途未卜,其实是指在A1阶段蕴含着还乡发生的诸种可能性,还乡的角色可以根据这些可能性作出是否还乡的决断,事实上这样的决断过程本身就隐含着丰富的现实和心理内容,像巴金的《雾》就把主人公周如水是否还乡的决断过程中犹疑、徘徊作为写作的重点,因此还乡发生的原因成为启动整个故事分叉、向前推进和延展的动力源泉,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对于母题作为整个情节动力因素的判断。

在我们的研究中,还乡者走在还乡的路上,还乡的行为处在延宕状态或者最终没有实现的A2b相对比较简单。在这些小说中,还乡被叙述和想象为绝望、黑暗的归途,像芦焚的《过岭记》、许地山的《归途》、蹇先艾的《在贵州道上》和《到清溪去》等。许地山的《归途》,“她”——败军的眷属,丈夫阵亡,离乡十一二年,生计无着,在年初一前的晚上绝望地踏上回家的路,“可是自打定了回家嫁女儿底主意以后,好像前途上又为她露出一点光明,她于是带着希望在向家乡底一条小路走着”。在还乡之旅“荒凉的小道上”抢了一个青年妇人给女儿做嫁妆,不想这妇人却是“她”十几年没见的女儿,接着又误杀了仗义帮助女儿的驴夫,等“她”明白这一切,回头寻找女儿时,女儿已经自杀,最后“她”把抢的衣饰重新给女儿穿戴上,自己也在这风雪之夜自杀。蹇先艾的《在贵州道上》,“我”多年不回贵州,这次还乡才知道川黔道上形势的险恶,轿夫赵洪顺的悲惨生活,为生活所迫做过土匪,后来抬加班、吹烟又让他更加堕落。“我”在还乡路上慨叹“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何等的惨酷!”

而还乡继续“向行为过渡”,还乡的行动被兑现,故事的主人公开始了还乡,且抵达了故乡,“在任务完成与拖延之时,在执行合同及违反合同时,在对立和协商时,叙事文都完成一次分叉”,在每一次分叉,叙事序列都会发生偏离和转换。而在这样的偏离和转换过程中,还乡都会以其活跃的母题结构功能去整合其他母题,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和其他角色也会在这种偏离和转换中呈现不同的状态,从而牵导着整个基本叙事序列向A3a、A3b转换。据此我们可以把还乡母题的书写序列切分为“还乡的启动”、“还乡的实现”(在故乡)、“还乡的终结”三个阶段。

还乡的启动:还乡的发生和原因:

1. 还乡者归宁安居;

2. 还乡者家门遭遇变故;

3. 还乡者怀抱理想还乡;

4. 还乡者逃难避祸;

5. 还乡者倦游还乡;

6. 还乡者还乡的原因被悬置。

还乡的实现:还乡者在故乡的不同状态:

1. 还乡者启悟;

2. 还乡者遇故旧;

3. 还乡者践行理想;

4. 还乡者歇隐乡里;

5. 还乡者复仇;

6. 还乡者“一个人的抗战”。

还乡的终结:滞留和告别:

1. 还乡者安居故乡;

2. 还乡者陷身困境;

3. 还乡者死亡;

4. 还乡者离乡。

同类推荐
  • 江山行迹

    江山行迹

    以自己从医37年人生足迹、成长之路为素材,并总结自己医疗卫生管理、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和中医药治疗难治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成功经验,撰写出散文游记集《江山行迹》。
  •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本书跟据末代皇帝溥仪之妻李淑贤生前口述,作家贾英华亲自记录整理的笔记撰写。书中从李淑贤与溥仪相识、相恋开始,直至溥仪去世,讲述了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内幕和极为珍贵的溥仪历史之谜。透过上个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末代皇帝,解读中国百年历史。加之作家对书中所涉人物、事件的考证,使本书成为新纪元最有史料价值、最可读的一部奇书。
  • 一个女人的梦

    一个女人的梦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阳作家群新作丛书》包括《非斯》《白鱼儿》《第七个是灵魂》《蓝色寓言》等五个长篇小说,及《村子》《云上的日子》等十部散文。文坛老将行者的《非斯》再攀艺术高峰,带领读者在创世神话的奇境中,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作最根本的思考,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桥梁。文坛常青树廖华歌的《村子》用爱去感知疼痛,解读村子永恒的语言。还有王俊义的《第七个是灵魂》、陈明远的《云上的日子》、池长生的《桐柏山寨》等大批佳作,也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 随缘偶记

    随缘偶记

    《随缘偶记》内容丰富,意境宽广,信手拈来,无拘无束。有工作上的深度思考,寄托着对民族工业振兴的诚挚期盼;有对田园风光的深情回忆,流露着对乡土生活的无限眷恋;有郊游中的观感与遐思,抒发着热爱生活的丝丝情怀;有宾朋相聚时的即兴而作,透射着情同手足的拳拳之心;有对异邦求学之子的谆谆教诲,蕴含着殷殷的乱犊之情;有月下独酌时的心灵独白,散发着惬意而真实的独特馨香……整个诗稿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浓的民情、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表现了对祖国、对事业、对故乡、对亲朋、对生活真诚而炽热的爱。它既是生活的感悟,更是生活的记录。
  • 唐代咏史组诗考论

    唐代咏史组诗考论

    西安为汉、唐古都,南京为六朝古都,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史之青年学子,颇多负笈于这两个历史文化名城,拜师访友,探胜寻幽,学业有成,蜚声士林。赵君望秦获文献学硕士学位于西安,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均有显着成绩,其所着《唐代咏史组诗考论》即将出版。我素主张文史结合,今观赵君书稿,甚合我心,故不辞衰朽,欣然握笔……
热门推荐
  • 星光微凉

    星光微凉

    她跟他,本是孤儿院的小孤儿。她,外表清纯可爱,却隐藏着一颗恶魔的心。他,不惜一切靠近她,最后却被伤得遍体鳞伤。五年后,他们成了最耀眼的新星,是粉丝心目中的最佳情侣,他却对她说:“别靠近我,我真的很讨厌你。”
  • 医甲

    医甲

    当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到太空时代后,疾病暂时成了历史上的名词,与此相关的医生这个职业亦随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疾病真的会消失吗,当外星文明幽蓝联邦入侵银河联邦成功之后。两大不同文明在接触与碰撞中,本已经近乎根除的疾病变成了死神的镰刀无情的收割起人类的生命。在所有人都在忧心疾病的时候,一位被玄冰封冻住的修真界的医生被人救醒了过来......
  • 殇岚之魔女诞生

    殇岚之魔女诞生

    世间凡尘阴晴不定,神与魔道仅在一念之间。她执意为神,天下无恶;她执意为魔,神魔又能算的了何??她性情倔强,却淡漠如霜,洒脱逍遥。?她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踏上那险要而辉煌的巅峰,却在最后的战役中独自阵亡。?多年后,曾有人道声见到过她,却已为终……
  • 逆神回天

    逆神回天

    魔法和斗气的异界大陆,一个接一个的阴谋迫使着他继续前行,为了自己,为了所爱的人,他披荆斩棘,度过了一个接一个难关,十几个种族的游离让他不仅收获了佳人的芳心,更担负起重要的责任,神魔大战一触即发,隐藏的敌人随时在窥探着自己,惊世阴谋下,看他如何保护自己的爱人,如何逍遥游异界。
  • 豪门总裁放过我:醉后爱上你

    豪门总裁放过我:醉后爱上你

    她不过是有事相求与他,醉后却把他给睡了。她是对感情大大咧咧的假小子,碰上他就好像碰到了阎王爷,她不要命了才会往他跟前凑。而他是则是D城里咳嗽一声地都要抖一抖的‘权少’,怎么能容这么个小女人睡了自己就拍拍屁股当没事儿人?“宁宁,你过来!”方时佑面无表情的盯着躲在墙角的宁夏。这男人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不说话也能把她吓个半死。宁夏咬紧自己不停打架的牙,不知该如何说出那个‘不’字。偶知真相,他才知道他与她不过是你求我需。狠心走开,却抵不过她一次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周旋于各色男人之间……“方少,求你放过我...放过我,好不好?”最终的她,却泣不成声的求他饶了她。
  • 木林夕的风声

    木林夕的风声

    千金小姐爱上包工头。在爱时,明明说着看开了,放下了,每次却总是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曾经给予自己温暖的人。每每又总是在微笑沉醉时看到了现实,想到了伤痛,然后,冷的感觉袭来,再也暖和不起来了。
  • 贪狼的凡间历险

    贪狼的凡间历险

    下凡历劫的贪狼不小心投了畜生道变成了一条狗……
  • 锦衣帝国

    锦衣帝国

    现代青年方中旭,生穿来到大明初年,李代桃僵成为不学无术,好色烂赌,名声顶风臭着八十里的浪荡子方琬。方中旭憧憬着穿越后的逍遥生活,哪知道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玩笑,顶替的浪荡子方琬的大伯父,竟然是史书上被灭了十族的方孝孺,这个大坑让方中旭险些昏迷不醒。两世为人的方中旭,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如何从一个别人眼中的浪荡登徒子,华丽转身?从一个锦衣卫的跑腿探子,一步步奋斗攀登,成为弄臣权臣,介入皇权斗争,削藩擒王,搅动大明天下,继而定鼎篡明。在美人如蝶逐光影,英雄权谋百万兵的大明帝国之春,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打造属于他的历史。一切尽在此书中,请君留步细端详。
  •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都说“为人处事”,先学做人,再学处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呢?《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作者主张:低调做人,进退自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巧妙迎合,左右逢源;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 相思负:冷妃归来

    相思负:冷妃归来

    她以为自己不过一介草民,遇上他嫁给他是上天垂怜,后来才发现终究一场空,从来都是梦。他,当朝太子,却有太多无可奈何,明知不该留她在身边,却还是一意孤行,最后逼着自己让她离开,回忆真是个能要了人命的东西。“祈安,你真该庆幸我知道了,我回来了,否则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发誓我一定不回去你的坟墓前看你,我会恨你一辈子,恨自己一辈子。”这是重逢时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你放心,慕冷,见不到你我怎么舍得死?”他看着她眼眶红红的哈哈大笑,面色更加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