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2600000015

第15章 决澜社与《现代》杂志

1932—1934年沪上最具号召力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的主编施蛰存,晚年忆及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界,常常怀念那些“长久不知下落”但不时在他心头掠过的文艺家朋友:在那个十年间,上海文艺界各方面的活跃人士,都有同声同气的交谊。文艺作家、戏剧家、电影家、洋画家、漫画家、木刻家,经常有机会在一起闲谈,不是在宴会上,就是在茶室里,或者在电影院里、舞场里不期而遇,年龄都在二十五至四十之间。有不少人,虽然没有成为知交,但都给我以很深的印象,他们的风度和工作,都使我钦佩。在那些“同声同气”的文艺交游当中,决澜社画家与施蛰存的关系值得进一步发掘。1932年5月1日,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正式创刊。本着非同人杂志的立场,《现代》在施蛰存的苦心经营下,迅速展现出“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万华镜”面目,形成了相对自由、宽容、中立的风格,尤其是其鲜明的“现代”特色——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密切追踪、大力介绍和对本土作家现代主义创作的鼓励,为它赢得了众多作家和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文学刊物。施蛰存本人自20年代末开始尝试将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新兴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并在30年代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被后世视为“新文学运动中第一批现代派作家”。他始终对现代主义文艺兴趣浓厚,而在他担任主编期间的《现代》杂志,在当时即被公认为具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品格——关于后者,有研究者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较详细而全面的阐述: 追踪西方现代文学、文学脉搏与都市节奏的紧密贴附、世界性眼光与民族文化本位建设、双向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民族主体的建立。实际上,如果再将研究的视野略微延展,不难看到,《现代》对于当时国内外的现代艺术动态也保持着密切的注意,它与同时期在沪上倡导现代艺术的决澜社的关系也相当亲密。

在如何看待现代主义文艺,即现代文艺观念和审美立场的问题上,施蛰存与决澜社十分接近,都怀有开放、正视和欢迎的心态。如关于现代生活的性质及其孕育滋养的现代文艺,施蛰存这样描述道:所谓现代生活,这里面包括着各式各样的独特的形态: 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和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的吗?这不正是19世纪中叶的波德莱尔面对资本主义重新塑造的现代大都市巴黎所发出的感喟吗?现代的世界、现代的都市、现代的艺术,三者构成了现代艺术家安身立命的所在,是他们以有限、短暂、偶然的生命之光去把握永恒的艺术之魂的根本依据和唯一途径。倪贻德也在高声疾呼,号召现代的画家尽情拥抱都市生活:现代的艺术家,再不能像以前文人雅士的高蹈隐逸了。我们要接收新的一切,接收现代的一切,而这些新的现代的文化,都是集中在大都会里。所以一个洋画家,如果隐于林泉,不问世事,那么他所制作出来的东西,也只能在三家村里称雄,而决不能合于世界的步调。的确,20世纪30年代流连游荡在上海街道、咖啡馆、展览会、电影院、舞场歌厅的文艺家们,与瓦尔特·本雅明笔下波德莱尔时代的“休闲逛街者”颇有几分相似:“休闲逛街者依然还站在大城市和资产阶级队伍的门槛上。二者都还没有使他真正愿意进入,二者也都还不能让他感到自在,他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避难所。”他们都身兼观察者和实践者,或许和那些政治上更激进的同伴相比,他们依恋观察甚于行动;但他们绝不是波德莱尔们大半个世纪后在东方的转世轮回: 在他们的精神坐标和心理天平上,无时无刻不压置着民族、西方、世界这样厚重又坚硬的巨石。而在现代艺术与本土民族语境之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面,施蛰存与决澜社也有较多的共识: 都倾向于放眼世界、借镜西方、返归中国,以自觉的主体意识去学习、借鉴和创造,热切冀望于立足民族本位的文艺与文化建设。《现代》杂志在积极引介“西方近代文学的趋势”时,主要并非迎合趋新崇洋的时代心理,更强调的是基于民族文学自身成长和建设的需求。在1934年10月推出的“现代美国文学专号”中,编者在“导言”里向读者表明心迹:我们是更迫切的希望能够从这样的说明指示出一个新文化的建设所必需的条件来。自然,我们断断乎不是要自己亦步亦趋的去学美国,反之,我们所要学的,却正是那种不学人的、创造的、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固然不妨因环境不同而变易其姿态,但它的本质的重要,却是无论在任何民族都没有两样的。这里他使用的是“新文化”而非“新文学”。诚然,《现代》主要是一本文学杂志,但它并非纯文学杂志,而是带有泛文艺的色彩,这一方面可以吸引最多的读者、满足商业运营利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编者自身较开阔的文艺视野和对美术的爱好密不可分。施蛰存对于书画的兴趣,早在中学时期便得到了培养,欣赏美术作品成为其文学生涯之余的爱好。他长年担任编辑、作家,不仅对现代文学情有独钟,也一直关注现代艺术,乐于结交画家朋友。《现代》创刊之初就特设有专栏“画”,刊登画家作品和画展信息;第2卷第1期开始,将原来的“画”和“艺文情报”二栏合并为“现代文艺画报”;第5卷第1期又有所变革,“把‘现代文艺画报’的篇幅改为美术栏,选印一些国内外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一设计保持到施氏主编的最后一期《现代》(第6卷第1期,1934年11月)。《现代》中始终为美术保留着一小块园地,不但形式上几经调整,内容上也用心选材,力求保证质量。这块小园地最令编者焦虑的问题,便是本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的稀缺。施蛰存在编完第1卷后曾郑重说明:“惟有一事,是我所引为不满,而料想读者亦必然以为不足的,那就是每期的画报,取材于外国文艺界者多,而取材于本国文艺界者少。”而放眼国内艺坛,方兴未艾、声势正盛的决澜社不能不吸引他的注意。

与经历十多年倡导和培育,从试验、自立到收获了最初果实的新文学相比,同一时期决澜社所代表的现代油画探索进程似乎略显滞后。就整体而言,青年画家们一时还难以超越艺术发展进程中必经的“眼高手低”阶段,反映在创作实践上,便是多数人尚徘徊在以模仿为起点的初级阶段。因而,即当具备一定现代艺术修养的观众,在点评决澜社诸画家画风时,也往往惯用“像某某”之类的言辞,自然,“某某”通常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的某位干将。如叶灵凤评倪贻德:“他的油画,一向是最佩服塞尚的,因此画风总有点相近”;郁风的观感有所不同:“倪贻德的画很像德朗和郁特里罗,张弦的白描像毕加索,周多的画像杜飞”;倪贻德本人则在1935年第四届画展前夕回顾集社之初的情形时,对主要社员的艺术摸索方向逐一作了较为准确全面的概览:那时候,周多在画着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风的变形的人体画,都会的色情妇女的模特儿,狭长的颜面,细长的颈,袅娜的姿态,厚的色彩面,神经质的线条,把那位薄命画家的作风传出几分来。但他的作风时时在变迁着的,由莫迪里阿尼而若克(Zac),而克斯林(Kisling),而现在是倾向到特朗的新写实的作用了。段平右是出入在毕加索与特朗之间,他也一样在时时变着新花样。……

……他们(指阳太阳和杨秋人——引者注)都在追求着毕加索和契里柯(Chilico)的那种新形式,而色彩是有着南国人的明快的感觉。

……若说艺术家应该有点憨性,那么张弦可说是有点憨性的。他曾两度作法兰西游,拿了他劳作的报酬来满足他研究艺术的欲望。当他第一次回来的时候,和其他的留法画家一样的平凡,是用着混浊的色彩,在画布上点着,点着,而结果是往往失败的,于是他感到苦闷而再度赴法了。这次,他是把以前的技法完全抛弃了,而竭力往新的方面跑。从临摹德加(Dega)塞尚(Cezanne)那些现代绘画先驱者的作品始,而渐渐受到马蒂斯和特朗的影响。所以当他第二次归国带回来的作品,就尽是些带着野兽派的单纯化的东西。……然而,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即使模仿亦非易事,“毕加索、马蒂斯、罗兰珊、莫格里亚尼、卢奥、郁德里罗的画,虽然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只能从印刷拙劣的图片上见到,仍然觉得新鲜、激动不已”。更应看到的是,决澜社诸同人已经体会到民族性、现代性和世界性的某种辩证关系,并在自觉地尝试开拓新路的可能,其中的个别先进者亦已实现了极具创造性的可贵突破: 如庞薰琹将巴黎画派技法与中国现实题材结合创作的《地之子》等作品、张弦运用毛笔中锋摹写人体素描所呈现出“异常优美的东方感和现代感”等,都显示出这股新兴力量不可小觑的实力和难以限量的前景——他们依然代表着当时最为先锋的艺术探索力量之一。不过,就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而言,决澜社面临着受众太少、缺少经济支撑、没有自我宣传阵地(一度作为其喉舌的《艺术旬刊》1933年出版2月号后停刊)等几大危机。特别是媒体宣传,这是艺术家及其作品除年度画展以外得以接触公众的唯一机会,他们必须在有限的预算内最大限度地运用大众传媒资源,提升知名度,从而达到展示创作成果、宣扬艺术理念、扩大社团影响力的目的。1932—1935年间,我们可以在《良友》、《时代》、《大众》三大画报和《青年界》、《文艺茶话》、《文艺春秋》等综合文艺杂志上,较频繁地发现决澜社画家及其作品;而风行一时、标榜“现代”的《现代》杂志,不也正是决澜社一个自我亮相的极佳舞台吗?

这是一种类似“双赢”的合作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现代文艺圈内,施蛰存与庞薰琹、周多等决澜社画家很快便相识相熟,而立场持中、姿态开放、推崇现代文艺又注重民族文化建设的《现代》杂志与成立不久、锐意进取、急需宣传平台的先锋美术社团决澜社,也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1932年10月的《现代》(第1卷第6期),在“画”栏中同时刊出庞薰琹的4幅作品: 《A。J。R。女士》(又名《塞诺莉塔肖像》)、《静物》、《自画像》和《速写》,这是《现代》创刊以来首次专门推介同一位画家如此之众的作品,通过报道9月刚举办过的庞氏个展,显示了编者对庞氏的欣赏和重视。《现代》第4卷(1933年11月—1934年4月)对杂志的封面设计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每期设计均延请“当代名画家担任”,而打头阵设计第1期“十一月狂大号”封面的,就是庞薰琹。两个抽象人体的构图,拙朴单纯又极其和谐的线条,充溢着与杂志内在品质合一的“现代风”,令读者大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庞薰琹第一次为杂志设计封面。其后五期的封面设计分别由张光宇、雷圭元、郭建英、叶灵凤和周多担任,或变形人物,或线描人体,或漫画笔法,或拼贴装饰,各有特色,不一而足。周多设计的第6期封面,由鱼、墙、刀、树四种主要图形构成,流露出超现实的趣味。决澜社两位画家,一头一尾,担纲封面设计,努力营造了《现代》在视觉上的“现代”意境。仅就封面设计而论,恐怕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这一卷共六期的《现代》称得上最丰富、最讲究,也最富有独创性和多元化的现代意趣。

也正是在第4卷第1期面世之时,施蛰存目睹《申报·自由谈》上魏猛克、于时夏与决澜社的“师说之争”,不顾自身深陷“《庄子》、《文选》之争”泥沼的困局,慨然挺身,撰文为决澜社辩解(论争始末详见上节),不仅表达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理解,更充分体现出他与后者的友谊。当然,身为基于商业运营机制的文学畅销杂志的聘任主编,施蛰存在现代主义艺术的传播方面并不总是和决澜社保持一致,他不得不考虑读者和文坛主流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接受度。1934年,他曾有过直接取材于法国、编辑一本“超现实主义文艺专号”的机会:1934年,戴望舒在巴黎认识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姚拉(Jolas)。姚拉在望舒那里见到了我编的《现代》杂志。他就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我,希望我的刊物出一个专号,介绍和宣传超现实主义文艺。当时我以为这一种文艺思潮,在中国不能起什么作用,反而会招致批判,于是就复信婉谢了。其实,就个人而言,他对作为西方文艺界最新潮流的超现实主义是怀有好奇和兴趣的。他注意到,“周多、林风眠、庞薰琹、雷圭元,他们的画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庞薰琹,他带回来的作品,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但身为主编,他必须以杂志的得失为第一考量。超现实主义和之前的达达、未来主义一样,与中国的现实社会似乎隔膜甚厚,“不能起什么作用”;而且,在“异议”、“论争”此起彼伏的“多事之秋”,出版一本“超现实主义文艺专号”立即招来各方尤其是遵奉现实主义的左翼阵营的“批判”,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现实。为了省却不必要的口舌之争和更多麻烦,施蛰存选择了“婉谢”,主动延迟嫡传“超现实主义”在国内文艺媒体的正式登陆。由此不难看出施氏个人旨趣与公众职位之间的矛盾及妥协。

1934年11月的《现代》第6卷第1期“特大号”,即施蛰存担任主编的最后一期,选用了周多的四帧素描作为插图: 《女士头像》、《女性人体》2帧和画家《自画像》。同期还发表了倪贻德的画家随笔《虞山秋旅记》。第2期起,《现代》主编易人,随着施蛰存的离去,决澜社与这份曾大力关注和支持它的杂志亦从此绝缘。一年后,面对日益紧逼的战争形势和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决澜社在举办了第四届画展,亦即最后一届画展之后终于解散。四年前曾誓言要“用狂飙一样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的青年艺术家们,不久后纷纷踏上抗战后方的不同岗位;他们所倾注全部心力进行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从集体性的高亢奋进转换为个体的默默追寻,并因环境的更迭发生不同的曲折变化;与此同时,另一场先锋艺术运动——20年代末悄然兴起的木刻运动,却迎来了如火如荼的高潮,成为其后十年间最受瞩目、影响最大、成就最显著的中国现代先锋艺术运动。

决澜社的黯然解散,重蹈了所有先锋艺术社团的宿命。他们的呐喊和抗争,是否真如庞薰琹后来不无失望地描述的,“四次展览会,像投了一块又一块小石子到池塘中去,当时虽然可以听到一声轻微的落水声,和水面上激起一些小小的水花,可是这石子很快沉到池塘的污泥中去了,水面又恢复了原样”呢?50年后,在他们曾孤独跋涉过的泥泞小路上,又出现了新的一代的身影,似曾相识的热情和活力。但他们终究是不可复制的,还是让他们的学生和衣钵继承者、我们今天的画家代表来暂作小结吧:在笼罩并贯穿我们文艺创作五十多年的种种集体意识形态中,长期缺席的个人主义,在民国画家中得到当然而清晰的显示: 他们每个人的追求与作风都基于自然而然的个人选择,没有被误导、被强迫、被扭曲;他们热情地模仿西方,但不是道听途说而趋炎附势;他们天然地成为现代主义绘画在中国的第一代人,但毫无功利意识;他们一开始便自觉寻求本土题材的美,但从未陷入民族主义教条;他们不过是画着风景和静物,而他们模仿的西方画家当年在欧洲也做着同样单纯的事情,以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将欧洲绘画从宗教和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带出,为现代主义和民主文化作出铺垫。

§§参考文献

一、 期刊报纸

1. 陈独秀主编: 《新青年》(1915—1926),上海: 群益书社。

2. 沈泊尘、沈学仁、沈学廉主编: 《上海泼克》,1918年第1卷1—4期,上海: 沈氏兄弟公司。

3. 沈泊尘主编: 《泼克》,上海: 《时事新报星期增刊》,1919年。

4. 《美术》(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刊,1918—1922),第1卷1—3期。

5. 《申报》(1927—1935)。

6. 摩社编: 《艺术旬刊》,1932年1—12期。

7. 摩社编: 《艺术》(月刊),1933年1—2期。

8. 上海艺术剧社编: 《艺术》,1930年第1卷1期。

9. 施蛰存、杜衡主编: 《现代》(1932—1934),上海: 现代书局。

10. 美术界月刊社编: 《美术界》,1939年。

11. 李金发主编: 《美育》(1928—1937),上海: 商务印书馆。

12. 创造社编: 《创造季刊》(1922—1924),上海: 泰东书局。

13. 创造社编: 《创造月刊》(1926—1929),上海: 创造社出版部。

14. 创造社编: 《创造日》(1923),中华新报副刊。

15. 创造社编: 《创造周报》(1926—1929),上海: 泰东书局。

16. 创造社编: 《洪水周刊》(1924),上海: 泰东书局。

17. 创造社编: 《洪水半月刊》(1925—1927),上海: 创造社出版部。

18. 《文艺茶话》(1932—1934),上海: 嘤嘤书屋。

19. 章衣萍主编: 《文艺春秋》(1933—1934),上海: 文艺春秋社。

20. 艺风杂志社编: 《艺风》(1933—1936),上海: 嘤嘤书屋。

21. 《青年界》(1931—1937),上海: 北新书局。

22. 《文艺新闻》(1931—1932),上海: 文艺新闻社。

23. 上海艺术界社编: 《艺术界》周刊(1926—1927),上海: 光华书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24. 《良友画报》(1926—1945),上海: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25. 《时代画报》(1929—1937),上海: 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26. 《大众画报》(1933—1935),上海: 大众出版社。

27. 《时代漫画》(1934—1937),上海: 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28. 蒋原伦主编: 《今日先锋》,第1—14期,北京: 三联书店;天津: 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05.

二、 著作

29. 〔德〕 彼得·比格尔: 《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0.  〔美〕 F·R·卡尔: 《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傅景川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  〔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2.  〔英〕 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 《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王晓文译,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33.  〔德〕 瓦尔特·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  〔英〕 C·W·E·比格斯比: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5.  〔法〕 H·贝阿尔,M·卡拉苏: 《达达: 一部反叛的历史》,陈圣生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 〔意〕 马里奥·维尔多内: 《未来主义》,黄文捷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 〔法〕 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论艺》,李黎阳编著,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8. 〔俄〕 康定斯基: 《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 〔法〕 夏尔·波德莱尔: 《现代生活的画家》,郭宏安译,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0. 〔美〕 奥登等: 《诗人与画家》,马永波译,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41. 〔法〕 皮埃尔·卡巴内: 《杜尚访谈录》,王瑞芸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 〔法〕 米歇尔·福柯等: 《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 王洪岳: 《审美的悖反: 先锋文艺新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 洪治纲: 《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 尹国均: 《先锋试验》,上海: 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6. 谢有顺: 《先锋就是自由》,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7. 陈晓明: 《无边的挑战: 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8. 解志熙: 《美的偏至: 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9. 徐行言、程金城: 《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 张彬: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 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 张法: 《中国艺术: 历程与精神》,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 〔英〕 M·苏立文: 《中国艺术史》,曾堉、王宝连编译,台北: 南天书局1985年版。

54. 〔英〕 M·苏立文: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陈瑞林译,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55.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 《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6. 钱锺书: 《七缀集》,北京: 三联书店2002年版。

57. 孙景尧选编: 《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桂林: 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58. 〔美〕 乌尔利希·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 干永昌、廖鸿钧、倪瑞琴编: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0. 陈平原选编: 《〈新青年〉文选》,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1. 贾植芳、陈思和主编: 《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 李欧梵: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毛尖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4. 蔡元培: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高平叔编,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5. 胡适口述、唐德刚注译: 《胡适口述自传》,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6. 郎绍君、水天中编: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67. 黄可: 《上海美术史札记》,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68. 鲁迅: 《鲁迅美术论集》, 张光福编注,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9. 杨永德、杨宁: 《鲁迅最后十二年与美术》,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70.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 《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71.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 《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续编》,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72. 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止庵校订,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3. 林风眠: 《林风眠艺术随笔》,朱朴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4. 徐悲鸿: 《徐悲鸿艺术随笔》,王震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5. 徐悲鸿: 《徐悲鸿文集》,王震编选,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76. 陈瑞林: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 陈瑞林编: 《现代美术家陈抱一》,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78. 柯文辉: 《艺术大师刘海粟传》,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79. 顾森、李树声主编: 《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深圳: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80. 李超: 《上海油画史》,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81. 刘新: 《中国油画百年图史: 1840—1949》,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82. 张少侠、李小山: 《中国现代绘画史》,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83. 阮荣春、胡光华: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公元1911—1949》,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84. 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 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85. 李桦、李树声、马克编: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86. 赵力、余丁编著: 《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87. 吴甲丰: 《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88. 李金发: 《李金发回忆录》,陈厚诚编,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89. 刘志权: 《闻一多传》,北京: 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90. 闻一多: 《闻一多书信选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91. 梁实秋: 《梁实秋怀人丛录》,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92. 倪贻德: 《玄武湖之秋》,上海: 泰东图书局1924年;上海: 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版。

93.  倪贻德: 《东海之滨》,上海: 光华书局1926年;上海: 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94. 倪贻德: 《艺术漫谈》,上海: 光华书局1927年版。

95. 倪贻德: 《残夜》,上海: 北新书局1928年版。

96. 倪贻德: 《画人行脚》,上海: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

97. 倪贻德: 《西画论丛》,上海: 中华书局1936年版。

98. 倪贻德: 《西画论丛续集》,上海: 中华书局1937年版。

99. 倪贻德: 《倪贻德画集》,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100. 倪贻德: 《倪贻德艺术随笔》,丁言昭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1. 倪贻德: 《倪贻德美术论集》,林文霞编,杭州: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02. 关良自述、陆关发整理: 《关良回忆录》,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103. 周全平: 《苦笑》,上海: 光华书局1927年;上海: 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104. 咸立强: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05. 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创造社资料汇编》(油印资料),1980年。

106. 赵景深: 《我与文坛》,倪凡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07. 陈子善、王自立编: 《回忆郁达夫》,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8. 成仿吾: 《成仿吾文集》,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9. 叶灵凤译: 《新俄短篇小说》,上海: 光华书局1929年版。

110. 叶灵凤译: 《九月的玫瑰》,上海: 现代书局1928年版。

111. 〔法〕 罗曼·罗兰: 《白利与露西》,叶灵凤译,上海: 现代书局1928年版。

112. 叶灵凤: 《叶灵凤小说全编》,陈子善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13. 叶灵凤: 《叶灵凤随笔合集之一·忘忧草》,陈子善编,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114. 叶灵凤: 《叶灵凤随笔合集之二·文艺随笔》,陈子善编,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115. 叶灵凤: 《叶灵凤随笔合集之三·北窗读书录》,陈子善编,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116. 叶灵凤: 《叶灵凤文集》,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9—2004年版。

117. 叶灵凤: 《读书随笔》,北京: 三联书店1988年版。

118. 许道明编选: 《撒但的工程——〈创造〉〈洪水〉〈幻洲〉萃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9. 郁达夫: 《郁达夫日记集》,胡从经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0. 郭沫若: 《郭沫若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 龚济民、方仁念编: 《郭沫若年谱》,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2. 黄药眠口述、蔡彻撰写: 《黄药眠口述自传》,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3. 宋彬玉、张傲卉、李江等: 《创造社16家评传》,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24. 许幸之: 《海涯》,上海: 上海乐群书店1929年版。

125. 许幸之: 《许幸之画集》,许国庆编,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版。

126. 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丹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吕凤子纪念文集》,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7. 刘晓路: 《20世纪日本美术》,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28. 夏衍: 《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北京: 三联书店2000年版。

129. 李桦、李树声、马克编: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30. 宋炳辉: 《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 叶灵凤: 《叶灵凤书话》,小思编选,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32. 李广宇: 《叶灵凤传》,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3. 解志熙: 《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34. 杨义、张中良、中井政喜: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台北: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年版。

135. 华胥社: 《华胥社文艺论集》,上海: 中华书局1931年版。

136. 傅雷: 《傅雷全集》,傅敏、范用编,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7. 傅雷: 《傅译传记五种》,傅雷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3年版。

138. 傅雷: 《傅雷艺术随笔》,金梅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9. 〔法〕 葛赛尔: 《罗丹艺术论》,傅雷译,傅敏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0. 刘海粟: 《欧游随笔》,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1. 刘海粟: 《艺术随笔》,沈虎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2. 刘海粟: 《存天阁谈艺录》,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143. 庞薰琹: 《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 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4. 施蛰存: 《北山散文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5. 章涪陵、张纫慈: 《世纪丹青——艺术大师朱屺瞻传》,上海: 三联书店1990年版。

146. 陈池瑜: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47. 李永东: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上海: 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8. 林风眠: 《林风眠艺术随笔》,朱朴编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9. 黄苗子: 《画坛师友录(增补版)》,北京: 三联书店2007年版。

150. 孙萍: 《庞薰琹》,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1. 曹聚仁: 《天一阁人物谭》,北京: 三联书店2007年版。

152. 金理: 《从兰社到〈现代〉: 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53. 郁风: 《故人·故乡·故事》,北京: 三联书店2005年版。

154. 陈丹青: 《退步集》,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5. 陈丹青: 《退步集续编》,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6. 臧杰: 《民国美术先锋: 决澜社艺术家群像》,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157. Clarke, David, Modern Chinese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58.  Kelly, Michael ed,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59. Poggioli, Renato,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ans。Gerald Fitzgerald,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160. 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161. Sullivan, Michael, Modern Chinese Artist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162. Sullivan, Michael, The Arts of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63. Tang, Xiaobing (唐小兵),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164. Tregear, Mary, Chinese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三、 论文

165.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66.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 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167. 陈思和: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168. 陈思和: 《“五四”文学: 在先锋性与大众化之间》,《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8日第4版。

169. 李树声: 《许幸之的绘画成就》,《美术研究》1990年第4期。

170. 侯一民: 《许幸之先生的画如人》,《中国油画》1992年第4期。

171. 刘新: 《灯火阑珊处——不要忘了许幸之》,《美术界》1993年第5期。

172. 黄淳浩: 《周全平 倪贻德的写世抒情小说》,《郭沫若学刊》1996年第1期。

173. 胡震: 《傅雷与决澜社》,《江汉论坛》2006年第8期。

§§后记

这本小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稍事修改完成的。

回看数年来的求学问知路,跃然眼前的是某些聆听、感悟和交流的场景,课上或闲暇,人群或书本,有声或无言。想来惭愧,在那段跨越三十界限的时光里,能引以自慰和骄傲的时刻太少,而自控乏力、挥霍光阴的断片却散落一路,不断射出嘲讽的冷光,让我汗颜和懊悔。幸好,我还有很多美丽、纯净而温暖的记忆,它们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它们来自那些始终佑护我、关心我,每每在不经意间给我启迪、予我力量的师友亲人。

我以成为陈思和先生的弟子而自豪,尽管自己是其中最愚钝的一个。当我们围坐在老师身旁听讲讨论时,再没有比“如坐春风”更确切的形容了——谁都能感到一股煦暖平和之气,充盈于这小天地,悄悄拭去了各人心头的浮躁,一场平等坦率的交流就此开始。老师从先锋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文学性质的开拓性思考,直接引发了我对现代先锋文艺的兴趣,并由此启动了一次自主独立的学术探索尝试;而老师宽厚温醇的人格和理想主义情怀,将长久地珍藏在我心中,在疲乏、沮丧、临近绝望的时候,我便知道哪里还有一盏不灭的灯。

我也深深感激宋炳辉老师。从硕士论文写作时开始,就有幸得到宋老师的悉心指导。没有他润物无声的鼓励和点拨,懒散消极如我,非但不会有窥见更高境界的机遇,连原本不多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也必定早在日常生活的自我放任中消磨殆尽。能在宋老师的不言之教下成长,是我人生路上难得的幸运和财富。

谢天振、严锋、王宏图、张新颖、徐静波诸位老师都对本书有所贡献,他们善意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良多。除了众多同门师兄妹,我还要特别感谢身边可爱的同事和朋友。在我在职读博期间,大家默默替我承担了不少分外的工作,对于我不甚规则的作息时间和偶尔焦躁反常的情绪,也总是报以宽容、体谅和抚慰,使我倍感集体的互助与友爱。

我最亲爱的家人,是你们不计得失的信任和扶持,使我得以心无旁骛地驰骋在那片辽远的精神疆界;是你们无所不在的关切目光,随时为我的天空抹去乌云和阴霾。这本小书是一份菲薄的礼物,浸着我酽酽的心意,献给你们。

最后,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孙晶老师和本书责编余璐瑶小姐,她们细致而高效的工作直接促成了小书的问世。作为同行,我深知那些“看不见”的劳动是多么有意义。

同类推荐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秉贵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秉贵的故事

    一九三六年八月,伏天的北平又闷又热,没有一丝儿风。马路两旁的宫槐叶片一动不动,商店门前的高大幌旗也是一动不动。令人窒息的空气,与走在东单牌楼街头的张秉贵的开朗心情很不协调。
  • 北大文章永流传

    北大文章永流传

    全书收入有蔡元培、杨昌济、王国维等几十位北大先贤的精彩文字数十篇。这些文章是诸多北大先贤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些先辈英才自然是我们所要记住的,而他们的文字,也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的。愿本书能为今天的读者架起一座通往诸位先贤思想深处、心灵深处的桥梁。
  • 从一个微笑开始

    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逃离鉴定、正眼看它,正面迎它、幸福人的座右铭(节选)、鼻子底下就是路、没有天生的傻瓜、羊蹄甲、从一个微笑开始、我很矮,可是我不蠢(节选)等等。
  • 莎士比亚情诗录

    莎士比亚情诗录

    本书收录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全集》等书中的情诗录百余篇。书后还附有莎士比亚年谱。
  • 炭灰里的镇

    炭灰里的镇

    《炭灰里的镇》内容包括:蓝调小镇、米语、废墟上的远方、后山:颜色与记忆的实验场、午睡后的表情、星空肖像、烈焰的遗迹、棉花,棉花、一封信的路途、亲爱的城市、我的老师赵文明等。
热门推荐
  • 我是你的木糖醇

    我是你的木糖醇

    许逸达第一次吻沈馥,就被她甩了一巴掌;许逸达鼓起勇气向沈馥告白,她却把玫瑰花扔下了楼;可是,冰山面瘫女王最终还是栽在了纯情小正太手里只因他说:“你就像一颗牙齿,外表冰冷坚硬,其实脆弱而易受伤害。我就是你的木糖醇,在你身边筑起坚固的屏障,让你永远不再受伤。”于是,便信了他,把伤痕累累的心交给他守护。天底下能真正信守承诺的人没有几个,但那个傻瓜却做到了。所以生命中最后一次,她相信了爱情。
  • 幻灵神魔录

    幻灵神魔录

    在陈起最无助的时候,他邂逅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灰色珠子。自己是传说中的预言之子,还是束缚不了的魔王,抑或这一切全是假象。真正的世界远比他想得要复杂。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迪斯尼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迪斯尼

    迪斯尼1901年12月5日在美国的芝加哥出生,他的名字随着米老鼠与唐老鸭的问世开始誉满世界。
  • 婚后记

    婚后记

    谨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婆婆们和媳妇们希望大家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彼此之间坦诚相待互帮互助共同构建和谐家庭一起享受美好生活!
  • 绝世无双之观心镜

    绝世无双之观心镜

    传说,天神苏裳寂因王母娘娘大怒而被贬落凡间,与帝王东方泯末相爱。无奈宫廷斗争惨烈无比,最终苏裳寂化作天神飞离而去,唯留下东方泯末独奏卿歌。天神苏裳寂重归天庭,王母娘娘赏赐观心镜一枚,天神苏裳寂便用它看尽凡间绝世痴情之恋。
  • 世家毒子

    世家毒子

    一朝重生,成为郑国公府的纨绔世子爷。所谓世家,不过是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则是魑魅魍魉。可萧明睿没想到,这内里居然会烂到这个地步……————————————这是一位冷君子穿越到一个纨绔子身上后发生的故事!PS:男主言情文,1V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来……
  • tfboy之爱恨情仇

    tfboy之爱恨情仇

    他们,她们,两大势力的主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直到,她们|他们,一场轰轰烈烈的缘分,让他们走在了一起,命运的齿轮,从他们相识的一天开始转动,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欢聚,让一切愁怨灰飞烟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改变你自己

    改变你自己

    格登·史密斯说过,他曾经见过的最幸福的人就是在德兰德斯的防御工事上劳动的一个奴隶——他仅有一条腿,相貌极其丑陋,身上还戴着沉重的锁链。
  • 木之以梨

    木之以梨

    梨尘作为这个世上唯一的一个特殊存在,很多人都认为她是个废材,她不信命,她要逆天改命……
  • 婚不由己,总裁真霸道

    婚不由己,总裁真霸道

    一场承诺,她嫁给整个Z市最冷峻贵气的男人。他高高在上,运筹帷幄,却对一个女人方寸大乱。怀揣着结婚证,随时秒杀情敌于无形!江弈城,恒久集团的钻石供应商,这个男人,心有所属,却从不吝啬事事给她最好!婚后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欢脱无限。和公公比下棋画了对方一脸麻子,跟婆婆扮鬼脸比丑微博互相点赞,偶尔打劫一下他上中学弟弟的零用钱,或者干脆去酒吧拼酒赚个外快。揣着他的银子,她狡黠如狐,对他处处防备。跟他玩儿亲密有间,却对其他男人亲密无间,蝴蝶蜜蜂的给他招了一箩筐!这让一向沉稳内敛的江先生怎么可能继续假淡定,装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