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4300000042

第42章 狼烟再起 (2)

坚决反对和亲的是一个叫王恢的人,现任外交礼宾部长(大行)。王恢籍贯燕国(今北京市),那里是对匈奴斗争前线,王恢从小就有在匈奴的马刀下逃命的恐怖经历,对匈奴有巨大的仇恨和深刻的了解,他的观点是,匈奴是野蛮人,毫无信誉可言,俗话说就是养不熟,给他公主,给他好处,顶多不过能让他消停一两年,倒不如从此拒绝和亲,武力解决匈奴问题。

时任最高监察长(御史大夫)的韩安国力主持重,认为对匈奴作战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建议沿续对匈奴外交策略,用女人换和平。

既然高层意见并不统一,并且对匈奴作战的准备并不充分,刘彻只有一声叹息,同意和亲。

王恢的意见没被采纳,他憋了一肚子气悻悻退下,其实并不死心,他要另找机会说服刘彻,对匈奴亮剑。

机会随即到来。

第三年(前133年)的一天,王恢接待了一个神秘的客人,此人向王恢贡献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巨大计划。

这人姓聂名壹,是雁门郡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县的土豪。聂壹有钱,据说他长期和匈奴人做生意,靠忽悠匈奴人、做国际贸易发了家;有爱国心,他和强盗般的匈奴固然有生意来往,其实时时不忘国耻,更重要的是,聂壹十分有胆识——他向王恢提出了一个可以一举灭掉匈奴主力的作战计划。

这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由聂壹充当间谍,假意投降匈奴,以巨大的利益诱使匈奴抢劫集团进入汉境实施抢劫。就在马邑,汉帝国埋伏重兵,扎好口袋,将匈奴兵团一举歼灭。

这计划听起来不错,王恢立即上报刘彻,刘彻也大感兴奋,再次开会,进行可行性分析。

现在,王恢和韩安国再次争辩,各唱老腔。鸽派的韩安国坚持认为,要以和为贵,战端一开,损耗国力,难取全胜。

终于,逼得鹰派人物王恢发下狠话:现在国力正盛,干掉匈奴像拿箭射穿一个脓包(譬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这次的计划精妙,机会千载难逢,只要出战,一定能活捉匈奴单于,百无一失(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

王恢,你太乐观了,事情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但现在,王恢充满乐观的论断深深感染了皇帝刘彻,他下令,同意王恢的作战计划。

这时没有人会想到,一场沿续数十年,导致数十万战士浴血疆场,深远影响汉帝国国运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规模战争,自此悄然拉开了序幕。

马邑之谋(三)

按照计划,聂壹首先向匈奴诈降。

聂壹是个充满爱国心的大忽悠,和匈奴打交道轻车熟路。跟以往不同,原来聂壹和匈奴打交道是为了要他们的钱,现在,是为了要他们的命。

小说《水浒传》中,赤发鬼刘唐探听到大名府知府梁中书要给老丈人蔡京送上厚重的生日贺礼,于是劝说晁盖在途中下手劫了这“生辰纲”,自称是“特地送一套富贵来与保正哥哥”。

聂壹的口气大抵也是如此,他直接见到军臣单于,说明“特地要送一套富贵来”与军臣单于。

且看聂壹表演。

聂壹首先大骂汉帝国对不起自己,最可恨的是马邑的县级干部,经常敲自己的竹杠,现下自己决意向匈奴反水,出一口恶气。具体计划是,自己潜回马邑,把县丞、县令等官员全部干掉,然后开城,迎接匈奴大军,马邑城内的人畜财物,统统作为自己投降的见面礼。

聂壹表演得太过逼真,这个天下掉下来的巨大馅饼令军臣单于怦然心动,他毫不生疑,当即和聂壹约定,麻烦聂壹先回去搞暗杀,自己亲率十万大军,随后赶到。

在马邑,有汉帝国用重兵设下的口袋阵。

本次伏击战,帝国投入三十万兵力,其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王恢担任将屯将军,李息担任材官将军。本次战役的总指挥是韩安国,他被任命为护军将军。

这一次,刘彻拿出了全部家底,帝国中凡是能打的将领尽数拉了出来。

根据战前部署,匈奴大军只要一进入马邑埋伏圈,就由韩安国和公孙贺实施关门打狗,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击。而王恢﹑李息﹑李广三部的主要任务是打援和清场,他们负责打击匈奴的后续缁重,切断匈奴的补给线,并收拾从马邑逃出的残兵。

计划似乎无懈可击,执行时却出现了天大的偏差。

开局倒还不错。

聂壹回到马邑,从牢里杀了几个死囚,把脑袋挂上马邑城头,向匈奴侦察兵发出信号:暗杀工作顺利完成。

得到通知,军臣单于带领十万骑兵,怀着吃免费大餐的喜悦心情,兴高采烈地开赴马邑。

然而,越走,军臣单于越觉得不对劲。

原因是这一路,太过顺畅。

不仅没有见到任何汉帝国的边境巡逻部队,甚至连野外放牧的一个也看不到。

面对种种反常现象,军臣单于不怀疑是不可能的,他是强盗但并不白痴。

疑心渐重的军臣单于在即将到达马邑之际,紧急刹车,他多了个心眼,临时改变计划,向马邑外围的一个军事哨所(烽燧)发动突击,很顺利地生擒了哨所所长(尉史)。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所长是个软骨头,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软骨头的下级军官竟然知道汉军的全部作战计划,于是,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全部交待。

一听之下,军臣单于几乎吓得尿了裤子,好险好险,差点儿被汉军包了“饺子”。于是下令,紧急撤退,在路上抢到的牛羊牲畜,统统不要。

军臣单于在跑路途中,不断感叹自己命好,安全逃离险境之后,他封那个投降的汉军“尉史”为“天王”,在他看来,这个软骨头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星,代表上天对自己、对匈奴汗国的格外关照。

汉军这次兴师动众、看似周密的计划最终功亏一篑,虽然劳师动众,结果竹篮打水。

据说,世上有两件事情很难,一是在辩论中,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二是在商场中,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的钱袋。

我以为,还有最难的事,那就是在战场上,把敌人的主力装入自己埋伏的口袋。

还是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马邑之谋(四)

如果把马邑伏击比喻成一场酒宴的话。已经大摆宴席准备待客的韩安国在餐厅里没等来客人,负责外围接待、清理卫生的小跑堂王恢却探听到请来的客人临时取消赴宴、转身回家的消息。

问题摆在了王恢的面前:怎么办?这客还接不接?

王恢十分犹豫。他掂了一下自己的斤两,不过三万人左右,而军臣单于却有十几万铁骑,现在冲上去强行拉客,和匈奴大军死磕,必将是全军覆没。

罢了吧!眼看自己苦心设计的一举剿灭匈奴主力的计划就此付诸流水,王恢唯有无奈地看着匈奴大军远远离去时扬起的灰尘,发出一声叹息!

马邑之谋,汉军调动全部主力,却打了个失败的伏击战。

固然失败,但是收获依然不小。这收获是经验和教训。

教训一:敌人并没有那么弱小。

在马邑设伏之前,主战的王恢和主和的韩安国曾经在殿堂展开辩论,显然,王恢的演讲更富于煽动性,他慷慨陈词:现在干掉匈奴好比拿利箭去戳穿脓包,一戳见效(譬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必不留行矣)。正是这豪言点燃了刘彻心中那把扫平匈奴、一雪前耻的熊熊烈火,但事实证明,这个形容太过夸张,汉帝国未必是利箭,而匈奴绝非不堪一击。

教训二:战术上不重视敌人是不对的。

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和刘彻一起回顾过六十多年前,他爷爷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平城的那一段狼狈往事。现在,我们惊奇地发现,“马邑之谋”完全是“平城之围”战术的翻版,说简单一点,人家匈奴才是这种战术的原创者。既然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多少在战术的实施环节上要有所创新,在诱敌深入上要下大工夫,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汉军做得实在太差;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巨大的伏击计划,竟然不能保守机密,连哨所所长(尉史)这样的下级军官都清楚具体细节。如此大意,怎能不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或许是对的,在战术上轻视敌人是万万不对的。

教训三:帝国缺少对匈奴作战的高级军事人才。

战术的失误,归根结底是人的失误,而真正的将星,未必是辩论会上的优胜者,他更需要的素质是睿智、理性、勇敢、坚韧、残忍、还有对敌人的深刻了解。

名将之花不可能盛开在沙盘前、教室里。只有不断地对敌战斗,经过血水的洗礼,饥饿、恐惧的考验,死亡的残酷淘汰,才能培养、磨练出真正的名将。

总结完失败教训,按照程序,应当是处理责任人。

考虑到韩安国自始至终都力主持重,反对对匈奴贸然开战,对战役的失败,他不承担责任。

而王恢,力主开战,但真正面对匈奴却临时怯场,不敢攻击。刘彻认为,此人必须严肃处理。

王恢辩解:当时战场情形,敌人并未进入埋伏,我如果攻击,等于自杀,我不出战,等于给帝国保留三万名战士。

王恢是聪明人,私下又给时任丞相的田蚡千两黄金,请他代为说情、协调,只求保命。

然而,刘彻这次油盐不进,谁说情都不行,一定要处死王恢。稍后,王恢得到消息,自杀。

刘彻要诛杀王恢,其实很好理解,一是帝国调动了几十万的军队,计划要消灭匈奴主力,结果却连一个匈奴都没收拾,作为皇帝刘彻,也觉得灰头土脸,这个黑锅必须要有人背,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二是刘彻知道,战端一开,边境将无宁日,大战当前,必须树立畏惧敌人、失却战机的反面典型,从重处理,以立军威,而王恢的人头,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最后,来看看爱国商人聂壹的下场。

马邑之谋后,聂壹在匈奴那里是绝对不敢混了,他听说王恢被从重处理后,大感疑惧,害怕刘彻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也收拾了,于是举族改姓隐居避祸。

聂壹家族改姓为张。马邑之谋的三百四十八年之后(公元215年),那位在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以一击十,差点儿生擒吴主孙权,杀得东吴小儿闻名不敢夜啼的魏国名将张辽,就是聂壹的后人。

同类推荐
  • 航空报国英模谱

    航空报国英模谱

    《航空报国英模谱》内容简明扼要,是弘扬先进精神,树立学习楷模的生动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航空工业发展的人员阅读。
  • 谋定天下

    谋定天下

    本书介绍了大清幕僚的故事。他们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一生怀抱几曾开——离嵩焘,霄汉常悬捧日心——薛福成,世变关心意不平——沈葆桢,曾公帐下一卧龙——刘蓉等。
  •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 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

    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

    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和弗兰克林·罗斯福是怀着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他们是美国历史的灵魂;他们改写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也改写了世界格局;他们当之无愧称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民众敬仰和学习的人。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神秘而又遥不可及。《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励志珍藏译本)》编者研究美国历史多年,力求将他们真实的一生清晰地呈现给每位读者。
热门推荐
  • 哎哟,手机大人别闹了

    哎哟,手机大人别闹了

    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新手机,结果却结识了一个删不掉联系方式的神仙?没想到他转来我们班,长得真的很帅。学霸同桌爱上了我闺蜜,我闺蜜爱上我哥?我另一个姐妹和一个神秘转学生莫名其妙的在一起了?那个神秘转学生居然是某人的哥哥?天啊,这都是什么情况啊哎呦,手机大人别闹了
  • 驻颜丹

    驻颜丹

    相传,唐明皇在死去的杨贵妃口中放入一颗驻颜丹,使得她的尸体永远不腐烂。一张通往杨贵妃墓的地图出世,一群人奉命去盗墓。而还有一个传说是杨贵妃被迫上吊,死后化作厉鬼,驻颜丹是用来镇压厉鬼的。这群人在半路就损兵折将,最后会有几个人活下来呢?又能不能盗出驻颜丹?
  • 墓窖

    墓窖

    阴阳道,天宇之道,墓之窖,一窖轮回!一张帛画,四块铁桦木,一枚鬼印,四座千年墓。鬼谷子后裔王蒙根据帛画和铁桦木间的关系,以倒斗摸金为路线,探索一方土地下埋藏千年的秘密,渐渐走进一个现存于世的神秘地界。道派后裔之间的争斗,道不同,所欲却相同……始皇追寻长生不老,徐福……
  •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唐盛世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唐盛世

    这本书带您和名家一起看大唐的起落盛衰,复杂的政治统治,这里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唯一女皇的风采,也有韦后乱政、“甘露之变”、“安史之乱”的动乱,跟有唐朝史上的那些谜团及盛世文坛的艺术成就。
  • 控局

    控局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你可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到了几千年前。然后游刃于各大势力之间,一步步的走向帝王的位置。
  • 倾城笑

    倾城笑

    战火四起,三界民不聊生。一天,一个叫顾倾城的小女孩,踏着硝烟,孤身一人,来到了小山村。从此,传奇展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道府仙路

    道府仙路

    一个普通山村小子,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一个帮派之中,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与之不同的世界,才发现原来传说还是传说。只是传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若是努力的话还可以进行追赶。
  • 儒道传承

    儒道传承

    这是一个文科毕业生在仙佛妖蛮世界靠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成圣的故事,在这个世界儒家教化万民,道家替天行道,此时佛教大兴、道教赢弱、百家艰难、十国相争,巫妖虎视眈眈,蛮族屠城作乱。看一个仙道无望,寄人篱下的寒门子弟,病重还被算计又错过科举面临退婚后,文科高才生借体还魂!他携传世之诗词、他有中华之儒道佛三教典籍,他在另一世界让华夏诸多大家的惊世之文章绽放光芒,踏上成圣之路。在这个修仙、修佛盛行于世,儒家没落,靠国运、龙脉修行,靠教化功德传承延续,且文曲之星蒙尘的世界里看儒道二教如何崛起!
  • 桃妖之夭

    桃妖之夭

    进京赶考的书生顾言卿在途经一座古寺时遇上了精灵古怪的小桃妖红芸,并由此引发了与洛阳王上官清双的一段往事纠葛……?
  • 门中求

    门中求

    她问:“门前你看到什么?”他答:“山河拱手,只为卿倾城一笑。”它问:“门内你看到什么?”他答:“一斛浊酒,只为陈万年佳酿。”他问:“门后你看到什么?”他答:“破门而后立,欲达求门境,掌万物之门。”...梁潇衍: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名字...他的出现,颠覆了一个时代。为何他的离开,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PS:我的沉沦是大家最大的遗憾,喜欢的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顺便投个推荐票,大恩不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