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根本没那么神秘,美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手边,美需要我们去创造、去感受。美就在眼前,美就在生活中,美就在你我的心中。
我们需要美感,我们需要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审美感知去获得审美感受,并且融合进我们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我们要深入到现实与艺术的美好意境之中,激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使美融化于自我的心灵之中。
青少年应当如何通过提高美感来培养高尚的情操呢?
一、欣赏自然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光水色、日月星辰、花鸟虫鱼、草原田野都具有尽在不言中的“大美”。雪压庭春,香浮花月;芒山堂下,兰开双花。草色庭前绿,画帘薰风清。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欣赏自然美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你心旷神怡,气清神爽。
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砥砺品行,陶冶情操。到大自然中遨游,不仅能够感知许多生动形象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艺术知识,还能够进一步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之所以乐水,因为水有川流不息的灵动;仁者之所以乐山,因为山有沉稳安然的宁静。人之性情,人之情操,与山水相通!
大自然的可珍爱之处,正在于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气顺心通、情趣高雅。
二、感受社会美。
人本身的美,政治历史事件的美,日常生活的美,社会环境的美,用品装饰的美,等等,都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理应把感受社会美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把握社会美的本质:内容胜过形式,内在美胜过外表美。
山美不在高,人美不在貌,鸟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指出:身体的美如果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近代美学大师罗金斯说过:
更高尚的从容在容貌上必然标出温柔;
更高尚的威望在容貌上心然标出庄严。
一个人真正的美依靠崇高的理想、优美的情操以及高尚的道德去充实。内在美是最宝贵的,也是最根本的。一个人心灵上的美不仅可以增加外表美,更可以使原本或许有些缺陷的外表得到弥补。一个人的心灵不美,再完美的外形,也会显得空洞、显得轻浮。
三、体会艺术美
艺术美指的是人们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的美。例如,文学、音乐、建筑、舞蹈、雕塑、绘画、戏剧等所体现的美就是艺术美。艺术美包括思想内容的美与艺术形式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但又不同于生活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们独特的创造,一方面要反映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要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熔铸其中。
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艺术美“可以而且应该”高于生活美。
确实如此,艺术美并不只是生活美的浓缩,同时也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结晶,艺术家在概括与提炼生活美的同时,一般还会运用创造性的联想与想像来弥补生活美的不足。
青少年应当留心体悟其中的奥妙之处,以便能够更好地感受艺术美的内涵。
张煌言的爱国情操
生如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
铮铮爱国誓言,天地可鉴。这是明末清初爱国抗清将领张煌言的诗句。
张煌言是现在的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620年。他自幼就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从小就懂得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就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的父亲由于对明朝统治者的无能感到非常气愤和不满,辞去了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回乡开馆教书。父亲忧国爱民的思想对张煌言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张煌言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坚持练习武艺,年幼的他就发誓一定要学到杀敌的真正本领。15岁那年,文武双全的他在宁波府的考试中名列榜首,崭露头角。22岁那年,他到杭州应试,中了举人。但是他却回到家乡继续练文习武,视功名为尘土。那时候,明朝的统治已风雨飘摇,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军也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煌言满腔的爱国豪情促使他时刻为保家卫国、抗击敌人而勤学苦练。
不久,清军攻陷北京进入关内,明朝分崩离析,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勉强支撑危局。张煌言闻知这一切以后异常悲愤,果断地决定投笔从戎,到史可法那儿去参加救国抗清的斗争。然而,风尘仆仆赶到南京的他看到的却是南明王朝腐败堕落的不堪景象,结党营私、鱼肉人民的奸臣马士英与阮大铖不仅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还处处打击排挤一再主张抗清救国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张煌言见此情景,不免悲从心中来、泪往心里流,他顿时明白了即使投奔史可法恐怕也不能挽救明朝。
于是他决定立即返回宁波老家,离开之前,他还特地来到明孝陵拜祭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暗暗发誓要与清军血战到最后一刻。回乡之后,他立即在宁波与钱肃乐等抗清义士一起组织了义军,并且积极与定海总兵王之仁取得了联络,共同抗击清军。
起初的日子,由于义军缺乏统一指挥,数万清军渡过钱塘江之后很快进入义军占领的浙东地区。张煌言不禁感慨万千,爱国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烧。他毅然辞别了家父与妻儿,渡海到舟山重举义旗进攻清军,舟山失陷,他又来到台州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义军在他的正确指挥下乘船北上,攻克崇明,直抵镇江。
1659年,张煌言率领义军与郑成功配合,攻破了清军苦心经营的重重障碍,击垮了清军的木浮营,攻占了瓜州城。随后兵分两路,郑成功率军围攻南京,张煌言溯江而上,后来又合兵于燕子矶。在随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张煌言率军以芜湖为根据地,兵分四路,连续收复了包括池州、徽州、和州、铜陵在内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战功显赫,士气大振。然而,郑成功由于疏忽轻敌,未能攻下南京,反而受到清军围击,只能败退而去。如此一来,孤军作战的张煌言受到了清军的全力进攻,水路被堵截。拼死搏杀的张煌言虽然最终突出重围,但义军损失惨重,令他万分悲痛。此时的他骨瘦如柴、伤痕累累、饥肠辘辘,但爱国之火依然在胸怀激荡。在百姓的帮助与护送下,他暂时回到了老家。
历经九死一生的他抗清复国的意志更加坚定,还未来得及休养一番,他又召募了一支义军,他要重整旗鼓,死不甘休。他一边带领义军在台州沿海的小岛上加紧操练,一边还静心书写《北征录》,总结经验教训。当时清朝的江南总督郎佐听说了张煌言再举义旗之事,就偷偷派人抓走了张煌言的妻儿关进监狱,还送信给他劝他投降。如此严峻的考验并未打垮张煌言的斗志,他忍住万分的悲痛,毅然决然地把民族的利益放到了首位,甘愿为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张煌言心里十分清楚,清朝的统治已经越来越稳固,各地的抗清力量也几乎被围剿殆尽,自己的义军成了抗清的最后一面旗帜。但是,为了民族而无怨无悔的张煌言更感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子是多么沉重。1664年3月,清军与义军在东海展开激战。由于义军力量过于弱小,张煌言决定暂时遣散义军,保存抗清力量。他带了十几名将士隐居在悬岙小岛,时刻准备再图大业。
小岛上环境恶劣,缺衣少吃,为了维持生计,有一次他派人到普陀山去采购食物,不料叛贼徐玄趁机布下奸计泄露了他们的隐居地点,大批清军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围攻悬岙小岛。张煌言将叛贼徐玄斩于刀下,自己不幸被俘。
1664年7月19日,清军把他押到宁波,并且在城中摆酒宴劝降张煌言。张煌言正气冲天,大义凛然地拒绝进食。不久,他写下了《忆西湖》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与意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武穆”指的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英雄岳飞,“忠肃”指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大明英雄于谦。
在宁波劝降失败的清军把张煌言押运到杭州,闽浙总督赵廷臣又耍手腕,以酒宴歌舞款待张煌言,妄图以此消磨张煌言的斗志。然而爱国激情永不磨灭的张煌言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绝不归降。
1664年9月7日,张煌言在杭州凤凰山刑场英勇就义。在此之前,他的妻儿也被残酷杀害。张煌言的爱国热忱感天动地,老百姓纷纷捐献银两,将他安葬在岳飞与于谦的两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