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放松
不论在比赛、考试或其他活动前,当过分紧张、烦恼、惧怕时,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即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使自己的身心放松。还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如反复默念:我现在放松了,我的全身处于自然而然的轻松状态。我完全可以取得活动的成功……还可用胜利者的形象鼓舞自己,并回忆过去成功的体验。
2.学会情绪转移
在有情绪反应发生时,头脑中便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当火气涌上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为情绪得到缓解。在众怒未消时,可以用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打球、散步等有意义的轻松的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
3.学会宣泄
人在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果不适时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对身心都将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如果一个人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压在心里,而要向知心朋友相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积于内心的郁积,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4.学会自己安慰自己
当一个人追求某件事情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一样,所以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柠檬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接受自己、避免精神崩溃不无益处。但用得过多,成为个人的主要防卫手段,则是一种病态,会妨碍自己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5.学会使用幽默
幽默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可使人们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来令人烦恼厌恶的事物,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人们的不快情绪荡然无余,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五)处理情绪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情绪匮乏
一个人从小被剥夺了愉快情绪的体验,引起情绪匮乏,必然有碍他的身心健康。没有爱的家庭,父母整天对孩子训斥,拒绝孩子的一切要求,情感表现冷漠,无足轻重的小事也给予严厉的惩罚;父母丧失(包括父母单方)或情感破裂、离婚的家庭,孩子处于紧张状态,缺乏温暖和欢乐;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批评训斥过多,学业负担过重,缺乏适当表扬与奖励,在集体中一些学生遭到歧视、冷漠,有了过失行为后,遇到的是人们的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等,在以上这些情况下,都会造成情绪饥饿。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和青少年得不到关怀,他们的情感与性格的发展必然受到挫折。不是显得顽固、冷酷、残忍,就是自卑、胆怯、畏缩、固执、孤僻等。犯罪心理学也证明:来自破裂、不和家庭(如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婚)的青少年犯罪率较高。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以温暖、协调和谐的氛围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2.避免溺爱子女
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便会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他们的一切要求父母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这样易养成儿童、青少年事事依赖父母的习惯,遇事退缩,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毅力,一旦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他们对情绪的控制和对挫折的忍受力也较低,因此极易激动。久而久之,他们虽然年龄在增长,但其情绪和行为却很幼稚。有些家长奉行“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贪玩、做错事、学习成绩不好或沾染了不良习气时,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循循善诱,而是采用打骂、体罚等办法。青少年在这种强迫服从的高压环境中,非常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情绪。
3.同时避免对子女放任自流
有些家长只知满足子女的要求,不加任何限制,也不提任何要求,而是放任自流,任他们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养成冷酷无情、自私霸道、暴躁、攻击他人等性格特征,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损害别人、损害社会。这样的人.适应社会极其困难,存在着极大的情绪障碍。
粗暴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良好的情绪培养。家长和教师既要避免使孩子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和接连不断的挫折,又要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青少年的挫折耐力。
润物细无声
陈家彤,女,17岁,墨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
1997年5月的一个下午,她来到了墨城著名的“青年之家”———唐氏心理对话室,开诚布公地向唐先生叙述了自己的困惑。
“我的情绪变化很大,时好时坏,有时候感到天高云淡、十分愉快,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地感到山重水复、十分悲伤。情绪好的时候,干什么事都有信心,也都干得很不错;情绪不好的时候,干什么事都没有意思,干得是一塌糊涂。最近,情绪非常糟糕,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一大截,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唐先生一边认真地听她讲述,一边仔细地作了记录,然后根据她的陈述,拿出了一份修订之后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让她如实填写。经过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陈家彤填完了这份量表。唐先生依据她的填写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陈家彤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只是由于情绪上的不稳定而引起了一些局部的身心不良反应,但是,一旦任其发展下去,或许就会产生抑郁或者焦躁的性格。而且,唐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经验,意识到问题远远不止陈家彤刚才诉说的那么简单,在情绪反复无常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其他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唐先生和蔼可亲地说道:“根据刚才的测量,你的心理十分健康,你不要有什么忧虑,这份量表的测量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我现在来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要如实回答。你情绪有时很低落,最坏时能达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说,在你情绪非常难以控制之时,你都想了些什么甚至做了些什么?”
陈家彤微微地动了动眼睛,似乎有些悲伤地说道:“唐老师,不瞒你说,当我的情绪非常低落之时,我根本就不想上学了,有时甚至还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唐先生好像发现了一根闪亮的丝线,便压低了嗓音,缓缓地说道:“离家出走,这么好的年华,离开自己的家庭,那可是十分不应该的。顺便地问一句,是不是父母有时候闹矛盾影响了你的学习呢?也许父母对你管教得太严,让你不太适应吧?”
陈家彤听了唐先生的这一番话,好像受了莫大的启发:“唐老师,你说对了。我妈总是训斥我爸,说我爸是窝囊废。我爸是一个小学教师,特别老实。从我记事时起,我爸被我妈骂得不敢回家,至少有三次。”
“你觉得你爸窝囊吗?”唐先生不失时机地问道。
“我觉得他很可怜,总是不爱说话。”
“你觉得你爸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吗?”
“不知道,但我很同情他。”
“那你对你妈是什么印象呢?”
“我觉得我妈也是为了家庭好才一天到晚地数落我爸,只是我妈所采用的方式不大正确。”
“邻居是怎么评价你们家呢?”
“他们说我爸是一个傻子,说我妈是一个母老虎。”
唐先生感到,陈家彤对自己的处境是十分清楚的,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而使她的情绪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阴影,于是开了这么一个“处方”:
1.唐先生亲自到陈家彤的家庭去了一趟,做一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
2.陈家彤首先应当信任自己的父母,主动与父母多沟通;其次,应当在父母发生矛盾之时,发挥调解员的作用,不能够自己也呆在一旁受气。
3.陈家彤要正确地认识他人对自己家庭的评价,更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否定了自我评价的正确性。
4.陈家彤的班主任要多关心她,多给她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她感到学校的温暖。
5.陈家彤应当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并且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自己确实充实起来。
唐先生感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又把她吸收为谈话室的成员,多给她与自己交流的机会,并教给她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经过大约三个多月的教育与调整,陈家彤在情绪上再也没有大起大落了,对生活的感受也比较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