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88300000001

第1章 总序:教育,永远面朝未来

傅国涌

我曾在老杭大图书馆的七楼、八楼待了大半年,几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大公报》影印本,也顺便看看其他的报刊。有一天,我在那里发现了一期《教育杂志》,随手拿起来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号,有“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全国专家对于学制改造的态度”、“全国专家对于教育上特殊问题的意见”,周予同、吴俊升、王造时、周鲠生、杨端六、高觉敷、陶孟和、吴经熊等各领域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谈教育,他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教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各抒己见,坦诚地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贡献出来。(已收入本丛书中的《给教育燃灯》)

抚摸布满灰尘的旧杂志,许多观点今天读来却依然新鲜。冬天的图书馆,不仅铁铸的楼梯是冰冷的,而且连每一页纸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个冬天因为这些很多的发现而变得温暖。

1909年《教育杂志》诞生,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兴之初。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刚刚获得巨大的市场,有意在教育上为古老的中国开辟新路。

1909~1948年,可以看成新式教育在中国最初的起步阶段,也是一次壮丽的跋涉。《教育杂志》在这四十年间,历经世变:清朝垮台、民国破土、袁氏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视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连绵不断;《教育杂志》也曾两度被迫中断,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停刊,直到1934年9月复刊,1941年12月随着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沦陷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复刊,最终在政权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然而,四十年间出版的33卷300多期杂志,却保持着连贯的气韵,将几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线教师和教育编辑的思考和事迹记录了下来,体现了他们教育报国的情怀,他们在一个大变动时代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努力,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以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精神,他们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他们对每个具体教育环节细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来者动容。如果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在那样不安定的环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从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他们安静的心态、开放的姿态,呈现出的正是这个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脉未断时健康的状态,他们面临的压力、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更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合适的教育,在特定的时代探求一条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杂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探究,也有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不仅有对中国教育的回顾、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讨论,也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线索始终清晰。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和国外教育期刊的介绍,也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这里,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学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终身教育。作者和编者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对教育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更是他们完整、健康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或许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他们的负责、他们的认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眼望世界,他们脚踏实地,他们有自信,更有谦卑。

台湾出版的《〈教育杂志〉(1909—1948)索引》,使我们可以更便利地检索四十年间《教育杂志》留下的资源。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杂志》曾推出许多有深度的专号,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1923年6月的“赔款办学计划专号”,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给中国办学,陈启天、周太玄、张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发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专号”是中国对学生性教育问题首次集中的探讨。(已收入本丛书《让性回归常识》)1924年1月、2月,连续推出“小学各科教学专号”,执笔的包括沈百英、舒新城、吴研因、黎锦熙、王伯祥、周越然、丰子恺等人。当年10月推出“小学教育参考书专号”。1925年1月20日推出“职业教育专号”,吴俊升、卫士生、刘湛恩、夏承枫等人执笔。1927年9月、10月连续有两期“平民教育专号”、“城市平民教育专号”。1928年3月有“职业指导专号”。1929年5月、6月,连续两期都是“实验小学教育专号”。1930年6月、7月两期是“现代世界教育专号”,不光介绍英、美、法、德国的教育,也介绍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国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专号”。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蔡元培、唐文治、任鸿隽、李书华、江问渔、翁文灏、陶希圣、林砺儒、柳亚子等数十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识字教育专号”。1936年4月有“毕业会考问题专号”。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战以来的高等教育专号”,穆旦介绍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王星拱介绍武汉大学,共介绍了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岭南大学等二十七所大学,有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门的学院和上海美专、西北技专等专科学校。同年7月出的“抗战四周年纪念号”,介绍了抗战以来四川、广东、江西、贵州、湖北等地的教育,以及中央大学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杂志》复刊伊始,就连续两期推出“战后中国教育专号”,不仅讨论大学、中学、小学、师范等学校教育,而且讨论了国民教育、文盲教育、职业教育、华侨教育、边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杂志》办刊最后一年,1月有“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专辑”、4月有“教育心理研究专辑”、8月有“中学教育专号”、11月有“社会教育专辑”,专题如此密集已比较少见。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夏丏尊译的《爱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杂志》上连载的。这些作品今天仍有读者,而《教育杂志》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但我深信,在这些发黄的老杂志中蕴藏着不会逝去的新生命。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我国的诸子百家时代,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人类。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涵育……这些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是从一粒种子到大树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面朝未来。

我粗浅的理解是,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它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毕加索的责任……它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也不是为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存在的。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具有文明常识的社会人,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自进入民国以来,《教育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公民教育的文章,并译介了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的范例,从理论到操作,从理念到实践都有探索,将这些放在我们面前,有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其中的其实就是公民教育,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许多老辈人对此都有记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尤其是基础教育。“把人当人”,不是说我们现在不把人当人,而是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人当成工具。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整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这是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往这一个方向去的时候,你要扭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这些问题,民国的教育家和老师们大致想清楚了,在诸多的文章和讨论中也一再得到了体现。在《教育杂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间,时局动荡,充满了不安和惊悚,但是,从教育家到一线的老师们,包括关心教育的学者和各界精英,对教育仍充满着温暖的关怀,从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质。

我试图在过去寻找未来。

过去并没有过去,有那些前辈的思考在,有那些载入老杂志的文字在,他们已经融入这块土地,化为民族的精神养分。当我们打开尘封的杂志,这一切就会奇妙地复活。

我把自己的想法与郭初阳、王小庆、蔡朝阳、许骥等朋友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决定先从中选出3个专题,重新整理出版。郭初阳一直关注中学生的性教育,他编成了《让性回归常识》,王小庆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编了《如何培养好公民》,许骥编了《给教育燃灯》,蔡朝阳欣然写下万字前言,从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向民国教育致敬。没有他们的参与,这套书就不可能编成。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接纳了这套书,愿与一同关注中国教育和中国未来的朋友们一起继续朝前走。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教育杂志》中现成的资源。我一直说,回望过去,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未来。回望民国教育也是如此。

2012年10月18日于杭州

同类推荐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江觉迟2005年只身来到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长期在藏区工作生活,藏地文化已经逐渐沁入觉迟内心。其中最不为人知的藏地婚俗以及随处可闻的藏地情歌更是带给了觉迟前所未有的震撼。深沉博大的藏地情感文化引发觉迟的思考,也促成了《西藏情歌》的收集与写作。这本《西藏情歌》的内容几乎覆盖整个藏地,包括最盛名的情歌分布区域,山南地区,墨脱一带,甘孜地区,迪庆地区,青海地区等,觉迟历时7年,通过走访、观察、收集、整理、修改和编校等方式,形成这本比较完整的情歌集。全书采用情歌+情歌文化、情感故事及历史背景注释的模式,以诗歌贯穿,文字部分则取材于觉迟多年在藏地走访得来的第一手素材,真实而震撼地反应了藏地情感文化,原汁原味,荡气回肠,浸满浓郁的藏式美感以及难以言说的忧伤,是了解西藏地区情感方式、婚恋习俗的最佳读本。
  • 谁更了解中国?

    谁更了解中国?

    本书收录了一些当代“英雄”的故事。他们是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以及随时代大潮浮沉的制造业工人。这些“英雄”无一不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坚持着各自的选择,尽力不让自己败退。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又应该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热门推荐
  • 2010中篇小说卷(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2010中篇小说卷(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本书收录了2010中篇小说卷。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 绝情冷帝不好惹:寝妃

    绝情冷帝不好惹:寝妃

    他是她儿时的恋人。为他,她愿舍弃王妃之位痴等八年;为他,她愿挡那乘风而来的利箭。一朝巨变,她身负重伤已戴罪之身进宫为婢,宫中暗礁处处,杀机四伏,当她被杖责数百性命堪忧时他轻搂别的女子浅上演温存,当她双耳失聪、身心俱伤时,她因他的一句诺言甘愿折断自己所有丰盈羽翼与一身骄傲痴等八年。可五年的相约,八年的等待,换回的却是一场落寂、一场心空。
  • 暖心学长等等我

    暖心学长等等我

    顾念从没体会过幸运的滋味,生活带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倒霉。从小遭受过诸多变故的她,敏感而坚强。有时候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也许就会触痛她内心最脆弱的伤口。但是坚强如她,绝不会把自己懦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不管心里有多苦,她都会笑得没心没肺,好像她就是温暖世界的太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切都似乎有了一点点的变化,她似乎没有那么倒霉了。那个如风般的少年告诉她,其实她一直都是上帝最眷顾的孩子,只不过之前上帝还没来到她的身边。但是现在,他来了。也正是由于这份温暖的关爱,才使得顾念愿意为了他而改变。当一个人心里装了一个美好的暗恋对象,那么为之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他。她不知道永远有多远,也不想知道它到底有多远。她只是想牵着他的手,一直一直走下去。
  • 彼岸却相知

    彼岸却相知

    当代乡村与城市小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上部以潮汕地区桑浦山下林家村人林志勇勇敢的走出村子到他乡闯荡的故事,期间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人性的蜕变与沉沦。再到最后的醒悟,给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发出最严厉的拷问。下部以林志勇的儿子林岳的故事开端,讲在改革开放后的背景下沿着父亲的路寻找梦想,其中揭发了当今时代下九零后的迷茫与困惑,与现实成为共鸣。
  • 我的师姐是僵尸

    我的师姐是僵尸

    落魄街头的乞丐梁皓月摇身一变成为蜀门优秀的捉鬼道士,还有俩美丽俊俏的师姐陪伴,瞬间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就当他沉浸在美好的生活时却不料老天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师父被同行给暗算了,大师姐被僵尸给啃了,只剩下他和冷艳的二师姐,为给师父报仇救活僵尸大师姐,他不惜与千年老僵尸勾搭,跟女鬼玩潜规则。
  • 烈火麟心

    烈火麟心

    暴虐傲娇上将军,冷感贪财小神医,他追她逃,他爱她恨,他掏心掏肺恨不能玉石俱焚,她吊儿郎当甚至于另有所爱,呜呼哀哉,上将军,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抱得美人归?!
  • 贵族总裁追爱

    贵族总裁追爱

    要说她也是迫不得已才会半路拦车请求搭顺风车的嘛。可眼前这个开着豪车、戴着墨镜、气焰嚣张的男人那是个什么表情?暗讽她是想借机钓金龟婿的狐狸精不说,还塞钱给她叫她去搭别人的车。居然当真的扔下她一个人在这鸟不拉屎的天黑的郊外走了?唉,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没同情心、没素质、自恋又嚣张的人的?历尽艰辛回到下榻酒店,看到那辆眼熟的豪车。冤家路窄呀,原来那个死男人也是住这间酒店的。哼!墨镜男你等着吧!看她不把他塞给的钱砸到他的脸上去!
  • 葬花无声

    葬花无声

    殇,从他的大学生活开始,一个人的打拼,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哦~不,他还没有成长起来。
  • 倾世小萌妃

    倾世小萌妃

    “鬼王您很闲?”“不闲,忙着追你,哪里闲了。”“……”敢说我是废物?一颗毒药毒死你丫的废话多。敢说我妹妹是废物?打的你娘都认不出来;敢说我女儿是废物?打的你祖宗都不要你;敢说我孙女是废物?打的你鬼都被你吓跑。
  • 我的生活不太平

    我的生活不太平

    有时候只想写一点文字,祭奠自己平凡的生活。或许有的看了,或许没有,不管看还是不看,这些文字,还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