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07600000002

第2章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1)

有好多年,我重复做着同样的梦,梦中我奋力挣扎想要去某个地方,却总是感到困顿不已;有时我奔跑上山,有时在岩石上攀爬,有时逆流而游。梦中常常出现我所爱的人陷入困境,或是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的情节。我的心狂乱纷扰,身体却感到沉重无比且精疲力竭,仿佛在黏腻的糖蜜间行进一样。我知道自己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无论再怎么努力,就是无法到达想去的地方;我完全孤立,陷入困境之中,被害怕失败的阴影所笼罩。而全世界似乎只剩这种恐惧,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这个梦境恰好体现了“缺乏自我价值之迷惘”的精髓。在梦中,我们往往好像剧本中的主人翁,注定要以既定模式来回应身处的情境,浑然不知也许还有其他抉择。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陷入迷惘,受困于心头的千端万绪,恐惧可能面临的失败时,基本上也陷入了与梦境相似的状态。我们好似活在一个完全界定了生命历程的清醒梦境里,奋力挣扎着试图到达某处、试图成为更优秀的人、试图实现什么成就、试图避免犯错。无论是在吃午餐或是开车回家途中,无论是在跟伴侣交谈,还是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时,我们不断在脑中重复播放自己的忧虑与计划;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相信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终究还是不可能有所成。

与缺乏自我价值感形影不离的,是对他人与生命的疏离感。假使我们是有缺陷、不健全的,又怎么可能感到有所归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愈自觉有缺陷,就愈感到疏离且脆弱。而潜藏在自觉残缺的恐惧之下的,则是更原始的恐惧,譬如担忧会有什么坏事发生;而我们对恐惧的回应,就是想要责怪、甚至仇恨我们认为是问题根源的对象:譬如自己、他人或是命运。然而即使是将憎恨指向外界,我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感到脆弱无比。

缺乏自我价值感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导致形形色色的痛苦。对某些人来说,最显著的就是呈现上瘾的症状,例如酒瘾、毒瘾或是嗜食;有些人则是执著于一段感情、依赖某一个或某一群特定的人,好从中寻求完整的自我,以及生命存续的价值;有些人则长时间拼命工作,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上瘾症状在我们的文化中相当受推崇;此外还有些人则不断假想外界的敌人,永远在对抗世界。

这种自觉残缺、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信念,使我们难以相信自己真为他人所爱。许多人生活在忧郁之中,自觉无法亲近他人;我们害怕被别人看作很无趣、愚蠢、自私或没安全感,以致被排斥;而如果自己不够迷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给予我们亲密浪漫的爱。我们渴求归属感,憧憬能轻松自在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且能全然接纳自己;然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却使我们始终无法尝到归属感的甜美。

当我们的生活痛苦不堪或失控时,缺乏自我价值感之迷惘就会倏然倍增。我们可能会以为,生理疾病或沮丧情绪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基因不良,或者自制力不够,抑或缺乏意志力;我们也可能会觉得失业或离婚是自己的缺失,若当初能再努力一点,也许一切就会顺利多了。即使我们可能会归咎于他人,然而心里还是默认自己是始作俑者。

即使受苦或遭遇不幸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亲密的人,比如说伴侣或孩子,我们还是会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我的一名接受心理治疗的客户,她13岁大的儿子罹患了过动症,她为儿子遍求良方,包括就医、饮食疗法、针灸、药物治疗,再加上更多的爱心,然而,儿子的学习成绩还是退步,在人际关系上也十分疏离。他确信自己是个“窝囊废”,时常因为痛苦与挫折而大发雷霆。无论为儿子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位客户仍然活在极度的痛苦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而且要更努力才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所呈现的不一定是明显的羞愧感与缺陷感。当我告诉一位好友,我正在写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主题,而这种倾向又是多么普遍时,她坚定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主要的难题并非羞愧,而是傲慢。”这位女士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兼老师,她告诉我,她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觉得很多人迟钝无趣。由于受到许多人的景仰,她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自觉鹤立鸡群。“承认这点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说道,“或许这就是你所谓的羞愧感吧,不过我真的很喜欢大家尊敬我?只有这样我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我的这位朋友呈现的即是迷惘的另一面。她继续坦承,肠枯思竭,毫无创作灵感,自觉一无是处,或得不到赞赏的眼光时,她的确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我价值感;除了单纯地认可自己的才华,充分享受自己的优点外,她还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才会感到满意。

若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们就永远无法放松,我们战战兢兢地监控着自己,不时挑自己的毛病;找到毛病之后,我们就更加没有安全感,更觉得缺乏自我价值,如此一来我们就得更加努力了。这当中很讽刺的是,我们究竟以为自己要往何处去?有个禅修学生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压榨生命,不断被希望有所成就的想法所驱使;接着他又忧伤地说道:“我觉得自己飞快地虚度生命,仿佛就要这样一路冲到死亡的终点似的。”

我在禅修课提到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痛苦时,常注意到学生频频点头,有些人甚至热泪盈眶。他们可能头一次发现,羞愧感并非只是自己的精神负担,许多人其实深有同感。课后有些人留下来讨论、倾诉,说缺乏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根本无法向他人求助,也无法感受别人爱的抚慰;有些人则体认到,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安全感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常常有学生告诉我,长期觉得自己有缺陷的习性,使得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禅修是否正确,也不相信自己的心灵有所成长。

有学生曾告诉我,初踏上心灵修持之道时,他们原以为透过积极禅修就能摆脱自觉残缺的感受,然而,虽然禅修的确使他们获益匪浅,但是源源不绝的羞愧感和不安全感,仍旧挥之不去,好像几十年的修持根本无济于事。

或许他们所遵循的禅修模式并不适合自己,或者他们需要额外的心理治疗协助才能揭露并治愈深刻的伤痛。

无论是什么原因,无法透过心灵修持来解脱这些痛苦时,还可能导致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喜乐与自在。

心灵修持也难避免“我执”

倾听大家的谈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大学毕业以后,我住进一处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加入了这个灵修团体,热诚地献身于这样的生活,时间将近12年之久。我以为找到了一条能净化自我、超越“我执”的道路。

我们每天必须在清晨三点半起床,冲个冷水澡之后,四点到六点半之间进行瑜伽修持、禅修、唱诵经文并祈祷。用早餐时,我往往觉得自己仿佛漂浮在光辉、充满爱且喜乐无比的状态中,与我称为“挚爱者”的慈爱觉性合而为一,以为这就是自己最深的本质。我并没有觉得自身到底是好是坏,只是感觉很不错。

早餐结束,或接近中午时分,我的习惯性思维与行为就开始乘虚而入了,就像在大学时一样,这些重复出现的不安全感与私心,再一次让我感到残缺不全。除非我花更多时间去做瑜伽和禅修,否则,往往发现自己又变回以前那个心胸狭窄又差劲的自我。然后又到就寝时间,睡醒,一切再重头来过。

尽管已经感受到真正的安乐寂静与坦诚,然而我内心的判官却还在不断评估;我不信任自己,因为我会假装积极正面,实际上却感到寂寞或害怕;虽然我真的很喜爱做瑜伽与,但是却需要炫耀自己的修行功夫,以博取他人的好感,这实在令我感到难为情。

我想要他人视我为禅定高深的禅修行者与虔诚的瑜伽行者,一个以关爱与慷慨的态度来服务世界的人;但同时,我却不断批判他人太过懈怠,批评自己过于批判,即使身处团队之中,我仍旧时常感到孤单寂寞。

我原以为若足够努力,花个十年八年大概就可以摆脱自我关注的习性,得到智慧、解脱自在。偶尔有机会也会请教我很景仰的老师:“我到底做得好不好?我还能做些什么?”他们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放轻松就行了。”

那时我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意思,而且并不真的认为是“放轻松就行了”,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我自己的功夫还没“到家”。

当代藏传佛教大师邱阳创巴仁波切曾写道:“问题就出在,我执会把一切转为己所利邱阳创巴仁波切(1940~1987),不仅是一位禅修大师,更是学人、诗人与艺术家。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建立了那洛巴佛学院,也创立了香巴拉训练的制度,并组织了香巴拉国际学会。

用,甚至连心灵修持也不例外。”我带入心灵修持的“我执”包括:希望受人尊崇的需要、老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不安全感、以及批判内在与外在世界的所有习性。这个游乐场远比过去所追寻的范围更加广阔,但是游戏本身却是换汤不换药:努力想做个不同且更好的人。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自我怀疑会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心灵修持之中,一点都不意外。那些备受自我残缺感所苦的人,往往会被理想化的世界观所吸引,因为我们总以为必须改变自己才能有所归属,而这些理想化的世界观恰恰让我们觉得自己有可能净化与超越有瑕疵的本质。于是,我们会满怀憧憬地聆听这类信息,不断地说着:圆满和良善就是我们的本质;然而,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没有收到生命飨宴的邀请。

助长疏离感与羞愧感的文化

几年前,一群美国与欧洲的佛学教师与心理学家,邀请一位著名的心灵导师出席一个有关情感与健康主题的座谈会。其中一场讲习会中,一位美国的内观老师请导师谈谈有关自我仇恨的痛苦。这位心灵导师的脸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什么是自我仇恨?”他问道,在场的心理治疗师和教师试图加以解释,然而他看起来却更加困惑。“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吗?”他继续问道。所有与会人士都向他确认,自我仇恨是很普遍的状况,他们的学生和客户都有这样的经验,这让导师惊讶不已。他们怎么会对自己有这种感觉?他感到纳闷,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

虽说人类都会对自己的缺点感到羞愧,也害怕遭拒绝,但是,对于那位心灵导师无法理解的羞愧感与自我仇恨,西方文化却是助长的温床。因为许多人都生长在缺乏凝聚力、无法滋养人心的家庭、小区或“部落”中,难怪我们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必须自食其力,或者孤立疏离。我们从小就学到,想要培养任何一段关系,无论是跟家人或朋友、在学校或职场,都需要先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被迫要彼此竞争,要努力往前冲,要领先群雄,变得聪明、迷人、有才干、具影响力且富有,而且总是有人在为我们打分数。

一生为穷困者与病苦者服务的特蕾莎修女,提出了令人讶异的洞见:“今日最严重的疾病,并非麻风病或肺结核,而是缺乏归属感。”在西方社会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触目皆是,他们渴求有所归属,却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对于这种人文世界观,佛教提供了一种触及根本的反向思维。佛陀教导我们,生而为人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我们由此了悟,自己的真实本性就是爱与觉性。正如心灵导师直指人心地表示,我们都有佛性。而心灵觉醒即是一个体认自身之根本良善、本初智慧以及慈悲的过程。

跟信任和与生俱来的自我价值背道而驰的,是我们文化上的迷思,也就是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我们对这个故事过于熟悉,以致忽视了它的影响;其实故事塑造并反映了“原罪”这一深层次的西方文化。“原罪”所传达的信息再明确不过了:由于生来就有瑕疵,我们不配得到喜乐、不值得被爱、活该倒霉、不配活得自在。我们是罪孽深重的遭驱逐者,若想重回伊甸园,就得先赎罪。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身体、情绪、环境和他人,才能克服自己的瑕疵;我们还得努力不懈、永无休止地,通过工作、获取、挥霍、有所成就、收发电子邮件、承诺等等表现来证明自己。

缺乏自我价值的成长历程

杰克康菲尔德和克里斯蒂娜费曼在其合著的《心灵故事》中提到这则故事:有一家人去餐馆用餐,女服务生来了之后,家长先点了菜。他们5岁大的女儿接着也大声点了自己想吃的:“我要热狗、薯条和可乐!”“哦,你可不能吃那些。”爸爸插话了,并转头对女服务生说:“给她肉卷、马铃薯泥和牛奶。”女服务生微笑地看着小朋友,说道:“那么,亲爱的,你的热狗上面要加什么呢?”她走开后,全家人目瞪口呆地坐在那儿,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眼里亮晶晶地,说道:“她把我当成真的人耶。”

同类推荐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结婚的时候,大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人有多少钱?”“学历如何?”“地位高不高?”“外貌怎么样?”通常,人们都是像这样反复思量,然后做出选择。我有所欠缺,所以我需要对方,这就形成了某种依赖心理。问题在于,对方恐怕也是如此。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后,彼此的期待瓦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就产生了。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不会随着婚姻的到来而自行到来的。幸福甚至与婚姻无关。人只有独自生活不感到孤独,共同生活也不觉得麻烦的时候,才可以结婚。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完善自己,彼此适应。僧人打坐磕头是修行,而夫妻俩从不适合到逐渐适应对方,这也是修行。少年夫妻,老来伴。以诚相待,人生一晃即过。智光大师以如上忠告作为贺礼,希望大家铭记在心。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热门推荐
  • 傲世龙醒

    傲世龙醒

    他本来出生名门,因为家族的争权夺势,被迫流离他乡,从小受尽欺凌,直到她的出现,为了她,自己宁愿颠覆几大家族,,,,
  • 穿越之三姝奇缘

    穿越之三姝奇缘

    一个奇怪的老人,一本神秘的古老书籍,故事的序幕由此揭开,命运的轮盘在缘起的瞬间开始运转,三个二十一世纪的青春少女跨越千年时空寻找一生挚爱,他冷漠如冰,她热情似火,他狂妄霸道,她骄傲冷情,他温柔似水,她甜美动人,千年后的世界,本不属于她们,但是她们会为了他们而留下来,直到永远吗?这是一段关于爱情,关于友情的故事,虽平凡却带着点点温情,跨过千年的爱情,就看他们如何演义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是林冲

    我是林冲

    浑浑噩噩走入地府、坦坦荡荡留名世间,菩萨,我林冲恨啊!!!
  • 灵档

    灵档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晚上做的梦,在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不经意的地方,突然间变成了真实的事情。如果这个还不够稀奇,那,要不要试试每天晚上做的梦,百分之八十都会在某一天变成真的...直到在哪一个不知觉的某个早上,你不再怀疑你梦中的真实性,甚至,让你分不清梦和现实的差别。如果梦是神留给凡人与神秘事件唯一的联系,那,这究竟是上古留给后人唯一的礼物呢,还是上古留给后人的磨难,或许,它只是为了让你我在千年后相遇。因为梦的困扰,我踏上了一场寻书之旅。相信我,所有的一切,神,都会在书里给我们最后的提示,这不是任何的宗教,也不是任何与神秘事件有关的东西,它,只是一件平凡的事情而已。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灵档》,是神留给我们凡人最后的答案。
  • 重生之漫画之王

    重生之漫画之王

    当一个狂热的漫画迷,来到一个没有漫画的世界,会怎样?李铭哲老师你画的漫画不够热血。《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够不够热血。李铭哲老师,你会画爱情漫画吗?《秒速五厘米》《你的名字》《只要你说你爱我》够不够温情。李铭哲老师你会运动类漫画吗?《网球王子》《灌篮高手》《黑子的篮球》怎么样?这是一个爱漫画的人,用无数经典动漫,缔造动漫皇朝的故事。
  • 叛逆的青春:罪爱

    叛逆的青春:罪爱

    叛逆中的他们只把爱情当一场游戏,玩玩而已。而青春期的她们却无比认真。十五岁的早恋让他们都学会了成长,也愈发不懂爱。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能让她怦然心动。十五岁的在一起,十六岁放手离开,二十一岁的相遇,最后的梦也碎了。“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一句话羞红了脸。“我们分手吧。”无情的话刺穿了心。“我只是玩玩你而已”他的一句话也将永远失去了她。“你真脏。”“我脏?”挑起眉,眼里无一丝情“那我就脏给你看。”梦破碎,失去了心,失去了她。
  • 苍黄纪

    苍黄纪

    看少年如何从边陲小镇一步一步踏入大千世界,从弱小走向强大,用坚强和毅力成就梦想。为了保护自己该保护的人,战苍穹,断风云,阻苍黄,睥睨天下。喜欢榴莲或者这本书的进群畅聊吧:226206879.谢了
  • “傻”王爷的冒牌王妃

    “傻”王爷的冒牌王妃

    她为救父,甘愿抛下与她青梅竹马的童哥哥。改名换姓进宫选妃,只指望一朝夺得君王宠,他朝吹吹枕边风。哪知,半路杀出的无能王爷,手指轻轻一点,她的梦瞬间破碎。她也算是光宗耀祖了,顺利成为皇亲国戚,还是堂堂正正的小王妃。可是,可是她家相公懦弱无能,朝中无权,她发誓,要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谁让他破坏她的好事。但,峰回路转,她才知道,这男人深藏不露,阴险狡诈。此等乱成贼子,她必替天行道,剿灭诛杀,他朝皇恩浩荡,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
  • THE HOLY WAR

    THE HOLY W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冷情总裁,我赖定你了

    冷情总裁,我赖定你了

    她不小心被人撞倒,这些人居然以为她是故意要引起他们这些大少爷们的注意?天生直性子让她在转学第一天就得罪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可谁知打工挣钱的地方居然也是这帮人的势力范围,太扯了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以为自己可以和他们抗衡,可是心却渐渐沦陷在了那某个冷清大少爷身上,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