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形于色”,会让人觉得你阴沉而不可捉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会让人觉得你幼稚而不成熟。“率性而为”的人在工作中是不能担当大任的。
人是感情动物,所以会有情绪的波动。不过如何对待情绪,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人控制情绪的功夫一流,总是面带微笑,
内心却深不可测。还有的人不管遇上什么事,都是一张“扑克脸”,喜怒不形于色。有人则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
随意的情绪表现到底是好是坏呢?有人认为控制情绪过于做作,不真诚,也太苦了自己。相反率性而为的人更为“率真”,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质。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而不积压在心里,也合乎心理健康,但说实在的,这种“率真”实在不怎么会在社会上获得承认。
你一定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心地不坏,但脾气说来就来,既不分时间、场合,也不管对方是谁。这种人总是说:“我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想啥说啥,我可不愿意看别人脸色过日子!”
这样的人一定有许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从不考虑一句话说出口的后果,常常让人困窘不堪,惟一让我们放心的是,他没心机,不会害人!但是,他苦了他自己。比如,他为了公事和主管在办公室里大吼大叫,最后把桌子一拍,大声说:“我不干可以吧!”当然可以,除了他自己,谁还会在乎他有没有饭碗呢?
人活一世,做人做事若能“率性而为”,那人生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惟一的存在,可以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别人也不是为了你而存在,一切都得听你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你的好恶和脾气。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就说“老子不干了”,那么你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苛刻的老板很多,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而你的辞职,又有谁在乎呢?
另外,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成熟,还没长大。
除了演员,就只剩小孩子敢于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自有一派童言无忌的可爱,但这些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你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你心智很不成熟。如果你还是个毛头小子尚可原谅,如果已经做过好几年事,或是已经过了三十岁的“而立之年”,别人就会对你失去耐心,因为除了认为你“还没长大”之外,人们通常会认为你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一遇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能做成大事吗?这些已经和你个人能力无关了。
容易哭,会被人看不起,认为是“软弱”,当然,如果你身份尊贵,偶尔哭一下,倒给人以“铁汉柔情”的好感,但是切记不可过度,有人说,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是因为滥用这一招,而给人留下软弱的形象而失去选民的。
哭其实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舒解,可是人们始终把哭和软弱扯在一起。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却不能忍住不生气。生气有很多坏处,第一,会在无意中伤害无辜的人,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挨你的骂呢?而被骂的人有时是会反弹的;第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气,为了怕无端挨骂,所以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和别人的关系在无形中就拉远了;第三,偶尔生一下气,别人会怕你,常常生气别人就不在乎,反而会抱着“你看,又在生气了”的看猴戏的心理,这对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第四,生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对事情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这也是别人对你最不放心的一点;第五,生气对身体不好,不过别人对这点是不在乎的,气死了是你家的事呀!
所以,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你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绝不可过度,尤其是哭和生气。
最重要的是,率真而为会变成你放纵情绪的习惯,遇到问题就由着性子来解决,有时候你真的解决了问题,但因为“率性而为”基本上是向后转,属于逃避问题的行为,因此长久下来,对你的事业和人际关系破坏多建设少,甚至还有可能带来毁灭。
尤其你“不能控制情绪”的印象,那真的是难以翻身。所以,落魄的人和自我毁灭的人,多半具有“率性而为”的性格。或许你会说,某人有显赫的家世和雄厚的家产,可以“率性而为”。这种人也就随他去了,因为如果想率性而为,别人也劝不了的。问题是,你有这种“率性而为”的条件吗?
所以,无论在事业上或是人际关系上遇到不如意,请别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话,你应该:
——忍耐!
——权衡!
——然后再作出决定。
如果你是个不易控制情绪的人,不如在事情发生引动了你的情绪时,赶快离开现场,让情绪过了再回来,如果没有地方可暂时“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说话,这一招对克制生气特别有效。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能控制情绪,也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动情绪,所以你也不必太沮丧。
你如果能恰当地掌握你的情绪,那么你将在别人心目中呈现出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不一定能因此获得重用,或在事业上有立即的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好。
也有一种人能在必要的时候哭、笑和生气,而且表现得恰到好处,这种人控制情绪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已经把“情绪”作为了一种生存工具,不但不会坏事,反而可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