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样说有些抽象,或者让人感觉与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些差距,但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在工作中常常深思的一个问题。
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对日战争“持久战”、“五年结束解放战争”等设想,这种假设直接导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略决策的形成、战术的运用和战局的走向。在当时,对日战争的速胜、必败、求和等等论调众说纷纭。毛泽东的持久战的观点鲜明而独特,高瞻远瞩,当时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或震惊。应该说,没有深刻的洞察力,是提不出这样的假设的。持久战这个观点告诉人们:中国必胜,但要拿出耐心,进行韧性的战斗,要做出牺牲,抗战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持久战的观点给当时的抗战军民以战胜日本的信心和耐心。我相信这至少在策略上是极其成功的。
到解放战争时,很多人看到国民党力量的强大,认为也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毛泽东,洞察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及消长,大胆地提出“用五年时间打败蒋介石”。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年就结束了战争。东北野战军艰苦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之后,整个战局立变,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横扫千军。那时候,据说斯大林提出过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建议,而毛泽东在一首大气磅礴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都是预见,是洞察,是假设。
毛泽东可以说是位假设大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就是个假设,带来的是我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智慧与信心。“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是个假设,带来的是武装斗争的方式和武装斗争的能力。再比如比尔·盖茨,他曾提出“未来家家会拥有机器人”的预言。其实这是一个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古希腊的冶炼之神打造过一个黄金机器人,达·芬奇留下的草稿中也有一个机器人。未来的产业,始于今天的准备,而先行者都受启于假设。
一切现有知识,都是过去时的东西。所以,现有知识有很强的局限性。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他的局限性都是很大的。甚至是知识越多,局限性越大。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他说:“有学问的傻瓜,要远比无知的傻瓜还要愚蠢。”过去,我们说“无知的人才迷信”。其实,“有知”的人更迷信——迷信他的“知”。已知与未知,从来是成正比的。这好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比喻的“圆圈”,已知是圈内,未知是圈外,已知越多则未知越广。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这是因为他所知甚少,才不知道怕什么,这只能叫莽夫。假若有知者无畏,这才是可敬的人,是真正心灵强大的勇者。已知永远无法考证未知。只有假说才更为接近未知。所以,真正伟大的假说甚至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证明这一假说的所有理论或方法都只属于现有知识范畴,而现有知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或者说,假设总是属于“圆圈”之外的范畴,一旦被证实则即成为“圆圈”之内的知识。人类的“圆圈”总是被假设牵引得越来越大,并且这个速度在加快。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大爆炸”。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话本来挺好,可后一句不对劲了:“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好在他的“殆矣”,并没有吓退或妨碍人类向自由王国的挺进。未知越多,才是好事,这反证人类获得的已知就越多。已知愈多,人类才更为自由。
真正的智者,不是知识最丰富的人,而是那些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前瞻力的人,是那些对未知领域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是善于超越知识局限对未来提出假设的人。而这样的假设一经提出,反过来必将大大推动知识的丰富和理论的进步。天才的假设就是理论——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我想,如果一个人知识很丰富,只能说他博学,不能称他为智者。智者应该是那些勇于并能够凭借超人的洞察力、卓越的前瞻力、强烈的好奇心为未来创造知识的人。没有潘钟祥的“陆相生油”假说对传统的“海相生油”理论的挑战,就不会有我们的大庆油田。中国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冥冥中似在印证古人的智慧。创造知识远比学习知识重要。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据现有知识,而是凭借良好的直觉和大胆的猜测。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甚至作为哲学家的康德还提出了“星云假设”。当然自古哲学家都有懂天文的传统,这并不奇怪。哲学本身就是想象的学问,而宇宙总是给人最广阔的想象空间。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夜里躺在草地上痴看满天的星斗,引发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现实中,我们很少看到专家治国的楷模,也很少看到专家治企的典范,很多时候看到的却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成功案例。为什么?学识不等于智慧。智慧的要害是独立思考,要有超人的洞察力、卓越的前瞻力、强烈的好奇心。智慧的核心是决策与应用,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来给智者打工倒是最合适的。好比现在的IT界,科班出身的多在给外行打工。什么是现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那些被称为企业家的那种人才。企业家是现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智慧,而不是因为有知识。就是说,我们并不缺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瑞士的年轻人大多是职业学校毕业的,但这一点都不妨碍瑞士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力较量中名列前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像张瑞敏、李书福那样知识虽然不够丰富但是有智慧、有胆识、能成事的企业家。余世维说:“我读博士,是为了虚荣,唬一唬研究生可以,别的没什么用。可在中国,这个头衔似乎很管用。”